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3年,只有“含AI量”高的企业,能活下来

最近,我观察到身边的很多CIO朋友,都在考核含AI量。什么是含AI量呢?就是用来评估企业或产品对AI的融入程度和应用水平,体现了企业或个人对AI技术的依赖和使用程度。


说来也巧,K哥看了IDC刚刚发布的低代码行业报告,其中很重要的一个评测维度就是含AI量,权威机构对这个指标也如此重视,引发了我的两个思考:AI含量对企业是否真的重要,老板和员工如何抓住AI发展机遇?如何利用低代码和AI为企业降本增效,有哪些好的实践案例?下面展开聊一聊。

含AI量,正在加速企业“M型分化”

所谓的,企业“M型分化”,借鉴了日本学者大前研一提出的“M型社会”的概念,表达了未来企业的分布形态: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占据两端,而中型公司则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在AI时代下,含AI量的大小将决定一家企业是向上跃升还是向下滑落。

  1. AI带来“知识平权”与“技术平权”:
    AI新生产力,快速抹平企业之间的差距,企业进入到“知识平权”与“技术平权”的新阶段。以软件研发为例,相比传统的软件开发方式,“AI+低代码”极大降低了企业的应用开发成本,AIGC的内容生成能力帮助企业提升知识管理水平。

  2. 含AI量,决定企业的生与死:
    AI时代下,所有的企业应用都要用AI重新做一遍,而AI应用构建的成本和速度,决定企业的生与死。一些老板朋友经常表示拥抱AI的投入高,带来挑战。但是否有更经济实用的解决方案呢?让我们一起寻找答案。

企业如何实现“AI自由”?

“月之暗面”创始人杨植麟,曾提出过一个“场景摩尔定律”,指的是每当AI大模型升级的时候,它就会解锁指数级的大模型应用。在AI应用大爆发的时代,企业快速低成本的开发AI应用的首选方案,就是“低代码+AI”平台。

这不仅是我的个人判断,IDC发布的《生成式AI+低代码:探索新一代开发范式》和《中国低代码开发平台技术评估,2024》报告中,预测到 2027 年,中国低代码/无代码软件市场规模将达到 106.3 亿元人民币,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低代码来构建应用,而生成式AI会加速这一趋势。

报告指出,对于企业来说最典型的落地场景是 AI Agent、智能界面设计、对话式应用构建、应用 AI 化改造和智能数据分析等等,这为企业的AI应用落地,指明了方向。

企业想要实现“AI自由”,选择领先的应用开发平台是关键。软件研发范式的演进经历了多重阶段,如今随着AI技术的融合,低代码平台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利器。

未来3年,只有“含AI量”高的企业,能活下来

你听过“卢德运动”吗?一个叫内德·卢德的英国工人,连夜把自家工厂的织袜机砸了,原因是工厂采用了机器后,一夜之间让工人们失业了。后来有越来越多的工人参与进来砸机器,演变成为一场工人运动。学习使用织袜机,还是砸机器?不同的选择,就会有不同的命运。

AI时代下,每个人都要积极拥抱AI,不断提高工作中的含AI量,而不是抗拒使用新技术、成为“卢德派”。来自不同行业的3家企业拥抱AI的故事,相信会给你带来启发。

  1. 口袋里的AI销售助理:
    深圳航空营销委利用AI助理和低代码平台解决了销售系统保障、信息触达、经营监控、销售预警、知识管理等难点,成为“深航销帮”。

  2. 人人都有一个专属AI秘书:
    浙江工商大学教务中心为全校师生配备了AI助理,通过智能填报应用实现教务业务在线化,提升工作效率。

  3. 巡店AI助理:
    乐源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利用AI助理和低代码搭建了统一的CRM兼门店管理系统,简化门店巡查流程,提升工作效率。

以上案例展示了“低代码+AI”在不同行业的应用实践,IDC报告还提到了一些领军企业采用钉钉宜搭的案例。企业数字化转型进入深水区,希望更多企业能够积极拥抱AI,实现“AI自由”,迎接智能化时代的到来。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未来3年,只有“含AI量”高的企业,能活下来

https://www.gptnb.com/2024/07/20/2024-07-19-auto4-ybm6g1/

作者

ByteAILab

发布于

2024-07-20

更新于

2025-03-21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