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亿独角兽破产,投资人集体反思

来源:投中网

“我们为什么留不住这样的独角兽。”

作者丨蒲凡

编辑丨张楠

来源丨投中网

7月底,一家美国新能源独角兽因为资金链断裂而破产,引发了美国风投圈的集体反思,最有共识的观点是“人工智能淘金热,严重掩盖了初创企业们资金短缺的问题……而为了求生,‘投资者友好型’条款正在变得越来越常见。


然而“投资者友好型条款”还是太文绉绉了,更为直白的说法是,美国的风险投资市场现在越来越两级分化了:

对于不在风口的初创企业,VC越来越注重兜底,开始提出一些苛刻的条款,而创始人为了生存还不得不接受;对风口上的人工智能公司,VC或许延续了TMT时期对创新的期待和宽容,但近期越来越多的大模型公司被并购,也说明VC的“止损点”提前了,显而易见的,原本的“耐心资本”也开始“没那么有耐心”了。

再加上募资规模不断创纪录的信贷/私募债基金,这位说了,这不正好说明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吗?别提什么风险投资是科技创新的火花塞,走到尽头都是放贷。

结论还是不能下的那么快,我认为更多还是美国投资人出于资产配置和风险/收益角度的考量。事实上,就算在目前以国资为主的国内股权投资市场,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变化比如一些城市开始真正将财务目的与招引的基金分开,让市场的回归市场,一些省份开始着手建立健全国资的容错机制等。

大家都有点均值回归的意思。

“投资者友好型”条款越来越常见

7月中旬,储能电池制造商Moxion Power召开了一场紧急线上会议。高层们坦诚地告诉全体员工,公司从今年初开始,一直在尝试以15亿美元(超100亿元人民币)的估值寻求2亿美元左右的融资,以维持生产线的正常运行,但由于“最后时刻出现意外”,谈判最终破裂,公司不得不面临“资金严重短缺”的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高层们决定除“核心骨干”外其余员工都进入“休假状态”,进入最后的自救阶段,并提醒全体员工做好“一切无法挽回,于2024年8月5日被集体裁员”的准备。

据参会的员工们透露,这场由首席执行官Paul Huelskamp主持的会议全程只有5分钟,从头到尾透露着一种“果决的悲壮”,Paul Huelskamp甚至丧气地说了一句“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认为我们的努力并不会成功”。

不过在当时,这条消息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或者更准确地说,相当数量的财经媒体认为这场内部会议只是创业路上的小插曲,Moxion Power最终会转危为安,因为Moxion Power可不仅仅是简单的独角兽。

Paul Huelskamp和联合创始人Alex Meek出身自知名的创业孵化器Y Combinator,拥有无比显赫的股东列表,从创建到现在仅用了不到4年时间,他们就分别拿到了Tamarack Global、亚马逊气候承诺基金、微软气候创新基金的投资,总计融资规模达到1.26亿美元。

更何况人们还清晰地记得去年5月,Moxion Power加州生产线开工仪式上,民主党少壮派代表、加州州长纽森还亲自站台,借用身后即将落成的工厂大谈雄心勃勃的“2045未来电网:加州清洁能源转型计划”,盛赞Moxion Power的新工厂“标记了未来的框架”,讲好了“美国故事”,更能讲好“加州制造的故事”。

套用我们比较熟悉的话术,作为建圈强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龙头创新企业,Moxion Power根本不应该去考虑活得好不好,只需要思考飞得高不高。

然而这场内部会议所说的一切都是真的,Moxion Power所面临的困境,甚至被严重“低估”了。

当地时间7月26日,首席执行官Paul Huelskamp向全体员工发送了一封题为“Moxion的最后一天”的内部信,“提前宣布”这家新能源独角兽进入破产清算流程,语气几乎卑微到了尘埃里:

“我知道很多人好奇我们为什么落得如此境地,并质疑我们本可以做出更好的选择……我也希望能有一个直接了当的回答,但现在我只能说Moxion是一个伟大愿景,它已经得到了很好地执行。”

以至于如今我们搜索与Moxion Power相关的新闻,除了介绍他们的创业始末,出现了大量以Moxion Power为切口的“反思文章”,创投圈从业者、商业分析人士们集体思考“我们为什么留不住这样的独角兽”。

现金流枯竭的创业公司们

先来聊聊美国风投圈反思的前半句:人工智能淘金热,严重掩盖了初创企业们资金短缺的问题。

虽然“创业公司们的现金流压力越来越大”已经是一个有些被说烂的话题,但为了搞明白一家背后资方有头有脸、符合国家战略定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独角兽企业,为何沦落至此,分析人士们重新进行了系统复盘,并得出了如下数据以具体地还原创业公司们正在面临何种程度地“现金荒”:

  • 初创企业们每轮融资的间隔时长已经从2021年大放水时代的15个月,扩大到了19个月;
  • 成长期阶段的初创企业估值中位数,已经从2021年大放水时代的3300万美元下降到1900万美元;其中估值排名前十分之一的企业,平均估值也从2021年的2.5亿美元下滑到了1.3亿美元左右,降幅超过40%;
  • 投资方普遍提高了对初创公司的业务基本面门槛,进入了估值重调阶段,进而导致创业公司们不仅获得新融资的时间变得更长、估值增长难度也正在变大——以估值年度百分比变化计算,初创企业的每年估值成长速度已经从速度从14.5%下降到9.6%;
  • 在2024年第一季度发生的所有风险投资中,以估值持平或打折状态完成的交易,占比已经达到了27.4%——即使进入IPO阶段也无法幸免,所有在2024年Q1季度进入二级市场的初创企业,平均估值下滑了28%,其中下滑幅度最大的是明星企业Reddit,相比于2021年的巅峰估值下滑了近40%。

造成这一切的背后,退出渠道不够通畅,LP们不再青睐风险投资是最直观的原因,“人工智能赛道估值飙升、占用风险投资基金过多仓位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原因”。

同样以2024年第一季度作为统计区间,在其他赛道的初创企业估值大幅度下滑的同时,人工智能赛道初创企业的估值中位数已经成功突破7000万美元,与2023年的数据相比增幅达到了让人惊愕的51%。而如果仅统计后期成长期阶段的企业,这一数字则将直接突破1亿美元。相应的,2024年迄今为止出现的所有独角兽级别的融资,有35%的交易发生在人工智能领域。

当然仅从这些数据出发,一切都无可厚非。毕竟资本天然地逐利,作为目前创投市场中仅有的快速成长赛道,人工智能成为资金的主要流向也完全合理。

但问题是绝大部分的人工智能初创企业完全没有能力提供商业回报。在去年的TechCrunch Disrupt大会上,Theory Ventures创始人Tomasz Tunguz对人工智能赛道的整体发展阶段进行了预估,认为在人工智能赛道里,年收入超过1000万美元的初创企业不到25家。如果再将赛道细分到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那么大概有约95%的初创企业,年度经常性收入无法达到500万美元。

并且随着算力资源等赛道基础设置的日益昂贵,这种“0回报”的状态短期内无法改观:

知名独角兽Stability AI在预期年收入堪堪达到6000万美元的同时,仅图像生成系统所需要的维护成本就已经高达9600万美元;
Inflection AI累计融资金额达到15亿美元,但主要产品(AI个人助手)上线一年周收入仍然“微乎其微”,基本上为零,不得不寻求并入微软;
Anthropic稍微好一点,能够创造1.5亿至2亿美元左右的收入,但支出成本达到了20亿美元的恐怖级别,背后还有谷歌和亚马逊两大巨头的支持。

于是当这样的行业现状,碰上长期酝酿的fomo情绪,风险投资行业堪称“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完全无力去思考盘活其他赛道。

186 Ventures联合创始人兼执行合伙人Giuseppe Stuto说:“风投行业似乎进入了圈地运动时代,很多投资人完全没有从根本上考虑问题,他们思考的只是不计一切代表挤进热门的领域。”

Sapphire Ventures合伙人Rajeev Dham更加悲观,他表示:“大部分初创企业的增长前景都不容乐观,因为人工智能交易垄断了风险投资的注意力,导致创业者现在只分为穷人和富人……他们只能靠自己。”

代价高昂的过桥融资

前半句的背景交代清楚,后半句也就不难理解了:在风险投资无法顾及其他赛道的情况下,初创企业们为了求生进行了大量的“妥协”,进而大量的“投资者友好型”条款,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美国创投圈的合同里。

例如据Carta统计,在2023年完成的风险投资中,有接近10%交易包含了“1倍以上优先清算权”条款,而这一数据在2022年还不到2%。

致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合伙人Andrea Schulz为这组数据提供了具体的佐证。她表示,在自己近两年处理的一系列风险投资交易中,越来越多的投资方开始要求在公司董事会中拥有更多席位、优惠条款,而这其中就包括“1倍以上的优先清算权”,其中很多投资方甚至会主张拥有3倍到4倍的清算优先权。

与“N倍优先清算权”同样兴起的,还有“新一轮融资折扣参与权”。简单来说,就是投资方在谈判时,要求被投企业在进行新一轮融资时,在该轮融资的估值基础上给予自己25%-30%的跟投折扣。

此举被认为是风险投资行业对于初创公司纷纷“折价融资求生”的一种回应,该条款能够保证早期投资者…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微信蚂蚁押注AI应用商店,巨头争抢千亿“苹果税”

Tech星球独家获悉,微信的云开发团队正在打造一款名为“云开发AI智能体”的应用平台,这是一个多平台AI智能体开发框架,用于企业和小程序提供专属的智能体平台。通过该平台,用户可以实现0代码开发,打造专属个性化智能助手产品。


微信云开发AI智能体平台

无独有偶,Tech星球独家发现,蚂蚁集团也在开发一款AI应用搭建工具“芝士饼”。开发者为蚂蚁云通(上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用户通过该平台也能够在无代码的情况下搭建AI应用,支持创作成支付宝小程序等多重产品形态。

支付宝内的“芝士饼”小程序

今年以来,AI智能体应用开发平台成为全球AI平台的新赛道。国内多家互联网大厂也纷纷布局,推出平替版的“GPT Store”。互联网行业对这一新的赛道充满期待。

百度CEO李彦宏表示,“智能体是我们最看好的AI应用发展方向,搜索是智能体分发的最大入口”。在2024春季火山引擎 FORCE 原动力大会上,字节跳动和腾讯也展示了他们的AI应用开发平台。

微信、蚂蚁押注AI应用商店

微信和支付宝纷纷押注AI应用商店,构建属于自己的AI产品商店,以提供更好的服务于用户。微信云开发的AI智能体应用平台重点服务于微信生态,而蚂蚁的“芝士饼”则支持0代码搭建AI应用,并可发布到支付宝小程序等平台。

国内互联网大厂的AI应用商店

智能体应用商店的开发与分发权也成为巨头们的竞争焦点。字节跳动的“扣子”和腾讯的“腾讯元器”都在积极提供高效、便捷的开发环境和工具,以及完善的分发体系。

下一个千亿规模的“苹果税”可能就诞生于AI应用商店。智能体应用市场正在爆发式增长,谁掌握AI应用商店,谁将拥有更大的商业话语权。

AI应用商店面临价格战和开发门槛降低等挑战,但巨头们仍在竞争中努力,AI应用商店将成为AI下半场的决战场。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稚晖君一口气发布5款人形机器人!开发者还能“0元购”

文章来源:量子位

一水 衡宇 鱼羊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刚刚,“鸽”了一年的稚晖君,终于带着具身智能新品来填坑了!没有什么比抽奖抽一台,更能体现对产品的自信了。

一上来,稚晖君也没藏着掖着,就在直播现场搭建的“摄影棚”里,机器人当场秀了一波在语音指令下动手调饮料的操作:
Image

要知道,灵犀X1的标配是智元X-Lab自研的两个“带前馈力控、超低成本”的自适应通用夹爪


自适应抓握,仅1个主动自由度。
Image

最后就是大家都很关心的价格了。“友商都很卷,我们不参与价格战。”说完这句话,稚晖君按下手中的PPT遥控器,屏幕上出现了灵犀X1的价格——
0元
他表示,除自研关节外,灵犀X1的本体设计图纸、软件框架、中间件源码、基础运控算法,统统即将开源。
主打的就是一个“人形机器人人人造”。
Image

稚晖君也现场给他的X-Lab打了波招聘广告,“欢迎有想法的年轻人加入智元,加入X-Lab”。
Image

One More Thing

最后,咱再来简单正式介绍一下智元机器人(AgiBot)。
它成立于2023年2月,致力于AI+机器人的融合创新,以及打造具身智能机器人产品和应用生态。
创始团队包括稚晖君(彭志辉),电子科大毕业后,先后在OPPO研究院、华为工作(以华为天才少年身份入职)。同时,他也是B站up主,自称野生钢铁侠。
Image

同为创始人的,还有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智慧康养首席科学家、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闫维新

去年8月,智元机器人推出首款产品:
通用型具身智能机器人原型机,远征系列的A1。
Image

截止到目前,智元机器人已完成了A4轮等多轮融资。
智元官方还透露:今年,智元机器人预估发货量达到300台左右,其中双足200台左右,轮式100台左右。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稚晖君一口气发布5款人形机器人!开发者还能“0元购”

文章来源:量子位

一水 衡宇 鱼羊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刚刚,“鸽”了一年的 稚晖君,终于带着 具身智能 新品来填坑了!

没有什么比抽奖抽一台,更能体现对产品的自信了。

一上来,稚晖君也没藏着掖着,就在直播现场搭建的“摄影棚”里,机器人当场秀了一波在语音指令下动手调饮料的操作:

2倍速

现场主持人,也由此番发布的 远征A2 机器人亲自担当。


一套小连招下来,网友们be like:

B站科技区流量担当,诚不我欺(手动狗头)。

尽管发布会只有短短1小时不到,但稚晖君和他背后公司智元机器人憋了一年,此番属实带来不少干货,先给大家伙做个小总结:

  • 发布远征A2系列人形机器人
  • 全栈开源灵犀X1系列机器人,主打一个“人形机器人人人造”
  • 自研关节模组实现量产化迭代升级,灵巧手自由度升级至19个
  • 定义具身智能G1至G5演进路线
  • ……

总之,可以说是秀产品力的同时,也把硬核DIY的科技情怀给拉满了。

具体详情,咱们一项一项展开来唠~

面向量产的人形机器人

就像稚晖君自己所说,自去年8月中旬发布远征A1以来,他及他身后的智元机器人颇有些低调,在公众视野里可以说是“鸽”了一年。

但其实这一年中,智元机器人一直在“闷声干大事”。

智元机器人销售服务总经理姜青松对此补充说:

“我们每个月都在迭代,但因为不具备商用条件,所以没有宣传。”

而现在,面向 商用,智元确实在这场发布会上,给出了阶段性的思考和答案。

首先,在产品方面,远征A2系列机器人相较于前代,主打的就是一个“面向量产改进”。

为此,智元此番发布了3款适用于不同场景的机器人:

  • 远征A2,身高一米七,体重140斤,是能双足行走的交互服务机器人。大模型加持下,具备流畅的讲解能力和稳定的运动功能。
  • 远征A2-W,轮式柔性智造机器人。一开场给稚晖君做饮料的就是它,具备动态任务编排、复杂作业执行,以及双臂协同作业等能力。
  • 远征A2-Max,重载特种机器人,能够搬动40kg以上的重物。该款机器人目前处于产品研发阶段。

具体到技术细节上,智源机器人将机器人系统划分为动力域、感知域、通信域和控制域。

动力域 方面,智元自研的 PowerFlow 关节模组实现量产化迭代升级。其中最强型号额定扭矩达到270Nm,峰值扭矩达到512Nm。

稚晖君表示,PowerFlow此番提升,主要是 可靠性稳定性 达到量产级别。在现场,他也透露这款关节模组将开启对外售卖。

此外,机器人 灵巧手 的自由度也升级至19个,其中主动自由度达到12个,并引入了基于MEMS原理的触觉感知和视触觉感知技术。

使用工具拧螺丝:

拆快递:

干点穿针引线的精细活,都不在话下:

感知域 方面,远征A2系列集成了RGBD相机、激光雷达、全景相机等传感器,引入自动驾驶Occupancy感知方案,通过SLAM算法进一步提升环境理解能力。

通信域 方面,智元自研了专为具身智能打造的轻量化、高性能通信框架 AimRT

相比ROS等第三方中间件,在性能、稳定性、系统部署效率和灵活性均有提升的同时,兼容了ROS/ROS2已有生态。

AimRT还将于9月底开源。

控制域 方面,结合Model-based和Learning-based两种算法,智元进一步提升了机器人的运动控制和适应能力。并预研了基于自然语言指令集驱动的、可以适配不同机器人本体的 AgentOS,基于强化学习,实现机器人技能的精准编排和高效执行。

另外,智元还构建了面向开放生态的软件平台AIMA(AI Machine Architecture),覆盖机上、云端和客户端。该平台集成了机器人软件的核心技术,同时提供丰富的二次开发接口。

具身智能技术演进路线

值得关注的是,配合自家商用化进程,智元此番还提出了类似自动驾驶L1-L5的 具身智能技术演进路线

G1至G5(其中“G”指通用人工智能)。

其中,G1为 传统自动化阶段,机器人基于大量人工编排执行任务,辅以简单视觉, 基本不具备泛化能力

G2阶段,有了大模型的加持,机器人开始实现 一大类场景的快速迁移

方法是,针对大量不同场景任务,提炼出可复用的原子能力,且以相对通用的方式实现这些能力。

过去一年,智元机器人在G2路线取得了阶段性突破,实现了通用的:位姿估计模型UniPose、抓取模型UniGrasp,力控插拔模型UniPlug等一系列zero-shot和few-shot的通用原子技能。

不过嘛,以上阶段都还采用了大量手工编排。

到了 G3端到端阶段,机器人训练从 算法驱动 变成 数据驱动

此时,由手工设计各类原子能力变为依靠大量数据采集。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形成一套 通用技能训练框架

比如发布会反复提到的“PPT能力”,即抓、放、递……

稚晖君特意提醒,当前实验表明, 端到端是一条具备Scale up潜力的路线

在G3基础上,G4主要实现 通用操作大模型

举个例子,比如对于开瓶子、开门把手这两个动作,G3阶段还需要单独采集数据,以训练不同的技能。

但对人类来说,其实动作的底层逻辑是相通的。

因此,G4引入了大量跨场景的真实、仿真数据,再加上时间模型等类似技术,让AI理解背后物理原理,从而执行更加复杂的任务。

至于最后的终极目标:AGI。对具身智能来说,主要还是能够走出实验室,在开放场景具备跨任务的泛化能力。

从G1到G5,一个显著趋势是: 数据需求不断上涨

姜青松透露,目前智元已经迈向G3阶段。在G3路线上,智元机器人还形成了一套具身数据方案 AIDEA

这是因为,“有多少人工就有多少智能,在具身智能领域依然成立”。

也就是说,高质量的人机操作数据非常关键。

具体来说,AIDEA包括数采本体、遥操设备和数据平台。

数采本体也就是轮式、足式等类型丰富、可靠稳定的机器人。

遥操设备支持全身映射、臂手协同和高精实时。

数据平台覆盖数据采集、数据标注、数据管理、模型训练、模型评测、模型部署再到数据回传的全链路,支持SaaS服务和私有化部署。

彩蛋是,基于AIDEA的百万条真机、千万条仿真数据,同样 开源。今年四季度,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蹲起来了~

“人形机器人人人造”

以为介绍完远征系列,智元机器人一年一度亮活大会就结束了吗?

并不!

稚晖君一声令下,远征A2-W缓缓推上来了一个没它高的神秘黑箱。

有点眼熟,好像是直播最开始,稚晖君指挥A2-Max搬走的那玩意儿:

里面的东西破箱而出,是智元推出的另一款机器人。

灵犀X1

诞生于智元X-Lab实验室(也可以简单理解为智元内部的稚晖君实验室),是智元机器人专门面向极致创新和敏捷探索而设立的。

今年6月立项,10个人组团投入其中,不到半个月前刚刚正式降生。

视频录像显示,灵犀X1身经百摔:

现在已经能做到被大力推攘也不会摔倒了。

来人啊,这里有人霸凌具身小机器人(不是)

灵犀X1身高1.3米,体重小于33kg——比起远征系列,灵犀系列看起来更小巧玲珑;它的最大行走速度高于2米/秒,单臂负载大于3kg。

据介绍,灵犀X1全身上下都由两款自研PowerFlow关节搭建成,分别命名为PF86和PF52。

这两款PowerFlow对外销售。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微信蚂蚁押注AI应用商店,巨头争抢千亿“苹果税”

Tech星球独家获悉,微信的云开发团队正在打造一款名为“云开发AI智能体”的应用平台,这是一个多平台AI智能体开发框架,用于企业和小程序提供专属的智能体平台。通过该平台,用户可以实现0代码开发,打造专属个性化智能助手产品。


微信云开发AI智能体平台

无独有偶,Tech星球独家发现,蚂蚁集团也在开发一款AI应用搭建工具“芝士饼”。开发者为蚂蚁云通(上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天眼查显示,该公司由蚂蚁集团100%控股。用户通过该平台也能够在无代码的情况下搭建AI应用,支持创作成支付宝小程序等多重产品形态。

支付宝内的“芝士饼”小程序

今年以来,AI智能体应用开发平台成为全球AI平台的新赛道。今年1月,OpenAI推出名为GPT Store的平台,它允许用户创建、发现和使用针对各种目的定制的GPT,进一步降低了AI智能体应用的开发和使用门槛,也标志着“AI应用商店”时代的到来。

国内多家互联网大厂也纷纷布局,从今年年初开始,相继推出平替版的“GPT Store”。譬如,字节的扣子、腾讯的元器、以及百度的APPBulider等,这些AI应用商店不仅可以创作AI智能体产品,还可以对创作出的产品进行分发。

互联网行业也对这一新的赛道充满期待。百度CEO李彦宏在WAIC 2024演讲中表示,“智能体是我们最看好的AI应用发展方向,搜索是智能体分发的最大入口”。而在2024春季火山引擎 FORCE 原动力大会上,扣子产品经理潘宇扬介绍,扣子作为字节跳动推出的新一代AI应用开发平台,会填补大模型到用户场景的最后一公里。

毫无疑问,集产品创作、分发于一身的“AI应用商店”,已被互联网巨头们视为是AI下半场的角斗场。

微信、蚂蚁押注AI应用商店

作为国内两大国民产品的微信和支付宝,不约而同地看上“AI智能体应用开发平台”。

AI智能体应用开发平台的出现,让这类传统的超级APP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个轻量级的AI产品商店,不仅能够让开发者通过较低门槛,开发出适配APP生态的AI产品,譬如,AI小程序、AI客服等,还能更好的服务于自己的用户,甚至还能延伸至生态外,挖掘主端外的商业场景。

国内互联网大厂的AI应用商店

在微信云开发AI智能体应用平台(微信AI应用平台)的官方文档中,也着重提到了智能体应用对于服务微信生态的重要性,该平台所创造出的个性化智能助手产品,会适用于小程序、H5、微信客服、微信订阅号、微信服务号等场景。

Tech星球了解到,微信AI应用平台于今年5月10日正式上线,是微信在AI领域进程中的一项重要服务。

具体的体验流程是,首先登录微信云模板平台,进入微信云模板中心。浏览并选择一个适合开发者需求的智能体模板。 点击“安装”按钮,安装完成之后,即可在 AI 智能体应用中看到新安装的智能体,可以在“我的应用”内的AI智能体应用中,选择发布到小程序/或web网页,或者发布到微信公众号或小程序客服消息平台。

开发者也可以创建专属AI智能体应用。不过需要开发者设置好人设和回复逻辑部分,以及定义智能体的性格特点、语言风格等。最后点击“使用AI生成建议”来一键生成智能体。该智能体应用同样可以发布到小程序、Web 网页、微信客服、微信服务号、微信订阅号等多个场景。

微信AI应用平台

蚂蚁的“芝士饼”,拥有与微信AI应用平台类似的智能体开发能力。Tech星球体验发现,其产品亮点在于能支持0代码搭建AI应用,可以打造成支付宝小程序,以及其他形态的AI应用。

譬如,用户可以创建各类各样的AI应用,包括文生图的AI油画应用,还有OKR管理智能体。为了降低开发者的时间成本,芝士饼拥有无限使用主流大模型能力,免费提供包括通义千问、月之暗面、智谱、百灵等在内的一些列主流大模型,供开发者创作使用。创作好的AI应用,可以发布到支付宝小程序或者芝士饼的应用广场内,供用户使用。

蚂蚁的“芝士饼”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能够打造AI智能体应用外,芝士饼还支持开发者通过自定义数据集训练,打造专属的AI大模型。

争夺AI应用商店的开发与分发权

“AI应用商店”的出现,势必会导致AI应用开发、分发权的竞争愈发激烈,市场格局也在不断演变。

以字节跳动的“扣子”和腾讯的“腾讯元器”为例,两家在AI应用商店的研发方面较为迅猛。

字节跳动凭借其在海外推出的“coze”以及国内版“扣子”,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在开发上,为了加快AI智能体应用的研发速度,缩短产品上市周期,推动AI技术更快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扣子在每次版本迭代中不断提供高效、便捷的开发环境和工具,供开发者使用。

Tech星球与多位字节技术专家交谈了解到,他们认为AI应用商店不仅是技术的创新,更是塑造未来应用形态的关键力量。在他们看来,AI智能体能够打破传统应用的局限,实现更加自然、高效和个性化的交互。

在分发方面,扣子平台不仅支持用户将开发好的智能体,分发到字节系的飞书、掘金、抖音等产品,还允许分发到微信客服、服务号和微信订阅号,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分发体系。据新榜统计,截至今年5月,扣子的访问量已相当可观,其平台的智能体应用数量也超过2万。

腾讯的“腾讯元器”虽然上线稍晚,但也不容小觑。“腾讯元器”侧重于依托自身庞大的社交生态体系,通过将元器与QQ、微信等社交平台深度整合,利用用户基数和社交关系链来推广应用。目前,腾讯元器内的AI应用,已经可以分发到QQ智能体和微信客服,还可以支持分发到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

智能体应用平台对于腾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腾讯科技对话腾讯混元大模型负责人刘煜宏时,曾提问“你认为智能体是AI时代的APP吗”,对此刘煜宏很确定地说,“我认为是的”。

值得关注的是,字节扣子和腾讯元器为了保持在市场中的高强度竞争,各自AI应用商店的版本更新频次不低。Tech星球通过两家平台的版本更新日志与开发计划发现,自上线以来,两家平台的版本迭代基本保持在一个月2-3次更新,且每次更新带来了功能性更强的体验。

不能忽视的是,在AI应用开发、分发权竞争中,生态构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完善且强大的生态系统才能够整合各方资源,为用户提供更丰富、更便捷的服务。

譬如,字节跳动通过将扣子与飞书等产品的深度融合,构建起从开发到应用的全流程生态,为创业者提供了从组建团队到产品验证的完整链路。腾讯则凭借微信、QQ 等社交平台的庞大用户基础,试图打造以腾讯元器为核心的社交与AI应用结合的生态。

下一个千亿规模的“苹果税”

如果大厂们的AI应用商店,效仿App Store的商业模式,依靠商店内的智能体应用收入分成,有望创造出新的增长点。类比传统的APP商店,应用收入分成是一块很大的蛋糕。

据苹果公布的2024年第三财季业绩显示,软件服务营收同比增长14.1%,达242.13亿美元,占总营收的28.3%。而在2015年一季度,苹果的软件收入占比仅为6%左右,近10年时间内增长了4倍。

服务营收亮眼的表现,得益于“苹果税”,即应用收入的分成,苹果公司对其App Store上所有应用的数字内容消费收取的佣金,通常为15%到30%。这项费用适用于应用内购买和订阅服务。

而且,从市场规模来看,智能体应用正处于爆发式增长,据marketsandmarkets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自主智能体市场规模为3.45亿美元,预计到2024年将达到29.92亿美元,2019-2024期间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54%。

这意味着,大量智能体应用将会以软件助手的形态出现,同时原有软件形态的助手类产品也会升级迭代为自主智能体。谁拥有AI应用商店,也就意味着谁就有了商业话语权。

PC时代是Web,移动互联网时代是APP,AI时代就是智能体。但是,AI应用商店面临的挑战依旧不小。

如今,价格战在市场竞争中愈发激烈。为了争夺市场份额,许多平台纷纷降低价格,甚至不惜牺牲利润空间。2024年5月,字节跳动、阿里、百度和腾讯等国内大模型厂商均调整了旗下大模型产品的定价策略,在行业内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另外,AI应用商店的开发门槛仍需进一步降低。然而,当前许多平台存在操作流程繁琐、界面不友好等问题。复杂的功能设置和参数调整让用户感到困惑,增加了使用的难度和学习成本。例如,字节扣子在模型配置过程,需要用户具备较高的技术知识,这对于非技术背景的用户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障碍。

作为智能体应用的容器——AI应用商店,已成为AI下半场巨头们的必争之地。从目前来看,各大玩家仍处于起步阶段,竞争的好戏还在后头。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微信蚂蚁押注AI应用商店,巨头争抢千亿“苹果税”

Tech星球独家获悉,微信的云开发团队正在打造一款名为“云开发AI智能体”的应用平台,这是一个多平台AI智能体开发框架,用于企业和小程序提供专属的智能体平台。通过该平台,用户可以实现0代码开发,打造专属个性化智能助手产品。


微信云开发AI智能体平台

无独有偶,Tech星球独家发现,蚂蚁集团也在开发一款AI应用搭建工具“芝士饼”。开发者为蚂蚁云通(上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用户通过该平台也能够在无代码的情况下搭建AI应用,支持创作成支付宝小程序等多重产品形态。

支付宝内的“芝士饼”小程序

今年以来,AI智能体应用开发平台成为全球AI平台的新赛道。国内多家互联网大厂也纷纷布局,从今年年初开始,相继推出平替版的“GPT Store”。譬如,字节的扣子、腾讯的元器、以及百度的APPBulider等,互联网行业也对这一新的赛道充满期待。

微信、蚂蚁押注AI应用商店

作为国内两大国民产品的微信和支付宝,不约而同地看上“AI智能体应用开发平台”。AI智能体应用开发平台的出现,让这类传统的超级APP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个轻量级的AI产品商店。

国内互联网大厂的AI应用商店

在微信云开发AI智能体应用平台的官方文档中,也着重提到了智能体应用对于服务微信生态的重要性。该平台所创造出的个性化智能助手产品,会适用于小程序、H5、微信客服、微信订阅号、微信服务号等场景。

微信AI应用平台于今年5月10日正式上线,是微信在AI领域进程中的一项重要服务。开发者也可以创建专属AI智能体应用,需要设置好人设和回复逻辑部分,以及定义智能体的性格特点、语言风格等。最后点击“使用AI生成建议”来一键生成智能体。

AI智能体应用开发

蚂蚁的“芝士饼”拥有与微信AI应用平台类似的智能体开发能力。其产品亮点在于支持0代码搭建AI应用,可以打造成支付宝小程序,以及其他形态的AI应用。除了能够打造AI智能体应用外,芝士饼还支持开发者通过自定义数据集训练,打造专属的AI大模型。

蚂蚁的“芝士饼”产品

“AI应用商店”的出现,势必会导致AI应用开发、分发权的竞争愈发激烈,市场格局也在不断演变。字节跳动的“扣子”和腾讯的“腾讯元器”在AI应用商店的研发方面较为迅猛。字节跳动凭借其强大的竞争力,展现出在开发和分发方面的实力。

AI应用商店竞争

AI应用商店正处于爆发式增长阶段,可能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类似App Store的商业模式可能成为AI应用商店的发展趋势,而智能体应用的市场规模也将迅速增长。当前AI应用商店面临价格战和开发门槛等挑战,但大厂们仍在积极布局智能体应用的商业生态。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微信蚂蚁押注AI应用商店,巨头争抢千亿“苹果税”

Tech星球独家获悉,微信的云开发团队正在打造一款名为“云开发AI智能体”的应用平台,这是一个多平台AI智能体开发框架,用于企业和小程序提供专属的智能体平台。通过该平台,用户可以实现0代码开发,打造专属个性化智能助手产品。


微信云开发AI智能体平台

无独有偶,Tech星球独家发现,蚂蚁集团也在开发一款AI应用搭建工具“芝士饼”。用户通过该平台也能够在无代码的情况下搭建AI应用,支持创作成支付宝小程序等多重产品形态。

支付宝内的“芝士饼”小程序

今年以来,AI智能体应用开发平台成为全球AI平台的新赛道。国内多家互联网大厂也纷纷布局,推出自己的AI应用商店。这些AI应用商店作为集产品创作、分发于一身的平台,已被互联网巨头们视为AI下半场的角斗场。

微信、蚂蚁押注AI应用商店。作为国内两大国民产品的微信和支付宝,不约而同地看上“AI智能体应用开发平台”。

国内互联网大厂的AI应用商店

在微信云开发AI智能体应用平台(微信AI应用平台)的官方文档中,也着重提到了智能体应用对于服务微信生态的重要性。该平台所创造出的个性化智能助手产品,会适用于小程序、H5、微信客服、微信订阅号、微信服务号等场景。

微信AI应用平台于今年5月10日正式上线,是微信在AI领域进程中的一项重要服务。

具体的体验流程是,首先登录微信云模板平台,进入微信云模板中心。浏览并选择一个适合开发者需求的智能体模板。 点击“安装”按钮,安装完成之后,即可在 AI 智能体应用中看到新安装的智能体,可以在“我的应用”内的AI智能体应用中,选择发布到小程序/或web网页,或者发布到微信公众号或小程序客服消息平台。

开发者也可以创建专属AI智能体应用。需要开发者设置好人设和回复逻辑部分,以及定义智能体的性格特点、语言风格等。最后点击“使用AI生成建议”来一键生成智能体。该智能体应用同样可以发布到小程序、Web 网页、微信客服、微信服务号、微信订阅号等多个场景。

智能体应用实例

蚂蚁的“芝士饼”,拥有与微信AI应用平台类似的智能体开发能力。其产品亮点在于支持0代码搭建AI应用,可以打造成支付宝小程序,以及其他形态的AI应用。

芝士饼支持的AI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能够打造AI智能体应用外,芝士饼还支持开发者通过自定义数据集训练,打造专属的AI大模型。

AI大模型开发

“AI应用商店”的出现,势必会导致AI应用开发、分发权的竞争愈发激烈,市场格局也在不断演变。大厂们的AI应用商店,依靠商店内的智能体应用收入分成,有望创造出新的增长点。智能体应用正在爆发式增长,谁拥有AI应用商店,也就意味着谁就有了商业话语权。

PC时代是Web,移动互联网时代是APP,AI时代就是智能体。但是,AI应用商店面临的挑战依旧不小,包括竞争激烈、价格战等问题。各大玩家仍处于起步阶段,竞争的好戏还在后头。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麦当劳已经用类Sora模型,制作商业广告啦!

文章来源:AIGC开放社区

图片来源:由GPTNB生成

知名生成式AI平台Luma在社交平台展示了,即将发布的文生视频平台Dream Machine 1.5版本。这是一个类似Sora的模型,通过文本就能生成各种视频。


目前,已经有一些用户可以使用最新版本,根据体验生成效率、视频质量、光影效果、语义还原、色彩搭配等方面都比前一代更强。

图片

日本官方麦当劳甚至已经用1.5版本制作了宣传广告,虽然只有15秒但这对于整个文生视频领域的影响是巨大的,说明在商业化落地方面是有受众用户的。

图片
图片

不少用户对于麦当劳这种敢于吃“螃蟹”的精神还是相当认可的,觉得视频效果相当不错。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有网友表示,非常高兴看到日本麦当劳团队有一个进步的团队正在使用AI。但如果你想要使用AI,就需要将创造力提高10倍才能产生影响,而这还远远不够。

图片
图片

AI女孩+薯条,还真就是绝配啊~

图片
图片

效果不错,把俺看饿了。

图片

从目前效果来看,AI制作的视频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无法创造一个连续的故事。但如果技术迭代、进化一段时间呢?

图片

相当酷的广告理念,麦当劳走在了前沿。

图片

非常不错,喜欢看这种AI视频,以后多来点。

图片

既然标明了是AI制作的,我认为有不同意见是正常的,但这样也没什么不好。不是因为有问题就不行,而是应该解决问题并推广普及。技术的进步不就是在批评中成长吗?

图片

如果AI再继续进化下去,以后那些创意制作岗位的饭碗也要不保啦。

图片

但也有网友表达了不同的看法,她爷爷说,这只是凭着一时的冲劲和感觉在做,整个流程没有统一感,什么都没有传达出来。

图片

视频里的女孩是网红整形脸,看着毫无生气啊。

图片

广告看起来有点恐怖

图片

有人看了麦当劳的AI视频广告之后,觉得不如用老马这个来的更简单粗暴一些。直接用马斯克制作了一个吃麦当劳的视频,感觉这个版本更好一些。

图片

以下是其他用户,使用Dream Machine 1.5版本制作的各种视频。

制作的一个日本版小姐姐MV,整个流畅度还是相当不错的,只是需要一些后期剪辑效果才能更好。

图片

也有人制作了一个复仇者联盟的演唱会,绿巨人、雷神、神奇女侠全都嗨起来了。

图片

目前,Dream Machine 1.0版本可免费试用,估计1.5版本还会继续,但每天会有固定的限额,第二天就能恢复。

本文素材来源Luma、麦当劳,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麦当劳已经用类Sora模型,制作商业广告啦!

知名生成式AI平台Luma在社交平台展示了,即将发布的文生视频平台Dream Machine 1.5版本。这是一个类似Sora的模型,通过文本就能生成各种视频。


目前,已经有一些用户可以使用最新版本,根据体验生成效率、视频质量、光影效果、语义还原、色彩搭配等方面都比前一代更强。

图片来源:由GPTNB生成

日本官方麦当劳甚至已经用1.5版本制作了宣传广告,虽然只有15秒但这对于整个文生视频领域的影响是巨大的,说明在商业化落地方面是有受众用户的。

图片

不少用户对于麦当劳这种敢于吃“螃蟹”的精神还是相当认可的,觉得视频效果相当不错。

图片

有网友表示,非常高兴看到日本麦当劳团队有一个进步的团队正在使用AI。
但如果你想要使用AI,就需要将创造力提高10倍才能产生影响,而这还远远不够。

图片

AI女孩+薯条,还真就是绝配啊~

图片

效果不错,把俺看饿了。

图片

从目前效果来看,AI制作的视频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无法创造一个连续的故事。但如果技术迭代、进化一段时间呢?

图片

相当酷的广告理念,麦当劳走在了前沿。

图片

非常不错,喜欢看这种AI视频,以后多来点。

图片

既然标明了是AI制作的,我认为有不同意见是正常的,但这样也没什么不好。
不是因为有问题就不行,而是应该解决问题并推广普及。技术的进步不就是在批评中成长吗?

图片

如果AI再继续进化下去,以后那些创意制作岗位的饭碗也要不保啦。

图片

但也有网友表达了不同的看法,她爷爷说,这只是凭着一时的冲劲和感觉在做,整个流程没有统一感,什么都没有传达出来。

图片

视频里的女孩是网红整形脸,看着毫无生气啊。

图片

广告看起来有点恐怖

图片

有人看了麦当劳的AI视频广告之后,觉得不如用老马这个来的更简单粗暴一些。直接用马斯克制作了一个吃麦当劳的视频,感觉这个版本更好一些。

图片

以下是其他用户,使用Dream Machine 1.5版本制作的各种视频。

制作的一个日本版小姐姐MV,整个流畅度还是相当不错的,只是需要一些后期剪辑效果才能更好。

图片

也有人制作了一个复仇者联盟的演唱会,绿巨人、雷神、神奇女侠全都嗨起来了。

图片

目前,Dream Machine 1.0版本可免费试用,估计1.5版本还会继续,但每天会有固定的限额,第二天就能恢复。

本文素材来源Luma、麦当劳,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100亿独角兽破产,投资人集体反思

“我们为什么留不住这样的独角兽。”

作者丨蒲凡
编辑丨张楠
来源丨投中网

7月底,一家美国新能源独角兽因为资金链断裂而破产,引发了美国风投圈的集体反思,最有共识的观点是“人工智能淘金热,严重掩盖了初创企业们资金短缺的问题……而为了求生,‘投资者友好型’条款正在变得越来越常见。


然而“投资者友好型条款”还是太文绉绉了,更为直白的说法是,美国的风险投资市场现在越来越两级分化了:

对于不在风口的初创企业,VC越来越注重兜底,开始提出一些苛刻的条款,而创始人为了生存还不得不接受;对风口上的人工智能公司,VC或许延续了TMT时期对创新的期待和宽容,但近期越来越多的大模型公司被并购,也说明VC的“止损点”提前了,显而易见的,原本的“耐心资本”也开始“没那么有耐心”了。

再加上募资规模不断创纪录的信贷/私募债基金,这位说了,这不正好说明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吗?别提什么风险投资是科技创新的火花塞,走到尽头都是放贷。

结论还是不能下的那么快,我认为更多还是美国投资人出于资产配置和风险/收益角度的考量。事实上,就算在目前以国资为主的国内股权投资市场,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变化比如一些城市开始真正将财务目的与招引的基金分开,让市场的回归市场,一些省份开始着手建立健全国资的容错机制等。

大家都有点均值回归的意思。

“投资者友好型”条款越来越常见

7月中旬,储能电池制造商Moxion Power召开了一场紧急线上会议。高层们坦…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