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应用创业者自述:我们是怎么从大厂夹缝里抢流量的
做了那么多AI应用,谁来用?第一波用户从哪来?如何持续不断地获得用户反馈?
在各种AI应用层出不穷的今天,开发者和创业公司也在愁这事。
毕竟,像Kimi、豆包这类可以铺天盖地打投流战的产品,只是有钱的少数。
而没钱的大多数呢?不出自财大气粗的大厂,没有巨头的流量生态“喂养”,甚至在寻求融资的过程中被反复质疑,只能硬着头皮自己找出路。
这其中,甚至不少产品早在开发之初,就已经尝试尽可能地避开巨头的射程范围,专注于自己的小赛道了。但当他们真正进入现实世界,为自己的产品寻找最初的流量时,却发现,他们再一次掉入了互联网巨头们制定游戏规则的流量世界里。
在线上流量格局固化的背景下,付费流量占大头,免费流量又少又难拿。于是,有人被动寄希望于APP Store的编辑推荐,有人选择在垂直的小圈子里“捞人”,有人发动身边一切人脉做内容种草…..
创业者正在想尽办法,在这个旧世界里为自己的新产品寻找用户,省下每一块钱,抢来每一滴流量。
以下是他们的“流量拓荒”故事。
起于SEO搜索,长于KOL种草,大于生态裂变
歌歌AI写歌 COO 王枢沛,10万月活,2023年3月上线
流量只有免费和付费两种,对于AI创业团队来说,最关键的是能不能拿到免费流量。
从我们的产品歌歌AI来说,我们是一款文生音乐产品,可以根据用户的提示词,用AI来作词、编曲、发行,用户可以获取版权和发行收益。从2023年3月正式上线,到现在运营了一年半的时间,用户量从零到了几十万的水平。
当然这在互联网产品里不算什么,但在AIGC创业公司里,特别是音乐垂类,算不错了。我比较骄傲的点在于我们没有烧钱大规模投放,沉淀下来的用户是精准的、有付费意愿的,目前已经做到了盈收打平。
尽可能地少花钱、做免费流量,贯穿了我们整个拉新阶段:第一阶段是SEO,第二个阶段是KOL种草,第三个阶段是做产品层面的营销活动,比如全球写歌大赛,分别对应着冷启动、产品完善后市场推广、用户社群网络效应增长。
免费流量里最精准就是搜索流量。最早我们的产品形态还只是一个非常轻量级的小程序,当时国内几乎就我们一家,甚至爆火的SUNO都还没有成立,没有所谓的竞对,那我们只要做简单地搜索引擎优化,相关的所有的流量就来我们这里。
而做SEO,从产品命名就开始了。我们的名字叫“歌歌AI写歌”,用户可以通过“写歌”、“AI写歌”。不过,最开始来的用户跟AI没什么关系,主要是一些喜欢唱歌、喜欢音乐的普通人,流量都来自于“写歌”。
搜索流量依赖用户主动搜,即使科技圈里ChatGPT把AI的概念带爆了,但在大众层面,想写歌的群体也远大于关注AI的群体。这个结果,是我们在设计产品的时候就有预期到的,来自于之前踩过的坑。
我…
到这一步,我们内部才一致认为产品ready了,大概是去年11月的时候,就准备推向市场了,然后开始找KOL合作推广。
因为我们是一个内容创作型的产品,也会优先在内容平台上进行传播,比如抖音、B站、小红书。我们目标用户是音乐爱好者,他们往往会在社交平台上专注一些乐评人、音乐人。而我们很多同事都是音乐圈的圈内人,这些博主恰恰是团队在过去积累过的人脉资源,像我们的CEO本身就是中国好声音、中国有嘻哈等等节目的制作人。
所以,我们做KOL推广,不像之前在大厂有一个非常完整的流程:先做方案策划,确定预算额度、目标效果,合作博主中头部、中部、腰部、尾部的比例配比,然后把方案对接给采购采买……更多的是我手上有什么就做什么,用好每一份资源,甚至这个博主是我的朋友,我刷个脸、吃个饭,让他友情帮我拍。
事实证明,KOL种草非常有效,那段时间,我们有一个博主,一天就给我们带来了十万用户的增长,直接翻了倍。
还有就是我们自己上手做,我们的CEO就在B站做账号,从零到现在有十万的粉丝,最爆的一个视频大概有500万的视频播放量,冲到全站排行榜第13名。说实话,不靠什么SOP的方法论,就是有网感,符合B站这种洗脑、抽象的属性,能和用户玩起来。这个视频带给我们的用户没有具体数据,但影响力是长期的,到现在产品里还会有B站观光团。
现阶段,我们最重要的任务指标就是我们生产的内容在全网的发酵程度,而不是单单看用户增长。既然我们定位自己是内容平台,那么就需要不断孵化出好内容,受到更多人的认可。所以,我们在第三个阶段开始做生态、社区,靠运营来做增长,去激发用户的创作力,比如群聊、挑战赛和排行榜等等。
这里面还有一个行业“内幕”,就是在传统音乐制作行业,爆款其实是一个概率问题,全国一天发行十几万首歌,爆款永远是少数的,具有偶然性的,比如一个著名的球星某天穿了一件蓝色颜色的衣服出镜,另外一首歌名叫蓝色的歌就火了。所以,理论上只要我们生产的歌足够多,那么成为爆款的概率就更大。现在,我们的平台上每天能产生万首。接下来,我们…
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就进入了完全的用户自增长、滚雪球的网络效应阶段,也不是说投放KOL就没有用了。花钱永远是最快的,只是之前的精准垂类KOL已经差不多覆盖了,接下来要去找更泛的KOL和人群,如果不克制的话,就会陷入烧钱换增长的恶性循环里。
警惕“产品越好用,用户越不愿意裂变”
蛙蛙写作负责人,波形智能联合创始人万磊 ,30万用户,2024年2月份上线
蛙蛙写作是一款用AI写小说、剧本等长文本的产品,上线八个月,用户大概有30万了。
我越来越清晰地看到这款产品随着用户增长,想在后期精准上量,还得靠广告投放。群体本身不愿意裂变分享,是个很有趣的现象。
目前,在投放这一环,因为我们的产品是web端的,所以主要投的是百度搜索流量,关键词是“AI写作”“AI写小说”。目前截止 9 月的ROI(投资回报率)基本上达到了1,意思是假设我们投了20万元的广告,那么吸引来的用户能够为我们带来20万元的收入,刚刚打平。
在此之前,初期冷启动的用户,我们主要靠社交裂变营销。对应到产品上,我们做了非常完善的私域引流机制。例如,进入网站后,针对不同人群,会有用户注册、营销弹窗、进群有礼、裂变奖励、分销邀请的引导,我们现在有快 100个群,有两个运营同事专门负责“陪聊”。
拉新手法上,我们也会在写作类社群里发广告、运营社交媒体账号,通过孵化KOL、发放新用户权益激励等让用户主动在核心媒体分享我们的产品。
早期冷启通过社媒和高赞评论引流,配合上裂变活动产生小红书的种草贴,这算是一套成熟的打法。按理来说,用户越多,网络效应越强,特别是小说作者这个群体,一个作者起码认识十个同行。但实际上,作者群体随着用户增多,裂变的效果反而变差了。
发现这个情况之后,我就开始找用户访谈,结果他们告诉我“我们用它投稿赚利润,当然不想给同行分享。”
因为我们做了邀请新用户有礼的功能,还有邀请好友充值、自己可以获得相应额度的功能,结果有用户拿亲朋好友的手机号注册薅羊毛,还有用户开两个账号,自己给自己充值,有人一口气充到 2030 年。
这个回答确实让我醍醐灌顶。
我之前做了很多产品,从腾讯内部孵化的,再到创业做过的AI项目,其中适合裂变的都是娱乐性、自我成就类的产品,像学习产品,用户分享出去后能获得额外的免费试用时间,他们很愿意分享,因为这同时也是一种正能量的自我展示。一些多模态的照片或换脸视频生成工具也是一样道理。
但对于小说作者来说,写作是谋生的工具,他们不愿意公开自己的赚钱手段,甚至希望越少人知道越好。
而且在小说行业,一类小说火了,所有人都在抢时间复制爆款,AI某种意义上加速了投稿效率,提高了竞争壁垒,网文作者的圈子更多是竞争关系,裂变的难度更大了。
不过,虽然没做成大规模裂变,但是我们靠私域把产品打磨得很好,还意外找到了新的市场。
工具类产品的迭代跟社群私域离不开,不然就容易做成一个自嗨的产物,和用户脱节。我们私域的近百个用户社群,会及时收集产品意见, 并从中又筛选出了几个核心用户群,细到上什么需求、设计方案讨论,都会扔到群里,让用户提意见。我们的需求池会标记多少人提以及聊天截图,通过用户的急切度来排需求优先级。
群里也有不少都是骂过我们产品的,被用户骂,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因为这种诉求点往往是产品设计中想不到的地方,尤其要重视。
举个例子,我们写剧本的这个大功能就完全是用户提出来的。很多剧本的底子也是网文转换过来的。但因为剧本和小说的内容格式不一样,他们在用我们的AI通用工具时,就觉得很难用,反馈给我们之后,我调研了一下,发现这个用户群体的体量非常大,于是又做了创建剧本的功能。从网文,再到剧本,直接就扩大了我们的用户群体。
你会发现,我在产品和增长各种手段都非常注重目标用户是谁,哪怕是相似的技术底色,遇到不同的用户,就会有不同的功能需求,和对应的吸引手段。
我再举个例子,我们的产品一开始就确定了要做AI写小说,因为大模型的通用能力已经很强了,我们需要在细分赛道上深耕个性化需求。且作者群体的需求不好做,更像一个工作流,要深入群体研究,竞争对手一时半会还复制不到精髓。但AI写小说,有点太细分了,特别是我们最开始冷启动靠搜索引擎流量的时候,很难拉来自然流量。
所以我们直接做了两个功能板块,AI通用写作、AI写小说。让“AI通用写作”来吸引泛流量,把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AI 应用创业者自述:我们是怎么从大厂夹缝里抢流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