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novaccer Provider Copilot现已在Oracle Healthcare Marketplace上提供

Innovaccer的Provider Copilot将部署在Oracle云基础设施上,以自动完成临床文档、生成潜在诊断,并在就诊时识别质量和编码差距。图片{ width=60% }


Innovaccer Inc.是领先的医疗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提供商,也是Oracle合作伙伴网络(OPN)的成员,今天宣布其Provider Copilot现已在Oracle Healthcare Marketplace上提供,并可以部署在Oracle Cloud Infrastructure(OCI)上。Oracle Healthcare Marketplace是Oracle及Oracle合作伙伴提供的医疗应用程序集中存储库。

部署使医疗服务提供商能够将AI生成的临床笔记转移到患者记录中,并解决质量和编码差距以改善护理交付。Innovaccer Provider Copilot充当一种点对点助手,有助于减少医疗服务提供者的手动行政工作:

  • 转录、分析和生成医疗服务提供者和患者之间对话的临床笔记。
  • 基于临床笔记和Innovaccer医疗数据平台中可用的选择性健康数据,提出考虑的潜在诊断。
  • 在患者就诊前总结患者记录,确保具有适当的临床背景进行快速审查。
  • 为参与以价值为基础的护理计划的医疗服务提供者标记质量和文档差距,改善护理交付和更合适的编码。
  • 直接在Cerner电子病历上叠加见解,零点击激活。

Innovaccer Provider Copilot减少了临床文档的行政负担,提高了医疗服务提供者的整体体验。该解决方案允许医疗服务提供者在患者就诊时捕获必要信息,从而使他们能够为患者设定优先顺序。在Oracle Cloud上的医疗服务提供者可以通过其市场上的上市信息访问并从AI在就诊点的转变性效力中受益。

Oracle Healthcare Marketplace是Oracle客户寻找可信赖医疗应用程序的一站式商店。它提供唯一的临床和业务解决方案,可以扩展Oracle Health和Oracle Cloud应用程序。

“Innovaccer的Provider Copilot允许提供者通过自动化其临床文档工作流程来花更多时间与患者在一起。提供优质护理需要时间 - 这段时间不应该花在行政任务上。通过减少文档负担并使患者能够与患者共度更多优质时光,我们正在帮助提供者重新发现护理的乐趣,”Innovaccer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Abhinav Shashank表示。“通过Oracle Healthcare Marketplace的参与,Innovaccer进一步扩展了我们对Oracle社区的承诺,并使客户能够在其原生EHR工作流程中获益于Provider Copilot的好处。我们期待利用Oracle Cloud和Oracle Health技术的力量,帮助我们实现业务目标。”

Innovaccer基于AI的Provider Copilot也在athenahealth的Marketplace上提供,进一步验证我们致力于通过先进技术改善医疗服务交付的承诺。

要了解有关Innovaccer Provider Copilot及其功能的更多信息,请访问Oracle Healthcare Marketplace上Innovaccer产品清单。有关实施的详细信息和支持,请与Innovaccer支持团队联系。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Innovaccer Provider Copilot现已在Oracle医疗市场上推出

Innovaccer Copilot将部署在Oracle Cloud Infrastructure上,用于自动化临床文档的生成、潜在诊断的产生,并在护理点识别质量和编码差距。图片{ width=60% }


Innovaccer Inc.是领先的医疗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提供商,也是Oracle合作伙伴网络(OPN)的成员。今天宣布其Provider Copilot现已在Oracle医疗市场上推出,并可部署在Oracle Cloud Infrastructure(OCI)上。Oracle Healthcare Marketplace是Oracle及其合作伙伴提供的医疗应用程序的集中存储库。

该部署使医疗提供者能够将AI生成的临床笔记转移到患者记录中,并解决质量和编码差距,以改善护理交付。Innovaccer Provider Copilot充当护理点助手,帮助减少医疗提供者的手动行政工作:

  • 转录,分析并生成医疗提供者与患者之间的对话的临床笔记。
  • 根据临床笔记以及Innovaccer医疗数据平台中提供的选择性健康数据建议考虑的潜在诊断。
  • 在患者就诊前总结患者记录,确保快速审查适当的临床背景。
  • 为参与按价值制度护理程序的提供者标记质量和文档差距,从而改善护理交付和更合适的编码。
  • 直接在Cerner EHR上覆盖洞察力,实现零点击激活。

Innovaccer Provider Copilot通过减少临床文档的行政负担提高了整体提供者体验。该解决方案使医疗提供者能够在患者接触过程中捕获重要信息,从而使他们能够优先考虑他们的患者。在Oracle Cloud上的提供者可以通过其市场上的清单访问并从AI在护理点的变革力量中受益。

Oracle Healthcare Marketplace是Oracle客户寻找可信医疗应用程序的一站式商店。它提供独特的临床和业务解决方案,扩展了Oracle Health和Oracle Cloud应用。

“Innovaccer的Provider Copilot使提供者能够通过自动化其临床文档工作流程与患者花更多时间。质量护理需要时间 - 这段时间不应该花在行政任务上。通过减少文档负担并允许患者与患者花更多优质时间,我们正在帮助提供者重新发现护理的乐趣,”Innovaccer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Abhinav Shashank说。“Innovaccer参与Oracle Healthcare Marketplace进一步扩展了我们对Oracle社区的承诺,并使客户能够在其原生EHR工作流程中获得Provider Copilot的优势。我们期待利用Oracle Cloud和Oracle Health技术的力量来帮助我们实现业务目标。”

Innovaccer的AI提供者Copilot也可在athenahealth的Marketplace上使用,进一步验证了我们通过先进技术改善医疗护理交付的承诺。

要了解更多有关Innovaccer Provider Copilot及其功能的信息,请访问Oracle Healthcare Marketplace上Innovaccer产品清单。有关实施的详细信息和支持,请联系Innovaccer支持团队。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OpenAI破产危机解除!最新估值冲上$1000亿,奥特曼又拉来一批投资输血

来源:量子位
明敏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图片来源:由GPTNB生成

OpenAI估值,超1000亿美元
这一数字完全碾压同行,达到了Anthropic估值(150亿)的6倍、马斯克xAI(240亿)的4倍。
最新消息,OpenAI正在就新一轮融资进行谈判。


老股东兴盛资本(Thrive Captial)可能领投10亿美元,最大股东微软也有望参与此轮融资(但没看到OpenAI首位投资人Vinod Khosla的身影)。
由此,OpenAI的估值将超过此前的860亿美元,甚至超过1000亿美元。

图片

这也是从2023年1月微软投了100亿后,OpenAI最大一笔外部融资。
尽管过去一年时间里,OpenAI内部混乱不断,新模型没发、收支也还没平衡,但这仍不影响投资者对其寄予厚望。
而OpenAI也需要钱。
《华尔街日报》消息,OpenAI的年化收入在今年年初超过了34亿美元,但预计年底将有50亿美元的亏损,并已经在AI模型训练和人员配备上花了85亿美元。
与此同时,OpenAI旨在支持和培养AI领域创业公司的神秘项目Converge 2也被曝默默启动。
业内人士称,一些初创公司已经得到了该项目的资助。

全球估值最高AI初创公司

去年1月以来,OpenAI的估值已经快速攀升,从290亿美元发展到860亿,再到如今的超过千亿美元。
今年4月,知情人士透露OpenAI对离职员工提供了一次售股机会,当时OpenAI估值达到860亿美元。
当时股票出售提案把公司股价定在了每股150美元,这一价格是去年年初提案价格的2倍多。
这与OpenAI过去一年里的进展和动荡形成鲜明对比。
一方面,奥特曼搞了出“熹妃回宫”的大戏,OpenAI董事会内部的各种矛盾直接被翻给全世界看。
在此之后,OpenAI几位重要高层纷纷离职。比如Ilya、超级对齐负责人Jan Leike以及联创John Schulman等。
联创&总裁Greg Brockman最近也宣布长期休假。

图片

另一方面,OpenAI的下一代旗舰模型迟迟没有露面,引发各界猜想。
不过就在最近,有消息称神秘模型“草莓”被曝今年秋天可能就与大家见面,顺带着GPT-4继任者也浮出水面。
一个名为“猎户座”旗舰模型由此浮出水面。
结合奥特曼最近在招人人调查自家员工。职责条款里里外外都透露出“抓内鬼”的感觉。

图片

这波动作倒是让人浮想联翩,毕竟GPT-4o发布前,也是各种放假消息抓内鬼。
更多关于新模型曝光细节,可以看这里:奥特曼招人查自家员工,“GPT-5”要来了:新旗舰模型曝光,“草莓”或将秋季上线.
如今,新模型消息不断,OpenAI估值也再度攀升。
马上到来的秋天,值得期待了。

参考链接:
[1] https://techcrunch.com/2024/08/28/openai-reportedly-in-talks-to-close-new-funding-round-at-100b-valuation/
[2] https://techcrunch.com/2024/08/28/openais-converge-2-program-has-been-shrouded-in-mystery/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小鹏自研芯片,终于发布

在昨天的“小鹏 10 年热爱之夜暨小鹏 MONA M03 上市发布会”上,何小鹏宣布小鹏图灵芯片流片成功,这款新品号称面向 L4 自动驾驶领域打造,适用于汽车 / 机器人等场景。

何小鹏表示:小鹏自主设计的智驾芯片图灵芯片于8月23日流片成功,图灵芯片可以用于L4级自动驾驶。


何小鹏表示,与现在使用的芯片相比,图灵芯片一颗性能与三颗一样。他称,这是因为绝大多数芯片设计时考虑多样性通用性,图灵芯片是定制的,专为小鹏的自动驾驶大模型设计的。

据介绍,这款芯片拥有 40 核心处理器,最高可运行 30B 参数大模型,支持 2 个独立 ISP,号称“黑夜、下雨天、逆光”都清晰。在应用在L4自动驾驶汽车时,一颗图灵芯片可媲美当前3颗主流智能驾驶芯片。

快科技表示,小鹏汽车的自研芯片项目始于2020年,目前团队规模在200-300人之间,这一芯片的算力设计与其在自动驾驶端到端大模型的落地紧密相关。

在早些时候,蔚来也公布了自研芯片。

“可以看到在暗光环境下,这款芯片的表现真的不是一般的领先,这四个字我没说——”中国电动车品牌蔚来创始人李斌话音刚落,台下观众迅速作出回应:“遥遥领先!”

7月27日在上海举行的“2024蔚来创新科技日”上,李斌向在场数百名观众和上百家中国媒体宣布,蔚来自研的全球首颗车规5纳米智能驾驶芯片“神玑NX9031”流片成功。

车规级芯片(Automotive Grade Chip)是用于汽车中的芯片,相比于消费级芯片,对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更高。流片成功,意味着下一步可开始量产。

根据蔚来文告,NX9031拥有超过500亿颗晶体管,在综合能力和执行效率方面,一颗就能实现四颗业界旗舰芯片的性能。

在更早之前的4月20日举办的蔚来智能驾驶发布会上,蔚来汽车CEO李斌表示,去年购买了很多的英伟达芯片,这耗费了公司不少钱,为此公司转向自研芯片,因为一颗芯片可以顶四颗,所以能降低成本。

去年的2023蔚来科技日上,蔚来正式宣布首颗自研芯片量产,型号为NX6031,主要用于控制激光雷达,中文名“杨戬”。随即之后,去年底,蔚来首颗自研智能驾驶芯片——神玑NX9031正式发布,并搭载于旗舰车型ET9上。据介绍,该芯片采用5nm车规级工艺制程,超过500亿颗晶体管,拥有32核CPU,并集成了高动态范围的高性能ISP,以及自研的推理加速单元NPU。

李斌表示,蔚来的目标是用一颗自研芯片实现目前业界四颗旗舰智能驾驶芯片的性能,使得效率和成本更优。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速递|500 亿美元回购!英伟达二季度营收 300 亿美元,同比增长 122%!全年毛利率维持 70%,三季度增速放缓至两位数

8 月 28 日,英伟达再一次打破纪录,第二季度营收达到 300.04 亿美元,同比增长 122%,远超市场预期,高于此前指引的 274.4 亿至 285.6 亿美元区间。

英伟达第二季度净利润为 165.9 亿美元,每股收益 0.68 美元,同比增长 152%,同样超过预期。


英伟达调整后的毛利率为 75.7%,略高于市场预期的 75.5%。

然而,尽管第二季度业绩亮眼,英伟达对第三季度的营收指引显示出增长将首次在六个季度内降至两位数,英伟达股价盘后先是上涨超 2%,后又跌超 7%,显示出市场对未来增长放缓的担忧。

数据中心

在业务方面,英伟达的数据中心业务表现尤为突出,营收达到创纪录的 263 亿美元,较上一季度增长 16%,同比增长 154 %。

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 H200 与 Blackwell 架构 B200 处理器的强劲表现。这些处理器在最新的业界标准 MLPerf 推理基准测试中表现优异,横扫各项指标。

此外,英伟达还宣布 H200 GPU 驱动的系统已在 CoreWeave 上推出,CoreWeave 成为首家全面上市的云服务提供商。

英伟达进一步推出了一系列采用 NVIDIA Grace™ CPU 和来自顶级制造商 GIGABYTE、QCT 和 Wiwynn 等的网络和基础设施的 Blackwell 系统。

据悉,云服务提供商、GPU 云提供商和企业以及合作伙伴广泛采用了 NVIDIA Spectrum-X™ 以太网网络平台,并将其纳入各自的产品线中。

此外,英伟达发布了 NVIDIA NIM™,供全球开发者广泛使用,超过 150 家公司已将其微服务集成到平台中,以加速生成式 AI 应用程序的开发。

英伟达在 NVIDIA DGX™ Cloud 上推出了由 NIM 微服务支持的 Hugging Face 推理服务,使开发者能够部署流行的大型语言模型。这一系列举措表明,英伟达正通过其强大的硬件和软件组合引领全球生成式 AI 的发展。

游戏和 AI PC

在游戏和 AI PC 业务方面,英伟达第二季度收入达到 29 亿美元,较上一季度增长 9%,同比增长16%。

英伟达还宣布推出 NVIDIA ACE,这是一套使数字人类栩栩如生的生成式 AI 技术,并包括 NVIDIA Nemotron-4 4B,一种用于设备推理的小型语言模型,率先在 RTX AI PC 上进行体验。

此外,英伟达推出了 G-Assist 项目,这是一项展示 AI 代理实时协助游戏玩家和创作者的技术预览。

英伟达还宣布推出新的 NVIDIA GeForce RTX 和 DLSS 游戏,使 RTX 游戏和应用程序总数超过 600 个,同时 GeForce NOW 上的游戏数量已超过 2000 款,并将服务扩展到日本。

可视化&汽车机器人

专业可视化业务在第二季度实现收入 4.54 亿美元,较上一季度增长 6%,同比增长 20%。英伟达引入了生成式 AI 模型和 NIM 微服务,以加速 OpenUSD 工作流程,以及工业数字孪生和机器人技术的开发。

在汽车和机器人业务方面,第二季度收入为 3.46 亿美元,较上一季度增长 5%,同比增长 37%。

英伟达宣布推出 Omniverse Cloud Sensor RTX™ 微服务,以实现物理上精确的传感器模拟,从而加速自主机器的开发。此外,英伟达还在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会议的自动驾驶大挑战赛中因在开发物理生成式人 AI 应用方面取得的进展而荣获冠军。

第三季度展望

展望第三季度,英伟达预计营收将在 318.5 亿至 331.5 亿美元之间,同比增长约 75.8%~82.9%。

尽管这一增速依然强劲,但相较于华尔街部分分析师期望的 109.2% 增长,仍有一定差距。

此外,英伟达还宣布了一项新的 500 亿美元的股票回购计划,试图通过这一举措缓解市场对未来增长放缓的担忧。

CEO 黄仁勋表示,尽管此前有传闻称因设计缺陷,Blackwell 系列芯片的发布将被推迟,但目前 Hopper 芯片需求依然强劲,Blackwell 的市场预期也是“不可思议”。

CFO Colette Kress 则透露,第二季度英伟达已经向客户交付了 Blackwell 架构的样品,并预计这些芯片将在第四财季为公司带来数十亿美元的收入。

现有的产品线 Hopper 将继续增长,Blackwell 将是在此基础上的额外收入,整体毛利率目标约 75%,但仍高于一年前的 70.1%,预计全年毛利率将在 70% 左右,分析师预计全年利润率为 76.4%。

她还表示,中国市场竞争依然激烈,英伟达在中国的数据中心收入占比仍低于之前的水平,二季度在华数据中心营收环比增长。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日活8000万、月活3.8亿,世界上用户最多的游戏Roblox,却还在亏损中

文章来源:Founder Park

图片来源:由GPTNB生成

游戏平台 Roblox 现在应该是目前世界上玩家数最多的游戏了。

日均活跃用户 8000 万,月活用户超过 3.8 亿。


这是 PC 最大的游戏平台 Steam 用户数的 2 倍,PlayStation 用户数的 3 倍,过去十年内购买 Xbox 主机用户数的 5 倍。
和它最接近的竞争对手 Minecraft 和《堡垒之夜》相比,Roblox 的月活跃玩家数量分别是它们的 5 倍和 2.25 倍,每个月,玩家们在 Roblox 上花费的时间接近 60 亿小时。这还不包括在 Twitch 或 YouTube 上观看 Roblox 内容的时间。

但是,在拥有如此惊人的活跃用户数的背后,Roblox 却在持续亏损中,在过去的四个季度中,Roblox 的营业收入为 32 亿美元,营业利润为负 12 亿美元,利润率为-38%。

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又需要如何解决?这是游戏 UGC 平台都需要解决的问题吗?

文章编译自 Matthew Ball 的文章,Founder Park 有所增删。

用户增长很正常,但一直在亏损
根据 Roblox2024 年第二季度的官方数据,平均每天有近 8000 万人登录 Roblox。根据第三方监控机构 RTrack 数据,Roblox 每月的用户数超过了 3.8 亿——是 Steam 的两倍,是 PlayStation 的三倍,是任天堂 Switch 年独立用户数的三倍,是过去十年购买 Xbox 游戏机人数的五倍。

即使考虑到这些平台用户可能的重叠,以及 Switch 年用户和月用户的差异,Roblox 的月活跃用户数可能比整个三 A 游戏生态系统的总和还要多。更别提,NPD/Circana 的报告显示,Roblox 通常是 PlayStation 和 Xbox 上最常玩的游戏之一(虽然 Roblox 不在 Switch 或 Steam 上),SensorTower 的数据也显示,2023 年,Roblox 在 iOS/Android 上的月活跃用户数超过了任何其他游戏(包括 Candy Crush)。

和主机平台的用户数量对比
Roblox 的用户增长曲线几乎是在直线上升(虽然每个季度都会有些季节性波动,这在所有媒体产品中都很常见,尤其是对 Roblox 来说,因为它的用户中有很多孩子,所以学校假期对它的影响特别大)。即便现在已经这么火了,它也没有要停下来的势头,预计 Roblox 的月活跃用户数会超过 5 亿,日活跃用户数会达到 1 亿。而且这种增长势头非常坚挺。

和其他一些在疫情期间大放异彩的公司,比如 Zoom、Shopify 和 Peloton 不同,Roblox 在疫情过后并没有出现用户数下降的情况。相反,它不仅保持了疫情前的增长势头,增长速度还变得更快了。

Roblox 的用户平均使用时间
Roblox 用户增长曲线几乎是在直线上升(虽然每个季度都会有些季节性波动,这在所有媒体产品中都很常见,尤其是对 Roblox 来说,因为它的用户中有很多孩子,所以学校假期对它的影响特别大)。即便现在已经这么火了,它也没有要停下来的势头,预计 Roblox 的月活跃用户数会超过 5 亿,日活跃用户数会达到 1 亿。而且这种增长势头非常坚挺。

Roblox 的用户增长和参与度一直保持着健康的趋势。在疫情之前,平均每天使用平台的月活跃用户比例在 16% 到 19% 之间,而现在已经增长到了 22%。这意味着用户对平台的粘性在增加,而不是减少。日活用户和月活用户的平均游戏时长也在增加,这表明新加入的用户同样具有高度的参与度。

在用户年龄分布上,13 岁以上的玩家比例从 40% 增长到了 58%,这表明 Roblox 的用户年龄不断成熟。尽管美国和加拿大的玩家数量自疫情以来增长了 250%,但由于亚太地区和世界其他地区用户的增长更为迅猛,分别增长了 650% 和 750%,这两个地区的用户占比也有所下降。全球玩家的分布与游戏时长的分布几乎完全一致,这表明 Roblox 是一个真正的全球都受欢迎的游戏。

Roblox 现在的用户群体不再局限于高收入国家,而是越来越多地拓展到了发展中市场。尽管如此,在每个用户身上的的平均收入还是比疫情之前有所提高(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大家花钱特别猛,毕竟都想在虚拟世界里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科大讯飞,6个月入账93亿

文章来源:侃见财经

图片来源:由GPTNB生成

大模型,或许是科大讯飞2024年半年报的关键词之一。

据财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收93.25亿元,同比增长18.91%;净亏损4亿元。


图片来源:由GPTNB生成

其实,翻看科大讯飞的财报,不难发现,其增收不增利的主要原因是:今年上半年持续大手笔“培育”AI大模型。意味着,科大讯飞正集中所有资源打响关键一战。理解成二次创业,也无不可。

图片来源:由GPTNB生成
图片来源:由GPTNB生成

8月21日晚间,科大讯飞发布2024年半年报,其中显示,科大讯飞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93.25亿元,同比增长18.91%;净亏损4亿元,上年同期的净利润为7357万元。

财报显示,2024年上半年,科大讯飞实现毛利37.48亿元,同比增长19.08%,销售回款总额达9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5亿元,增长20.04%。

图片来源:由GPTNB生成

其中,毛利的提升或与C端硬件的火爆销售相关。据半年报,在星火大模型的赋能下,公司翻译机、办公本、录音笔等办公硬件增长收入达9亿元,同比增长56.61%。另外,科大讯飞的学习机销量涨幅更大。

其实,翻看科大讯飞的财报,不难发现,其增收不增利的主要原因是:今年上半年持续大手笔“培育”AI大模型。

据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科大讯飞研发投入达21.9亿元,同比增长32.23%,占营收比重为23.5%。

对此,科大讯飞在财报中表示,为积极抢抓通用人工智能的历史新机遇, 2024年上半年在大模型研发以及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和产业链可控,以及大模型产业落地拓展等方面,新增投入超过6.5亿元。

意味着,科大讯飞仍在重金投入AI大模型。

图片来源:由GPTNB生成
图片来源:由GPTNB生成

这种投入会持续多久?科大讯飞也给出了答案。科大讯飞表示,公司未来几年在大模型研发上,在有关政策的支撑下,公司在算力方面不会再有自有资金的大幅度投入,也可以保持在大模型性能上的行业领先水平。

众所周知,培育AI大模型非常烧钱,买“卡”的算力投入,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可以预期的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科大讯飞仍将保持在大模型上的高研发,但算力投入会相对减少;另一方面,在战略上,科大讯飞会向C端业务倾斜,未来大概率要付出的市场类费用可能会增加。

站在当前时点,科大讯飞坦言,当前经济形势和市场形势比年初预计的更为严峻,业绩未完全达到年初预期。

正如科大讯飞在财报提到的一样,AI技术产业化与市场化具有较多不确定性因素,存在着研发投入不能获得预期效果,从而影响公司盈利能力和成长性的风险。

从产业层面来看,一边是快速成长的用户红利和技术爆发潜力,而另一边却是成本压力。这也导致AI浪潮中的弄潮儿们正在一边“享受”,一边“渡劫”。

有数据估算,今年,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公司OpenAI预估亏损50亿美元,全年运营总成本高达85亿美元。

当下面临的“造血”难题,对所有AI企业而言,无疑是一次从高烧中冷静下来,重新回到商业起点的机会。

业内正在形成一种共识:商业化落地才是检验AI大模型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复盘每一轮技术变革浪潮,几乎每一波创新技术的规律都是,在疯狂烧钱后,商业化落地成为竞争的关键节点。

图片来源:由GPTNB生成
图片来源:由GPTNB生成

科大讯飞,是一家很务实的企业。

当前科大讯飞正愈发重视现金流、AI业务的造血能力。在全力加大研发投入的同时,科大讯飞大模型的商业化落地正在加快。

图片来源:由GPTNB生成

8月22日,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在2024年半年度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当前大模型商业化落地的重点工作主要在以下三个层面:

一是,在公司已有的教育、医疗、汽车等场景中加快规模化落地:

二是,大模型对外赋能;

三是,公司正在积极投入以星火 APP为代表的大模型C端应用探索,同时关注基于大模型软硬件一体化产品的变革性创新机会。

刘庆峰表示,基于科大讯飞在大模型落地场景如教育、医疗、汽车等领域都已经具备了很好的基础,能够实现在公司既有业务上的规模化落地变现,大模型正贯穿于公司“7+3”战略业务,提高了相关业务的竞争壁垒。

需要介绍的是,“7”是战略聚焦业务:重点包括教育、消费者、智能汽车等赛道中的有机会做到几十亿到上百亿的重点产品;“3”是重点布局探索型业务:包括星火大模型在C端和B端的探索,医疗领域星火大模型运营型业务的模式探索。

对于大模型对外赋能方面,刘庆峰介绍称,科大讯飞面向产业生态极其丰富的央国企领域,已成为国家能源集团、中国石油、中国绿发、中国移动、中国人保、太平洋保险、交通银行、奇瑞汽车、中国一汽、大众汽车、华润、海尔集团、美的集团等多个重点行业头部企业的大模型合作伙伴。

据媒体统计的《中国大模型中标项目检测报告(2024年7月)》,科大讯飞成为上半年大模型中标数最多的玩家,央国企是讯飞星火业务端落地的典型代表客户;同时,7月公开渠道统计到大模型中标项目共计112个,科大讯飞中标数量领先,并且呈现稳步递增的态势。

刘庆峰表示,讯飞星火作为国内唯一基于全国产算力平台训练的大模型,完全自主可控,科大讯飞承担了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和中科院的多项国家战略任务,在通用大模型底座上有信心代表中国对标美国,并脚踏实地与央国企共同有序推动大模型的红利在行业落地。

针对C端的商业应用探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刘庆峰在业绩说明会上介绍称,讯飞星火APP截至2024年8月在安卓端的下载量已达1.69亿次,在国内工具类通用大模型APP中名列前茅;讯飞医疗也在积极探索讯飞晓医APP的运营服务,以及依托医院端合作延伸出的患者服务与诊后管理等 B2B2C 商业模式。

刘庆峰透露,未来星火大模型将在机器人、VR、穿戴设备等领域,依托讯飞机器人超脑平台聚焦机器人对话、理解等具身智能的实现,大幅提升多模态交互能力,实现更大的商业价值,目前在国内服务机器人的市场覆盖率已达90%。

其实,科大讯飞大模型商业化落地成果已经开始反映到财报数据之中。在AI大模型的加持下,科大讯飞的教育、医疗、汽车、开放平台与消费者等核心业务增速正在加快。

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教育业务贡献营收30.12亿元,同比增长24.41%;医疗业务贡献营收2.28亿元,同比增长18.80%;开放平台贡献营收23.4亿元,同比增长47.92%;智能硬件贡献营收9亿元,同比增长56.61%;汽车业务贡献营收3.5亿元,同比增长65.49%。

刘庆峰介绍称,围绕大模型穿透“7+3”战略业务,公司已经制定了未来三年(2024-2026)计划,将持续推进大模型的产业化落地和商业闭环。

图片来源:由GPTNB生成
图片来源:由GPTNB生成

当前,人工智能浪潮正席卷全球各行各业,随着诸多商业化落地场景的出现,人们正意识到:未来已来。

但在商业化落地大规模爆发前夕,所有入局其中的科技企业,都正在面临关键抉择:一边是爆发式成长的技术红利,另一边则是成本压力。

对于科大讯飞而言,全力押注的“讯飞星火大模型”无疑是充满挑战与不确定性。

商业化落地,正在给这场不确定性的挑战增加胜算。从最新披露的“成绩单”可以看到,科大讯飞的星火大模型的商业化进程正在加速。

“泥泞过后便是坦途”,AI浪潮注定是时代的未来。多家机构称,大模型将开启一个增长新时代。高盛预测,生成式AI将推动未来10年全球GDP增长7%,约合近7万亿美元;Gartner则预计,到2026年将有超过80%的企业使用生成式AI。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速递|500 亿美元回购!英伟达二季度营收 300 亿美元,同比增长 122%!全年毛利率维持 70%,三季度增速放缓至两位数

8 月 28 日,英伟达再一次打破纪录,第二季度营收达到 300.04 亿美元,同比增长 122%,远超市场预期,高于此前指引的 274.4 亿至 285.6 亿美元区间。
英伟达第二季度净利润为 165.9 亿美元,每股收益 0.68 美元,同比增长 152%,同样超过预期。


英伟达调整后的毛利率为 75.7%,略高于市场预期的 75.5%。
然而,尽管第二季度业绩亮眼,英伟达对第三季度的营收指引显示出增长将首次在六个季度内降至两位数,英伟达股价盘后先是上涨超 2%,后又跌超 7%,显示出市场对未来增长放缓的担忧。

数据中心
在业务方面,英伟达的数据中心业务表现尤为突出,营收达到创纪录的 263 亿美元,较上一季度增长 16%,同比增长 154 %。
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 H200 与 Blackwell 架构 B200 处理器的强劲表现。这些处理器在最新的业界标准 MLPerf 推理基准测试中表现优异,横扫各项指标。
此外,英伟达还宣布 H200 GPU 驱动的系统已在 CoreWeave 上推出,CoreWeave 成为首家全面上市的云服务提供商。
英伟达进一步推出了一系列采用 NVIDIA Grace™ CPU 和来自顶级制造商 GIGABYTE、QCT 和 Wiwynn 等的网络和基础设施的 Blackwell 系统。
据悉,云服务提供商、GPU 云提供商和企业以及合作伙伴广泛采用了 NVIDIA Spectrum-X™ 以太网网络平台,并将其纳入各自的产品线中。
此外,英伟达发布了 NVIDIA NIM™,供全球开发者广泛使用,超过 150 家公司已将其微服务集成到平台中,以加速生成式 AI 应用程序的开发。
英伟达在 NVIDIA DGX™ Cloud 上推出了由 NIM 微服务支持的 Hugging Face 推理服务,使开发者能够部署流行的大型语言模型。这一系列举措表明,英伟达正通过其强大的硬件和软件组合引领全球生成式 AI 的发展。

游戏和 AI PC
在游戏和 AI PC 业务方面,英伟达第二季度收入达到 29 亿美元,较上一季度增长 9%,同比增长16%。
英伟达还宣布推出 NVIDIA ACE,这是一套使数字人类栩栩如生的生成式 AI 技术,并包括 NVIDIA Nemotron-4 4B,一种用于设备推理的小型语言模型,率先在 RTX AI PC 上进行体验。
此外,英伟达推出了 G-Assist 项目,这是一项展示 AI 代理实时协助游戏玩家和创作者的技术预览。
英伟达还宣布推出新的 NVIDIA GeForce RTX 和 DLSS 游戏,使 RTX 游戏和应用程序总数超过 600 个,同时 GeForce NOW 上的游戏数量已超过 2000 款,并将服务扩展到日本。

可视化&汽车机器人
专业可视化业务在第二季度实现收入 4.54 亿美元,较上一季度增长 6%,同比增长 20%。英伟达引入了生成式 AI 模型和 NIM 微服务,以加速 OpenUSD 工作流程,以及工业数字孪生和机器人技术的开发。
在汽车和机器人业务方面,第二季度收入为 3.46 亿美元,较上一季度增长 5%,同比增长 37%。
英伟达宣布推出 Omniverse Cloud Sensor RTX™ 微服务,以实现物理上精确的传感器模拟,从而加速自主机器的开发。此外,英伟达还在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会议的自动驾驶大挑战赛中因在开发物理生成式人 AI 应用方面取得的进展而荣获冠军。

第三季度展望
展望第三季度,英伟达预计营收将在 318.5 亿至 331.5 亿美元之间,同比增长约 75.8%~82.9%。
尽管这一增速依然强劲,但相较于华尔街部分分析师期望的 109.2% 增长,仍有一定差距。
此外,英伟达还宣布了一项新的 500 亿美元的股票回购计划,试图通过这一举措缓解市场对未来增长放缓的担忧。

CEO 黄仁勋表示,尽管此前有传闻称因设计缺陷,Blackwell 系列芯片的发布将被推迟,但目前 Hopper 芯片需求依然强劲,Blackwell 的市场预期也是“不可思议”。
CFO Colette Kress 则透露,第二季度英伟达已经向客户交付了 Blackwell 架构的样品,并预计这些芯片将在第四财季为公司带来数十亿美元的收入。
现有的产品线 Hopper 将继续增长,Blackwell 将是在此基础上的额外收入,整体毛利率目标约 75%,但仍高于一年前的 70.1%,预计全年毛利率将在 70% 左右,分析师预计全年利润率为 76.4%。
她还表示,中国市场竞争依然激烈,英伟达在中国的数据中心收入占比仍低于之前的水平,二季度在华数据中心营收环比增长。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元象推出国内首个基于物理的3D动作生成模型MotionGen

一句话生成复杂3D动作,效果惊艳!测试期可申请免费试用。

3D内容制作领域,生成逼真的角色动作生成是一个持续挑战,传统方法依赖大量的手K制作,或昂贵动作捕捉设备,效率低、成本高、难以生成一般运动任务或适应复杂场景和交互。


元象XVERSE推出国内首个基于物理的3D动作生成模型MotionGen,创新性融合大模型、物理仿真和强化学习等前沿算法,让用户输入简单文本指令,就能快速生成逼真、流畅、复杂的3D动作,效果惊艳,标志着中国3D AIGC领域的重大突破。

现在起,零经验创作者也能轻松上手,创造高质量动画,为动画、游戏、电影和虚拟现实行业带来了极高创作自由度。

作为国内领先的AI+3D公司,元象研发了多款创新AIGC工具,包括广东首批获国家备案的元象大模型、图文多模态大模型、基于3DGS革命性技术的3D场景生成工具、让“虚拟世界活起来”的3D动作自动生成算法等。元象的目标是持续提升认知智能(AI)和感知智能(3D),加快迈向通用人工智能(AGI),让每个人能自由地“定义你的世界”。

3D动作生成效果

通过精准文本解析、真实物理规则解析以及动作和风格上的多样性,模型支持从基础行走到复杂的肢体运动的各类动作创意需求,使3D角色动画制作更加高效。

精准文本理解

能够深入分析复杂的长句指令,根据复杂语义准确生成相应的动作,实现文本到动作的无缝连接,为3D角色提供了广泛的行为选择。

动作丰富性

能够创造出多种类型的动作,覆盖了行走、奔跑、跳跃、踢击、旋转、打击、拉伸和弯腰等,为3D角色提供了广泛的行为选择。

真实物理仿真

所生成的动作不仅符合描述要求,而且会根据实际物理环境做出自然的调整,动作连贯且符合物理真实(如下图:角色冲刺后自主进行刹车)。

风格多样性

即便是执行同一种动作,模型也能够根据文本中描述的微妙差异来呈现不同的风格变化,让每个动作都具有独特性和可识别性。

MotionGen技术实现

3D动作生成的传统方法存在诸多挑战:运动控制器(motion controller)方法,设定参数后能生成简单动作,但无法生成复杂动作;时空优化(spacetime optimization)方法,通过优化每帧位置和姿态,能生成流畅复杂的动作,但需精心设计目标函数和手动调参,工作量大,动作也无法复用到变化的环境或任务中;运动学(kinematic)方法,能生成高质量的单个动作,但处理不好重力和惯性等物理约束,连续动作会不够真实;基于物理的运动控制方法,对角色的每个关键施加力和力矩,让动作符合物理规律,但无法直接用在传统的生成模型中。

MotionGen工具基于元象自主研发的MotionGenGPT算法,将物理仿真、模仿学习、强化学习、矢量量化变分自编码器、Transformer模型等多种复杂算法进行创新性融合,无需人工设定或调整参数,可直接生成逼真流畅的复杂3D动作,并可应用到任意角色的骨架驱动。

强化学习+物理仿真:让动作自然逼真

使用动捕数据进行动作生成模型的训练是目前业界普遍采用的方法。但原始动捕数据通常会带有抖动和误差等问题,使其不够自然和符合物理规律。我们结合深度强化学习,通过在仿真环境中模仿人类动捕数据的模仿学习可以生成更自然的动作。由于使用动捕数据,该方法无需设计特定的目标函数,而是利用统一的模仿误差作为优化…

VQ-VAE:提取特征并复用

基于矢量量化变分自编码器(VQ-VAE)。近几项研究表明,VQ-VAE提供了一个有效且紧凑的动作表征,许多运动学中的动作生成模型已经证明了VQ-VAE这种离散但紧凑的隐空间表示适用于在大型数据集上训练,并可应用到各种下游任务中。受此启发,我们将VQ-VAE训练得来的动作表征和GPT结合起来,实现基于物理模拟的文本生成动作。

Transformer:文本与动作的高效连接

在文本生成动作的任务中,Transformer 结构发挥了关键作用。受序列模型近两年发展的启发,我们通过 Transformer 的注意力机制,在文本与动作表征之间建立了复杂而精准的联系。通过双 Transformer 设计,模型不仅生成了基础动作编码,还进一步细化了这些编码,捕捉到运动的微妙细节。这种多层次编码方式使生成的动作既符合物理规律,又展现出自然的流动性和多样性,极大提升了文本驱动动作生成的表现力。该设计使 MotionGenGPT 能够从文本中生成多样且高度逼真的…

引用

  1. Levi Fussell, Kevin Bergamin, and Daniel Holden. 2021. SuperTrack: Motion Tracking for Physically Simulated Characters Using Supervised Learning. ACM Transactions on Graphics 40, 6 (Dec. 2021), 197:1–197:13.

  2. Libin Liu, Michiel Van De Panne, and Kangkang Yin. 2016. Guided Learning of Control Graphs for Physics-Based Characters. ACM ransactions on Graphics 35, 3 (May 2016), 29:1–29:14.

  3. Xue Bin Peng, Pieter Abbeel, Sergey Levine, and Michiel van de Panne. 2018. DeepMimic: Example-Guided 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 of Physics-Based Character Skills. ACM Transactions on Graphics 37, 4 (July 2018), 143:1–143:14.

  4. TingwuWang, Yunrong Guo, Maria Shugrina, and Sanja Fidler. 2020. UniCon: Universal Neural Controller For Physics-based Character Motion. CoRR abs/2011.15119 (2020). arXiv:2011.15119.

  5. Aaron van den Oord, Oriol Vinyals, and Koray Kavukcuoglu. 2017. Neural Discrete Representation Learning. In Proceedings of the 3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Long Beach, California, USA) (NIPS’17). Curran Associates Inc., Red Hook, NY, USA, 6309–6318.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OpenAI破产危机解除!最新估值冲上$1000亿,奥特曼又拉来一批投资输血

来源:量子位
明敏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图片来源:由GPTNB生成

OpenAI估值,超1000亿美元!
这一数字完全碾压同行,达到了Anthropic估值(150亿)的6倍、马斯克xAI(240亿)的4倍。
最新消息,OpenAI正在就新一轮融资进行谈判。


老股东兴盛资本(Thrive Captial)可能领投10亿美元,最大股东微软也有望参与此轮融资(但没看到OpenAI首位投资人Vinod Khosla的身影)。
由此,OpenAI的估值将超过此前的860亿美元,甚至超过1000亿美元。

图片来源:由GPTNB生成

这也是从2023年1月微软投了100亿后,OpenAI最大一笔外部融资。
尽管过去一年时间里,OpenAI内部混乱不断,新模型没发、收支也还没平衡,但这仍不影响投资者对其寄予厚望。
而OpenAI也需要钱。
《华尔街日报》消息,OpenAI的年化收入在今年年初超过了34亿美元,但预计年底将有50亿美元的亏损,并已经在AI模型训练和人员配备上花了85亿美元。
与此同时,OpenAI旨在支持和培养AI领域创业公司的神秘项目Converge 2也被曝默默启动。
业内人士称,一些初创公司已经得到了该项目的资助。

全球估值最高AI初创公司

去年1月以来,OpenAI的估值已经快速攀升,从290亿美元发展到860亿,再到如今的超过千亿美元。
今年4月,知情人士透露OpenAI对离职员工提供了一次售股机会,当时OpenAI估值达到860亿美元。
当时股票出售提案把公司股价定在了每股150美元,这一价格是去年年初提案价格的2倍多。
这与OpenAI过去一年里的进展和动荡形成鲜明对比。
一方面,奥特曼搞了出“熹妃回宫”的大戏,OpenAI董事会内部的各种矛盾直接被翻给全世界看。
在此之后,OpenAI几位重要高层纷纷离职。比如Ilya、超级对齐负责人Jan Leike以及联创John Schulman等。
联创&总裁Greg Brockman最近也宣布长期休假。

图片来源:由GPTNB生成

另一方面,OpenAI的下一代旗舰模型迟迟没有露面,引发各界猜想。
不过就在最近,有消息称神秘模型“草莓”被曝今年秋天可能就与大家见面,顺带着GPT-4继任者也浮出水面。
一个名为“猎户座”旗舰模型由此浮出水面。
结合奥特曼最近在招人人调查自家员工。职责条款里里外外都透露出“抓内鬼”的感觉。

图片来源:由GPTNB生成

这波动作倒是让人浮想联翩,毕竟GPT-4o发布前,也是各种放假消息抓内鬼。
更多关于新模型曝光细节,可以看这里:奥特曼招人查自家员工,“GPT-5”要来了:新旗舰模型曝光,“草莓”或将秋季上线
如今,新模型消息不断,OpenAI估值也再度攀升。
马上到来的秋天,值得期待了。

参考链接:
[1] https://techcrunch.com/2024/08/28/openai-reportedly-in-talks-to-close-new-funding-round-at-100b-valuation/
[2] https://techcrunch.com/2024/08/28/openais-converge-2-program-has-been-shrouded-in-mystery/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