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学:用一根垂直大模型支柱,撑起教育普惠的未来

面对来势汹汹的AI,很多家长都受到了“被熊追”故事的启发,希望让孩子成为第一批用上AI、跑得更快的那一个。所以毫不意外是,大模型技术首先就在教育领域开始落地。


近两年,我们看到了大量“大模型+教育”的创新,AI改作文、识别错题、口语训练……各种教育场景都在积极跟大模型结合,让家长买单。可很多所谓的AI大模型能力及硬件,真的发挥出提高学习效果的实用价值了吗?恐怕要打一个问号。教育是一个非常严肃的场景,仅仅停留在浅层功能的结合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深入学习流程和教育规律中去,让大模型真正帮助学习提质增效。国內最早提出“精准学”概念的AI教育公司,最近打造了中国首个语音端到端教育…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大模型AI与教育场景的深度结合是怎样的?为什么说大模型的科技赋能,有望实现教育普惠?“大模型+教育”这个新风口瞬间打开,引来了科技企业、教育机构、在线教育平台等各路厂商的重点关注。但仔细一看会发现,绝大多数“大模型+教育”的探索,仍然集中在自学场景。由学生主导的自学场景,大模型确实起到一些提高效率的作用,比如利用大语言模型来修改作文,利用视觉大模型来拍照搜题,在学习机上选择科目观看视频辅导…但人和人的学习能力是不一样的,对很多学生来说,不配个老师,很难在45分钟或一小时时间内集中注意力,也没人及时答疑解惑,无法高效吸收知识,自然很难保证学习效果。所以,由老师主导的一对一教学场景,才是真正的重头戏。但传统的一对一教学,只能由真人教师来进行。线下一对一教学太贵,一些地方也找不到优质师资;线上一对一教学点播,录…

为家长减负,让一对一教学不再是遥不可及、高不可攀的服务,这可能吗?AI大模型就带来了曙光。由AI化身老师,来主导授课场景,跟学生互动,把控教学流程,也可以提升一堂课时间的学习效果。听起来很美,但实现起来却难度颇高。我们可以把由AI老师主导的一对一教学服务场景拆分一下,每个关卡都存在挑战。关卡一:看不懂。跟学生进行对话时,理解能力不够,看不懂题目,因为“幻觉”导致错误,市面上的通用大模型,面对一道带有分数线、根号、化学符号等公式的题目,做对的概率都很低,需要垂直大模型。关卡二:讲不好。语音机械化,有延迟,对话不流畅。学生无法像跟真人老师一样交流,容易失去跟AI老师对话的兴趣。关卡三:不会教。模拟上课辅导流程,从开场、知识点讲解、来回互动、抽查、激励、收尾等整个环节都把控节奏,需要大模型掌握跟专业教师一样的知识教授技能,以及察言观色的能力。其中涉及大量的知识know-how。大模型即使能做对题目,也未必会教学。让AI一对一教学进入寻常百姓家,基础模型、专有数据、知识、精调等,缺一不可。所以,市面上一直缺少一个以AI虚拟老师来主动引导教学的“大模型+教育”案例,直到精准学的“心流知镜-s(V02)”出现。精准学携手通义千问铸就的国内最强垂直教育模型之一心流知镜,已经搭载在Bong Max 原生代AI辅学机上,提供专业化AI老师一对一学习服务。“心流知镜”大模型,就是AI老师一对一教学的“灵魂支柱”。在此基础上,精准学为AI虚拟老师赋予了关键能力:更懂教学的“大脑”,精准学搭建的先进数据工程管道,有超200亿令牌(Tokens)高质量辅学数据,结合了阿里巴巴通义千亿级别模型,由百炼训练平台的多机多卡GPU集群的协同训练出的“心流知镜”大模型,是垂直教育大模型之一,具有更强的理解能力,让模型能够听懂言外之意。比如让AI来听懂老师的意思、语气、言外之意,再对学生进行辅导,情绪价值到位,注意力也就被牢牢牵引了。更全面的“眼睛”,实现多模态解题和辅学。更亲切的“形象”,仅需10小时的视频数据训练,创建专属风格的高清AI老师,以每秒50帧的速度进行实时、低延迟的互动辅学。借助端到端的低时延,让语音互动跟真人一样自然亲切、更富有魅力。倒计时点名问答、鼓励式情感回应,全都不在话下,让学生跟AI老师上课时专注度更高。更专业的“技能”,AI老师具备超20种个…

Source: 原文链接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精准学:用一根垂直大模型支柱,撑起教育普惠的未来

https://www.gptnb.com/2024/09/11/2024-09-10-auto4-AdUVgd/

作者

ByteAILab

发布于

2024-09-11

更新于

2025-03-21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