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AGI能否重演移动互联网的故事?

轰轰烈烈的大模型浪潮,似乎正在进入一个煎熬期。

6 月中旬,微软发布了一个出人意料的消息,他们将于 7 月份停止其推出仅三个月的 Copilot GPTs 服务。


Copilot GPTs 可以理解为针对各种需求创建的智能助手,比如杂货 Copilot GPT 可以根据你发给它的膳食计划开列采购清单。这一服务和 OpenAI 的 GPT Store 非常相似。而且,后者同样未能成为市场宠儿:数字解决方案公司 CTOL.Digital 的一份报告估计,GPT Store 的流量不到正常 ChatGPT UI 的 2%。要知道,这款产品发布时,很多人都高呼 AI 的「iPhone 时刻」到来了,这种 GPTs 被认为是大模型惠及大众、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有效方式。
在宣布关停的同时,微软还透露,他们决定将 GPT 的应用中心转向商业和企业级场景。这种转向能否成功尚未可知。但在大洋彼岸的中国市场,同样的路线却正在激发 AI 应用层的巨大潜力
不可否认,在模型、算法、算力层面,中国 AI 相比美国仍然存在差距,这已经成为一个共识。就像移动互联网初期,iPhone 以及其上的一些流行 APP 也是首先出现在美国。
但是后来事情发生了转变: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功,包括应用生态、商业模式、 盈利能力等方面。甚至在某些领域,中国互联网应用表现得比美国同类应用更为出色。滴滴、微信、支付宝、钉钉、美团等超级 APP 几乎覆盖了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今天,AI 大模型的一大落地方向是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成果为基础,在繁荣的应用生态里长出 killerAPP。在中国,这个土壤非常肥沃。以此为契机,开发者可以更快地将 AI 大模型的最新能力与千变万化的实际场景相结合,尽快将 AI 应用落地、分发甚至变现。从这个角度来看,中美 AI 应用层的角力或许会展现出与当初移动互联网发展相似的轨迹。
中国 AGI,能否重演移动互联网的故事?
微软、OpenAI 都玩不转的 AI 应用层,到底难在哪儿?
所谓的 iPhone 时刻,在过去一年的 AI 领域已经被预告过很多次了。
这个时刻之所以让人期待,是因为在上一次变革里,它标志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那之前,上网通常被视为一种活动,但 iPhone 的出现使得我们几乎在任何时刻都在上网,就像呼吸一样。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通过直观的触控界面、多样化的应用生态系统,以及无缝的硬件和软件集成,iPhone 重新定义了智能手机,并让每个人都能够轻松地利用移动互联网。同时,各类移动应用如滴滴、微信、钉钉、淘宝等极大地提高了用户和企业的效率,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模式和生活方式。
因此,十几年后,人们期待「AI 的 iPhone 时刻」也能够带来类似的变革,大幅提升生活、工作的效率
微软、OpenAI 的 GPTs 也在一定程度上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但效果并不理想。不少 OpenAI 的用户反映,GPT Store 中的 GPT 质量不一,很多 GPT 功能简单,无法真正节省时间和提…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中国AGI能否重演移动互联网的故事?

https://www.gptnb.com/2024/06/30/2024-06-29-auto5-UXz2Nh/

作者

ByteAILab

发布于

2024-06-30

更新于

2025-03-21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