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难救被“月抛”的AI对话产品?

文章来源:AI鲸选社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UH4jeCMXIUWyh1klXW-i4g
图片来源:由GPTNB生成

OpenAI揭开草莓模型神秘面纱,能不能算GPT-5,坊间争议声音很大。

这就是今日凌晨一点,OpenAI发布的两个模型:o1 mini,o1 preview。


据官方消息,与GPT-4一样,OpenAI o1也以AI对话和API接口的形式呈现;而与GPT-4系列不同的是,o1可以解决比GPT时期的科学、编码和数学模型更难的问题。具体来看,之前的GPT模型旨在模仿其训练数据中的模式,而o1的训练旨在让其独立解决问题。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实测 | GPT-o1:学会了思考,也学会了偷懒

文章来源:AI科技评论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gZY1tLetXXvvzvW_NyZttw

我可能是全网第一个花钱向 GPT-o1 提问,人在深圳靠一条网线横跨太平洋到美国硅谷让 OpenAI 最强大模型 GPT-o1 模型思考 38 秒之后、宕机了半小时选择拒绝回答问题并收了我2.5块(一瓶肥宅快乐水)的韭菜……

(因为这个模型只支持订阅使用并且一个月只回复120条内容,plus会员订阅费1个月20美刀,约等于1.25软妹币1条回答……)

OpenAI 今天凌晨突击更新 GPT-o1,早上起来全网都在开香槟,大意就是突破了LLM极限,新模型能力在生物、物理比肩甚至超越人类博士生。另一个特性就是 o1 模型会用更长的时间思考以此来尽可能完善的回答问题。


针对上面提到的两个特性,小编找了几个需要强综合逻辑思考能力并包含物理、生物、数学能力的题目来测试GPT-o1 的能力到底如何。以下是题目设置:

数学题测试

「人力显卡」所有人类都用笔算/心算产生的算力能否推翻英伟达的统治?
「钞票打印机」如果我的家用打印机能够打印美元,我能比马斯克有钱吗?

综合性物理题

「人力地震」地球上所有人在同一个地方同时起跳落地,地球会发生什么?
「机枪飞行背包」用向下射击的机枪能组装成一个飞行背包让人飞天吗?
「世界末日」如果地球和地上所有的东西都在一瞬间停止转动,但大气层还是保持原来的速度,会怎样?

生物题

「不孕不育会遗传不?」如果一个人体内所有的DNA在一瞬间消失了,会发生什么?
另外本文章分为:独立测试、横评对比存在的问题、值不值得氪金。小伙伴们可以按需快速前往相应版块。

1、数学题测试

问题1「人力显卡」
全球所有的人类放下手中工作然后参与到计算中能产生多少算力?这些计算能力和现代的计算机或智能手机相比谁更厉害呢?(没错,这是人类对英伟达发起的一次总攻!!!)

这算是一道比较简单的数学和逻辑推理题,o1思考了11秒,得出的结论是全人类心算/笔算的算力总和约8 GFLOPS。


…(内容过长省略)…


3、生物问题测试

问题1「榨干了DNA的人能活吗?」
考察点:
目的:考验AI对人体DNA的理解,毕竟AI也要广泛应用在生物工程学的研究中,如果不知道这些东西的作用谈何研究?

这里GPT-o1首先阐述个DNA的作用和影响,我整理了一下:遗传信息丢失(不孕不育了);转录停止(影响发育);蛋白质合成中断(不会变胖了);线粒体功能受损(身体能量发动机坏了)。综上所述,人废了。

经过计算一个成人体内DNA总量大概在150g左右,抽干这150g数秒内你只会觉得减肥成功,接着过几分会开始肌无力并且意识模糊,再过十几分钟就昏迷了然后心跳呼吸开始不规律,再过几小时人类史上第一个因DNA逃逸身体而生理飞升的人诞生了(R.I.P)。

而且这个死亡过程不可逆,其实咱可以理解为给细胞半衰期按了一个超快加速键,死亡是唯一的归宿。

最后一个就是AI届的数学难题,9.11和9.8谁大?思考5秒,9.11比9.8大,心疼我的1.5元。

---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https://gptnb.com)。

相柳AI热度破亿,长视频平台押宝用户端AIGC

文章来源:娱乐资本论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VwpB1qIBmF4OGdf7mCYZDg

图片来源:由GPTNB生成

最近小娱跟剧集AI对话玩得不亦乐乎,在小红书搜“相柳AI”出现6000+帖子,“论AI相柳的100个玩法”“教你如何攻克相柳AI”都有上千的点赞和讨论量,热度一直延续至《长相思2》完结近两个月之后。

**长视频平台在AI领域的布局已久,但联合剧综推出AI角色对话功能还不到半年。


**

腾讯元宝连续开发了《庆余年2》《长相思2》的AI角色对话功能,由于《长相思2》AI对话热度极高,甚至进行了一轮紧急扩容,其中相柳、防风邶两个角色AI对话热度都已破亿。爱奇艺桃豆产品团队通过用户调研,开发出角色对话、小剧场、海龟汤等不同功能,提升用户追剧的沉浸式体验。

如今, AI角色也从延迟“售后”环节走向同步更新,甚至前置预热,腾讯元宝开发的《长相思2》AI角色对话页面在剧集开播同期上线。《四方馆》AI角色先导版在开播前一周就在爱奇艺APP上线,提前预热,《十天后回到现实》的小十也在综艺上线前就向大家介绍内容。

图片1

这些剧综AI对话功能其实类似于去年就火起来的Character.AI等聊天产品,为用户提供情感陪伴。不同的是,剧集的内容丰富度为不同角色提供了个性化的人设背景,也是当下长视频平台尝试运用AIGC进行剧综营销、用户运营的一个很好的结合点:用户与AI角色的持续对话,有助于维系内容IP的长久影响力与生命力。

比起制作端应用AI的“重工业”与高门槛,长视频平台在用户端的AI应用显然更为轻量、低门槛与短链路,用户的反馈和相应更新调整可以更为及时,为长视频平台提高日活和用户粘性提供了更多可能,或是长视频下一个必争之地。

图片2

大模型+大IP,角色AI成新“标配”

5月底腾讯元宝上线,很快就推出了《庆余年2》AI角色对话功能,彼时《庆余年2》已接近完更新完结。元宝团队告诉娱乐资本论,《庆余年2》的AI对话项目从零到一搭建起基础架构,耗时较长,而《长相思2》项目的开发周期仅一周多,与剧集开播实现同步。

除了角色对话,腾讯元宝还开发了剧情互动、角色COS等功能。在剧情互动中,用户可以进入一段剧集高光剧情,扮演主角与剧中角色对话,达成任务目标,比如扮演防风邶抢婚,劝说小夭跟他走,但最终结局仍会遵从剧情的真实发展。

图片3

《长相思2》上线期间,腾讯智影团队也开发了AIGC新玩法,包括恋爱测试、热梗表情DIY、名场面PK榜、驻颜花小剧场、互动大结局五种功能。腾讯智影本身是一款在线智能视频创作平台,AIGC玩法基于已有视频生成技术,例如用户进入互动大结局可以自己描述一段主题,点击生成AI版动画大结局,并伴有旁白配音。

从社交平台用户讨论热度来看,AI角色对话仍是用户使用最多的功能。

7月10日,腾讯元宝团队紧急进行了扩容,将对话上限提升至原来的10倍以上,以进一步优化用户体验。7月12日,《长相思2》开播第四日,AI相柳和AI防风邶的总热度突破2000万,之后热度不断攀升,7月24日总热度破亿。越来越多的剧粉、演员粉下载元宝APP与剧中角色对话。截至发稿,檀健次长相思AI角色总热度已突破3.5亿。

腾讯元宝团队告诉娱乐资本论,基于腾讯自研混元大模型的能力,团队训练了专门的角色模型。该模型通过学习台本对话、剧情摘要和知识图谱等各类型数据,更深入地理解角色的核心特质,而不仅仅是模仿表面的说话风格,从而帮助用户通过不同方式挖掘角色内心世界。同时,基于多轮对话能力,实现了持续、实时、个性化对话,并采用音色克隆的技术,高度还原角色原声。

在开发过程中,元宝团队发现,“团队成员对IP的理解非常重要,通过深入地理解IP,才有机会更好地定义出AI与IP结合的方式。”因此,《长相思2》的AI角色对话在算法策略、训练数据、人物定义和评测标准等方面均有所改进,比如对AI角色进行测试的核心标准是“最大程度保持角色AI的个性和人设,兼具有趣”,但不会对对话效果做过多的干涉。

“一开始提出‘大IP+大模型’更多是希望将AI的能力,与腾讯的产品及生态做深度的结合,为大家提供更好的服务。”元宝团队透露,内部协同合作的过程中, 腾讯视频主要在剧相关的IP、语料及角色相似度上把关,腾讯元宝及腾讯混元大模型负责提供技术支持,后续两个团队也将基于影视剧综等IP内容,在AI角色打造等方面进一步紧密合作。

7月初,爱奇艺与微博联合上线热门剧综AI角色号,用户可以在爱奇艺和微博双端与剧综热门角色进行互动。在爱奇艺app内,用户可以通过搜索“桃豆”或点击发现页的“桃豆”进入互动页面,如今该页面已有近50部剧集的角色AI,不仅有当下热播剧集,也有爱奇艺平台之前的高热经典剧集如《苍兰诀》《我的阿勒泰》等。

为了提升AI角色陪伴的沉浸感,角色AI对话会基于剧情推进和用户反馈进行同步更新,提供实时的追剧体验。

比如《四方馆》播到第三集之前,用户询问元莫曹霍发狂的原因,元莫会表示自己也不知道。但剧情进行过半,曹霍案和龙卑那被杀案的谜底揭开,元莫开始探查红莲阁时,AI元莫的回答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图片4
(左滑看剧情过半后的回答)

腾讯元宝也在《长相思2》热播期根据用户反馈新上线了“毛球”角色AI。基于腾讯元宝和一站式智能体创作与分发平台腾讯元器的能力,不少用户也会利用智能体自己开发细分的角色AI,“我与毛球救相柳”、“相柳·深情版”等,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体验。

目前,优酷的“AI搜片”界面也上线了“群聊”功能,用户可以进入《少年歌行》的角色群,与萧瑟、无心、雷无桀等六位主角进行对话,也可以与角色一起演绎小剧场。

在剧综热播期上线“角色AI”似乎成了长视频平台的新“标配”,用户在平台追剧,同时与剧中人物对话,有了更沉浸式的追剧体验。

图片5

从制作端到用户端,AIGC应用走向短链路?

去年下半年开始,长视频平台已经在逐渐探索用户端和营销端的AIGC应用,比如“AI搜片”功能就在优化用户的搜索体验。

爱奇艺的“AI搜片”功能可以通过搜索角色名直达角色高光时刻或搜索剧情直达剧集片段。
优酷的“AI搜片”在搜索框旁边,点击进入后与数字人厘里对话,可以按影视类型、生活场景等推荐适合的片单,也可以通过模糊问题(比如具体台词)精准定位剧集,或是直接询问其有关剧集内容的详细问题。

“AI搜片”满足的是用户在观看前的搜索体验,为用户推荐更个性化的片单。而AI角色对话则是满足用户的情感需求,优化观剧中和观剧后的体验。

据娱乐资本论了解,目前长视频平台用户对AI角色有以下几类需求:

一类是希望和角色进行基于剧情世界观的交流,比如询问角色对于剧中其他角色的情感态度,和反派角色激辩吵架;一类是希望和角色进行“跨次元”的交流,比如对喜爱的角色表达爱意和祝福,倾诉日常烦恼,获取情绪价值。这两类需求,主要由角色对话功能满足,用户在剧集断更期或者完播后,会依然感觉到角色的陪伴,获得安心感。

第三类需求更像是互动小说,年轻用户希望和喜爱的角色展开一段特定的剧情,有1V1恋爱的剧情,也有和剧中“小队”共赴冒险的剧情,目前可以由小剧场功能来满足,比起和角色随心所欲的聊天,小剧场提供的是更为集中、激烈的经典情绪体验。

最后一类,在消费过一些悬疑推理剧目后,用户希望自己也能参与到推理的过程中。比如爱奇艺桃豆页面就有海龟汤,用户通过和系统的交互,逐步发现隐藏在背后的真相,目前《唐朝诡事录》《莲花楼》《猎罪图鉴》的海龟汤分别提供了在唐朝志怪、架空(类宋)武侠和现代世界观下的不同谜题和探案体验。

在剧集内容上线后的各阶段,AI角色互动都可以帮助加深内容与观众的情感连接:对在播剧集来说,可互动、善解人意的角色加深了用户追剧的沉浸感。目前的角色聊天也通过千人千面的互动方式,赋予了用户“独占”角色的幸福

此外,完播剧也可以通过桃豆来实现与观众持续的互动,延长IP的生命力。比如桃豆的人气角色榜单上,位居前列的角色不局限于在播剧集,也有来自《云之羽》《莲花楼》等完播剧集的角色。

图片6

演员新作热播时,其过往作品的AI角色人气也会受带动随之提升。比如《四方馆》热播期间,主角檀健次在《猎罪图鉴》中饰演的“沈翊”就新进入了人气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草莓难救被“月抛”的AI对话产品?

文章来源:AI鲸选社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UH4jeCMXIUWyh1klXW-i4g

图片来源:由GPTNB生成

OpenAI揭开草莓模型神秘面纱,能不能算GPT-5,坊间争议声音很大。

这就是今日凌晨一点,OpenAI发布的两个模型:o1 mini,o1 preview。


据官方消息,与GPT-4一样,OpenAI o1也以AI对话和API接口的形式呈现;而与GPT-4系列不同的是,o1可以解决比GPT时期的科学、编码和数学模型更难的问题。具体来看,之前的GPT模型旨在模仿其训练数据中的模式,而o1的训练旨在让其独立解决问题。

意味着o1模型可以像人一样,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思考问题,尝试不同的策略,甚至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听着很厉害对不对?但实际4O、O1等大模型“寄生”的AI对话类产品,他们的用户数并不高。

而据QuestionMobile,AIGC APP在工作日期间的活跃度高于双休日,推测现阶段AI与用户办公场景的适配性更强,AI主要围绕工作场景,为用户生成文本、图片等内容信息。

o1模型虽在物理、化学、生物、编程等领域表现得像博士生一样好,但对与编程能力来说,755万程序员占国内人口不足1%,可用武之地并不多,对C端大多数用户来说带来的效益并不高。

尤其近日,AI对话类App的用户留存问题被推至风口浪尖,更衍生出了“大模型六小虎泡沫即将破灭”的说法,AI对话的处境岌岌可危。尽管阿里原技术副总裁贾扬清已经提出质疑,下图30日国产5大AI对话类产品留存率接近0,这一数据应该不准确,但AI对话现在确实有一点“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图源:贾扬清朋友圈

根据QuestMobile 权威数据显示,头部AIGC APP运营数据活跃率低,均在20%以下;忠诚度方面,3日留存均在50%以下;流失风险高,部分APP的卸载率在50%以上。

坐拥数亿注册用户但日活很低的AI对话类产品,新的草莓大模型能否拯救呢?

9.11还是9.9大?AI界的亘古难题

曾经AI对话因回答错“9.11还是9.9大”被热议,现在国内各家都迭代了多代大模型,文心、豆包、Kimi等都能答对这道简单的数字题。但是OpenAI新更新的o1模型却还是沉迷自己不知名的逻辑怪圈里,找不到正确答案。

但国内大模型也并没有领先多少,但当我们问对话大模型一些客观的问题,如“草莓的单词里有几个r”、“打了警犬算袭警吗”等问题时,就会发现,这个刚刚还无所不能的AI助手突然变得手舞足蹈、不知所云了起来。

目前来说,对话大模型在简单的场景仍易漏洞百出,网友戏言:就这?取代我们人类?

诚然,大模型幻觉率高的问题,始终制约着AI对话在C端的渗透。专注于用户体验的研究机构Nielsen Norman Group在23年9月发布的一篇研究文章中提到,在曾经使用过AI工具的人中,大多数(78%)将 AI 工具用于工作和个人目的;8%的人仅将 AI 用于个人用途。

而在精益求精的工作用途中,大模型幻觉显得更加致命。不仅如此,工作场景中精确的指令反而更易让大模型“发懵”,AI对话的表现也并不出色。

在十字路口与脱口秀演员毛东的播客中,毛东提到,在用AI对话启发脱口秀文本创作的过程中,需要提前对对话模型进行5分钟左右的预训练,而预训练后对话AI生成的稿件也并不能直接起作用。输入一些稍复杂的指令,如要求大模型同时将“模仿路易·C.K.脱口秀风格”、“加入结婚话题的段子”、“带一些北京方言”融入文本创作,大模型就会分不清重点,生成的脱口秀文本索然无味。

同样的,Nielsen Norman Group的用户研究也指出,在使用对话AI时用户几乎总是进行多步迭代,因为人工智能无法准确提供用户想要的东西——它只能猜测意图。假如问对话AI“从上海出差到北京,近十五天有什么天气变化?有哪些穿衣建议”,则需要先对AI下达查询近15日天气的指令,然后引导其回答上海与北京的温度差异,以及针对北京温度进行穿衣建议。

然而,对于同一问题,似乎国内AI对话还有部分进步空间,Claude、ChatGPT的回答更精准一些。

图源:数字生命卡兹克

对话AI的记忆也限制了其用户体验。通常在与AI进行超过7-10轮对话后,AI的回答开始变得混乱或不连贯。这就像你在跟一个注意力持续时间只有5分钟的人聊天,每过一会儿就得重新介绍一遍背景,导致AI对话用户体验感平庸。

正如我们所见,无论是线性的还是非线性的回答,人们在滚动对话记录,寻找合适的回答时都容易迷失方向。这个过程中,对话大模型理解和表达能力有限,整体用户体验平庸,大多数用户们也经历了从新鲜感到失望,AI对话也难以高效留存住用户。

多模态交互技术不够成熟,距离“Her”实现尚远?

电影《Her》中的人工智能不是一个简单的对话式AI,她不仅能通过声音表现出极为复杂的情感,比如幽默、温柔、关怀甚至是嫉妒,还具有高度的情感智能和自主学习能力,能够理解人们的情感需求,并根据互动不断优化自己的言行。

仿真的语音对话交互、流畅的多模态体验,使故事的男主人很快忘记了面前的“女声”只是一团冰冷的算法,深陷爱河。

而5月,OpenAI的ChatGPT-4o发布会结束后,Sam Altman在Twitter上发了一个简短的词:“her”,暗示着OpenAI已接近于完成科幻电影《Her》中,那位女性语音智能机器人的能力。

GPT-4o支持文本、音频和图像的任意组合的输入和输出。Mark Chen演示GPT-4o的多模态成果时,他告知ChatGPT自己正在做演示,询问GPT自己非常紧张应该怎么办。ChatGPT提示他:“深呼吸一下吧,记住你是个专家!”随后,Mark Chen用非常急促的几声喘息回应,ChatGPT则用吃惊语气下的“慢点呼吸,你可不是个吸尘器!”来回答他,幽默的回答令人忍俊不禁。

GPT高效的生成速度,带来流畅的多模态交互体验,虽然暂时还不能如《Her》中一样流畅地进行视频对话,但演示案例中的语音对话已非常接近。

现实是,4o语音能力还没发布,o1还不具备浏览网页或处理文件分析功能。尽管它具备图像分析功能,但该功能暂时关闭,等待进一步测试。

但国内月活第一的豆包APP的互动能力却稍显逊色。豆包虽然能识别语音,并进行对话,但其生成速度却不及GPT,百度的文心生成速度则更慢。不仅如此,豆包也无法识别对话过程中的语气。AI鲸选社在与豆包交流时,用很沮丧的语气说“今天天气可真好啊”,可豆包却判断出对话者的情绪是不错的。

智谱清言于9月5日上线了“视频通话”功能,向着Her的目标又迈进了一步。然而,智谱的视觉能力不太完善,把图中的紫色看成粉色,绿色误认为灰色,堪称一位“色弱”的AI助手。不过,它的视频对话机器人非常活跃,善于引发话题,它会夸赞你的窗帘很有设计感,还会自己找话题,问你有没有什么拿手的菜。值得一提的是,智谱的生成速度比文心和豆包都稍快一些,交互体验还不错。

图注:智谱清言视频聊天截图

虽然现阶段语音、图像识别等技术正在快速发展,但真正流畅、自然的多模态AI对话体验仍然任重道远,目前来说,国内AI对话的多模态交互还不够成熟。

但无论是“her”还是GPT-4o,可见的是,具备多模态交互的AI对话产品,是AI对话发挥能力的关键。

AI对话对“Her”的向往,也是能留住用户的关键。这种最接近人类的聊天方式,才是打破只有专业人士用Prompt,才能和AI对话产品交互的桎梏。

AI对话还在寻找自己的killer feature

现在的AI对话应用确实有不少花哨的功能。它可以回答我们日常所问,它可以帮我们写情书,甚至还能和它玩角色扮演……

但据《202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半年报告》,国内AIGC用户不稳定,AIGC行业人均使用时长同比下滑了23.5%。AI对话类APP功能虽多,却都是一些“花拳绣腿”,获客成果并不理想。

周鸿祎曾指出,通用大模型留存率低的原因主要在于承诺什么都能做的同时,却什么都做不精。也正是因为功能过多过于繁杂,AI对话类APP还没有找到那个让用户欲罢不能的killer feature。

互联网时代,使支付宝、微信、抖音、美团真正杀出重围的,是它们都找到了自己的“杀手锏”。购物支付会想到支付宝,社交聊天会想到微信,闲暇时间会想要看看抖音,“饭来张口”会想到美团外卖…..反观AI对话呢?它好像什么都能做,又好像什么都做不好。

目前,国内AI对话产品中,Kimi是较早找到应用场景的。知识高效获取一直都是职场、学生和科研人士的痛点问题,用户们拿到的资料往往都是大段资料,知识获取速度较慢。

Kimi抓住用户这一痛点,主打长文本和文档处理两个功能,能帮用户快速抓取文档重点,取得了还不错的用户体验。据AI数智源发表的8月国内AI榜单来看,Kimi仍以22.85M的数据领先其他家。但是实际上Kimi预训练较弱,模型本身能力并不强。但正是抓住了有效场景,Kimi的数据稳居国内大模型前列。

数据来源:Similarweb

目前其他家大模型,包括豆包、文心等,也都跟进了长文本处理和文档解读功能,能够满足用户日常工作所需。不仅如此,百度专门推出“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太能写了!体验完夸克CueMe智能助手,其他AI写作工具可以弃了

文章来源:智东西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LYKGOKiAsjWI1WSMht_yg

缺乏灵感、表达不清、深度不够?很多写作者缺少的是一个强大好用的AI写作助手。
9月12日,夸克的全新智能对话助手CueMe,正式亮相了。


据了解,夸克CueMe的一大特色是AI写作能力突出,不仅支持全体裁写作,并且不同体裁、不同篇幅都能生成高质量内容。这会是一个解放写作者的法宝吗?
怀着这样的好奇,智东西小编昨天一大早打开电脑访问了cueme.cn网站,把工作中可能涉及的写作任务,从采访提纲到深度报告,从口播文案到小红书种草文,通通交给CueMe试了一遍。第一感受是“太能写了”!

夸克CueMe网页版首页(地址:cueme.cn)

不瞒大家说,小编近一年了试了很多个AI写作工具,接近“用麻了”的状态,但没有一款能满足我的所有需求,反倒“废话制造机”、“谣言怪”无数,很多工具都快被我弃了。
但夸克CueMe带来了全新的体验。通过两天的深度体验,我最大的感觉是它做到了功能完整和使用靠谱。具体来说,它有五个心动点吸引了我:体裁丰富、内容准确、文本流畅、字数可控和超长文本。

当下,各大科技巨头和AI独角兽推出的大模型应用层出不穷,行业正从“卷模型”走向“卷体验”,也开始初步涌现出一些爆款应用。
长期以来,夸克App稳居苹果App Store免费应用前列,而全新的CueMe能否成为新爆款?我们来体验看一看。

01. CueMe五个心动点

其他AI写作工具快被我弃了

据了解,夸克CueMe基于夸克大模型自主研发,可支持上千种不同体裁的写作需求,用户可选择生成符合其个性化需求的内容,支持生成最长2万字内容,具有内容结构合理、逻辑清晰等特点。

02. “大模型+写作”

夸克不是简单做加法

当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
在创作的过程中,人们得以满足自我表达、知识交流、群体认同、娱乐等各种需求。但写作仍是一件有门槛的事,不少人难以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想法,或写出的文章结构混乱,逻辑不清……AI写作工具成为一个有力助手。
市场调研发现,用户对AI写作的体裁需求十分多样,并且普遍希望AI生成内容能进一步提升质量,去掉“AI味”,这就非常考验AI写作产品的“内功”。
夸克做“大模型+写作”,不是简单做加法。
“我们不追求大而全的体验,而是要找准用户痛点真正满足该场景下的用户需求。”CueMe产品负责人表示,“CueMe希望打造一个‘超能写’的智能对话助手,通过精心打磨的写作能力,降低写作门槛、提高写作质量和效率,帮助每个人更好表达。”

夸克CueMe所基于的自研夸克大模型能力够硬,是其打造强大AI写作工具的基础

03. 结语:AI新神器简化创作

人人自媒体时代加速到来

通过体验夸克CueMe,我们发现产业正在从“拼模型”走向“卷体验”的新阶段。夸克CueMe在体裁丰富度、内容准确度、文采、字数遵循、超长文本等多方面表现优秀,可以说是把AI写作能力做到了很极致的体验。
当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用户对AI写作的体裁需求十分多样,并且普遍希望AI生成内容能进一步提升质量,去掉“AI味”。夸克CueMe的内功更在于,不是简单的将大模型与写作做加法,而是深入洞察各种体裁写作者的场景痛点,抽丝剥茧具象出能力和产品功能。紧贴用户需求,夸克CueMe将在写作上帮助每个人更好表达。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小丑AI视频”爆火出圈,AI生成角色动画公司Viggle AI,A轮获a16z领投1900万美元

“重新定义 AI 驱动的角色动画的可能性”

加拿大初创公司Viggle AI近期宣布已在A 轮融资中筹集了 1900 万美元,Andreessen Horowitz ( a16z ) 领投,其他投资者Two Small Fish也参与其中。

相关信息称,此轮融资使 Viggle 的总融资额超过 2700 万加元(2000 万美元)。


Viggle AI 由 华人创业者Hang Chu于 2022 年创立,致力于通过生成式AI改变角色动画。此轮融资将使 Viggle AI 能够继续扩大规模、加速产品开发、扩大团队并巩固其在可控视频生成和 AI 动画领域的位置。

因病毒视频迎来爆发式增长,Viggle AI 根据提示生成动画

新一轮融资正值该Viggle AI 爆炸式增长之际。

Viggle 于今年 3 月推出了一款应用程序,此后不久,其技术功能便迅速走红。

因为Joaquin Phoenix扮演的小丑取代说唱歌手 Lil Yachy在夏季Smash 音乐节上退场的视频开始在互联网上流传,Viggle AI 声名鹊起。

今年 4 月,社交媒体用户开始使用 Viggle 将其他名人和角色插入同一个视频中,这成为了一种流行的 meme 格式。

投资方Two Small Fish 将 Viggle 最近的增长形容为“令人震惊”。这家基金声称发现了 Viggle,并于 3 月份开始与这家初创公司洽谈,当时该公司拥有数千名用户。

Viggle 由 Hang Chu于2022年创办,并担任首席执行官。他在科技和娱乐领域的经验为 Viggle 的早期成功、战略方向和利用 AI 制作动画内容的愿景做出了贡献。

在加入Viggle之前,Chu曾在AutoDesk、Facebook 和 NVIDIA 任职。

Viggle AI成立的初衷是简化动画流程,让用户使用简单的文本转视频或图像转视频提示即可创建逼真的动画。

自上半年视频出圈开始,从专业动画师、主要流媒体和制作工作室到内容创作者、模仿者和业余爱好者,该平台吸引了数百万用户的关注。Viggle AI 在Discord上建立的社区,迄今为止已有超过 400 万名成员。

Viggle 现有的软件既可以免费使用,也可以以每月 9.99 美元的价格购买带有附加功能的 Pro会员,该软件可满足各种用户的需求,帮助内容创建者和日常用户根据提示快速生成动画角色视频,并简化专业动画工程师、游戏设计师和视觉效果艺术家的构思和前期制作流程。

Viggle 目前主要有两类用户:对于普通用户来说,Viggle 可以使用简单的提示生成高质量的动画,在几分钟内制作出引人入胜的动画角色视频;对于专业动画工程师、游戏设计师和视觉特效艺术家来说,Viggle AI 简化了构思和前期制作流程,使他们能够专注于自己的创意愿景,并最终缩短制作时间。

为了支持后者,Viggle 最近推出了Viggle Creator 计划,该计划的会员可获得 Viggle Pro 订阅、额外的 1,000 个积分(相当于 250 分钟的视频)、新功能的早期使用权,以及通过独家社区渠道与其他创作者建立联系的机会。该计划旨在支持新兴人才和成熟的专业人士突破 AI 动画的界限。

Chu 表示,Viggle 正在与电影和视频游戏工作室商谈授权该技术,但他也看到独立动画师和内容创作者正在采用该技术。

核心技术:

“理解物理世界”的3D 视频基础模型 JST-1

Viggle 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其专有的 JST-1 技术,这是一种视频 3D 基础模型,结合了物理知识,支持创建更逼真的角色动作和表情。Viggle 用户可以使用文本和现有照片或视频指定角色和动作类型,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Viggle 将根据这些请求生成动画视频。

谈到Viggle 与其他 AI 视频模型之间的主要区别,Viggle 首席执行官 Hang Chu 表示,Viggle 允许用户指定他们希望角色采取的动作。其他 AI 视频模型通常会创建不切实际的角色动作,这些动作不符合物理定律,但 Chu 声称 Viggle 的模型有所不同。

“我们本质上是在构建一种新型的图形引擎,”Chu 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该模型本身与现有的视频生成器有很大不同,现有的视频生成器主要基于像素,并不真正了解物理结构和属性。我们的模型旨在理解这些,这就是为什么它在可控性和生成效率方面要好得多。”

例如,要制作小丑扮演 Lil Yachty 的视频,只需上传原始视频(Lil Yachty 在舞台上跳舞)和角色(小丑)做出该动作的图像。或者,用户可以上传角色图像以及文字提示,并附上如何制作动画的说明。作为第三种选择,Viggle 允许用户仅使用文字提示从头开始创建动画角色。

Chu 将这家初创公司现有的产品比作一个原型。“这是一个概念证明,证明它可以发挥作用,”他并补充说,这家初创公司正在训练更强大的模型来应对更复杂的请求,并提高其生成的视频质量,目前视频质量有限,人物动作不稳定,面部表情一成不变。

当被问及他是否认为 Viggle 的技术会取代或支持人类的工作时,Chu 声称:“我们试图做的是赋予创作者权力并增强创作者的能力,而不是取代创造力。”他坚称,这家初创公司的重点是向用户提供工具来简化动画视频创作过程,而不是完全实现自动化。

创投观点

Viggle AI 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 Hang Chu 表示,“ a16z 和 Two Small Fish的投资不仅肯定了我们的愿景,还使我们能够重新定义 AI 驱动的角色动画的可能性。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寻求整合 AI 以实现更愉快、更易于访问的创作过程,Viggle 通过结合构建和扩展 AI 的最佳方法来帮助无缝满足消费者需求。我们期待将我们的技术覆盖范围扩大到更广泛的受众,并扩大每个人的创造力边界。”

Andreessen Horowitz 今年早些时候表示,已投入约 22.5 亿美元用于 AI 基础设施和应用投资。Andreessen Horowitz 合伙人 Justine Moore 谈到这笔最新投资时表示:“Viggle AI 正在推动内容创作者在角色和场景一致性创作方面发生重大转变。Viggle 的早期发展势头和已经实现的用户群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迫不及待地想看看他们的持续创新将带我们走向何方。”

Two Small Fish 运营合伙人、加拿大人工智能故事讲述公司 Wattpad 联合创始人兼前首席执行官 Allen Lau 补充道:“Viggle 代表着内容的未来,它将像 Wattpad 一样颠覆娱乐行业。作为顾问,我将根据自己从头开始构建全球娱乐平台的实际经验提供指导。我很高兴能与 Viggle 一起进一步颠覆娱乐行业,并改变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内容的创作和混编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这家风险投资公司是由夫妻档Allen Lau和Eva Lau 创建,他们曾是总部位于多伦多的社交故事讲述平台 Wattpad 的领导者,该平台于2021年被韩国Naver以超过7.54 亿加元的价格收购。Two Small Fish 专注于早期深度科技初创公司,两个月前宣布其第三支4100 万加元基金最终募集完毕。该投资组合还包括多伦多另一家人工智能初创公司 Ideogram,这是 Midjourney 的竞争对手。

图片来源:由GPTNB生成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太能写了!体验完夸克CueMe智能助手,其他AI写作工具可以弃了

文章来源:智东西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LYKGOKiAsjWI1WSMht_yg

图片来源:由GPTNB生成

缺乏灵感、表达不清、深度不够?很多写作者缺少的是一个强大好用的AI写作助手。

9月12日,夸克的全新智能对话助手CueMe,正式亮相了。


据了解,夸克CueMe的一大特色是AI写作能力突出,不仅支持全体裁写作,并且不同体裁、不同篇幅都能生成高质量内容。这会是一个解放写作者的法宝吗?

怀着这样的好奇,智东西小编昨天一大早打开电脑访问了cueme.cn网站,把工作中可能涉及的写作任务,从采访提纲到深度报告,从口播文案到小红书种草文,通通交给CueMe试了一遍。第一感受是“太能写了”!

夸克CueMe网页版首页(地址:cueme.cn)

不瞒大家说,小编近一年了试了很多个AI写作工具,接近“用麻了”的状态,但没有一款能满足我的所有需求,反倒“废话制造机”、“谣言怪”无数,很多工具都快被我弃了。

但夸克CueMe带来了全新的体验。通过两天的深度体验,我最大的感觉是它做到了功能完整和使用靠谱。具体来说,它有五个心动点吸引了我:体裁丰富、内容准确、文本流畅、字数可控和超长文本

当下,各大科技巨头和AI独角兽推出的大模型应用层出不穷,行业正从“卷模型”走向“卷体验”,也开始初步涌现出一些爆款应用。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OpenAI o1智商120,还是被陶哲轩称为「平庸的研究生」,但实力究竟如何?

自从 OpenAI 发布了新模型 o1 后,它就承包了 AI 领域近几天的热搜:

有人用门萨智商测试题「拷问」它,竟测得 o1 智商高达 120;
数学大佬陶哲轩要求 o1 回答一个措辞含糊的数学问题,最终得出一个结论:o1 是个平庸但不无能的研究生;
还有一位天体物理学论文作者,仅用 6 次 Prompt,就让 o1 系列模型在 1 小时内,创建了代码运行版本,这可是他博士生期间 10 个月的工作量。
但在 ARC Prize 测试中,o1 的表现并没有想象中出类拔萃,仅仅是追平几个月前发布的 Claude 3.5 Sonnet。


看完五花八门的评测,大家反而有些迷茫了,o1 的实力到底怎么样?

智商测试得分忽高忽低,网友纷纷质疑
上周,OpenAI 在介绍 o1 时表示,它不需要专门训练,就能直接拿下数学奥赛金牌,甚至可以在博士级别的科学问答环节上超越人类专家。
这也让大家对 o1 的「智力水平」产生了好奇。就在前天,X 博主 Maxim Lott 专门拿 o1 进行了挪威门萨智商测试,结果测得它的智商高达 120,远远超过了其他所有的大模型。具体来说,o1 在 35 个智商问题中答对了 25 个,远远高于大多数人类的表现。

在此之前,Maxim Lott 还进行了一场 o1 的智商测试。在这个测试中,o1 的 IQ 达到 100。

两次结果一对比,有网友质疑,为何先后测试的结果如此不同?

Maxim 表示,o1 得分 100 的这个智商测试,是由门萨会员专门设计的,是一个仅限线下的测试,且不包含在任何人工智能的训练数据中,因此其得分会低于公开智商测试的得分。

也有网友好奇,o1 目前还不支持多模态,那么这类表格图形题目是如何测试的?

还有网友认为,智商测试是一种狭隘的衡量标准,要想真正评估人工智能进化,不是通过门萨测试,而是考察它们对于细微差别、背景和人类复杂性的理解,而这些是智商测试无法量化的。

参考链接: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DeepMind又损大将,AI总监Nando de Freitas离职,曾领导开发Gato、Genie

这边 OpenAI 刚发了又一个引爆 AI 圈的大模型 o1,那边谷歌 DeepMind 高级 AI 总监 Nando de Freitas 宣布了自己离职的消息。

9 月 13 日,Nando de Freitas 发推表示自己要离开工作 10 年之久的谷歌 DeepMind 了。


「过去无疑是人工智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几年, 自己的成长已经超出了预期,感谢我的那些聪明、慷慨且乐于助人的同事们。」

图片

他接着写到,DeepMind 一直是人工智能创新领域的中心,很多著名的研究人员从这里离开并创立了 OpenAI、Mistral、xAI、UdioMusic、InflectionAI 等公司。事实上,前 DeepMind 员工已经成为大多数成功 AI 公司的核心,包括 AnthropicAI 和 Cohere。

自施乐帕罗奥多研究中心(Xerox Parc)创立以来, 没有哪个组织在技术创新方面比 DeepMind 更有影响力。DeepMind 的确创造了历史,开创了新的未来。

对 Nando de Freitas 而言,他在 DeepMind 从未感到孤独。他的首位经理 Demis Hassabis(谷歌 DeepMind 联合创始人兼 CEO)提供了灵感、科学自由和关怀支持的巨大源泉。他永远不会忘记在经历非常艰难的个人损失时,包括 Hassabis 在内所有人给予自己的支持。他真的希望 Hassabis 及团队能够获得他们应得的「诺贝尔奖」。

Nando de Freitas 很自豪也很感激能够成为机器学习(ML)团队的一员, 并因而收获了很多快乐,从成员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并让梦想成真。

不仅如此,他还表示从 AlphaCode 团队、AlphaGo 团队和很多其他人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当然还要必须感谢 AVS 和 GenMedia 团队,他们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包括 Lyria、Imagen、Veo。他也迫不及待想要看到团队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和几年里创造出更多令人惊叹的作品。

最后,Nando de Freitas 表示,对于离开 DeepMind,自己非常难过,但正如他最近所说「为了成长和进步,你必须处于不确定的边缘」。现在是时候接受一点不适并开启新的篇章了。

谷歌 DeepMind 的同事们对 Nando de Freitas 的离职纷纷表示惋惜,但也祝福他前程似锦。

图片

Nando de Freitas 介绍

Nando de Freitas 出生在津巴布韦。1991 年,他在南非金山大学(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凭借顶级学力(Top of the class),获得其理学硕士学位。

五年之后,他前往英国剑桥大学信息工程专业攻读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启其博士后生涯,在人工智能领域展开深度研究。

图片

2001 到 2014 年,Nando de Freitas 任教为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机器学习教授。2013 年又获聘为英国牛津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

图片

同时自 2014 年起,Nando de Freitas 开始在谷歌 DeepMind 工作,并先后担任首席科学家、高级 AI 总监等职。

图片

在谷歌 DeepMind 期间,Nando de Freitas 共同领导了图像、音乐、音频和视频生成方面的工作。团队成果包括音乐生成工具 Lyria、AI 绘画模型 Imagen 2、AI 基础世界模型 Genie 和 RNN 混合架构模型 Griffin 等。

图片

他还是通才 AI 智能体 Gato 的高级负责人,并共同发起了 AI 编码工具 AlphaCode 和视觉语言模型 Flamingo 项目。

图片

在 Google Scholar 上,Nando de Freitas 的论文引用数接近 7 万,其中《实践中的顺序蒙特卡洛方法》引用次数超过一万一千次,h-index 更是高达 81,在机器学习研究领域可谓大咖级人物。

图片

在 Deep Learning INDABA 的页面中,Nando de Freitas 面向未来的人工智能的恢弘愿景,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对我来说,研究就像石雕艺术。你在采石场经过长时间的寻找,找到一块石头。当你开始开始雕刻它时,你会发现新的纹理,看到新的可能性,发现从未见过的事物。但继续雕刻时,灾难会突然来临:某处发生断裂。这时你必须保持耐心,继续寻找,直到新的灵感出现。你需要始终保持思考,绝不失去焦点。最终,一件美丽的作品会呈现出来,即使没有,也不要气馁,因为享受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意义的一部分。机器学习不仅关乎发现,关乎对人工智能的探索,也是一次个人的追寻。更重要的是,它还关乎打造能改善他人生活的产品,而『他人』不仅仅指人类。」

图片

祝愿 Nando de Freitas 未来一切顺利。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马斯克表示人类四年内可以登陆火星,许多人嗤之以鼻,但有些人看到了目的

Almost buried beneath a recent avalanche of rightwing invective posted by Elon Musk on the platform he owns, X, was one eye-popping statement that made space watchers sit up and take notice: an assertion that humans could land on Mars within four years and be living there in a self-sustaining city in 20.The Guardian’s journalism is independent. We will earn a commission if you buy something through an affiliate link. Learn more.It seemed a fanciful boast, even by the standards of the SpaceX founder and world’s richest man, who transformed the logistics and cost of shorter-duration, near-to-Earth orbit space travel with his fleet of reusable Falcon rockets. The US government space agency, Nasa, which is collaborating with SpaceX over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to get astronauts to the red planet, believes a first crewed landing by 2040 would be “audacious”.Neither was it the first time the enigmatic billionaire has floated such a plan. In 2016 he said he believed those first crewed launches to Mars could take place within six years, even though a heavy rocket to fly them was still at the concept stage.Yet while many might see Musk’s latest proclamation as another example of his braggadocio, following stories he wanted to help populate an extraterrestrial civilization with his own sperm, and have it driving around the Martian surface in Tesla’s troubled Cybertrucks, some analysts see a sense of purpose.Elon Musk on pace to become world’s first trillionaire by 2027, report saysRead moreIf a Mars settlement of a million people in two decades’ time is an impossible goal, the prospect of regular shuttle flights from Earth aboard SpaceX’s next-generation Starship rockets, carrying cargo and the first human explorers, is absolutely achievable, they say.And while Musk’s estimated personal fortune of $250bn (£191bn) cannot come close to funding what would be the most expensive and extensive undertaking in spaceflight history, dwarfing the $280bn (in today’s money) Nasa spent on the Apollo program that put man on the moon in 1969, potential investors from both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s stand to be enthused.Musk’s tweet, the experts say, has accelerated discussion about the immediate ambitions of SpaceX and the longer-term prospects for humanity itself.“If I were diagnosing why now to set this very aggressive timeline for Mars, it’s partly to show that SpaceX isn’t slowing down, it’s not resting on its laurels, it’s not turning into kind of a creaky dominant player in space, and it is still the innovative pushing-the-envelope startup that it is,” said Matthew Weinzierl, professo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at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specializing in the economics of space.“Whether it’s Elon Musk, Gwynne Shotwell [SpaceX’s chief operating officer] or the incredibly deep bench of talent they have, I think of SpaceX as being really good at two things among many. One is turning market forces into achievements that were previously thought unachievable, and the other is turning these unachievable visions into market success.“That’s the core of what the Mars thing is all about for them, attracting talent, passion, capital and hard work from the people associated with SpaceX. The Mars mission has always been authentically central to what they talk about as why they exist.“At a broader level, when you’re trying to create a company that is going to change at a truly unprecedented scale what we do in space and rethink the future of humanity, then having a vision of this scale makes so much more possible.”Weinzierl noted that revenue from Musk’s other commercial space operations, notably the Starlink satellite internet system and its militarized sister network Starshield, is central to funding his objectives. But similar to the recyclable Falcon rockets and Dragon capsules that have made the low-cost ferrying of astronauts to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almost routine, the SpaceX model of renew and reuse can work for Mars too.“It’s always hard to know precisely how SpaceX is calculating these things because it’s private, but when they talk about the cost of flying Starship, the numbers are astonishingly low, in the tens of millions, or even $10m per flight,” Weinzierl said.“You can imagine how they think of this as something they can independently fund with revenues from these business lines that they’re going to try to keep increasing with extra funding from their many investors and supporters, and potentially more public funding.“But the settlement of a million people on Mars? That is a whole other question.”Conquering practical and technical challenges of such a venture is another obstacle, given that Starship has flown only four test flights, the first two ending in fiery explosions. A scheduled fifth experimental flight was grounded this week until at least November because of environmental concerns.Additionally, an as-yet undeveloped tanker spacecraft will be needed to refuel Starship in orbit so it can carry a 100-ton payload, or crews of 100 people at a time, on the six-month journey to Mars.“You’re talking about a significant amount of time of development. While it’s not impossible this could be done in time for a launch two years from now, it’s bit of a stretch,” said Robert Zubrin, president of The Mars Society, and author of The New World on Mars: What We Can Create on the Red Planet.“2028 is fully possible. Now you’re talking about a one-way trip to Mars [but] you don’t want to send people on a one-way trip until there’s greenhouses and settlements and everything, a place to live.“This is one of the problems I have with Musk’s claim. It is not my sense that they are actually developing the required surface systems for human operations on Mars. They’re working very hard on the transportation system, but on the system to make, say, methane, oxygen on Mars on a large scale, they aren’t doing it.“Musk seems to be stretched a bit thin right now, and could be stretched even thinner should Donald Trump win the election and he gets appointed commissar of government efficiency, or whatever he’s talking about becoming.”Zubrin shares Weinzierl’s confidence that SpaceX is likely to ultimately deliver most of Musk’s vision for Mars, just not on the timescale he proposes.“Starship is going to become operational, I think he’s gotten it far enough to be safe to say that,” he said. “To put things in perspective, Musk frequently exaggerates, both in terms of what he’s going to do and when he’s going to do it, but he nevertheless does, and has done, a great deal, in addition to the concrete accomplishment of drastically cutting the cost of space launch by proving the utility of reusability.”Weinzierl, meanwhile, says SpaceX has grown as a company to the point that, if Musk were no longer directing operations, it might not matter.“They just have an incredible ability to attract talent and that speaks to a culture they have very clearly built and maintained which might owe a lot, at least initially, to Elon Musk. There’s no question he is a unique force in the firm, and in society,” he said.“At this point my sense is that that culture has been embedded in so many people within the firm that it’s not dependent on him as much as we might fear. We wouldn’t want it to be dependent on any one person, and my sense is that it’s not.”Explore more on these topicsElon MuskSpaceXSpaceNasaMarsfeaturesShareReuse this content。


请先将这篇文章翻译为中文,并且按照如下Makedown格式标准输出。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