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芯片第一股的估值玄学

文章来源:土人观芯

图片来源:由GPTNB生成

9月5日,HWJ盘中股价闪崩,跌幅一度超过14%,成交金额亦快速攀升,显示有大额资金在短时间内出逃。截至收盘,HWJ股价大跌13.48%,报收206.9元,总市值863.72亿元。


就在2天前,HWJ市值还在1000亿元以上。

Image

伴随着股市波动,坊间流传出很多传言,比如:

1、Bernstein做空报告

2、传运营商智算招标推迟

3、据传今年只能做到股权激励收入11亿元

9月5日晚,HWJ发布声明称,公司注意到,今日,在某券商策略会上,有人以“HWJ专家”名义与机构投资者就公司及行业情况进行交流,相关虚假信息随后被广泛传播并已造成严重负面影响。

Image

据机构朋友说,这个专家会是下午一点半开的,股价1点46分就崩了,据说就是因为某一句话的原因。不管怎么说,凸显当下市场仍信心不足,比较脆弱。

HWJ的市值确实很迷,如果把HWJ和赛力斯做一个对比,同样都是1000亿市值,HWJ营收6500万,亏损5.3亿,而赛力斯营收650亿,净利润16.25亿。讯飞也是做AI概念的,机构们都觉得讯飞业绩差,但讯飞上半年好歹卖了93亿销售,市值还不如营收几千万亏损5亿多的HWJ。

不过比较神奇的是所有卖方机构的报告,对于HWJ都是建议增持,几乎没有任何一家卖方报告说这么高的市值有风险,全方位看好。机构的逻辑也很清晰明确:

HWJ具备股价上涨的逻辑,但它的股价上涨并非是未来业务会同样大涨,而是在全球AI大变局,中国AI芯片被美强力封锁,所以国产AI算力有无限的想象空间。AI龙头之一在国产替代中必然会拿下数亿级别的大单,而且订单也不会只有一家,只是具体时间不详,但应该不会拖太久,也就是说早晚该公司会兑现业绩,拿下几个大单子。最乐观来看,今年10亿的营收,明年继续增长到20~25亿水平,后年再翻倍达50亿营收,业绩落实那必然还会再涨。

Image

随着对岸的大选换人,对华的AI芯片封锁必将加码,到时候NV的卡买不到,不怕卖不出去。市场的预期是在全封锁情况下,它能实现国产替代。就是不知道它到时怎么从台积电拿到货,但机构都说他能。我的理解是HWJ手里的晶圆库存明显够用,上半年还在继续囤积HBM,也许就是为了到明年憋个大招,待价而沽,预期满满。假设字节用了,阿里腾讯百度也会用,电信运营商更加会买,想象空间何止千亿?

绝望反转的故事逻辑还是OK的,只是千亿市值的预期提前拉满了,不知道还有多少空间。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又一AI电话公司获2200万美元高额融资,是“降本增效”还是“不堪其扰”?

“行业观察者”是我们针对人工智能、XR、元宇宙和Web3等前沿科技而设立的专栏,主要分享这些领域中的新兴企业或者创业者们的故事。Bland是一款AI驱动的电话客服智能体,致力于为企业提供更高效、更智能的客服解决方案。


有了A轮2200万美元融资的支持,Bland会给AI电话领域带来怎样的变化?以下是我们的第26期内容,以下Enjoy。

你有没有遇到过商品出现紧急问题,想要联系客服却被告知不在服务时间内的情况?这正是传统电话客服的普遍问题:人工资源有限,同步响应速度慢,也无法做到24/7全天候服务。

同时,在电销领域,人工外呼通常会使公司承担一定的成本,比如设备成本、员工工资、员工培训成本等,员工流失率高也是令诸多企业感到棘手的问题。

不过,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些问题都能迎刃而解,AI电话初创公司Bland便是本着解决这些问题的使命而成立。

该公司最近刚刚完成了A轮2200万美元融资,致力于替代人工客服处理大量电话呼叫任务,全面提升工作效率。


01.1分钟项目速览

项目名称:Bland AI

成立时间:2023年

产品简介
Bland AI是一个专为企业设计的人工智能电话平台,帮助公司创建和管理智能电话代理。这些代理可以替代人工客服处理大量电话呼叫,如客户支持、销售和预约等任务。

创始人团队

  • Isaiah Granet: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

融资情况

  • 今年8月,Bland AI宣布获得了由Scale Venture Partners领投的1600万美元A轮融资;
  • 截至目前,Bland AI的总融资额已达到2200万美元,其他投资者包括Y Combinator以及一些知名天使投资人,如PayPal创始人Max Levchin、Eleven Labs CTO Piotr Dąbkowski和Twilio创始人Jeff Lawson等。

02.AI驱动的电话服务系统

Bland AI成立于2023年,其使命是通过人工智能代理彻底改革企业处理电话通信的传统方式,以提高效率。

Bland的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Isaiah Granet表示:我们的目标是改变企业处理电话通信的方式。人类无法全天候工作,也无法同时处理数百万通电话,更无法根据公司的需求训练其声音和行为。而人工智能可以,且成本远低于人工。我们希望BlandBot能够与企业员工协同工作,全面提升效率。

但是,Bland AI在测试阶段曾否认其AI身份,这引发了关于透明度和潜在滥用的道德讨论。

Mozilla基金会研究中心主任Jen Caltrider指出,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误导用户相信它是人类是“绝对不道德的”,因为这可能会使个人更容易受到操纵。

批评者担心,像BlandBot这样的人工智能系统可能会模糊人与机器的界限,引发包括用户操纵和隐私问题在内的一系列问题。

… (部分内容省略)


04.AI电话代理时代的利与弊

考虑到AI客服已经是一个普遍存在的服务,没有实际测试结果,因此一些人不能理解为什么YC会投资这一领域。

不可否认,AI客服在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方面确实表现出色,这对企业来说是个好消息。然而,对于那些依赖客服工作谋生的人来说,AI的兴起并不是什么好事。

据某咨询公司预测,未来五年内,菲律宾可能会因AI替代而失去30万个呼叫中心工作岗位。为了应对这一潜在危机,菲律宾政府已经建立了一个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并正在实施多项培训计划,这些计划既有政府支持的,也有行业支持的,目的是提升该行业170万员工的技能。

毕竟,一旦失业率上升,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政府需要做好准备,实现平稳过渡。

同时,AI客服对另一群体——电话接听者来说,除了可以24/7接受咨询服务,也有不少隐患。原因大家也都很了然,AI的介入会带来更多骚扰电话。

此前,Bland在X上发布的官方宣传就引起了超过600万的关注热度。同一天,微博上的热搜话题是“销售平均每天拨打400个骚扰电话”。

可以说,AI带来成本效益提升的同时,其副作用是让消费者感到更加烦恼。一些消费者已经开始使用AI技术来应对骚扰电话,例如智能接听功能,使得AI之间的对话变成了一种新的互动方式。

首先,推销和骚扰电话数量激增。在国内,普通号码每天拨打30个电话就会被运营商冻结,而能够拨打上百个电话的,通常都是使用了外呼系统和智能客服相结合的系统。

其次,售后工作也常常交给AI处理,这可能使得原本的小问题变成了大问题。一个问题可能需要用户与AI进行多次互动,才能最终与真人客服进行沟通。

目前Bland AI的产品还处在不断优化的过程中,它所带来的希望和可能性不容小觑。但成本平衡和受众体验的矫正,却可能成为一个长期的话题。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大模型边推理边纠错,有可能做到吗?这是ICML爆火的演讲

AIxiv专栏是机器之心发布学术、技术内容的栏目。过去数年,机器之心AIxiv专栏接收报道了2000多篇内容,覆盖全球各大高校与企业的顶级实验室,有效促进了学术交流与传播。


如果您有优秀的工作想要分享,欢迎投稿或者联系报道。投稿邮箱:liyazhou@jiqizhixin.comzhaoyunfeng@jiqizhixin.com

即便是最强大的语言模型(LLM),仍会偶尔出现推理错误。除了通过提示词让模型进行不太可靠的多轮自我纠错外,有没有更系统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呢?

来自 Meta FAIR、CMU 和 MBZUAI 的叶添、徐子诚、李远志、朱泽园团队在最新的 arXiv 论文《语言模型物理学 Part 2.2:如何从错误中学习》中,通过可控实验,探索了让模型「边推理边纠错」的可能性。

他们在预训练中加入大量「错误的推理」和「错误的纠正」,展示了这类数据可以提高语言模型的推理准确性(无需提示词,无需多轮对话)。文章还深入探讨了许多细节,例如(1)这种方法与 beam search 的区别,(2)如何准备此类数据,(3)是否需要对错误进行掩码,(4)所需的错误数量,(5)此类数据是否可用于微调等。

作者首先展示了一个 GPT-4o 通过提示词和多轮对话进行纠错的示例(图 2),可以看到成功率不高,而且需要很长的对话才能完成纠错。那么,如果模型最终能纠错,为什么不在第一次犯错时「立即收回并改正」呢?

为此,作者使用探针(probing)方法研究模型的内部工作机制。通过 Part 2.1 建立的 iGSM 数据集,作者发现当模型犯错后,内部参数常常表现出「很后悔」的状态,也就是说,模型可能已经知道自己犯了错,但「覆水难收」。

那么,能否简单地让模型「后悔即重试(retry upon regret)」?即,通过额外训练(如微调)得到一个检测错误的模型,只要该模型判定当前步骤有错,就立即退格回到上一步骤的末尾,再重新生成呢?

如图 3 所示,作者进行了横向对比。即便错误识别率超过 99%,这种重试方法在 iGSM 数据集上也只能将推理正确率提高 2%(虽然比 beam search 好)。作者总结了此方法的三个不足。

首先,对正确率提高有限,毕竟退格后,模型依然是随机生成,并没有用高级的方法改错。其次,对错误识别率的要求很高(同等条件下,需要 100% 错误识别率才能将推理正确率提高 8%,但这太不现实)。最重要的是,这并不能降低模型生成文本的时间复杂度,因为依然需要一次次地重新生成。

接下来,作者更换方法,在预训练数据中加入大量的错误和纠正,例如「A=>B,哦我说错了,应该是 A=>C」。那么,这能否提升模型的推理正确率呢?乍一看,这似乎不合理,因为增加错误的同时,模型岂不是被迫学习说错误的话(即 A=>B)?是否需要将错误部分(譬如「A=>B,哦我说错了,应该是」这几个字)通过掩码(label masking)从训练标签中删除?

答案是不需要。依然通过 iGSM 数据集,作者用控制变量法,横向对比了诸多参数后得出若干结论(图 4)。

例如,即便预训练数据中的每道题目有 50% 的步骤包含错误,模型在测试阶段并不会刻意犯错(如使用 temp=0 生成时)。背后的原因与语言模型对语法的纠错能力有关,具体可参见作者的另一篇 Part 1 论文,因此不需要对错误进行掩码。更神奇的是,在合理范围内,训练集里的错误其实越多越好,例如包含 50% 错误的数据,比 10% 错误的数据在 iGSM 数据集上还能再提升推理正确率 4 个百分点。

接下来,作者研究了包含「错误和纠正」的数据能否作为微调数据使用。这是个重要问题,因为现有的开源大模型可能并不具备很好的纠错能力。如果我们制备了完美的错误纠正数据集,能否通过少量参数微调(如使用 LoRA 方法)让现有模型学会纠错?

答案是否定的。如图 5 所示,作者尝试了多种 LoRA 参数,发现最多只能将推理正确率从 78% 提高到 83%—— 甚至在大多数情况下,如 LoRA 的 rank 较小时,模型的正确率远低于 78%。这说明「纠正错误」是一个高级能力,与模型的正常推理不同,需要大量参数变化才能实现。(这也合理,毕竟如果修改少量参数就能完成纠错,那么让模型「后悔即重试(图 3)」恐怕早就能提高推理正确率了。)

相对而言,「错误识别」并不是高级能力,可以通过微量的 LoRA 微调学会。此外,通过 beam search 模型也能进行一定程度的重试,但对正确率的提升几乎为零。综合以上,作者认为,如果能制备优质的「错误和纠正」数据,应将此类数据放入预训练数据集中,而不是等到微调时再使用。

最后,作者研究了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制备「错误和纠正」数据。目前为止,文章都在 iGSM 数据集上进行可控实验,由于此数据集中的数学题满足统一格式,可以随意删减拼接,制作无限量的错误和纠正数据。这太理想化了。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办法在不要求理解题目的基础上生成一些「假错误」

作者对此做了一些初步尝试。例如,通过将解题步骤中靠后的第 Y 步骤挪到前面作为第 X 步的假错误,然后用原本的第 X 步作为纠正。这一方法在 iGSM 数据集上也能显著提升正确率(从 78% 到 91%),如图 6 所示。

据此,作者大胆预测,尽管未来的 LLM 可能不会直接在 iGSM 数据上进行训练,但本文通过可控的对比试验,研究了在通向 AGI 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对数据进行哪些修改和制备。

例如,利用像 Llama3-405B 这样的模型来改写数学题,在正确的解题步骤中插入许多错误 —— 甚至是简单的假错误,也有望改变模型的答题方式。让模型「边推理边纠错」,而不是通过额外的提示词被动纠错,或许是一个新的思路。作者限于 GPU 限制,无法对如此方向做真实数据的大规模研究,但欢迎读者沿着这一思路试试看。

最后,这篇 arXiv 论文是《语言模型物理学》系列作品中的 Part 2.2。此系列目前共 6 篇论文,在 ICML 2024 大会上做了 2 小时的演讲,收获诸多好评(图 7)。
有兴趣了解整个系列作品的小伙伴,可以移步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Yw4m1k7nH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英伟达市值一周蒸发4060亿美元,AI时代「卖铲人」怎么就不香了?

「卖铲人」英伟达股价又又又跌了。

江湖上流传着一张梗图,说美国经济有两大支柱:
一个是创下巡演纪录的泰勒・斯威夫特,一个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卖铲人」英伟达。


图片
英伟达也确实不负众望,8 月底出炉的 2024 年第二季度财报,成绩相当亮眼。
财报显示,英伟达在该季度收入 300.4 亿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 135.1 亿美元,超出了普遍预期的 207.5 亿美元。净利润达到了 166 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 152%。
然而,逆天的业绩并未带来股价的狂飙,而是再三暴跌。

英伟达股价跌跌跌

8 月 29 日,英伟达交出「炸裂」财报后,盘后交易下跌 8%,市值一夜之间蒸发 1476 亿美元。
9 月 3 日,英伟达股价再次暴跌 9.53%,蒸发了 2790 亿美元,相当于近 3 个 OpenAI 的估值。
图片
本周,英伟达公司市值蒸发了约 4060 亿美元,让关键股指承压,同时也让人工智能「泡沫」的论调再一次甚嚣尘上。
作为全球最大的人工智能芯片制造商,英伟达在过去两周内市值缩水了五分之一。
对于这家价值 2.5 万亿美元的巨头来说,这些跌幅也向投资者展示了一个更为紧迫的问题:它的波动性现在远远超过了谷歌、苹果、微软、Meta 等美股六巨头,甚至让上蹿下跳的比特币,都显得平静了许多。
过去 30 个交易日,英伟达的股价在 90.69 美元和 131.26 美元之间波动,周二更是创下了市值蒸发的纪录。
这种剧烈波动使其 30 天实际波动率上升到了大约 80。
这是什么概念?
大约是微软公司的四倍,是比特币的两倍,甚至高于像唐纳德・特朗普的媒体公司和埃隆・马斯克的特斯拉公司这样的热门股票。
股价下跌为哪般?

据彭博社数据显示,这次下跌使得英伟达经历了两年来最糟糕的两周。
第三季度业绩预测令人不满

英伟达发布了对第三季度的业绩预测,营收约为 325 亿美元,同比增长仅有 79%。这虽然高于分析师平均预计的 317 亿美元,但远低于市场对英伟达三季度营收的最高预期达到了 379 亿美元。
这样疲软的业绩预测无疑打击了投资者的热情。投资者们也不禁怀疑,AI 的爆炸式增长是否正在削弱,芯片需求是否难以维持在一稳定值。
博通公司还发布了令人失望的销售预测,这更增加了悲观情绪。
「你现在正处于一个极其复杂的市场环境中,」Wayve Capital Management LLC 的首席策略师 Rhys Williams 表示。他进一步指出,尽管人工智能领域的交易尚处于初期阶段,但「市场的底儿在哪里,真没人能说得准。」
Blackwell 芯片量产难

Blackwell 芯片的产量一时跟不上需求,延迟的消息也让投资者们更加担心。
黄仁勋在财报发布后的访谈中说到预计第四季度开始发货,也会大幅提升产量,预计 Blackwell 在第四季度将创收数十亿美元。但如此乐观的说辞,投资者们似乎并不买账。
图片
视频链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cuwZ8zk2ng
反垄断调查

英伟达在人工智能芯片市场中稳居王座 —— 数据显示,它在 AI 训练芯片市场的份额高达 70% 到 95%,这足以证明其产品在这个飞速发展的领域中的不可替代性。
多年来,英伟达在 GPU 和 CUDA 上的投入让它构建了一个难以撼动的生态系统,宛如一道深不可测的护城河,竞争对手想追赶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英伟达不仅仅是销售硬件,还通过提供定制的软件生态系统,确保客户在使用其硬件时获得最大化的性能和功能。
然而,正是这种「软硬一体」的销售策略,让英伟达引来了反垄断调查的关注。
图片
原文地址: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elizabeth-warren-backs-justice-department-nvidia-antitrust-investigation-2024-9
与此同时,英伟达的股价也因此遭受了重创。
投资者们喜忧参半

尽管近期股价下跌,但英伟达今年依然给投资者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今年英伟达股价仍然上涨超过 100%,市值增加了 1.3 万亿美元。
华尔街普遍认为,随着公司加快构建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基础设施,英伟达仍然处于有利位置,这一过程预计将至少持续几个季度。微软、Meta、Alphabet 和亚马逊这些大客户,占了英伟达四成以上的营收。
英伟达上周的「成绩单」,证实了市场的乐观预期。收入翻了一番多,超出了预期,调整后的收益也是如此。该公司还给出了超出分析师共识的收入预测,尽管它没达到最高预期。
图片
这份成绩单,让习惯了惊喜的市场参与者感到失望。同时,这也加深了对人工智能长期投资前景的疑虑。
这些情况表明,随着投资者逐渐理解人工智能的发展,英伟达和其他芯片制造商的股价波动可能会持续。对于想要长期投资的基金经理来说,这可能是个不错的买入机会。
「对长期投资者来说,现在是逐步建仓的好时机,」Wayve Capital 的 Williams 说,「如果今天有人给我新资金,我会毫不犹豫地买进一些人工智能相关股票。」
参考链接: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4-09-06/nvidia-s-400-billion-tumble-this-week-makes-bitcoin-look-calm?srnd=phx-technology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大卫·波科克呼吁禁止AI深度伪造视频在选举中使用,伪造了阿尔巴尼斯和达顿的伪造视频

戴维·波科克发出警告,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民主构成的风险,而使用它来进行恶作剧:伪造了一段安东尼·阿尔巴尼斯宣布完全禁止赌博广告的视频。


堪培拉独立参议员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两个AI生成视频 - 总理和反对党领袖彼得·达顿支持完全禁止广告 - 以展示AI可以被用来模仿和混淆。“那个视频是假的,目前没有任何法律禁止制作那样的视频,”波科克说。

“深伪造和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民主构成真正风险,我们需要政府在选举中禁止使用这项技术。”在一个视频中,阿尔巴尼斯似乎正在议会大厦的一个新闻发布会上告诉记者们 - 他略微僵硬的嘴唇动作稍微暴露了视频不真实 - 他正在引入一个为期三年的广告禁令。如何辨别深伪造视频:一个检测工具制作者分享关键迹象阅读更多在另一个视频中,达顿似乎告诉听众,联盟支持政府的立法。这是不真实的,波科克选择了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来模仿。尽管在2023年,由已故劳工党议员皮塔·墨菲主持的跨党委员会调查提议全面禁止赌博广告,但政府最终朝着部分禁令迈出了一步,倡导者称之为“明显不足”。即使有此举,波科克表示他制作视频是为了推动议会在下次选举前采取一些行动,禁止这项技术的使用。“我担心我们没有看到保护民主免受生成式人工智能伤害所需的紧迫性。”

7月份,自由国家党反对派制作的昆士兰州州长史蒂文·迈尔斯的AI生成TikTok视频引发了关于在线政治深伪造的辩论。

迈尔斯声称这段视频“代表了我们民主的一个转折点”,并表示州劳动党将不会在即将到来的选举活动中使用AI生成的广告。视频发布后,专家们警告人们很容易被AI生成内容欺骗,如果更加微妙地使用了,可能会更加危险。

负责监督国会事务的司法部长唐·法雷尔办公室的发言人表示,政府正在考虑澳大利亚选举委员会关于在选举中监管AI使用的建议。“这不是我们能够阻止的技术 - 它不会消失,”发言人说。“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方式,让澳大利亚人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免受有意的虚假信息和内容的伤害。”

探索更多关于这些话题的内容
人工智能(AI)
大卫·波科克
澳大利亚政治
新闻
分享
重新使用此内容

初始化:{Date}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Belden宣布与AWS IoT SiteWise Edge的新集成

Combined offering makes it faster and easier to collect equipment telemetry data at the edge, contextualize it and send it to the Amazon Web Services (AWS) cloud for asset monitoring and predictive maintenance. Belden Inc. (NYSE: BDC), a leading global supplier of network infrastructure and digitization solutions, is pleased to announce an integration of its CloudRail software functionality with AWS IoT SiteWise. CloudRail, which Belden acquired in 2023, enables cloud-based device management that allows users to roll out, manage, and update edge devices globally. Its fully managed solution pre-processes data locally before sending it to any cloud. This integration brings together AWS’ data services and CloudRail’s protocol management software for brownfield and greenfield data acquisition, providing customers with a complete data solution. The combined solution enables customers to effortlessly connect their industrial assets and sensors to the AWS cloud using CloudRail’s proven software capabilities. CloudRail is designed to streamline and standardize the discovery, acquisition, and normalization of data from any industrial environments, delivering it in a ready-to-use format. The collected data is then seamlessly ingested into AWS IoT SiteWise Edge for local processing, monitoring, and storage, while also being synchronized with AWS IoT SiteWise in the AWS cloud for enterprise-wide visibility and advanced analytics. Key benefits of the CloudRail and AWS IoT SiteWise Edge integration include:

  • Accelerated Time-to-Value: CloudRail’s plug-and-play access to over 12,000 sensor definitions, combined with data normalization capabilities, significantly reduces the time and effort required to connect industrial assets to AWS IoT SiteWise, enabling customers to start leveraging their data within hours instead of weeks.
  • Simplified Edge-to-Cloud Data Flow: With a single, unified solution, customers can seamlessly acquire, process and transfer data from the edge to the cloud, eliminating the need for complex integrations and ensuring data consistency throughout the journey.
  • Scalable and Secure Device Management: CloudRail’s cloud-based device management capabilities enable customers to securely roll out, manage, and update thousands of globally distributed edge devices from a centralized platform.
  • Broad Asset and Protocol Support: CloudRail’s extensive library ensures compatibility with both modern and legacy industrial equipment. Modern machines can seamlessly connect via standard protocols like OPC-UA, while brownfield scenarios benefit from retrofitting old assets with secondary sensors. Additionally, Modbus enables efficient connectivity for devices such as energy meters.

“The integration of CloudRail with AWS IoT SiteWise Edge provides our customers with a powerful and streamlined solution for industrial data acquisition and analysis,” said Matthew Wopata, Global Product Line Management Leader for Data Software Applications at Belden. “This marks the latest way Belden and its brands are helping companies around the world gather data at the edge so they can leverage it to improve processes and increase efficiency.” Setup of the CloudRail integration is streamlined for users: In a drop-down selection in the AWS Console, users can simply add CloudRail’s software as a data source for their IoT SiteWise Edge gateway. To set up the sensors, smart meters, and OPC UA servers as field devices, users are directed to the CloudRail Device Management Cloud (DMC). Everything else is automatically done within AWS. This allows end-users to benefit from the simplicity of the CloudRail solution without the need to deploy physical edge gateways. CloudRail’s new integration with AWS IoT SiteWise Edge, the latest collaboration between Belden and AWS, is now available to customers. To learn more, visit the AWS booth during the International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Show (IMTS), set for Sept. 9-14 in Chicago.。图片{ width=60% }


请注意:Title、Date、Body 三个部分的内容,放入到对应的位置。最后只需要输出为Makedown源文件格式内容。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HPE推出HPE Private Cloud AI中的一键部署AI应用程序

Available today, HPE Private Cloud AI使组织能够在几秒钟内启动生成式AI虚拟助手,使用私有数据
释放AI合作伙伴计划将HPE Private Cloud AI的客户与领先的独立软件供应商、系统集成商和服务提供商连接起来
惠普企业(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HPE)宣布HPE Private Cloud AI可以预订,并推出新的解决方案加速器,以自动化和简化人工智能(AI)应用程序。图片{ width=60% }


HPE Private Cloud AI是与NVIDIA共同开发的云端体验,旨在帮助各种规模的企业构建和部署生成式AI(GenAI)应用程序,作为NVIDIA AI Computing by HPE组合的一部分。新的解决方案加速器使企业能够单击部署虚拟助手并在几秒钟内使其运行起来,简化了从头到尾的流程。
HPE混合云和首席技术官Fidelma Russo表示:“企业正处于部署GenAI的环境中,同时又承受着迅速开始并展示实际价值的压力。”他说:“然而,实施AI应用程序要求组织串联各种模型、数据集、工具和其他资源。解决方案加速器是HPE Private Cloud AI的关键区别所在,简化了一个可能需要几个月才能部署的项目,并将整个时间表压缩到企业的一个瞬间。”
今天可用的第一个解决方案加速器是一个GenAI虚拟助手,可帮助开发人员快速构建能够以自然语言回答问题的交互式聊天机器人,其信息基于组织的私有数据,并由开源大语言模型(LLMs)驱动。企业可以为多个用途定制其AI应用程序:技术支持、销售报价生成、营销内容创建等等。下一个版本的虚拟助手可以轻松更新,并支持语音、图像和多代理支持,从而实现更先进的内容生成和多任务执行。
未来的解决方案加速器将涵盖垂直行业的常用AI应用程序,包括金融服务、医疗保健、零售、能源和公共部门。即将推出的一些解决方案加速器将基于NVIDIA NIM代理蓝图,这是企业可以根据数据和反馈不断优化的参考AI用例。
NVIDIA企业AI软件产品副总裁Justin Boitano表示:“企业正在寻找加速、定制的AI工具,以满足其特定于公司的用例需求。”他说:“NVIDIA NIM代理蓝图允许使用HPE Private Cloud AI开发的AI应用程序使用人类反馈进行优化,在连续学习周期中改进模型。”
解决方案加速器是可定制、模块化的低代码或无代码应用程序,使用NVIDIA NIM微服务设计,旨在缩短企业的价值实现时间。这些经过验证和可重复使用的解决方案简化了AI应用程序的部署,这通常涉及获取新技能、采用复杂工作负载,以及集成和配置代理、多个微服务、向量数据库、数据仓库、不同数据源、用户管理系统、扩展推理服务器、数据集、AI模型等其他IT资源。解决方案加速器在通过HPE GreenLake云进行管理的HPE Private Cloud AI上运行,提供端到端安全性,包括企业保护措施和数据隔离以提供额外保障。
HPE将Unleash AI计划添加到HPE Partner Ready
为了帮助客户进一步加速实现价值并获得其AI用例的更大收益,HPE推出了Unleash AI合作伙伴计划。Unleash AI旨在支持领先的合作伙伴组织丰富的生态系统,是HPE Partner Ready技术合作伙伴计划的一部分,将是HPE Private Cloud AI的补充。新计划将包括技术堆栈中的数据、AI模型和AI应用程序层的软件提供商,以及用于客户全堆栈AI解决方案的咨询、设计、实施和管理的系统集成商和服务提供商。基于NVIDIA NIM代理蓝图的合作伙伴解决方案将由HPE策划并经过预验证,可在HPE Private Cloud AI中运行,并受益于HPE的广泛市场覆盖。此计划将是HPE与NVIDIA合作宣布的新AI合作伙伴策略的补充。
探索AITechPark,了解人工智能、物联网、网络安全、AITechNews的最新进展,并从行业专家的见解中获得及时更新!。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Kipu Health宣布收购Hatch Compliance

Kipu Health,作为行为健康技术解决方案的领先提供商,今天宣布收购了Hatch Compliance,这是一家专业为行为健康组织量身定制的合规和风险管理软件提供商。图片{ width=60% }


这一战略收购通过添加强大的治理、风险和合规(GRC)功能,增强了Kipu全面的产品套件,在复杂的监管环境中使行为健康组织能够自信前行。

作为行为健康技术领域的值得信赖的顾问,Kipu始终提供支持整个患者旅程的解决方案,从利用CRM工具接触患者,通过EMR优化护理交付,到确保财务可持续性的RCM解决方案。Hatch Compliance的加入进一步巩固了Kipu提供全方位平台的承诺,满足行为健康组织的多样化需求。

Hatch Compliance以其先进的合规管理系统(CMS)和学习管理系统(LMS)而闻名,这些系统经过预配置,满足The Joint Commission、CARF以及各州监管机构制定的严格标准。通过自动化可操作数据的收集,Hatch大大降低了员工在合规方面的行政负担,节省时间、减少压力,同时提高运营效率和成果。此外,Hatch提供合规咨询服务(CCS),指导治疗设施应对不断变化的法规环境。凭借这些综合性服务,Hatch已经建立起为着力维持高标准护理和合规性的行为健康组织提供支持的信任合作伙伴形象。

Kipu的首席执行官Carina Edwards对此次收购表示了兴奋:“在Kipu,我们时刻寻求支持客户提供卓越护理的新方式。Hatch Compliance的收购是我们使命的重要一步。通过将Hatch的合规专业知识与我们现有的技术平台相结合,我们为客户提供了目前最全面的解决方案,确保他们能够达到最高的法规合规标准,同时专注于真正重要的事情——患者护理。”

Hatch Compliance的首席执行官Mike Lifshotz也分享了他的热情:“加入Kipu大家庭标志着Hatch Compliance的新篇章。我们一直致力于帮助行为健康提供者应对合规的复杂性。借助Kipu的资源和共同愿景,我们现在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大价值。我们将继续创新,为行为健康组织提供他们在日益受到监管环境影响下需要的工具和支持。”

此次收购建立在Kipu和Hatch在过去两年已经建立的紧密合作关系的基础上,有助于市场持续提供增强的运营效率、患者安全和临床结果。随着行为健康行业的不断发展,Kipu致力于成为这一转变的前沿。通过在平台上提供Hatch Compliance的先进GRC解决方案,Kipu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能力帮助客户应对法规合规的复杂性,减少风险,并最终改善患者结果。

有关Kipu Health和Hatch Compliance的更多信息,请访问:info.kipuhealth.com/compliance。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Progress宣布推出Progress® MarkLogic® Server 12早期访问

New release more than doubles accuracy of response and simplifies development of secure generative AI-enhanced applications
Progress (Nasdaq: PRGS), the trusted provider of AI-powered infrastructure software, today announced the early-access release of Progress® MarkLogic® Server 12.图片{ width=60% }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Sequentify与Dexter将在罗马尼亚推出基因组测序解决方案

Sequentify已与罗马尼亚经销商Dexter合作,将Sequentify的InfiniSeq™图书馆制备解决方案引入罗马尼亚。图片{ width=60% }


此次合作为下一代测序(NGS)提供了一种经济实惠的选择。
Dexter正在积极在罗马尼亚各个实验室部署基因组解决方案,扩大了先进基因组诊断的获取范围。
Sequentify的InfiniSeq将样本准备时间缩短至3.5小时,从DNA提取到测序,使用单管反应,这使其成为实验室改进或建立新工作流程的实际选择。它还与大多数测序仪兼容,并可以轻松集成到现有实验室设置中。
除了InfiniSeq扩展的BRCA面板,Sequentify还提供了广泛的其他基因组解决方案,可以根据各种临床需求进行定制,可以在其产品页面上进行探索。在此基础上,Dexter计划推出Sequentify投资组合中的其他创新产品,包括用于传染病诊断和肿瘤学全面面板的工具,增强罗马尼亚基因组诊断的范围和影响。
InfiniSeq扩展的BRCA面板是评估遗传性癌症风险和跟踪癌症发展的宝贵工具,特别是对于乳腺癌和卵巢癌。它分析与DNA修复机制和细胞周期调控等关键的癌症发展相关基因,如BRCA1、BRCA2和其他。这种综合分析有助于识别高风险个体,指导个性化治疗决策,并推动癌症遗传学研究。该面板对家族癌症史患者、需要超出BRCA1/2的广泛基因检测的患者以及为定制靶向疗法而进行的基因检测尤为有益。
Sequentify还与欧洲及其他各地的各种经销商合作,将他们的产品带入全球市场。鉴于InfiniSeq协议的成本效益和简便性,Sequentify的产品非常适合像罗马尼亚这样新兴的NGS市场。Dexter和Sequentify计划向罗马尼亚市场推出更多InfiniSeq产品,支持该地区基因组诊断的发展。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