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篇论文同时获最佳论文荣誉提名,SIGGRAPH上首个Real-Time Live的中国团队用生成式AI创建3D世界
专注于计算机图形学的全球学术顶会 SIGGRAPH,正在出现新的趋势。
在上周举行的 SIGGRAPH 2024 大会上,最佳论文等奖项中,来自上海科技大学 MARS 实验室的团队同时拿到两篇最佳论文荣誉提名,其研究成果亦在快速走向产业化。
作者使用生成模型的方法,开启了将想象力直接转化为复杂 3D 模型的新路。
拿到最佳论文提名的两篇论文——CLAY 和 DressCode,二者的主题分别是 3D 生成和 3D 服装生成。
在 SIGGARPH 的 Real-Time Live 环节,上科大这一团队更实时展示了基于这两项工作的一系列应用场景。
论文作者,研究生二年级学生,同时也是初创公司影眸科技的 CTO 张启煊首先演示了基于 CLAY 的 3D 生成解决方案。影眸团队去年用简单的文字提示词(Prompt)给扎克伯格和黄仁勋构建了真实风格的 3D 模型,成为第一个登上 SIGGRAPH Real-Time Live 的中国团队。今年他们的 3D 生成方案,通过单张图片作为输入,可以生成出小扎和老黄不同风格的卡通形象。
这些生成内容的背后是新一代 3D AI 引擎 Rodin,致敬著名雕塑家罗丹。现场展示的 3D 内容都是由用户上传的单张图片直接生成的,Rodin 可以进一步生成 PBR 纹理和四角面,以方便艺术家进一步修改和使用。
通过 3D ControlNet,Rodin 可以控制 AI 生成的形状。仅需提供简单的几何元素作为指导,就可以将其转换为体素,并根据参考图片的语义信息将其转换为所需要的 3D 资产。
Rodin 也支持直接手绘的图片,甚至是简单涂鸦。几张照片生成 3D 人物,儿童涂鸦生成树木作为背景,开发人员现场实时操作,一分钟内便搭建了一个完整的 3D 建模的场景。当主持人问到中间的小怪物是谁时,张启煊风趣的说,这就是 AI。
说起来,3D 模型生成的上一次出圈其实也是在 SIGGRAPH 上:在 2021 年,英伟达在这个舞台上介绍了给黄仁勋制作 3D 模型的方法,以假乱真的效果震撼了世界。
彼时的 3D 模型生成被认为对于数字人、虚拟现实等技术而言至关重要。但毫无疑问,高精度人体扫描 + 深度学习重建方式的高成本,决定了它注定不会成为投入大规模生产的方式。
使用 AI 生成或许才是更好的路径。然而此前在这个方向上,人们提出的技术一直「叫好不叫座」。
对实际应用而言,这些方法存在一些挑战:3D 是一个工业问题,模型仅仅在视觉上表现好是不够的,还需要符合特定的工业标准,比如材质如何表现,面片规划、结构如何合理。如果不能和人类工业标准对齐,那生成结果就需要大量调整,难以应用于生产端。
就像大语言模型(LLM)需要对齐人类的价值观,3D 生成的 AI 模型需要对齐复杂的 3D 工业标准。
更实用的方案已经出现:3D 原生
上科大 MARS 实验室获得最佳论文提名的工作之一——CLAY 让行业看到了上述问题的一个可行的解决思路,即 3D 原生。
我们知道,最近两年,3D 生成的技术路线大致可以分为两类:2D 升维和原生 3D。
…
…
期待未来,新技术的进一步落地。
1 | {Copy the content from "Body" section with markdown formatting, excluding the image links} |
1 |  |
1 | {Acknowledgement} |
1 | {Reference} |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两篇论文同时获最佳论文荣誉提名,SIGGRAPH上首个Real-Time Live的中国团队用生成式AI创建3D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