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的AI大招“姗姗来迟”,Recall将在10月开放测试

来源:硬AI

微软PC的AI搜索功能Recall之前每隔几秒钟截屏一次,默认状态下记录Windows中所有操作,包含用户机密信息等内容,引发安全担忧。微软6月将该功能改为默认关闭,承诺将增强其安全性。


两个月前,微软为旗下电脑推出的一项人工智能(AI)新功能Recall引起安全争议,如今,这个功能要准备重装上阵了。

美东时间8月21日周三,微软更新了公司博客文章,称公司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值得信赖且安全的 Copilot+ PC Recall(预览版)体验,Recall将于10月向给注册用户提供预发布版本的开放软件测试项目Windows Insider 开放。正如6月13日对外分享的那样,公司调整了发布方式,在所有 Copilot+ PC上线Recall功能之前,先充分利用Windows Insider用户的宝贵专业知识。

微软称,安全依然是公司的优先要务,当Recall 10月向 Windows Insider用户开放时,将发布一篇包含更多详细信息的博客文章。

以上更新内容标志着,微软将从10月开始,让Windows的用户测试AI搜索功能Recall,将为微软新一批PC电脑拓展先进的AI技术体验。不过,微软并未说明何时会在Windows电脑上大范围上线满足系统要求的Recall功能。

今年5月,微软在发布后上正式介绍了首批AI PC、即Copilot+PC,其合作伙伴戴尔、宏碁、华硕、惠普、联想等也将推出Windows 11 AI PC,自6月18日起陆续上市上市,微软的首批Copilot+PC搭载高通Snapdragon X ,起售价999美元,有媒体将其类比为“PC届的特斯拉”。而伴随这批PC面世的还有个坏消息:微软推出的一个主打AI PC功能Recall深陷差评风暴。

因为Recall会对电脑屏幕上的活动截图,以便用户可以搜索他们之前看到的信息。这种功能每隔几秒钟截取一次活动窗口的屏幕,在默认状态下记录用户在Windows中的所有操作,却又不做内容审核。这意味着,这种功能可以捕捉PC用户所有的屏幕内容,包括银行账户密码、机密文件等一网打尽。

网络安全研究人员很快表示,他们担心Windows 会在未经用户同意的情况下自动截取图像。研究人员发布了开源软件,展示了个人信息如何被攻击者轻松获取。面对泄露隐私、威胁个人信息安全的批评声浪,微软6月作出回应,称 Recall 将设置为默认关闭,承诺将增强该功能的安全性。

对于本周三微软公布10月开始测试Recall功能,有网友在社交媒体X评论称,Recall的确有争议,但考虑到最近在向一个孩子解释开源3D创作套件Blender时失去了耐心,所以如果微软的AI助手Copilot可以引导用户点击,那就太好了。就算不让AI看到屏幕,只是帮助用户导航,它就已经很有帮助了。Recall确实有隐私问题,但它会很棒的。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突发!IBM中国研发岗访问权限一夜关闭,千人或被裁

文章来源:新智元

【新智元导读】
一个时代即将结束?「蓝色巨人」IBM中国区一夜关闭了研发测试岗员工的内部权限,波及1000多名员工。有消息称,这是IBM中国区大裁员的前兆。


IBM中国区,要有大动作了。

图片来源:由GPTNB生成

界面独家报道称,本周五晚间,IBM中国区一夜关闭了,研发和测试岗位的访问权限。

据称,涉及了,一千名多员工。

图片

这件事发生得太突然,几乎没有一点点征兆和信号…

那些被收回权限的员工,竟全然不知,依旧正常上下班。甚至,有的人还在加班。

图片

报道中还透露了,这些员工已被踢出工作群组,并且无法登录公司内网,不过还可正常访问邮件。

下周一,公司将会召开线上全员大会。届时,做出这项决策的原因,自见分晓。

目前,在求职平台脉脉上,有人表示,IBM中国区要开始一波大裁员,主要针对研发岗位。

图片

另有人在下面评论道,「鉴定了,消息是真的」。

图片

2021年,IBM突然宣布关闭「中国研究院」。而这次,或将迎来新一轮人事调整。

有网友感慨道,「一个时代过去了」。

千人访问权限被撤回
IBM中国在不同区设有多个分公司,据称大约有12000名员工。

根据报道,被收回权限的员工属于IBMV,下设CDL(IBM中国研发中心)和CSL(IBM中国系统中心),主要负责研发和测试。

图片

而此次,波及到了1000+人,遍布北京、上海、大连等各地的员工。

另外,售后、咨询部门仍旧正常持有访问权限。

「蓝色巨人」的这一决定,确实让人猝不及防。

就在三天前,IBM在中国还举行了一场企业级的AI论坛。

IBM大中华区董事长、总经理陈旭东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也看好IBM的AI业务在中国的增长空间」。

这场会议所在,就是推进生成式AI的规模化应用。

最新二季度财报显示,与AI相关的业务,就产生了约10亿美元的营收。

图片

而且,在新一轮GenAI浪潮…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突发!IBM中国研发岗访问权限一夜关闭,千人或被裁

【新智元导读】
一个时代即将结束?「蓝色巨人」IBM中国区一夜关闭了研发测试岗员工的内部权限,波及1000多名员工。有消息称,这是IBM中国区大裁员的前兆。


IBM中国区,要有大动作了。

界面独家报道称,本周五晚间,IBM中国区一夜关闭了,研发和测试岗位的访问权限。

据称,涉及了,一千名多员工。


这件事发生得太突然,几乎没有一点点征兆和信号……

那些被收回权限的员工,竟全然不知,依旧正常上下班。甚至,有的人还在加班。

报道中还透露了,这些员工已被踢出工作群组,并且无法登录公司内网,不过还可正常访问邮件。

下周一,公司将会召开线上全员大会。届时,做出这项决策的原因,自见分晓。

目前,在求职平台脉脉上,有人表示,IBM中国区要开始一波大裁员,主要针对研发岗位。

另有人在下面评论道,「鉴定了,消息是真的」。

2021年,IBM突然宣布关闭「中国研究院」。而这次,或将迎来新一轮人事调整。

有网友感慨道,「一个时代过去了」。

千人访问权限被撤回

IBM中国在不同区设有多个分公司,据称大约有12000名员工。

根据报道,被收回权限的员工属于IBMV,下设CDL(IBM中国研发中心)和CSL(IBM中国系统中心),主要负责研发和测试。

而此次,波及到了1000+人,遍布北京、上海、大连等各地的员工。

另外,售后、咨询部门仍旧正常持有访问权限。

「蓝色巨人」的这一决定,确实让人猝不及防。

就在三天前,IBM在中国还举行了一场企业级的AI论坛。

IBM大中华区董事长、总经理陈旭东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也看好IBM的AI业务在中国的增长空间」。

这场会议所在,就是推进生成式AI的规模化应用。

最新二季度财报显示,与AI相关的业务,就产生了约10亿美元的营收。

而且,在新一轮GenAI浪潮之下,IBM股价今年以来也涨超20%,市值超1800亿美金。

IBM希望,能够与中国企业共创AI生产力。可见,在中国区这块版图,IBM其实还有很多市场要待挖掘和开发。

而在今年3月,陈旭东在媒体及分析师沟通会上表示,公司在IBM大中华区的战略非常明确。

他们将聚焦企业级AI、发力汽车行业,最重要的是拓展伙伴生态。

就在当时,IBM大中华区首席技术官谢东,分享了IBM中国研发团队过去30年在产品开发、技术合作等突破。

他表示,在以混合云和AI为核心战略的今天,中国研发团队仍然是IBM全球研发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去年8月,IBM面向大中华区推出了生成式AI和数据平台watsonx。

由此可见,IBM对外透露出对中国区发展的重视,却不知为何又采取如此策略。

全球多轮裁员,要用AI替代近8000人

谈及裁员,过去两年,IBM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多轮裁员。

2023年1月,曾对外宣布裁撤3900人。

到了5月,IBM直接官宣暂停招聘,要用AI取代近8000个岗位。

外媒称…

完整内容请访问原文链接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一家芯片公司,猛追英伟达

来源:内容编译自nextplatform。

当前的 AI 训练和一些 AI 推理集群有两个网络。


后端网络将计算引擎组(通常是 GPU 加速器,通常是 Nvidia 的加速器)相互连接,以便它们可以共享工作和数据。前端网络将计算引擎的 CPU 主机相互连接、连接到存储以及连接到外部世界。

InfiniBand 已逐渐成为后端网络的主导,而以太网则倾向于用于前端网络。Arista Networks 和 Cisco Systems 等公司也希望在升级前端网络的同时,在后端占有一席之地。

思科在其最近的财务报告中表示,其 Silicon One ASIC 在后端 AI 集群网络试验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但它也看到企业在准备部署 AI 训练和推理系统时升级其系统和前端网络。

Arista 现在在其客户中看到了类似但略有不 同的模式,因为它正在等待 2025 年 AI 网络的以太网热潮。过去两年来,Arista 一直在重新调整其产品线,以迎接这一热潮,并且像思科一样,它是超级以太网联盟的创始冠军,该联盟的明确目标是让以太网取代 AI 集群中的 InfiniBand——这或许是一种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在传统的 HPC 模拟和建模以及数据分析和存储集群中也是如此。

我们回顾了 Arista 最近的财务业绩,以进行观察。我们还想简要介绍一下 Arista 为在其本土 AI 领域与 InfiniBand 竞争而构建的 Etherlink 系列交换机。Arista 是我们数据中心的 13 大公共供应商之一,我们将其用作衡量该生态系统财务健康状况的指标。

图片来源:由GPTNB生成

首先,我们来谈谈数字,然后我们再谈谈 Arista 客户正在进行的转变,他们从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对 Etherlink 产品的试用,到最近的试点,再到预计在今年年底和明年的生产。

第二季度,Arista 的产品收入增长 12.8% 至 14.2 亿美元,而其服务业务增长 35.3% 至 2.671 亿美元。软件订阅占销售额的 17.6%,增长 24.7% 至 3040 万美元。软件和服务(主要是硬件和软件产品的技术支持)合计销售额为 2.975 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 34.2%。

总体而言,Arista 的销售额为 16.9 亿美元,增长 15.9%。营业收入增长 32%,达到 6.996 亿美元,净收入增长 35.3%,达到 6.654 亿美元,这一数字非常惊人,高于平常的 39.4%。在最近几个季度之前,Arista 的净收入一直保持在 30% 左右,但最近几个季度,Arista 的净收入开始腾飞。所有这些现金(当然是税后现金)帮助 Arista 将其现金储备增加到 62.7 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 1.6 倍。

image

Arista 拥有雄厚的财力,可以在 AI 网络领域与思科和 Nvidia 的 Spectrum-X 以及 Quantum InfiniBand 一较高下,我们完全预料到这将会是一场激烈的竞争。正如我们之前报道的那样,我们认为,在 xAI 决定不在 Oracle Cloud Infrastructure 云上使用租用的 GPU 容量之后,Nvidia 已经通过其 Spectrum-X 以太网获得了该 xAI 集群 100,000 个 Nvidia H100 GPU 集群的后端网络。Juniper Networks正在被 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 收购,该公司获得了该 xAI 集群前端以太网网络的交易。因此,Arista 没有分得一杯羹。

但 AI 领域还有其他大鱼。Arista之前曾谈到这样一个事实,即它在 Meta Platforms 的两个巨型 GPU 集群之一上拥有后端网络,每个集群都有 24,576 个 Nvidia H100 GPU,用于 AI 训练运行的矩阵数学运算。其中一个集群具有用于后端的 400 Gb/秒 InfiniBand 互连,另一个集群使用基于 Broadcom 的 Jericho 2c+、Tomahawk 4 和 Tomahawk 3 ASIC 的模块化和固定交换机组合。Arista 首席执行官 Jayshree Ullal 表示,Meta Platforms 和微软预计将在 2024 年和 2025 年成为超过 10% 的客户,我们认为两家公司都将购买大量 Arista 设备用于 AI 集群以及将他们的其他服务器连接在一起以运行应用程序的 Clos 网络,或者就微软而言,将其作为 Azure 云上的云切片出售。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AR四小龙”,被“抢”到成都了

文章来源:投中网

图片来源:由GPTNB生成

图片来源:由GPTNB生成

新一轮地方产业竞赛。

作者丨李婉题
编辑丨曹玮钰

“成都又出手了。


近日,AR四小龙影目科技完成的近亿元B轮融资,由四川弘芯投资、成都成华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以及江西中寰投资集团共同投资。

出资方均为国资。其中,四川弘芯投资是由四川发展全资子公司四川发展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和成都高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的国有私募基金公司;成都成华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是成都市成华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和金融工作局的全资子公司;江西中寰投资集团,是德安县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局全资子公司,

作为交易一部分,影目科技将把总部从深圳迁往成都。根据新闻稿介绍,成都成华区预期明确:“进一步巩固成都在虚拟现实和元宇宙产业中的重要地位”。

影目科技与雷鸟创新、Rokid和Nreal有AR眼镜“四小龙”之称,四者占据了国内AR市场占据了90%的市场份额。此前,影目科技拿到经纬创投、老鹰基金、挚文集团、九合创投、三七互娱等资方多轮投资,其中,经纬一度占股9.2%,是大比例的外部股东。

将时下热门的大模型注入AR眼镜,影目科技不是孤例,全球科技巨头纷纷入局。今年4月,Meta与雷朋合作推出的智能眼镜Meta Ray-Ban推出AI功能,国金证券预测,搭载AI功能后,其销量呈倍数增长,年化销量有望达200万台。7月份,传言谷歌已主动接触眼镜制造巨头 EssilorLuxottica,计划合作生成搭载Gemini大模型的智能眼镜。

地方国资积极布局AR眼镜的背后,实质是新一轮的新质产业竞赛。

“AR四小龙”,总部落子成都

影目科技的成立,源自酷派集团原智能穿戴事业部。

自2015年起,酷派集团原智能穿戴事业部就开始研发底层技术,并在2020年发布了两款轻量级AR眼镜。2021年1月,酷派集团原智能穿戴事业部宣布完成拆分,独立后新公司命名为“深圳影目科技有限公司”,而酷派集团原智能穿戴事业部负责人杨龙昇出任影目科技CEO。

影目科技成立后,虽然与酷派集团在股权上不再有关联,但买断了过去几年积累的相关知识版权。影目科技另一位联合创始人吕一飞曾任酷派集团CMO。团队成员主要来自酷派、华为等手机制造商。

产品上,影目科技已经发布多款消费级智能眼镜。其中融入了AI应用的INMO Go,兼容近视及墨镜形式,重量52g,可日常佩戴,被行业认为是国内最接近Meta眼镜的竞品。

阅读全文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微软的AI大招“姗姗来迟”,Recall将在10月开放测试

文章来源:硬AI

图片来源:由GPTNB生成

微软PC的AI搜索功能Recall之前每隔几秒钟截屏一次,默认状态下记录Windows中所有操作,包含用户机密信息等内容,引发安全担忧。微软6月将该功能改为默认关闭,承诺将增强其安全性。


作者 | 李 丹
编辑 | 硬 AI

两个月前,微软为旗下电脑推出的一项人工智能(AI)新功能Recall引起安全争议,如今,这个功能要准备重装上阵了。

美东时间8月21日周三,微软更新了公司博客文章,称公司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值得信赖且安全的 Copilot+ PC Recall(预览版)体验,Recall将于10月向给注册用户提供预发布版本的开放软件测试项目Windows Insider 开放。正如6月13日对外分享的那样,公司调整了发布方式,在所有 Copilot+ PC上线Recall功能之前,先充分利用Windows Insider用户的宝贵专业知识。

微软称,安全依然是公司的优先要务,当Recall 10月向 Windows Insider用户开放时,将发布一篇包含更多详细信息的博客文章。

图片来源:由GPTNB生成

以上更新内容标志着,微软将从10月开始,让Windows的用户测试AI搜索功能Recall,将为微软新一批PC电脑拓展先进的AI技术体验。不过,微软并未说明何时会在Windows电脑上大范围上线满足系统要求的Recall功能。

今年5月,微软在发布后上正式介绍了首批AI PC、即Copilot+PC,其合作伙伴戴尔、宏碁、华硕、惠普、联想等也将推出Windows 11 AI PC,自6月18日起陆续上市上市,微软的首批Copilot+PC搭载高通Snapdragon X ,起售价999美元,有媒体将其类比为“PC届的特斯拉”。而伴随这批PC面世的还有个坏消息:微软推出的一个主打AI PC功能Recall深陷差评风暴。

因为Recall会对电脑屏幕上的活动截图,以便用户可以搜索他们之前看到的信息。这种功能每隔几秒钟截取一次活动窗口的屏幕,在默认状态下记录用户在Windows中的所有操作,却又不做内容审核。这意味着,这种功能可以捕捉PC用户所有的屏幕内容,包括银行账户密码、机密文件等一网打尽。

网络安全研究人员很快表示,他们担心Windows 会在未经用户同意的情况下自动截取图像。研究人员发布了开源软件,展示了个人信息如何被攻击者轻松获取。面对泄露隐私、威胁个人信息安全的批评声浪,微软6月作出回应,称 Recall 将设置为默认关闭,承诺将增强该功能的安全性。

对于本周三微软公布10月开始测试Recall功能,有网友在社交媒体X评论称,Recall的确有争议,但考虑到最近在向一个孩子解释开源3D创作套件Blender时失去了耐心,所以如果微软的AI助手Copilot可以引导用户点击,那就太好了。就算不让AI看到屏幕,只是帮助用户导航,它就已经很有帮助了。Recall确实有隐私问题,但它会很棒的。

图片来源:由GPTNB生成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突发!IBM中国研发岗访问权限一夜关闭,千人或被裁

【新智元导读】一个时代即将结束?「蓝色巨人」IBM中国区一夜关闭了研发测试岗员工的内部权限,波及1000多名员工。有消息称,这是IBM中国区大裁员的前兆。


IBM中国区,要有大动作了。

界面独家报道称,本周五晚间,IBM中国区一夜关闭了,研发和测试岗位的访问权限。

据称,涉及了,一千名多员工。

这件事发生得太突然,几乎没有一点点征兆和信号……

那些被收回权限的员工,竟全然不知,依旧正常上下班。甚至,有的人还在加班。

报道中还透露了,这些员工已被踢出工作群组,并且无法登录公司内网,不过还可正常访问邮件。

下周一,公司将会召开线上全员大会。届时,做出这项决策的原因,自见分晓。

目前,在求职平台脉脉上,有人表示,IBM中国区要开始一波大裁员,主要针对研发岗位。

另有人在下面评论道,「鉴定了,消息是真的」。

2021年,IBM突然宣布关闭「中国研究院」。而这次,或将迎来新一轮人事调整。

有网友感慨道,「一个时代过去了」。

千人访问权限被撤回

IBM中国在不同区设有多个分公司,据称大约有12000名员工。

根据报道,被收回权限的员工属于IBMV,下设CDL(IBM中国研发中心)和CSL(IBM中国系统中心),主要负责研发和测试。

而此次,波及到了1000+人,遍布北京、上海、大连等各地的员工。

另外,售后、咨询部门仍旧正常持有访问权限。

参考资料: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AR四小龙”,被“抢”到成都了

新一轮地方产业竞赛。

作者丨李婉题

编辑丨曹玮钰

“成都又出手了。


近日,AR四小龙影目科技完成的近亿元B轮融资,由四川弘芯投资、成都成华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以及江西中寰投资集团共同投资。出资方均为国资。其中,四川弘芯投资是由四川发展全资子公司四川发展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和成都高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的国有私募基金公司;成都成华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是成都市成华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和金融工作局的全资子公司;江西中寰投资集团,是德安县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局全资子公司,作为交易一部分,影目科技将把总部从深圳迁往成都。根据新闻稿介绍,成都成华区预期明确:“进一步巩固成都在虚拟现实和元宇宙产业中的重要地位”。影目科技与雷鸟创新、Rokid和Nreal有AR眼镜“四小龙”之称,四者占据了国内AR市场占据了90%的市场份额。此前,影目科技拿到经纬创投、老鹰基金、挚文集团、九合创投、三七互娱等资方多轮投资,其中,经纬一度占股9.2%,是大比例的外部股东。 将时下热门的大模型注入AR眼镜,影目科技不是孤例,全球科技巨头纷纷入局。今年4月,Meta与雷朋合作推出的智能眼镜Meta Ray-Ban推出AI功能,国金证券预测,搭载AI功能后,其销量呈倍数增长,年化销量有望达200万台。7月份,传言谷歌已主动接触眼镜制造巨头 EssilorLuxottica,计划合作生成搭载Gemini大模型的智能眼镜。地方国资积极布局AR眼镜的背后,实质是新一轮的新质产业竞赛。

“AR四小龙”,总部落子成都

影目科技的成立,源自酷派集团原智能穿戴事业部。自2015年起,酷派集团原智能穿戴事业部就开始研发底层技术,并在2020年发布了两款轻量级AR眼镜。2021年1月,酷派集团原智能穿戴事业部宣布完成拆分,独立后新公司命名为“深圳影目科技有限公司”,而酷派集团原智能穿戴事业部负责人杨龙昇出任影目科技CEO。 影目科技成立后,虽然与酷派集团在股权上不再有关联,但买断了过去几年积累的相关知识版权。影目科技另一位联合创始人吕一飞曾任酷派集团CMO。团队成员主要来自酷派、华为等手机制造商。 产品上,影目科技已经发布多款消费级智能眼镜。其中融入了AI应用的INMO Go,兼容近视及墨镜形式,重量52g,可日常佩戴,被行业认为是国内最接近Meta眼镜的竞品。 公司宣布独立后不久,很快于2021年2月完成天使轮融资,由老鹰基金领投,容璞资本、三七互娱跟投,资金用于核心技术的研发,并与百度、网易等合作探索终端产品全新形态。在此之后,公司同时拥有了面向C端和B端的产品。 2021年11月,再获经纬创投领投,九合创投、君盛资本及老股东跟投的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公司战略也有所转向,重点聚焦C端市场落地及普及。 经过前述两轮融资,影目科技将产品应用场景拓展至游戏、运动、旅游等多个领域,2022年6月,又以社交为突破口,再次拿到挚文集团即原陌陌…


URL: 原文链接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一家芯片公司,猛追英伟达

当前的 AI 训练和一些 AI 推理集群有两个网络。后端网络将计算引擎组(通常是 GPU 加速器,通常是 Nvidia 的加速器)相互连接,以便它们可以共享工作和数据。


前端网络将计算引擎的 CPU 主机相互连接、连接到存储以及连接到外部世界。InfiniBand 已逐渐成为后端网络的主导,而以太网则倾向于用于前端网络。Arista Networks 和 Cisco Systems 等公司也希望在升级前端网络的同时,在后端占有一席之地。思科在其最近的财务报告中表示,其 Silicon One ASIC 在后端 AI 集群网络试验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但它也看到企业在准备部署 AI 训练和推理系统时升级其系统和前端网络。Arista 现在在其客户中看到了类似但略有不同的模式,因为它正在等待 2025 年 AI 网络的以太网热潮。过去两年来,Arista 一直在重新调整其产品线,以迎接这一热潮,并且像思科一样,它是超级以太网联盟的创始冠军,该联盟的明确目标是让以太网取代 AI 集群中的 InfiniBand——这或许是一种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在传统的 HPC 模拟和建模以及数据分析和存储集群中也是如此。我们回顾了 Arista 最近的财务业绩,以进行观察。我们还想简要介绍一下 Arista 为在其本土 AI 领域与 InfiniBand 竞争而构建的 Etherlink 系列交换机。Arista 是我们数据中心的 13 大行业供应商之一,我们将其用作衡量该生态系统财务健康状况的指标。

图片来源:由GPTNB生成

首先,我们来谈谈数字,然后我们再谈谈 Arista 客户正在进行的转变,他们从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对 Etherlink 产品的试用,到最近的试点,再到预计在今年年底和明年的生产。第二季度,Arista 的产品收入增长 12.8% 至 14.2 亿美元,而其服务业务增长 35.3% 至 2.671 亿美元。软件订阅占销售额的 17.6%,增长 24.7% 至 3040 万美元。软件和服务(主要是硬件和软件产品的技术支持)合计销售额为 2.975 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 34.2%。总体而言,Arista 的销售额为 16.9 亿美元,增长 15.9%。营业收入增长 32%,达到 6.996 亿美元,净收入增长 35.3%,达到 6.654 亿美元,这一数字非常惊人,高于平常的 39.4%。在最近几个季度之前,Arista 的净收入一直保持在 30% 左右,但最近几个季度,Arista 的净收入开始腾飞。所有这些现金(当然是税后现金)帮助 Arista 将其现金储备增加到 62.7 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 1.6 倍。

Image

Arista 拥有雄厚的财力,可以在 AI 网络领域与思科和 Nvidia 的 Spectrum-X 以及 Quantum InfiniBand 一较高下,我们完全预料到这将会是一场激烈的竞争。正如我们之前报道的那样,我们认为,在 xAI 决定不在 Oracle Cloud Infrastructure 云上使用租用的 GPU 容量之后,Nvidia 已经通过其 Spectrum-X 以太网获得了该 xAI 集群 100,000 个 Nvidia H100 GPU 集群的后端网络。Juniper Networks正在被 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 收购,该公司获得了该 xAI 集群前端以太网网络的交易。因此,Arista 没有分得一杯羹。但 AI 领域还有其他大鱼。Arista之前曾谈到这样一个事实,即它在 Meta Platforms 的两个巨型 GPU 集群之一上拥有后端网络,每个集群都有 24,576 个 Nvidia H100 GPU,用于 AI 训练运行的矩阵数学运算。其中一个集群具有用于后端的 400 Gb/秒 InfiniBand 互连,另一个集群使用基于 Broadcom 的 Jericho 2c+、Tomahawk 4 和 Tomahawk 3 ASIC 的模块化和固定交换机组合。Arista 首席执行官 Jayshree Ullal 表示,Meta Platforms 和微软预计将在 2024 年和 2025 年成为超过 10% 的客户,我们认为两家公司都将购买大量 Arista 设备用于 AI 集群以及将他们的其他服务器连接在一起以运行应用程序的 Clos 网络,或者就微软而言,将其作为 Azure 云上的云切片出售。…

详细内容请阅读原文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EE警告家长不要给11岁以下儿童智能手机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should not be given smartphones by their parents, one of the UK’s largest mobile phone operators has warned.EE is advising parents that children under 11 should be given old-fashioned brick or “dumb” phones that only allow them to call or text instead.“EE recommends that children under 11 should use non-smart devices with limited capabilities, such as feature phones, ensuring they can make texts and calls but restrict access to social media or inappropriate content,” the company said.It is thought to be the the first time a UK mobile operator has offered such advice.EE’s guidance on smartphones comes as parents prepare for the start of the new school year, a time when they tend to come under increased pressure to buy their child a mobile.Nine in 10 children own a mobile phone by the time they reach 11. Meanwhile, even though most social media platforms require users to be 13 or older, 60% of children aged eight to 12 who use them are signed up with their own profile, according to Ofcom.The telecoms regulator’s report also found three in five secondary school-aged children had been contacted online in a way that “potentially made them feel uncomfortable”.In May this year, MPs on the education committee urged the government to consider a total ban on smartphones for the under-16s and a statutory ban on mobile-phone use in schools as part of a crackdown on screen time for children.Robin Walker, the then Conservative chair of the committee, said excessive screen and smartphone use had a “clear negative impact” on the wellbeing of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For children aged 11 to 13, EE also advised that if a smartphone was to be used, the device should have “parental controls enabled, as well as a family-sharing app in place such as Google Family Link or Apple Family Sharing, while restricting access to social media”.skip past newsletter promotionSign up to Business TodayFree daily newsletterGet set for the working day – we’ll point you to all the business news and analysis you need every morningEnter your email address Sign upPrivacy Notice: Newsletters may contain info about charities, online ads, and content funded by outside parties. For more information see our Privacy Policy. We use Google reCaptcha to protect our website and the Google Privacy Policy and Terms of Service apply.after newsletter promotionIts guidance for 13- to 16-year-olds suggested smartphones were appropriate, but parental controls should be used to manage and restrict children’s access to inappropriate sites, content, and platforms.Carolyn Bunting, the chief executive of the child safety group Internet Matters, said: “Our recent research showed that parents want to make their own decisions about their children’s use of technology, but that many would value guidance to help them in doing so.”Explore more on these topicsSmartphonesEEInternet safetyChild protectionChildrenOnline abuseMental healthnewsShareReuse this content。


请先将这篇文章翻译为中文,并且按照如下Makedown格式标准输出。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