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应用创业者自述:我们是怎么从大厂夹缝里抢流量的
做了那么多AI应用,谁来用?第一波用户从哪来?如何持续不断地获得用户反馈?
在各种AI应用层出不穷的今天,开发者和创业公司也在愁这事。
毕竟,像Kimi、豆包这类可以铺天盖地打投流战的产品,只是有钱的少数。
而没钱的大多数呢?不出自财大气粗的大厂,没有巨头的流量生态“喂养”,甚至在寻求融资的过程中被反复质疑,只能硬着头皮自己找出路。
这其中,甚至不少产品早在开发之初,就已经尝试尽可能地避开巨头的射程范围,专注于自己的小赛道了。但当他们真正进入现实世界,为自己的产品寻找最初的流量时,却发现,他们再一次掉入了互联网巨头们制定游戏规则的流量世界里。
在线上流量格局固化的背景下,付费流量占大头,免费流量又少又难拿。于是,有人被动寄希望于APP Store的编辑推荐,有人选择在垂直的小圈子里“捞人”,有人发动身边一切人脉做内容种草…..
创业者正在想尽办法,在这个旧世界里为自己的新产品寻找用户,省下每一块钱,抢来每一滴流量。
以下是他们的“流量拓荒”故事。
起于SEO搜索,长于KOL种草,大于生态裂变
歌歌AI写歌 COO 王枢沛,10万月活,2023年3月上线
流量只有免费和付费两种,对于AI创业团队来说,最关键的是能不能拿到免费流量。
从我们的产品歌歌AI来说,我们是一款文生音乐产品,可以根据用户的提示词,用AI来作词、编曲、发行,用户可以获取版权和发行收益。从2023年3月正式上线,到现在运营了一年半的时间,用户量从零到了几十万的水平。
当然这在互联网产品里不算什么,但在AIGC创业公司里,特别是音乐垂类,算不错了。我比较骄傲的点在于我们没有烧钱大规模投放,沉淀下来的用户是精准的、有付费意愿的,目前已经做到了盈收打平。
尽可能地少花钱、做免费流量,贯穿了我们整个拉新阶段:第一阶段是SEO,第二个阶段是KOL种草,第三个阶段是做产品层面的营销活动,比如全球写歌大赛,分别对应…
```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AI 应用创业者自述:我们是怎么从大厂夹缝里抢流量的
install_url
to use ShareThis. Please set it in _config.y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