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毅:从科学和社会的视角对当代人工智能的反思
文章来源:见地沙龙
曾 毅 人工智能科学家,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
本文为曾毅先生在2023见地年会的发言,原主题为《从科学和社会的视角对当代人工智能的反思》。
我讲几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自大”。
现在对于人工智能对世界的描述是用什么来描述的?是用X来描述的,就是参数。现在的人工智能研究,参数是百亿的、千亿的、万亿的,但有统计学家说,统计学就是用200个参数来描述人工智能学家用几百亿的参数才能做的事情。
这给我们很大的反思:当人工智能研究有万亿的参数来描述一个世界的时候,这个万亿的参数实际上就是万亿的X,代表万亿种变化,也代表着万亿的不确定性。既然它有万亿个不确定性,也有万亿个可能性。这个时候,它实际上带给我们的是万亿个未知,而这种未知是无限的想象还是无限的风险,我觉得是非常危险的地方。所以,人工智能研究者,实际上将这种不确定性、风险描述成了机遇,这是非常危险的。
第二个关键词是“说谎”。
人工智能是如何开始的?在一个屋子里,有一个机器,有一个人,当你无法区分你的对话对象是人还是机器的时候,说明这个机器达到了人类水平的智能,这是图灵提出的图灵测试。所以人工智能起源于“欺骗”,它通过欺骗达到衡量智能的水平。但图灵从…
人类在做决策的时候,要负责任
第三个关键词叫“放弃”。
人工智能的现阶段,人类放弃了人类应该坚守的东西。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一篇英文文章产生,以前做公众号、做翻译的人快速翻译出来,供大家享用;现在,大家贴在ChatGPT里,翻译完了以后,马上贴在公众号上。原来通过人类的翻译,可以解决绝大多数问题,甚至是所有的问题。但是现在,人类放弃了人类的职责,人类在一个看似智能信息处理工具还完全不可靠的时候,使用它的输出去代替人类在社会中的价值,这是非常糟糕的。
科学的发展推动的到底是什么?
很多的科技发展使得人类慢慢地偷懒,从一般性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而解放出来的部分,应该是可靠的。另外,人类在做决策的时候,要负责任。但实际上,从社会的角度来讲,不管是人工智能的创造,人工智能的使用者,还是接纳人工智能的人,都没有负责任。
第四个关键词是“求善”。
科学的发展应该是没有方向的。科学可以基于好奇心,可以基于对世界本质的探索,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好奇心带来的东西,是自然演化的延续,还是对于世界的颠覆?对于这种颠覆,我们又该如何做好准备?还是我们根本不需要准备,接受一种灭绝?
现在有个概念叫“智能向善”,AI for Good。赵广明老师讲到“无”的问题,其实“无”不是真正的无,在我看来,它是对自然演化本质,回到本源的一种追求。人工智能会不会追求“无”?我觉得人工智能应该追求“无”,应该去反思,比如人工智能反思“我的存在的必要性”“我到底是谁”。但是很多人说,人工智能现在连自我都没有。我觉得,人工智能介入社会的方式、应用的方式,包括人工智能发展的目标,都应该跟“善”有关,而不应当是没有方向的。
人工智能是现代人类的一面镜子
最后一个关键词是“共生”。
不管人工智能是不是会有生命,人工智能的本质是现代人类的一面镜子。当你实现一个看似有智能的智能体的时候,你是在反映你对智能的理解,对智慧的理解,但是更多的时候,它就是一面镜子,让你看到人的善、人的恶、人的本源,因为人工智能里的智能,就是人类对智能和智慧的理解。
但什么是真正的智能?智能如果脱离了生命,它是不是只是一个工具?生命对于智能、对于智慧是不是必要的?在我看来是必要的,因为我们是为了实现真正意义的智能,人工智能应当是有生命的。那什么叫人工智能的生命?从科学上来讲,需要很多更严谨的方式去构造一个living AI——有真正生命的人工智能,它才可能真正获得人类水平的智能和智慧。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的社会是不是准备好了,还是我们只能接受工具的人工智能?
交流
黄裕生:曾毅老师,我有一个问题,现在处理做人工智能专业的人以外,包括一些做哲学的人,一直在担心一个问题,就是人工智能最后会超越我们人类自身甚至会取代我们人类,把我们当作低等物种给消灭了。其实,我一直是对此是持怀疑态度的,那么今天听你说完,好像也印证了我的这个想法,你甚至认为,现在所谓的人工智能是一种欺骗,是吧?那按目前人工智能的路径,有没有可能真正实现人工智能?
曾毅:人工智能是不是有可能替代人类或灭绝人类,按现在人工智能的道路发展,它有可能,但方式有两种:一个是,在它不理解人类社会的时候,它以人类不可预期的方式毁灭了人类,但是它都不知道它毁灭的是什么。这是人工智能最有可能给人类造成灾难性后果的原因…
{…}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曾毅:从科学和社会的视角对当代人工智能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