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SM领导推出新的AI标准ISO 42001

新标准将通过提供准确性、安全性和更高的AI技术投资回报率来赋予企业权力。图片{ width=60% }


IMSM,作为领先的ISO专家,是第一个咨询和认证ISO 42001的机构—这是新的、国际上备受赞誉的AI标准。该标准通过提供符合最佳实践的高级原则,帮助公司监督其AI系统的实施、使用和维护。
麦肯锡的研究揭示,65%的受访者现在定期在他们的组织中使用生成式AI—几乎是之前年度调查的两倍—强调了管理和监督AI的重要性。
IMSM的首席营收官Tom Tuke-Hastings表示:“我很高兴宣布我们市场首家推出的咨询和认证产品,将为全球具有远见的AI驱动公司带来AI ISO认证。
AI正在以两种或更多方式改变业务格局—ChatGPT发布不到两年后已有一半以上的公司正在使用AI。
随着对新的、快速发展的AI能力和应用的需求不断增加,人们必须了解并减轻通常未知的风险。新的AI管理系统ISO 42001是一个帮助公司以最安全、高效的方式从其AI工作中获得最大回报的全球标准。”
ISO/IEC 42001为实施和管理AI系统的组织提供了许多好处,包括但不限于:
更好的治理风险缓解提高透明度增强问责制合规法规道德AI实践运营效率建立更强的信任和可信度持续改进
新的全球标准通过强大的质量管理体系(QMS)要求对AI技术进行道德使用。它向您的利益相关方充分展示了您对其隐私、安全以及产品和服务交付的承诺。
三十多年来,IMSM向全球各行各业的无数组织提供高质量的ISO咨询服务。凭借这一点,他们已成为向将AI纳入运营并积极努力确保其实施和使用尽可能高效和道德的企业提供ISO 42001的领跑者。有关ISO 42001的更多信息,请访问https://www.imsm.com/gb/iso-42001。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自动驾驶,被逼着上市?

文章来源:定焦

上市了,然后呢?

定焦(dingjiaoone)原创

作者 | 黎明

编辑 | 魏佳

很多人从来没体验过自动驾驶,但自动驾驶公司正在抢着上市。

今年以来,已有十多家自动驾驶相关公司启动上市流程。


最新上市的是自动驾驶芯片“第一股”黑芝麻智能,8月8日登陆港交所,当前市值114亿港元;即将上市的是自动驾驶创业公司文远知行,招股完成后就会在纳斯达克挂牌。

在它们后面,还有明星项目小马智行、Momenta,国产自动驾驶芯片的头号玩家地平线,以及从A股转战港股的纵目科技。另外,做车路协同的蘑菇车联,也已筹备IPO一段时间了。

这一波上市潮,背后有企业的融资需求推动,也有投资人退出的现实压力,趁着潮起抓紧上市,企业才有机会把自动驾驶的故事继续讲下去。

只是,做自动驾驶的公司太多,资本市场可能需要消化一会。

新一轮上市潮来了

今天的上市潮,源于8年前的创业潮。

2016年前后,中国突然涌现出一大批自动驾驶创业公司。

比如在最火热的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领域,小马智行、Momenta、AutoX都创办于2016年,文远知行的前身景驰科技,以及因合伙人内讧被清盘的Roadstar(联合创始人周光后来另起炉灶成立了元戎启行),都成立于2017年。

2018年我们曾在南方的一座小镇里体验过Roadstar的无人车,车是改装的,还不像今天这样成熟,后排有个员工拿着个笔记本电脑,屏幕上是跳动的代码和行车可视化图像,虽然简陋,但车辆已能自动驾驶、自动变道、无保护左转。这在当时已非常先进,只是想不到Roadstar没多久就清盘了。

在自动驾驶芯片领域,地平线成立于2015年,黑芝麻智能是2016年。2018年下半年,我们曾与黑芝麻智能创始人单记章做过一次深度访谈,当时黑芝麻智能还是一家初创公司,对外输出技术解决方案,车规级芯片刚完成设计部分,还没开始流片。

去年底在港交所上市的自动驾驶一级供应商知行科技,也是成立于2016年;2017年还诞生了做自动驾驶系统的禾多科技、车路云一体化的代表项目蘑菇车联。

一位科技行业投资人告诉「定焦」,2016年前后出现自动驾驶创业潮,是因为赶上了两个热点,一是人工智能,也就是现在所说的AI 1.0,那一年谷歌开发的机器人AlphaGo打败了围棋圣手李世石,极大激发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兴趣,自动驾驶也从中受益;二是谷歌的自动驾驶部门独立成为Waymo,两年估值翻了近10倍,2018年估值暴涨至1750亿美元,吸引大量资本涌入自动驾驶行业。

从创业潮中存活下来的公司,今天已经到了可以上市的节点,投资机构当年投入的资金,也需要通过上市退出。

和高资本创始合伙人何宇华分析,很多创业公司在融资时都会签对赌协议,其中一个条件就是要完成IPO申报,不限于国内外,所以香港是一条可预期可实现的路径,这两年有一些协议陆续到期。另外,一级市场现在相对冷清,而香港资本市场还比较活跃,所以会有一些公司发起冲刺。

去年12月,知行科技在港交所主板挂牌,虽然首日破发,但不到半年股价翻了5倍,市值一度超过200亿港元。“大家看到知行科技的股价表现,更有动力去港股上市了。”何宇华说。

如今,黑芝麻智能已经在港交所挂牌,此前计划在A股上市的纵目科技、佑驾创新也转而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一个多月前,小马智行和文远知行投资的网约车平台如祺出行,已经在港交所上市。

小马智行、文远知行、Momenta是国内的三家明星自动驾驶创业公司,它们选择了美股。目前文远知行进展最快,已经递交招股书,即将开始招股;小马智行和Momenta分别在4月和6月通过了中国证监会的境外发行上市备案,接下来就等提交招股书了。

文远知行上市之后,中国自动驾驶行业的几大细分赛道就都有了上市公司——Robotaxi(文远知行)、Robotaxi运营(如祺出行…


Source: 原文链接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AMD豪掷49亿美元收购最大服务器制造商!原因竟是太缺人!CEO苏姿丰回应,打法跟英伟达果真不一样!

49亿美元!AMD以“接近5个独角兽”的代价,下狠手买买买,收购了最大的服务器制造商ZT。

图片来源:由GPTNB生成

ZT,何许人也

ZT这个名字或许你不熟悉,但如果你知道他的客户和业务后,一定会大吃一惊。


据了解,ZT Systems 公司成立已有三十年之久,专注于为最大的 AI超大规模企业构建定制计算基础设施,不用猜,微软、Meta、亚马逊肯定在这些“AI 超大规模企业”之列。

ZT总部位于美国新泽西州出了名的老牌数据中心西考卡斯。早在1994年,ZT Systems 赶上了当时的HFT热潮,制造个人电脑和 SMB 服务器,业务相当不错。

2004年开始,该公司收缩范围,重新专注于金融服务公司供 HFT 和其他金融科技客户所需的高性能服务器。

2010 年,ZT Systems 开始提供机架式基础设施,并于 2013 年获得了首批超大规模和云构建商客户。

如今,ZT Systems 已经成为在多个地区都设有制造工厂的最大的服务器制造厂商,每年出货数十万台服务器,创造了高达 100 亿美元的收入,当然这里面自然也包括GPU服务器。

不过,你可能想不到的是,虽然Zt的客户当中,数量上绝大多是金融科技客户,并且仍在买单,但Zt的绝大部分收入(除了可能1% 之外的所有收入)都来自 ZT Systems 多年来建立的大约十几个超大规模和云构建商的关系。

AMD如此阔绰,看上对方什么了?

AMD如此阔绰,看上对方什么了?

你可能想不到,AMD收购Zt,很大部分原因并不是其强大的服务器设备的收入。那么AMD到底怎么想的?

AMD首席执行官苏姿丰对此次收购给出了答案:

“此次收购服务于AMD的长期的AI战略,目标是打造AMD领先的AI训练和推理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可以在云计算和企业客户中快速大规模部署。ZT增加了世界一流的系统设计和机架级解决方案专业技术,这将大大加强我们的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系统和客户支持能力。”

当然比较官方的回答,不过我们还是能看出AMD对于超大AI客户的兴趣,尤其在快速大规模部署AI能力方案方面,Zt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

但从公司运作层面上,苏姿丰给出了很直白的解释:Zt有很多硅片和系统设计人才!

“这次收购将为AMD带来一千名设计工程师,加强公司在硅片和系统方面的并行开发能力,并快速在数据中心部署最新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

这从收购后的人事安排也可以探得一二。收购完成后,ZT Systems将并入AMD的数据中心解决方案事业部,ZT Systems的现任首席执行官Frank Zhang将领导制造业务,而现总裁Doug Huang则将领导设计和客户赋能团队。

可以看出,答案呼之欲出,与其说AMD想收购这家公司的业务,倒不如说AMD看看重ZT的工程设计人才!

AMD用收购解决人才荒!

AMD 要做的是提高其系统架构和工程水平。然而AMD目前的“并行开发能力”远远不够。据AMD执行副总裁 Norrod 透露,AMD 大约有 500 名系统工程师,而ZT Systems 有 1,100 名工程师从事这项工作。

鉴于 AMD 接下来的宏达计划——不仅要按照一种标准构建系统,还要按照多种标准构建系统,因此它需要更多人来帮助设计和构建未来的 GPU 加速系统(Instinct系列AI数据中心芯片的采用,这些芯片将与NVIDIA的GPU展开竞争),以便对其进行测试(但不是生产制造),这对它来说是一个挑战。

目前尚不清楚 AMD 在剥离 ZT Systems 制造业务后会得到什么,但要聚集招聘 1,100 名拥有丰富实际经验的系统工程师不仅需要花费数十亿美元,似乎也只有直接收购 ZT Systems 这样的精品高性能系统制造商外,能做到这一点。

“这比收购 Supermicro 更便宜……而且系统工程师的水平可能也是相同的。”

下面是Norrod对外媒采访时的解释:

“我们一直在关注路线图,了解将竞争力和领先性能及效率融入系统的复杂性。对于人工智能系统,业内所有人都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这将给在如此功率水平、信号速率以及如此复杂的水平下设计系统带来巨大的挑战。要让它们保持运行和可管理,将会非常困难。”

“有一整套问题亟待解决,而满足这些要求的需求又会追溯到硅开发流程的早期阶段。我们对其中一些问题很熟悉,因为在制造超级计算机时就会遇到这些问题。但是,当你观察人工智能系统的发展时,就会发现复杂性飙升得如此之快,因此,从硅定义流程的一开始,我们就必须拥有足够数量的世界级系统设计工程师来帮助我们,这一点至关重要。因此,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我们需要大幅提升我们的实力。”

“更为复杂的是,在我们提升实力的同时,我们希望坚持AMD在开放生态系统和客户选择方面的传统,而不是以专有的方式锁定一切。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更多的人。因为如果你试图打造一个专有系统,并让全世界每个人都使用它,只要他们保持原样,就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它,那么你需要一定数量的员工。但如果你想开发开放生态系统并支持选择和变化,那就会更加复杂,因为这需要更多的系统工程师来维持上市时间并保持高质量。”

AMD的长期AI路线图描述了在AI时代对抗英伟达的决心,但这实际上是关于上市时间、系统设计和工程实力的问题。

有媒体解释了AMD此举的动向:AMD在整合优秀CPU,乃至现在的GPU方面做得很好,但它还需要整合网络堆栈和系统主板,并将它们全部纳入经过大规模测试和验证的机架式和集群式系统设计中。这就是英伟达推出DGX系列的原因,AMD也同意它需要做这件事,但它不会为客户构建系统,也不会成为高性能计算(HPC)或人工智能(AI)集群的总承包商。

收购后,ZT人员去向

收购后,ZT人员去向

虽然ZT Systems 首席执行官Frank Zhang 将继续经营制造业务,并在 AMD 完成收购后履行公司对现有客户的承诺,但与此同时,Zhang 也表达了自己制造业务极有可能会有新的买家,他接下来会寻找公司来购买拥有约 1,500 名员工的制造业务,“因为 AMD 对从事服务器制造和服务器销售业务不感兴趣,因此不想与其客户竞争。”

不得不说,AMD这个打法跟英伟达有点不同。

而ZT的另一位大佬,Doug Huang,他曾在戴尔数据中心解决方案部门担任工程总监,2013年1月,当他转向机架式系统时,被聘请为ZT Systems平台工程副总裁。黄先生一路晋升,成为ZT Systems工程和全球制造部门负责人,并于2023年1月被任命为公司总裁。Huang将继续留在AMD,领导约1600名系统设计师和工程师的团队。

据悉,此次收购ZT,将于明年上半年完成,AMD将以现金和股票的形式支付49亿美元,其中还包括最高可达4亿美元的有条件支付部分。但ZT员工的去向也成为了AMD接下来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自动驾驶,被逼着上市?

文章来源:定焦

“上市了,然后呢?”

定焦(dingjiaoone)原创

作者 | 黎明

编辑 | 魏佳

很多人从来没体验过自动驾驶,但自动驾驶公司正在抢着上市。

今年以来,已有十多家自动驾驶相关公司启动上市流程。


最新上市的是自动驾驶芯片“第一股”黑芝麻智能,8月8日登陆港交所,当前市值114亿港元;即将上市的是自动驾驶创业公司文远知行,招股完成后就会在纳斯达克挂牌。

在它们后面,还有明星项目小马智行、Momenta,国产自动驾驶芯片的头号玩家地平线,以及从A股转战港股的纵目科技。另外,做车路协同的蘑菇车联,也已筹备IPO一段时间了。

这一波上市潮,背后有企业的融资需求推动,也有投资人退出的现实压力,趁着潮起抓紧上市,企业才有机会把自动驾驶的故事继续讲下去。

只是,做自动驾驶的公司太多,资本市场可能需要消化一会。

图片来源:由GPTNB生成

“新一轮上市潮来了”

今天的上市潮,源于8年前的创业潮。

2016年前后,中国突然涌现出一大批自动驾驶创业公司。

比如在最火热的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领域,小马智行、Momenta、AutoX都创办于2016年,文远知行的前身景驰科技,以及因合伙人内讧被清盘的Roadstar(联合创始人周光后来另起炉灶成立了元戎启行),都成立于2017年。

2018年我们曾在南方的一座小镇里体验过Roadstar的无人车,车是改装的,还不像今天这样成熟,后排有个员工拿着个笔记本电脑,屏幕上是跳动的代码和行车可视化图像,虽然简陋,但车辆已能自动驾驶、自动变道、无保护左转。这在当时已非常先进,只是想不到Roadstar没多久就清盘了。

在自动驾驶芯片领域,地平线成立于2015年,黑芝麻智能是2016年。2018年下半年,我们曾与黑芝麻智能创始人单记章做…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为了玩《黑神话:悟空》,我们测试了43个GPU

来源:内容编译自techspot,谢谢。

《黑神话:悟空》是一款深受中国神话启发的全新动作角色扮演游戏。


游戏邀请玩家扮演天选之人踏上史诗般的旅程,穿越令人惊叹的风景,揭开古老传说中隐藏的真相。这款游戏凭借其令人惊叹的视觉效果(虚拟引擎5)、激烈的战斗和丰富的世界构建,在发布前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就游戏细节而言,我们就讲到这里,因为今天的文章主要讨论 GPU 基准测试。最终目标是在相同的测试条件下对大量显卡进行基准测试,看看它们的性能如何。这样您就可以看到与当前设置相比,潜在升级的速度有多快。

Black Myth: Wukong 还提供了 Steam 上的免费基准测试工具,这非常棒。我们希望所有游戏开发商都能提供这样的工具。下载 7GB 后,您可以在系统上运行基准测试。这将帮助您确定当前设置玩游戏的效果如何。如果您需要 GPU 升级,本指南将向您展示您可以从当前一代 GPU 以及上一代的大多数型号中获得多少性能提升。

Wukong 由 Unreal Engine 提供支持,画面效果令人惊叹。这是一款由 Nvidia 赞助的游戏,因此非常重视光线追踪,不过FSR和XeSS升级与 DLSS 一起受支持。FSR 和 DLSS 以及 TSR 也提供帧生成功能。

为了进行基准测试,我们测试了五种不同的配置,每种配置有三种分辨率,最多有 41 个 GPU,因此产生了大量数据。我们已经在两个系统上使用基准测试工具记录了超过 40 小时,这两个系统都使用Ryzen 7 7800X3D,并且它们已经过校准,可以提供一致的结果。

我们为您提供两种光线追踪配置。一种使用电影预设,将升级设置为 75%,启用帧生成,并启用非常高的光线追踪。我们对 GeForce 40 系列使用了 DLSS,对其他所有产品使用了 FSR,因为这允许我们启用帧生成。另一种配置使用所有相同的设置,只是光线追踪已调低一个档位至中等。

光线追踪有三个选项:低、中和非常高。我们创建了一个表格来显示每个选项的作用,我们将测试非常高和中等两个选项。此外,我们有三种不使用升级、帧生成或光线追踪的原生配置,尽管我们对 Radeon GPU 使用 100% 的 FSR,对GeForce GPU 使用 100% 的 DLSS。这里使用的预设包括cinematic、高和中。

最后,为了测试 GeForce GPU,我们使用Game Ready Driver 560.87,对于 Radeon GPU,我们使用Adrenalin Edition 24.7.1。AMD 尚未为这款游戏发布专用驱动程序,但我们不会等待,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布。我们还包含了英特尔 Arc A770和A750,尽管它们仅在中高预设下进行了基准测试,因为使用当前驱动程序的性能并不好。现在,让我们深入了解数据……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被“霸道”的知网控诉侵权,秘塔AI不妨再多讲几句

最近,秘塔AI搜索的用户在打开网站时会发现顶端有一行醒目的文字:“完蛋!我们收到了知网28页的侵权告知函”。点开是秘塔的一份声明,其表示收到《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侵权告知函——也就是此前先后因涉嫌垄断行为和个人信息安全等问题被罚8760万元和5000万元而争议不断的知网,向它发出了侵权指控。


简单地概括,秘塔AI搜索能搜到知网的内容,知网认为这是一种侵权行为,要求立即停止在搜索服务中提供中国知网的数据。“我司不希望我司网站中国知网被秘塔科技搜索到,请立即断开搜索结果到我司网站的链接。如需商务合作,请与我司联系。” 秘塔科技在这份声明中回应,秘塔AI搜索的“学术”版块仅收录了论文的文献摘要和题录,并未收录文章内容本身,阅读正文需通过来源链接跳转至网站获取。而依照学术规范,文献的摘要和题录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能够使读者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目前秘塔学术搜索的部分链接会跳转到万方数据。秘塔AI同时强调了知识的价值在于流动,学术文献汇集了人类智力成果的重要载体,具有极强的不可替代性。科学文献若成为一种奢侈品,既不利于知识的公平获取,也不利于科学研究的发展。不过从人类智慧到学术追求谈完后,…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自动驾驶,被逼着上市?

文章来源:定焦

上市了,然后呢?

定焦(dingjiaoone)原创
作者 | 黎明
编辑 | 魏佳

很多人从来没体验过自动驾驶,但自动驾驶公司正在抢着上市。

今年以来,已有十多家自动驾驶相关公司启动上市流程。


最新上市的是自动驾驶芯片“第一股”黑芝麻智能,8月8日登陆港交所,当前市值114亿港元;即将上市的是自动驾驶创业公司文远知行,招股完成后就会在纳斯达克挂牌。

在它们后面,还有明星项目小马智行、Momenta,国产自动驾驶芯片的头号玩家地平线,以及从A股转战港股的纵目科技。另外,做车路协同的蘑菇车联,也已筹备IPO一段时间了。

这一波上市潮,背后有企业的融资需求推动,也有投资人退出的现实压力,趁着潮起抓紧上市,企业才有机会把自动驾驶的故事继续讲下去。

只是,做自动驾驶的公司太多,资本市场可能需要消化一会。

新一轮上市潮来了

今天的上市潮,源于8年前的创业潮。

2016年前后,中国突然涌现出一大批自动驾驶创业公司。

比如在最火热的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领域,小马智行、Momenta、AutoX都创办于2016年,文远知行的前身景驰科技,以及因合伙人内讧被清盘的Roadstar(联合创始人周光后来另起炉灶成立了元戎启行),都成立于2017年。

2018年我们曾在南方的一座小镇里体验过Roadstar的无人车,车是改装的,还不像今天这样成熟,后排有个员工拿着个笔记本电脑,屏幕上是跳动的代码和行车可视化图像,虽然简陋,但车辆已能自动驾驶、自动变道、无保护左转。这在当时已非常先进,只是想不到Roadstar没多久就清盘了。

在自动驾驶芯片领域,地平线成立于2015年,黑芝麻智能是2016年。2018年下半年,我们曾与黑芝麻智能创始人…
image source

能亏掉的钱不多了
我们上述提到的所有自动驾驶公司,目前都处于亏损状态。

这在自动驾驶行业不稀奇,因为自动驾驶技术研发投入大,商业化前景不明朗,变现周期很长。我们可以理解,这些公司早期都是在为爱发电。

从文远知行在招股书中公开的数据,我们可以窥见自动驾驶公司的财务处境。

从2021年至2023年,文远知行的营收分别为1.38亿元、5.28亿元、4.02亿元,2022年是这家公司营收的顶点。2024年上半年,营收为1.50亿元,同比减少17.8%。同期,文远知行的净亏损分别为10.07亿元、12.99亿元、19.49亿元,逐年扩大,2024年上半年净亏损8.82亿元。

亏损的一大原因是研发开支太高。2021年至2023年,文远知行每年的研发开支都比公司收入高——三年累计研发开支22.6亿元,而收入加起来只有10.68亿元。

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需要持续砸钱,而收入却越来越少。正在筹备上市的小马智行、Momenta,大概率也是类似的情况…
image source

无人驾驶资本不爱了
一家公司在二级市场公开挂牌上市,从私人公司变成公众公司,意味着融资范围大大拓宽了。让新的投资人带着钱参与进来,便是上市最直接的意义。

因此,看一家公司是否吃香、在市场上有多受追捧,就看它在IPO发行时,能吸引到多少新的投资人,投资人认购的热情有多高,以及最终能融到多少钱。

文远知行更新的招股书显示,本次美股上市计划融资4.4 亿美元。这个金额如果能落实到位,将是今年来规模很大的一次中概股IPO,毕竟,今年上市的大部分中概股都只融到几百万美金,金额过亿的屈指可数。

不过,这4.4亿美元中有3.2亿美元属于定向增发,性质跟一级市场融资差不多,剩下的1.2亿美元,博世表示有意愿认购1亿美元,而博世是文远知行D轮的投资人,也是其合作伙伴。

这样算下来,文远知行实际从公开的二级市场上融到的钱非常少,基本是靠老股东和老朋友撑场面。

根据发行价和股数推算,文远知行目前估值约50亿美元。在2021年12月的最后一轮融资中,文远知行投后估值44亿美元。也就是说,两年半过去了,文远知行的估值只涨了6亿美元,而且这个最新估值还得在IPO时接受检验.
image source

从当前的行情看,二级市场对新上市的自动驾驶公司热情不算高,公司上市时要做好股价破发的准备。

黑芝麻智能在8月登陆港股时,是以未盈利“特专科技”公司的身份上市的,属于港股引进的第二家,但开盘时股价就破发了,当天股价下跌27%。截至8月15日,黑芝麻智能的市值为114亿港元,已跌破此前C+轮融资时超过170亿港元的估值。

当然,黑芝麻智能的股价下跌,也与港股整体行情走向有关。

无论如何,自动驾驶公司光有技术还不够,得证明自己的商业化能力。在大规模商业应用来临之前,它们得先养活自己。

何宇华说,从创造的收入来看,现在很多自动驾驶公司都撑不起估值。相比之下,市场更愿意相信那些有封闭场景、接地气、有成熟的商业模型的公司.

8年前的那波创业潮,很多自动驾驶公司建立了非常宏大的愿景,它们对外讲述的故事是要实现完全无人驾驶,一开始就主打L4级无人驾驶,文远知行、小马智行等明星项目都是从Robotaxi切入的,当年做过各种全自动无人驾驶测试。

时至今日,完全无人驾驶何时商业落地还没有统一共识,自动驾驶公司只能先找场景落地,比如,跟汽车厂商合作,把重点放在技术难度相对更低的乘用车高阶辅助驾驶。

以小马智行为例,它在2020年就成立了Robotruck(自动驾驶卡车)业务部门,相比乘用车,商用车运营场景简单,更容易落地。2022年,小马智行新成立辅助自动驾驶业务部门,与乘用车厂商展开合作。现在,小马智行多条腿走路,一边研发,一边赚钱。

在各大创业赛道里,自动驾驶算是人才密度极高、技术难度极大、变现周期极长的行业之一,这是一个需要梦想和愿景的行业,更需要资本有耐心。

这一波上市潮,或许会给行业带来一次洗牌。潮水退去,我们才能知道谁是最后的赢家.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美籍华人说:中国的7nm只是玩数字游戏,不但性能没提升,而且与美国还有10年的技术差距

文章来源:月听雪

图片来源:由GPTNB生成

前沿导读

在一次采访当中,美籍华人黄仁勋这样评价华为的芯片工艺:

我对华为说自己7纳米并不感到意外,14纳米也好,7纳米也好,造手机没问题,都不过是他们说个数字而已,但性能并没有提升。在半导体领域,我们大概领先10年。


图片来源

制程工艺

现阶段,透露出来的中国芯片制程工艺也就是海思麒麟的7nm,其次就是龙芯CPU的14nm工艺。黄仁勋说的话不能算错,也不能算对。

他是站在英伟达水平的层面来评判华为的芯片工艺,从技术手段上面来说,由国产供应链打造的等效7nm的制程工艺,在性能表现上面必然是不如海外国家的产品。

华为芯片的这种7nm工艺,并且支持超线程技术,只能说是临时救场的技术手段。

通过超线程调用所有的核心分工,以牺牲大核心性能的前提下保证中低负载场景的使用体验,这也是在被制裁的情况下,能最大提升芯片性能的做法。

图片来源

DUV光刻机最极限的制程工艺也就是7nm,再往下发展,就需要极紫外线工艺的介入。

而英伟达作为全球芯片行业的顶级企业之一,所拿到的资源是全球化的,不管是设备材料,还是设计工艺的技术,都属于行业最好的水平。

黄仁勋以英伟达的眼光来看待华为芯片的工艺,说是数字游戏也并不为过。

下面我们来说技术差距:

在电脑芯片领域,龙芯最新的3a6000在性能水平上面可以达到英特尔10代酷睿4核心的水平,技术差距在5年左右。

而被大众称之为麒麟9000s和麒麟9010的两款芯片,在整体的性能方面相当于高通的骁龙888的水平,技术差距在3年左右。

如果单独看实际的使用效果,在中低负载方面能达到骁龙8的水平,也就是三星4nm的技术水平,而高负载的水平就差一些了,跟台积电的4nm工艺的差距很大。

受制于产业链的因素,两款新的麒麟芯片在功耗上面都不低。

图片来源
图片来源

国产供应链

从整体工业的发展情况来看,说国产供应链的水平距离海外主流水平的差距有10年也并不夸张。

在芯片设计领域,我国的水平已经持平海外国家,甚至在部分产品上面已经有反超的迹象,但是在制造产业链上面,受制于人的情况依然严重。

在高端制造设备上面,由尹志尧带队的中微半导体制造的刻蚀机,是中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芯片制造设备。

并且中微半导体的刻蚀机已经出口给了海外国家,就连台积电这种国际顶尖的晶圆加工厂,也有一部分刻蚀机是来自于中微半导体制造的。

图片来源

至于光刻机领域,我国的上海微电子已经打造出部分光刻机产品,但是还没有能在消费级电子产品领域投入使用的设备。

在其他芯片产业链当中,盛美半导体的发展势头最猛。盛美半导体是国内集研发、设计、制造、销售于一体的半导体产业链公司,是中国半导体设备的五强企业。

已经在刻蚀、清洗、除胶、抛光、电镀、显影等多个领域有了自主技术和制造设备的产出。

图片来源

现在这些国产的芯片制造设备,绝大部分都是从国外给挖到国内的。

不管是中微半导体、中芯国际、还是盛美半导体,都是当年上海市副秘书长江上舟,动用自己的力量,把这些人以及企业从国外给挖到了国内,又从国家和政府的层面拉来了资助和政策扶持,这才有了现在中国国产芯片设备向上发展的好趋势。

在这其中,盛美半导体本身是美籍华人王晖在美国创办的企业,而且盛美半导体在美国拥有芯片全产业链的技术和制造工厂。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美国相关部门打算直接收购了盛美半导体,变成由美国部门掌控的美国企业。

江上舟知道了以后,立马找到王晖跟他协商。最终江上舟说服了王晖回国发展,连同盛美半导体一起挖到了中国上海。

图片来源

以上海市为中心,集设计、制造、供应链体系为一体的半导体产业链开始进入快车道发展。

现阶段已经在部分产业链和制造设备上面追上了国际水平,但是在部分高精度设备上面,依然跟国际水平有多年的差距。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被“霸道”的知网控诉侵权,秘塔AI不妨再多讲几句

文章来源:硅星人Pro

作者|周一笑
邮箱|zhouyixiao@pingwest.com
编辑|王兆洋
邮箱|wangzhaoyang@pingwest.com

最近,秘塔AI搜索的用户在打开网站时会发现顶端有一行醒目的文字:“完蛋!我们收到了知网28页的侵权告知函”。

点开是秘塔的一份声明,其表示收到《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侵权告知函——也就是此前先后因涉嫌垄断行为和个人信息安全等问题被罚8760万元和5000万元而争议不断的知网,向它发出了侵权指控。


简单地概括,秘塔AI搜索能搜到知网的内容,知网认为这是一种侵权行为,要求立即停止在搜索服务中提供中国知网的数据。

“我司不希望我司网站中国知网被秘塔科技搜索到,请立即断开搜索结果到我司网站的链接。如需商务合作,请与我司联系。”

秘塔科技在这份声明中回应,秘塔AI搜索的“学术”版块仅收录了论文的文献摘要和题录,并未收录文章内容本身,阅读正文需通过来源链接跳转至网站获取。而依照学术规范,文献的摘要和题录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能够使读者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

目前秘塔学术搜索的部分链接会跳转到万方数据。

秘塔AI同时强调了知识的价值在于流动,学术文献汇集了人类智力成果的重要载体,具有极强的不可替代性。科学文献若成为一种奢侈品,既不利于知识的公平获取,也不利于科学研究的发展。

不过从人类智慧到学术追求谈完后,秘塔给出的行动是“断链”:“即使不理解,但我们也尊重知网的选择。”从即日起,秘塔AI搜索将不再收录知网文献的题录及摘要数据,转而收录其他中英文权威知识库的文献题录及摘要数据,也欢迎其他数据库来合作探讨。

也就是秘塔最终按知网的申诉要求做了处理。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自动驾驶,被逼着上市?

文章来源:定焦

上市了,然后呢?

定焦(dingjiaoone)原创
作者 | 黎明
编辑 | 魏佳

很多人从来没体验过自动驾驶,但自动驾驶公司正在抢着上市。

今年以来,已有十多家自动驾驶相关公司启动上市流程。


最新上市的是自动驾驶芯片“第一股”黑芝麻智能,8月8日登陆港交所,当前市值114亿港元;即将上市的是自动驾驶创业公司文远知行,招股完成后就会在纳斯达克挂牌。

在它们后面,还有明星项目小马智行、Momenta,国产自动驾驶芯片的头号玩家地平线,以及从A股转战港股的纵目科技。另外,做车路协同的蘑菇车联,也已筹备IPO一段时间了。

这一波上市潮,背后有企业的融资需求推动,也有投资人退出的现实压力,趁着潮起抓紧上市,企业才有机会把自动驾驶的故事继续讲下去。

只是,做自动驾驶的公司太多,资本市场可能需要消化一会。

新一轮上市潮来了

今天的上市潮,源于8年前的创业潮。

2016年前后,中国突然涌现出一大批自动驾驶创业公司。

比如在最火热的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领域,小马智行、Momenta、AutoX都创办于2016年,文远知行的前身景驰科技,以及因合伙人内讧被清盘的Roadstar(联合创始人周光后来另起炉灶成立了元戎启行),都成立于2017年。

2018年我们曾在南方的一座小镇里体验过Roadstar的无人车,车是改装的,还不像今天这样成熟,后排有个员工拿着个笔记本电脑,屏幕上是跳动的代码和行车可视化图像,虽然简陋,但车辆已能自动驾驶、自动变道、无保护左转。这在当时已非常先进,只是想不到Roadstar没多久就清盘了。

在自动驾驶芯片领域,地平线成立于2015年,黑芝麻智能是2016年。2018年下半年,我们曾与黑芝麻智能创始人单记章做过一次深度访谈,当时黑芝麻智能还是一家初创公司,对外输出技术解决方案,车规级芯片刚完成设计部分,还没开始流片。

去年底在港交所上市的自动驾驶一级供应商知行科技,也是成立于2016年;2017年还诞生了做自动驾驶系统的禾多科技、车路云一体化的代表项目蘑菇车联。

一位科技行业投资人告诉「定焦」,2016年前后出现自动驾驶创业潮,是因为赶上了两个热点,一是人工智能,也就是现在所说的AI 1.0,那一年谷歌开发的机器人AlphaGo打败了围棋圣手李世石,极大激发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兴趣,自动驾驶也从中受益;二是谷歌的自动驾驶部门独立成为Waymo,两年估值翻了近10倍,2018年估值暴涨至1750亿美元,吸引大量资本涌入自动驾驶行业。

从创业潮中存活下来的公司,今天已经到了可以上市的节点,投资机构当年投入的资金,也需要通过上市退出。

和高资本创始合伙人何宇华分析,很多创业公司在融资时都会签对赌协议,其中一个条件就是要完成IPO申报,不限于国内外,所以香港是一条可预期可实现的路径,这两年有一些协议陆续到期。另外,一级市场现在相对冷清,而香港资本市场还比较活跃,所以会有一些公司发起冲刺。

去年12月,知行科技在港交所主板挂牌,虽然首日破发,但不到半年股价翻了5倍,市值一度超过200亿港元。“大家看到知行科技的股价表现,更有动力去港股上市了。”何宇华说。

如今,黑芝麻智能已经在港交所挂牌,此前计划在A股上市的纵目科技、佑驾创新也转而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一个多月前,小马智行和文远知行投资的网约车平台如祺出行,已经在港交所上市。

小马智行、文远知行、Momenta是国内的三家明星自动驾驶创业公司,它们选择了美股。目前文远知行进展最快,已经递交招股书,即将开始招股;小马智行和Momenta分别在4月和6月通过了中国证监会的境外发行上市备案,接下来就等提交招股书了。

文远知行上市之后,中国自动驾驶行业的几大细分赛道就都有了上市公司——Robotaxi(文远知行)、Robotaxi运营(如祺出行)、激光雷达(禾赛科技)、自动驾驶芯片(黑芝麻智能)、自动驾驶域控制器(知行科技)。


能亏掉的钱不多了

我们上述提到的所有自动驾驶公司,目前都处于亏损状态。

这在自动驾驶行业不稀奇,因为自动驾驶技术研发投入大,商业化前景不明朗,变现周期很长。我们可以理解,这些公司早期都是在为爱发电。

从文远知行在招股书中公开的数据,我们可以窥见自动驾驶公司的财务处境。

从2021年至2023年,文远知行的营收分别为1.38亿元、5.28亿元、4.02亿元,2022年是这家公司营收的顶点。2024年上半年,营收为1.50亿元,同比减少17.8%。同期,文远知行的净亏损分别为10.07亿元、12.99亿元、19.49亿元,逐年扩大,2024年上半年净亏损8.82亿元。

亏损的一大原因是研发开支太高。2021年至2023年,文远知行每年的研发开支都比公司收入高——三年累计研发开支22.6亿元,而收入加起来只有10.68亿元。

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需要持续砸钱,而收入却越来越少。正在筹备上市的小马智行、Momenta,大概率也是类似的情况。


做自动驾驶芯片的黑芝麻智能,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2021年至2023年,黑芝麻智能的收入分别为6050.4万元、1.65亿元、3.12亿元,增势非常明显,但研发开支的增长更快——三年分别为5.95亿元、7.64亿元、13.62亿元,加起来是收入的5倍,三年净亏损则高达58.7亿元。

当费用是收入的好几倍,意味着公司要在经营层面打平不现实,只能再依靠外部融资。

我们根据天眼查统计的信息,简单梳理一下自动驾驶公司的融资情况。

文远知行在向美国SEC递交招股书之前,从广汽集团拿到了一笔不超过2000万美元的战略投资,这可以视为Pre-IPO轮融资。在这之前的近三年里,文远知行都没有获得融资。

文远知行密集融资发生在2021年,那是自动驾驶寒冬来临的前夜。这一年里,文远知行连续收获了三笔融资,从B轮一直融到了D轮,金额加起来超过10亿美金。地平线则在短短半年里,从C+轮一直融到C++++++轮,你没看错,这里有6个“+”。

在那之后,整个自动驾驶行业遭遇资本寒冬,全球激光雷达鼻祖ibeo、累计融资26亿美元的自动驾驶公司Argo.ai,都相继破产或关闭,美股上市的自动驾驶公司股价暴跌,有的跌幅高达90%。中国自动驾驶公司融资变难了。

Momenta最新一笔融资还停留在2021年,AutoX停留在2020年,地平线在2022年拿过一笔奇瑞汽车的战略投资,小马智行去年跑到中东拿了一笔沙特的美元投资。

现在,这些自动驾驶公司融资的尴尬之处在于,前些年资本追捧时把估值抬得过高,要按照之前的估值继续融资很难。另外,一级市场上活跃的市场化基金越来越少,很多美元基金大幅收缩,国资和地方政府引导基金相对强势,但要拿国资的钱,往往会有很多限制,最常见的是有返投要求。

一位投资人说,有些做自动驾驶系统的公司,本质上是代码公司,是卖软件和方案的,这类公司没有厂房、设备、硬件等实物资产,也不能解决太多就业,地方基金在看项目时会考虑这些因素。

综合来看,上市几乎成了自动驾驶公司的必经之路。


无人驾驶资本不爱了

一家公司在二级市场公开挂牌上市,从私人公司变成公众公司,意味着融资范围大大拓宽了。让新的投资人带着钱参与进来,便是上市最直接的意义。

因此,看一家公司是否吃香、在市场上有多受追捧,就看它在IPO发行时,能吸引到多少新的投资人,投资人认购的热情有多高,以及最终能融到多少钱。

文远知行更新的招股书显示,本次美股上市计划融资4.4 亿美元。这个金额如果能落实到位,将是今年来规模很大的一次中概股IPO,毕竟,今年上市的大部分中概股都只融到几百万美金,金额过亿的屈指可数。

不过,这4.4亿美元中有3.2亿美元属于定向增发,性质跟一级市场融资差不多,剩下的1.2亿美元,博世表示有意愿认购1亿美元,而博世是文远知行D轮的投资人,也是其合作伙伴。

这样算下来,文远知行实际从公开的二级市场上融到的钱非常少,基本是靠老股东和老朋友撑场面。

根据发行价和股数推算,文远知行目前估值约50亿美元。在2021年12月的最后一轮融资中,文远知行投后估值44亿美元。也就是说,两年半过去了,文远知行的估值只涨了6亿美元,而且这个最新估值还得在IPO时接受检验。


从当前的行情看,二级市场对新上市的自动驾驶公司热情不算高,公司上市时要做好股价破发的准备。

黑芝麻智能在8月登陆港股时,是以未盈利“特专科技”公司的身份上市的,属于港股引进的第二家,但开盘时股价就破发了,当天股价下跌27%。截至8月15日,黑芝麻智能的市值为114亿港元,已跌破此前C+轮融资时超过170亿港元的估值。

当然,黑芝麻智能的股价下跌,也与港股整体行情走向有关。

无论如何,自动驾驶公司光有技术还不够,得证明自己的商业化能力。在大规模商业应用来临之前,它们得先养活自己。

何宇华说,从创造的收入来看,现在很多自动驾驶公司都撑不起估值。相比之下,市场更愿意相信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