蚂蚁向外生长

6月13日,蚂蚁集团发布了2023年度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下文也称“ESG报告”)。

由于蚂蚁集团目前没有上市,没有常态化的财报披露,这一份报告是外界观察蚂蚁战略和业务最重要的一扇窗口。


从阿里集团每个季度的财报,可以简单推算蚂蚁的利润水平。财报数据显示,蚂蚁过去几年的利润基本保持平稳。但在利润之外,我们更关心的是另一个问题。

4年前,蚂蚁集团把名称中的“金融服务”改成了 “科技”。这其中的信号非常清晰,蚂蚁集团把对增长的展望放在金融业务之外,希望通过互联网和科技的力量,从继续为社会解决普惠问题的角度出发,找到新的价值支撑,再造自身。

如今,蚂蚁的增长动力是否已经真正转变?ESG报告可以给我们部分的答案。

AI何以“优先”

最新的ESG报告里,有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数字,2023年蚂蚁集团研发投入高达211.9亿元,维持了多年的增长势头,再创历史新高,也继续保持在中国民营企业的前列。

超过200亿的研发投入去了哪里?报告透露的信息很清晰——人工智能技术和数据要素技术。在前不久的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蚂蚁集团的董事长兼CEO井贤栋也曾透露,蚂蚁的技术战略,未来十年都将聚焦上述两个方向。

“AI优先”被蚂蚁确立为新的战略。考虑到在当下市场对AI的实用性尚没有十足信心,蚂蚁把AI放在战略优先位置,这种笃定似乎意味深长。

蚂蚁的计划是,在三个核心方向,推出大模型商业化应用。这三个方向分别是金融服务、医疗服务、生活服务,它们均植根于蚂蚁既有的生活服务生态之中。

在医疗方面,蚂蚁从去年就已经开始探路。蚂蚁和浙江卫健委联合推出了名为“安诊儿”的AI就医助理虚拟人,可提供诊前咨询、导诊、报告查询、医保,已经为浙江省内的近百家医院提供了超过150万人次的服务。

而支付宝的医疗应用场景本身就在迅速扩张。截至2023年已有5.3亿人用支付宝预约看病和用医保支付,比上年增长约1亿人,是全国最大的第三方医保支付平台。而AI就医助理,意味着支付宝上的医疗服务,还有综合演化的新可能。

当其他竞争者比拼谁家的大模型懂得更多、对话更智能的时候,蚂蚁采取了一个差异策略:优先抢占AI的应用场景。

一直以来,“场景”是蚂蚁的主要护城河。蚂蚁一直希望自身产品和服务着眼于满足社会的具体需求,场景的背后,都是真实的社会需求,而满足需求的过程,就是同时创造社会价值和蚂蚁自身商业价值的过程。

以前蚂蚁通过为交易行为提供信用和便利度支持,成功树立了“网购就用支付宝”、“买单就用支付宝”等场景的认知。未来,蚂蚁还能不能让更多人树立并且持续强化“看病就用支付宝”、“理财就用蚂蚁财富”这些认知?成功的关键,可能就是置于应用场景中的AI大模型。

2023年,蚂蚁基于理财服务平台开发了AI金融助理“支小宝”,到今年4月已经有1200万用户体验过。这一AI产品的应用价值在于教个体投资者对投资选择形成专业的判断,对于每只“基”学会问正确的问题。它能够为用户提供个人定制化的行情分析、持仓诊断、智能保险理赔等服务。

蚂蚁目前的另一个AI应用,是今年4月开始灰度测试的支付宝智能助理。这一应用聚焦生活场景,泛用性更强一点,从支付宝主页面下拉激活,将支付宝平台中极度多样的服务项,用智能语言交互的方式来实现,无论是点外卖,还是订机票,生活中的各种需求都可以轻松搞定。支付宝生活服务场景的体验,由此实现迭代和升级。

这些AI应用,植根于蚂蚁长期深耕的生活服务、数字互联领域。技术的升级,带来了服务能力的升级,纵向提升了支付宝的价值链。同时,它们也继承了蚂蚁的企业基因,即注重具体的商业场景,通过解决社会的实际需求来创造商业价值。

蚂蚁之所以坚定“AI优先”,一方面是因为蚂蚁的技术积累和场景优势,另一方面,也源于AI应用在提升支付宝活跃度上的商业潜力。最新测试的“支小宝2.0”,已经有1200万用户体验,“支小宝”等AI应用在用户增长上的效果,已经开始显现。

“AI的生命力在于应用,”蚂蚁选择了一条用户需求和应用场景驱动的AI发展路线。井贤栋说,“我们期待AI像扫码支付一样便利每个人的生活”。从互联网时代到AI时代,蚂蚁正在重塑自身的商业想象力。

数据要素,价值何在?

在蚂蚁对未来的展望中,“数据要素技术”的地位几乎与AI平起平坐,成为破局的关键之一。

在政策层面,国家对数据要素非常重视。2020年4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将数据定义为继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之后的第五大生产要素。今年,发改委《“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 年)》指出,数据要素应与其他生产要素协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然而,就整体市场而言,数据要素的价值却远未充分涌流。数据和其他要素的协同,尚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而在大厂中,蚂蚁格外重视数据要素,蚂蚁希望能够打通数据要素流通和应用的若干关键节点,这也成为蚂蚁强化自身2B服务业务的关键突破口。

早先出于自身金融和支付系统的需要,蚂蚁很早就围绕数据要素展开技术研发,集中投入的关键技术包括分布式数据库、云原生、区块链、隐私计算、安全科技等等。

这些技术在金融场景里已经被充分淬炼。而现在蚂蚁要探索的是:这些技术在金融领域之外,还有哪些应用场景?金融不是价值的终点,蚂蚁更广阔的未来,是服务实体经济,助力千行百业。

最新ESG报告显示出非常积极的信号,蚂蚁数科和OceanBase这两块主要的技术商业化业务,正在实现更广泛行业的商业化落地。

其中,OceanBase分布式数据库业务已经在国内金融行业占据了市场份额第一,并在2023年充分从金融行业出圈,与互联网、消费、通讯等行业的企业合作。OceanBase服务的企业用户数,从2022年底的400家,增至2023年底的超1000家。

ESG报告还首度披露,蚂蚁数字科技板块已累计服务13000家企业。该板块主要提供基于区块链、物联网、隐私计算等技术的解决方案,为企业克服数据的流动阻碍与成本难题。

蚂蚁新近把“数据要素技术”提高到10年期…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作者

ByteAILab

发布于

2024-06-18

更新于

2025-03-21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