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半年DDoS攻击数量增加46%: Gcore报告

Peak attack power hits record high as threats escalate
Gcore,全球边缘AI、云、网络和安全解决方案提供商,今天宣布了其Q1-Q2 2024 Gcore Radar报告中关于DDoS攻击趋势的调查结果。图片{ width=60% }


报告显示,与2023年同期相比,DDoS攻击数量大幅增加46%,同样令人担忧的是攻击峰值强度达到了每秒Tbps级别,这标志着与一年前每秒Gbps级别相比的显著增长,而向Tbps级别的转变始于去年下半年。

2024上半年关键亮点
2024上半年共发生830,000次攻击,较2023上半年增加46%。攻击峰值从2023下半年的1.6 Tbps上升至1.7 Tbps。UDP洪水攻击占DDoS攻击的61%,而TCP洪水攻击和SYN洪水攻击分别占总攻击量的18%和11%。遭受攻击最严重的行业包括游戏(49%)、技术(15%)、金融服务(12%)和电信(10%)。电子商务(7%)和媒体娱乐(5%)行业从“其他”类别中脱颖而出,表明它们比过去更频繁成为袭击目标。

Gcore Radar每半年发布一次,反映了DDoS攻击态势,如在Gcore网络上观察到的情况。2024年Q1-Q2报告显示,攻击总量继续增加。尽管攻击强度——去年下半年首次达到每秒Tbps级别——从1.6 Tbps微增至1.7 Tbps,但这仍对组织构成不断增加的威胁。

技术行业成为最受攻击的行业之一
2024上半年,游戏行业的攻击继续占主导地位,并较2023下半年增加了3%。Gcore发现,游戏玩家和游戏团体利用DDoS攻击作为一种策略,以获取比赛和锦标赛中的竞争优势。然而,过去两个季度中最大的变化发生在技术行业的攻击数量上,增长超过了15%。该行业对于寻求破坏承载关键基础设施的企业的不法分子越来越具有吸引力。

就在2024上半年受网络层攻击影响最严重的行业而言,游戏行业位居第一,占47%的攻击量,技术行业排名第二,占总攻击量的31%,电信行业排名第三,受到14%的攻击。在受应用层攻击影响的行业中,金融服务行业遭受的攻击非常严重,占所有攻击量的41%,可能是因为该行业对于干扰和停机的容忍度较低,而攻击者可以获得可观的利润。电子商务行业是受影响第二严重的行业,占28%的应用层攻击量,媒体和娱乐业占全应用层攻击量的13%。

Gcore的安全负责人Andrey Slastenov表示:“我们不应该被今年上半年攻击强度仅增长了0.1 Tbps所蒙蔽,因为即使是300 Gbps的攻击也会在几秒内使未受保护的服务器宕机。任何以每秒Tbps级别衡量的攻击负载都是巨大的,攻击强度的任何增加,无论多么微小,都会在这些级别产生严重后果。” “就攻击数量而言,增长令人担忧,各行业必须考虑为何成为攻击目标,以便保护自身。在游戏行业,一些攻击是在竞争者之间进行的。其他攻击旨在影响游戏行业的货币化,如果DDoS攻击让游戏服务宕机,这直接影响游戏产业的盈利。对于技术公司来说,如果服务器、网络和存储服务不可用,这将严重干扰其服务。”

DDoS攻击的来源地点
在应用层上,具有全球覆盖范围的Gcore使用攻击者的IP地址来确定攻击来源国家。但是,为了确定网络层攻击的来源位置,公司会识别接收攻击数据包的数据中心位置。
在2024年Q1和Q2,美国是网络层攻击的最大来源地,德国、荷兰和新加坡紧随其后。一些相同的攻击源地也主导了应用层攻击。

DDoS攻击矢量
UDP洪水攻击继续在L3-L4层占主导地位,占DDoS攻击的61%。TCP和SYN洪水攻击是网络犯罪分子选择的下两种攻击矢量,分别占总攻击量的18%和11%。
在L7攻击方面,HTTP洪水攻击是目前最受欢迎的攻击方法。

短暂、强力的攻击趋势持续
绝大多数攻击持续时间不到十分钟,2024上半年记录到的最长攻击持续时间为16小时。然而,即使是最短的攻击的威力也很大,这经常会导致用户放弃他们试图访问的服务,对服务提供商的品牌声誉产生重大影响。
“攻击的持续时间和类型的变化表明攻击者正在使用复杂的战术和定制的方法来造成最大可能的混乱”,Andrey Slastenov评论道。“从这份Gcore Radar报告清楚看出,攻击没有减缓的迹象,这意味着在DDoS检测、减轻和保护方面必须是最优先考虑的事项,以避免中断、停机和收入损失。”

Gcore Radar为读者提供了对不断演变的威胁形势的了解,并为寻求了解网络安全最新动向的企业和个人提供了见解。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MEDFAR进入美国初级保健市场,与COMTRON整合

MEDFAR发布新的品牌形象,展示其增长和雄心勃勃的医疗目标

MEDFAR,MYLE集成护理平台的开发者,以及加拿大领先的EMR提供商,已成功完成与位于纽约的COMTRON的整合,建立了战略性立足点在美国初级保健市场。图片{ width=60% }


通过收购Medgen电子健康记录(EHR)、医疗实验室的LABGEN LIS和收入循环管理(RCM)软件和服务,MEDFAR现在为美国的初级医疗保健专业人士提供了一套全面的工具。
自在魁北克率先推出第一个基于Web的EMR以来,MEDFAR的创新方法推动了稳定而指数增长。其核心产品MYLE集成护理平台已成为初级保健团队使用最多的解决方案,并且是加拿大增长最快的EMR。

“这一最新整合快速推动了MEDFAR在全球推动医疗卓越和效率的使命。”MEDFAR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Elias Farah表示。“实验室信息系统(LIS)和先进的RCM软件和服务能力为我们的MYLE集成护理平台增添了关键维度。它们共同简化了整个患者旅程中的初级保健工作流程,为患者、诊断实验室和初级保健提供者带来了重大益处。”

“拥有35多年的行业经验,在美国支持成千上万的医疗保健专业人员,Medgen EHR、LABGEN LIS和MYLE RCM在MEDFAR的领导下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在芝加哥举行的ADLM上COMTRON的联合创始人David Lalehzar表示。他还强调了公司之间价值观的一致性,指出MEDFAR致力于不断创新、以客户为中心的卓越方法和强大的利益相关者关系。

MEDFAR重新定义品牌形象以体现其增长和雄心勃勃的医疗目标
COMTRON的收购促使MEDFAR团队重新构想其视觉形象。目标是将品牌与公司雄心勃勃的‘5-5目标’相一致,这些目标旨在通过2030年使500万医护人员为5大洲上的5亿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
经过几个月的头脑风暴和反复迭代,我们达到了突破性时刻:我们的新品牌标志。其核心是MEDFAR的字母“M”和“E”,精心打造以体现公司的价值观和愿景。“M”象征着贯穿组织的创新脉搏,而字母“E”的线条象征着前进的动力,或者像我们的使命宣言中所说的那样,“在医疗保健中推动卓越和效率”。两者共同构成“ME”,强调了MEDFAR致力于将用户置于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的核心。

有关更多信息,请访问https://www.medfarsolutions.com/en/brand-identity/。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DoControl现在可在Google Cloud Marketplace上使用

DoControl是领先的SaaS安全姿势管理(SSPM)供应商,今天宣布其在Google Cloud Marketplace上的可用性,这是一个专为在Google Cloud上运行或集成软件解决方案的Google Cloud合作伙伴设计的计划。图片{ width=60% }


该计划旨在帮助合作伙伴通过促进参与独立软件供应商(ISV)和Google Cloud销售组织以及客户之间的联系,创造新的业务机会,并加快销售周期。

DoControl的解决方案为敏感数据曝光和内部威胁提供了可见性、威胁检测和修复。DoControl确保跨主要SaaS生态系统全面保护SaaS数据、身份、连接的第三方应用程序和配置。支持的用例包括数据访问治理和数据丢失防护、身份威胁检测和响应、错误配置管理以及暗影应用程序发现和修复。

DoControl的顶级集成之一是与Google Workspace的集成。关键好处包括加强对客户Google Workspace数据的可见性,赋予用户能力以规模识别和消除潜在风险曝光;减轻由于风险用户活动、过度授权、未经授权的暗影应用程序造成的内部威胁;通过自动化策略执行防止未来曝光和敏感数据丢失;赋予公司员工独立消除风险操作的能力,增加对安全SaaS协作的认识。DoControl允许组织最大程度地利用Google Workspace的协作优势,同时确保额外的安全协议以保护敏感数据。此外,DoControl与Google Workspace最近推出的基于AI的数据分类功能集成,允许客户创建关于如何访问和共享其数据的自定义策略。

DoControl CRO兼联合创始人Omri Weinberg表示:“DoControl与Google Cloud的合作使组织能够充分利用Google Workspace,同时优先考虑安全性。现代公司必须与内部和外部合作伙伴合作推动业务发展,但他们需要控制敏感数据的共享和访问方式。通过DoControl,组织可以在不影响生产力的情况下保护其数据。”他补充说:“除了增强的安全控制外,这种合作关系还允许组织通过Google Cloud Marketplace购买DoControl,从而简化采购云安全程序所需的工具的过程。”

Google Cloud市场营销与ISV GTM部门总监戴恩谕表示:“将DoControl引入Google Cloud Marketplace将帮助客户在Google Cloud的可信全球基础设施上快速部署、管理和发展安全姿势管理解决方案。”“DoControl现在可以在Google Cloud Marketplace上安全扩展并支持客户进行数字化转型。”

通过在Google Cloud Marketplace上提供,DoControl有望将业务发展推向新的水平,并继续使组织能够安全管理和保护其SaaS数据。要了解有关DoControl与Google Cloud合作的更多信息,包括Google Cloud Marketplace计划的要求和好处,请访问我们的网站或直接与我们联系。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三星重金对抗SK海力士和台积电

文章来源:半导体行业观察
来源:日经中文网

图片来源:由GPTNB生成

人工智能(AI)计算所需要的「高频宽存储器(HBM)」的市场正在快速扩大。韩国SK海力士领先,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为了在预计传输速度提高4成的新一代产品领域守住阵地,SK海力士将与台积电(TSMC)进行合作。开发落后的韩国三星电子则以资金为武器尝试逆袭。

图

在7月25日的财报发布会上,SK海力士的首席财务官(CFO)金祐贤表示:「AI半导体的开发速度正在加快。这对于作为行业领导者的我们来说,是一个有利的环境」。

SK当天公布的2024年2季度(4月~6月)销售额为16万亿韩元,是去年同期的2.3倍。最终损益为盈利4万亿韩元(去年同期为亏损2万亿韩元),作为2季度销售额创出6年来的新高。SK的HBM订单已经排到了2025年。

HBM是一种通过堆栈临时存储数据的DRAM来提高存储容量和数据传输速度的存储器。它作为AI计算中使用的图像处理半导体(GPU)的辅助角色,负责记录计算过程。GPU与HBM之间的数据交换速度越快,AI的性能就越高。

SK的最尖端产品「HBM3E」,每个输入输出端子(引脚数)的数据传输速度为8Gbps。据说每秒可以处理230多部全高清电影。

三星是全球最大的存储器厂商,在DRAM领域占据42.3%全球市占率。但在HBM领域,SK占据52.5%市占率,超过三星。

HBM的开发竞争围绕这两家公司展开。SK在2013年率先开发HBM,三星则从2015年开始正式开发。到2020年左右三星一度领先,但随着SK在2023年8月开发出最尖端产品「HBM3E」,SK实现反超并进一步拉开了差距。

图

三星被指「过度执着于半导体的微细化」(美国的半导体商社)。半导体的性能随着电路线宽微细化而提高。三星凭借强大的资金实力持续追求微细化,但尖端产品的电路线宽已达到10奈米级别,技术开发的难度增大。

另一方面,SK则从堆栈DRAM的方法中找到了出路。该公司还率先与材料厂商建立关系。SK与日本NAMICS(位于新潟市)等公司共同开发出了生产最尖端产品不可或缺的封装材料,并签订了独家供应合同。

SK目前正在与台积电共同开发新一代HBM产品,目标是2025年开始量产。据称,新一代产品的传输速度将提高4成。台积电正在为占据GPU市场9成的美国英伟达(NVIDIA)进行代工生产。SK通过与台积电合作,间接与英伟达强化关系。

图

三星在取得英伟达的最新AI半导体认证方面落后。美国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Shawn Kim指出:「三星面临市占率下降的风险」。高盛的Giuni Lee预测称:「未来2~3年,SK将在尖端HBM产品领域保持超过50%的份额」。

为了挽回局面,三星更换了半导体部门的一把手。该公司打破了年底宣布高管人事安排的惯例,在2024年5月提前宣布了人事任命。试图通过不同寻常的人事安排来加强内部团结,同时三星也在与日本材料厂商积极建立关系。

HBM的更新换代速度很快。一般来说每更新一代产品,传输速度就会提高到1.5~2倍左右。因此,如果能抢在竞争对手前面推出尖端产品,就能在其他公司赶上之前获得利润。产品更新换代是扭转势力格局的良机。

精密堆栈微细半导体的技术难度越来越高,生产设备也越来越贵。SK将在截至2028年底的5年里进行103万亿韩元设备投资,其中8成将用于HBM的技术开发和量产。

三星也在提高HBM在总投资额中的占比。2024年把HBM供应量增加到上年的4倍,2025年将进一步增加到2倍。

乐天证券经济研究所的今中能夫指出:「自2024年下半年起,投资竞争将正式开始」。三星的总资产为497万亿韩元,是SK的1.5倍。有观点认为,三星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如果把资金运用到投资竞争中,三星将有望取胜。

HBM被认为已经开始开发未来2~3代的产品。美国美光科技也在寻找机会加入竞争。SK海力士能否保持领先地位?三星能否通过大规模投资迎头赶上呢?以韩国两家公司为中心的竞争将会持续下去。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月之暗面再获融资!200亿估值会成为中国大模型公司的门槛和陷阱吗?

作者:小岩
编辑:彩云

国内大模型公司独角兽,当红炸子鸡月之暗面又一次收获了大额融资。

8月6日,据报道,月之暗面完成了全新一轮的融资,价值3亿多美元。


此轮融资过后,月之暗面的估值将推高至33亿美元,约合236亿人民币,一举跃过“200亿门槛”。

有意思的是,获得新融资的不仅仅有月之暗面,最近几个月,俨然成为了各个大模型公司的“融资时刻”:7月25日,百川智能完成了50亿人民币的A2轮融资,投后估值达到200亿人民币;5月31日,智谱AI完成4亿美元B+轮融资,投后估值达到30亿美元,约210亿人民币。

腾讯阿里玩起“萝卜蹲”,先后成为月之暗面最大金主。

据权威信息,本次月之暗面收获的3亿多美元,主要由腾讯参投。而在早些时候,包括阿里,腾讯在内的诸多知名公司都对月之暗面进行过投资。

北京月之暗面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AIGC公司,其发展速度异常迅猛,仅在成立7个月后就推出了全球首个支持输入20万汉字的智能助手产品Kimi。目前,Kimi已经跻身国内AI应用第一梯队,赢得了众多用户的青睐。

创始人杨植麟毕业于清华大学和卡内基梅隆大学,目前是清华大学的助理教授。2023年6月,在硅谷极具影响力的科技媒体The Information中,杨植麟被列入“中国OpenAI”的五个候选之一。
除了杨植麟本人,公司的核心成员也多出身清华。他们参与了 Google Gemini,Google Bard,盘古NLP,悟道等多个大模型的研发,多项核心技术被Google PaLM,Meta LLaMa,Stable Diffusion等主流产品采用。

天眼查显示,月之暗面在2023年6月首次获得天使轮融资,价值超2亿美元,投资机构包括真格基金和红杉中国,彼时估值为3亿美元;同年7月,公司获美团龙珠,蓝驰创投等资方投资的A轮融资。
2024年2月,月之暗面斩获超10亿美元的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红杉中国,小红书,阿里巴巴,诸多老股东也选择跟投。值得一提的是,2月份的这笔融资是自ChatGPT出现至今,中国大模型初创公司拿到的最大单轮融资,此举也让月之暗面的估值跃至25亿美元。
如今,腾讯豪气出手,使得月之暗面的身价和估值又一次来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月之暗面收获今年2月份那笔最大单轮融资时,就有投资人在社交媒体透露,此轮融资中绝大部分资金都来自于阿里——在8亿美元融资额中,阿里出了7.9亿美元。如今,月之暗面又获得了来自腾讯的超3亿美元融资。可谓阿里投,阿里投完腾讯投…两大巨头轮番上演“萝卜蹲”,足以彰显月之暗面巨大的商业价值和强劲的市场潜力。
国内AI“四小龙”公司相继获得大量融资,纷纷跻身超级独角兽之列…
如今AI领域,特别是大模型赛道的发展速度异常迅速。正所谓时势造英雄,有些公司,昨天还只是个刚刚起步的初创公司,却能在今天一举成为实力强劲的独角兽公司。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那样,迈入“200亿元”不仅仅是月之暗面。国内的“AI四小龙”,除了月之暗面以外,百川智能已经完成了50亿人民币的A2轮融资,投后估值达到200亿人民币;智谱AI完成了4亿美元B+轮融资,投后估值达到30亿美元,约210亿人民币。也就是说,月之暗面,百川智能与智谱AI,这“AI四小龙”之中的3个,国内top 3的基座大模型独角兽,分别在两个月内先后加入“200亿”俱乐部。如今,仅仅剩下MiniMax,还差临门一脚(战略融资后估值达到25亿美元,约175亿人民币),其未来也是指日可待。
通过天眼查的信息,我们发现,阿里和腾讯将“AI四小龙”都投资了一遍,是这股AI投资热潮中的中坚力量。
究其原因,是因为阿里,腾讯一类的巨头公司极其看好AI领域的发展速度以及未来广泛的应用前景,这也就使“AI四小龙”成为了资本市场的宠儿。而大厂疯狂撒币,也是在对未来市场布局考量过后所做出的决定,通过投资“AI四小龙”,大厂可以在AI领域占据有利地位,同时通过与这些创新企业的合作,加速自身技术的进步和产品的创新。
“互联网战投”的厮杀日趋白热化,200亿估值是成就,也是陷阱。
相信很多小伙伴已经发现了,互联网大厂是这一波大模型创业潮中的绝对主力。在阿里,腾讯,美团,小红书的投资攻势下,一个又一个AI独角兽横空出世。有意思的是,字节跳动算是这一波投资潮中较为谨慎和克制的那一个。这或许因为字节本身也研究大模型,所以大概率不会出手底座大模型。
在大家齐心合力砸钱的态势下,国内的AI独角兽们很快获得了“200亿估值”的成就,但从就某种程度上说,“200亿”是成就,也是陷阱。
在一些有经验且权威的投资人看来,创业公司的发展有以下几个关键性的节点:
当估值达到10亿美元时,意味着其达到了独角兽公司的准入门槛,创业公司开始崭露头角,扭转成卖方市场;
当估值达到30亿美元,意味着其在发展的过程中达到了里程碑式的突破,估值更多体现出的,是对未来发展的预期;
当估值超过30亿美元时,创业公司就务必承担起更多的使命:展示出可行且高效的商业模式,同时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和优化自己的商业模式,以实现持续的盈利和增长。
通俗来说,在“200亿元”到来之前,创业公司都可以靠投资活着,但是在此之后,一切都不一样了,投资者会对创业公司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也会对其创始团队,商业模式,生态模式等方面的内容提出全新的挑战。因此,“200亿”常常被视作是一个创业公司的分水岭——要么起飞,要么跌落。
跻身“200亿元”的队列后,资本就要期待回报了,在这种情况下,初创企业要面临难以想象的激烈竞争和巨大压力:用户规模增速放缓,技术成本过高,…
反观如今这些迈入“200亿元”的“AI四小龙”,至少要在未来的2到3年里,创造出2亿的利润,才能算是合格过关。但就目前来看,似乎没有一家大模型创业公司有可见的盈利模式。有的投资人的观点不算好听,但却一针见血,“现在这四家可能都到了200亿,但很有可能明后年有一家就归零了,所以没有任何意义”。
毫无疑问,对于如今这些AI独角兽而言,“200亿元”是一道门槛。这其中有几家公司能一跃而过,迎来下一个高光时刻,我们还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2024年的比拼,才刚刚开始。
图片来源于网络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持平 GPT-4o,毒舌属性拉满, Gork-2 是吃了一个马斯克吧|AI 鲜测

文章来源: 硅星GenAI

今天,马斯克突然一次发布了两款模型Grok-2和Grok-2 mini。相较于上一个版本Grok-1.5,Grok-2在对话、编码和推理等方面的能力取得很大进步。


另外其实早在LMSYS大模型竞技中,Grok-2就穿着马甲”sus-column-r”悄悄上线了PK了,并且优于Grok-2的实力已经超过了 Claude 3.5 Sonnet 和 GPT-4-Turbo,与GPT-4o不相上下。

目前,Grok-2和Grok-2 mini两种模型的测试版现在都在 X 平台上发布,X Premium 和 Premium+ 用户已经可以体验两种模型了。马斯克带领的团队确实像坐上了“火箭”一样,x AI的这个开发速度堪称极速版Open AI,另外更有网友表示“马斯克在6个月内完成了其他公司需要5年的工作。”

话不多说,作为尊贵的Premium+ 用户,咱先一手测评一下Grok-2的实力到底如何!

part 01融合爆火的Flux实力碾压DALL·E3

值得一说的是,本次Grok-2融合了前段时间火爆全网的Flux AI,强强联合了属于是,现在更是网友们直接玩坏了,我申请加入战场🤪。

有一说一,别太真实了吧,背景和人物与现实都很接近,Grok-2你敢生成我都有点不敢看了,我甚至都有点怀疑是不是有真的照片投喂给Grok-2了。当同样的提示词给了DALL·E3,结果直接跟我说对不起,拜拜了。那再让马斯克和山姆奥特曼来个世纪大和解👇

马斯克我知道,但是另外一个大哥你谁啊?一定是因为我的提示词不够准确,没输入山姆·奥特曼的全名?
突然生成了,这画面太美,我不敢看🫣。两个人的面部表情都太自然了,我都有点磕你俩了。Grok-2就这个生图水平,简直就是把DALL·E3吊起来暴打呀。

part 02Grok-2是马斯克的嘴替吧!

新闻天天有,今天特别多!今天不光是x AI宣布Grok-2正式发布,还有谷歌的Gemini Live 发布以及OpenAI宣布ChatGPT-4o的最新版本上线。但今天大家讨论的都是突然发布的Grok-2,对此,我们采访不到马斯克,但是可以采访一下Grok-2本人具体是个什么看法呢。

不管是英文版还是中文版,Grok-2回答的每个点的小标题看着都很正常,但每点具体回答句句都真实到了我!终于看的一个不那么官方的回答了我废话的AI了!Grok-2这简直是把马斯克的心里话给说出来了呀!Grok-2这直言不讳的毒舌功力堪比最近爆火的Twitter Personality。这流量密码算是被你拿捏住了Grok-2。另外Grok-2的回答会搜索X的用户发布的内容。PS:想要体验直言不讳版本的朋友们,记得选择趣味模式!

part 03Grok-2智斗“弱智吧”

再借用一下网友的快乐源泉“弱智吧”中的经典问题,看一下Grok-2如何机智应答👇。

三个问题Grok-2都没有被带坑里,并且回答的逻辑清晰,另外Grok-2在每个回答结尾还都主动的给一些建议和看法,还挺有意思的。最后再测一下经典的9.11和9.9比大小的问题,当我用英文版prompt提问时,输出的结果竟然是正确的,还非常抽象的把9.11 比作一头鼻子稍大的大象,9.9 比作一头吃了太多香蕉的大象。最后得出结论:9.9 是更大的数字。几乎触及 10,而 9.11 仍然徘徊在 9 出头。而当我再用中文提问时Grok-2突然开始胡说八道,还举了三个没用的例子来证实它的谬论😂,看来Grok-2对于中文的理解能力还是欠缺一点。

总的来说,Grok-2虽然推出的还是测试版本,但综合的实力确实很强,而且开发速度很快,这点跟期货OpenAI相比确实强了不知道多少倍。接下来,就要看各大AI模型该如何应对马斯克的挑战了,但也没关系,毕竟Grok开源嘛~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前谷歌CEO:谷歌落后OpenAI,因为员工一周只来公司一天

谷歌作为全球AI的“西点军校”,开发出了Transformer、BERT、TensorFlow、RankBrain等影响深远的技术架构,同时也拥有DeepMind、Google Brain这样顶级的AI研发团队,不过在生成式AI领域却落后于OpenAI。例如,在2022年11月末OpenAI发布ChatGPT之后,谷歌紧急发布了类似产品Bard(现在已改名Gemini);今年2月16日,OpenAI又发布了震惊全球的文生视频模型Sora,随后谷歌发布了竞品VideoFX,似乎谷歌总是落后OpenAI一步处于拼命追赶状态,失去了往日对AI技术创新的渴望和冲劲。


前谷歌CEO Eric Schmidt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中,当被问到谷歌为什么落后于OpenAI时,Eric表示,谷歌现在的远程工作方式是罪魁祸首,员工认为早点回家陪伴家人,比工作取得成就更重要。Eric进一步指出,很抱歉说的如此直白,但当你从大学毕业后开始创业就会明白,你是不会允许员工一周只来公司一天的。Eric的观点也在科技圈引发了热议,有网友表示,他的一位朋友是谷歌顶级AI开发人员之一,但他有3份全职工作,每天只花2小时消耗在谷歌的工作上。感觉这一周来一天,还是有点多啊~

估计谷歌DeepMind的首席科学家Jeff Dean肯定不会一周只来一次吧。当公司的结构越来越大之后,他们确实很难集中精神去做好一件事情。但如果你多给他一些激励,保证一周能来8天~

所以,谷歌落后OpenAI,不是领导层的错误,而是员工不够努力?Eric说的没毛病。但也有人否定了Eric的说法,其实远程工作也是一种非常高效的模式。远程办公只是一种借口罢了,现在的谷歌领导层根本不喜欢冒风险,所以,他们对技术创新也失去了兴趣。OpenAI的团队也在使用远程工作模式,但他们似乎没有失去创新的动力啊~远程办公只是一种借口吧,如果你把来回坐车的时间省下来提高专注度,无论是在办公室还是在家都能实现200%的工作效率。事实上Eric的意见很有分量,他对谷歌的早期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也正是因为他的狼性精神以及对产品的创新才使得谷歌从一家小公司快速…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前谷歌CEO:谷歌落后OpenAI,因为员工一周只来公司一天

谷歌作为全球AI的“西点军校”,开发出了Transformer、BERT、TensorFlow、RankBrain等影响深远的技术架构,同时也拥有DeepMind、Google Brain这样顶级的AI研发团队,不过在生成式AI领域却落后于OpenAI。

例如,在2022年11月末OpenAI发布ChatGPT之后,谷歌紧急发布了类似产品Bard(现在已改名Gemini);

今年2月16日,OpenAI又发布了震惊全球的文生视频模型Sora,随后谷歌发布了竞品VideoFX,似乎谷歌总是落后OpenAI一步处于拼命追赶状态,失去了往日对AI技术创新的渴望和冲劲。


前谷歌CEO Eric Schmidt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中,当被问到谷歌为什么落后于OpenAI时,Eric表示,谷歌现在的远程工作方式是罪魁祸首,员工认为早点回家陪伴家人,比工作取得成就更重要。

Eric进一步指出,很抱歉说的如此直白,但当你从大学毕业后开始创业就会明白,你是不会允许员工一周只来公司一天的。

Eric的观点也在科技圈引发了热议,有网友表示,他的一位朋友是谷歌顶级AI开发人员之一,但他有3份全职工作,每天只花2小时消耗在谷歌的工作上。

感觉这一周来一天,还是有点多啊~

估计谷歌DeepMind的首席科学家Jeff Dean肯定不会一周只来一次吧。当公司的结构越来越大之后,他们确实很难集中精神去做好一件事情。但如果你多给他一些激励,保证一周能来8天~

所以,谷歌落后OpenAI,不是领导层的错误,而是员工不够努力?

Eric说的没毛病。

但也有人否定了Eric的说法,其实远程工作也是一种非常高效的模式。

远程办公只是一种借口罢了,现在的谷歌领导层根本不喜欢冒风险,所以,他们对技术创新也失去了兴趣。

OpenAI的团队也在使用远程工作模式,但他们似乎没有失去创新的动力啊~

远程办公只是一种借口吧,如果你把来回坐车的时间省下来提高专注度,无论是在办公室还是在家都能实现200%的工作效率。

事实上Eric的意见很有分量,他对谷歌的早期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也正是因为他的狼性精神以及对产品的创新才使得谷歌从一家小公司快速发展成全球科技巨头之一。

2001年,在谷歌联合创始人Larry Page和Sergey Brin的邀请下,Eric加入谷歌担任CEO。当时谷歌仍是一家快速成长但缺乏经验的公司,Eric的到来为谷歌带来了成熟的管理经验和战略视野。

Larry Page左,Sergey Brin右

随后,谷歌组成了著名的“三驾马车”管理模式,Eric担任CEO,Larry和Sergey分别担任产品总监和技术总监。

在Eric的领导下,谷歌成功于2004年8月进行首次公开募股,使其成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科技公司之一。

产品创新与扩展方面,Eric主导了谷歌从搜索引擎向其他领域的扩展,包括开发移动操作系统Android,收购视频平台YouTube,开发浏览器Chrome,扩大搜索广告等,而这些产品至今仍是谷歌最核心的收入来源之一。

2011年,Eric辞去CEO职务由Larry接任;2015年谷歌宣布重组成立了母公司Alphabet,Eric继续担任执行董事长;2019年,Eric彻底离开了谷歌Alphabet的董事会。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前谷歌CEO:谷歌落后OpenAI,因为员工一周只来公司一天

谷歌作为全球AI的“西点军校”,开发出了Transformer、BERT、TensorFlow、RankBrain等影响深远的技术架构,同时也拥有DeepMind、Google Brain这样顶级的AI研发团队,不过在生成式AI领域却落后于OpenAI。

例如,在2022年11月末OpenAI发布ChatGPT之后,谷歌紧急发布了类似产品Bard(现在已改名Gemini);

今年2月16日,OpenAI又发布了震惊全球的文生视频模型Sora,随后谷歌发布了竞品VideoFX,似乎谷歌总是落后OpenAI一步处于拼命追赶状态,失去了往日对AI技术创新的渴望和冲劲。


前谷歌CEO Eric Schmidt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中,当被问到谷歌为什么落后于OpenAI时,Eric表示,谷歌现在的远程工作方式是罪魁祸首,员工认为早点回家陪伴家人,比工作取得成就更重要。

Eric进一步指出,很抱歉说的如此直白,但当你从大学毕业后开始创业就会明白,你是不会允许员工一周只来公司一天的。

Eric的观点也在科技圈引发了热议,有网友表示,他的一位朋友是谷歌顶级AI开发人员之一,但他有3份全职工作,每天只花2小时消耗在谷歌的工作上。

感觉这一周来一天,还是有点多啊~

估计谷歌DeepMind的首席科学家Jeff Dean肯定不会一周只来一次吧。当公司的结构越来越大之后,他们确实很难集中精神去做好一件事情。但如果你多给他一些激励,保证一周能来8天~

所以,谷歌落后OpenAI,不是领导层的错误,而是员工不够努力?

Eric说的没毛病。

但也有人否定了Eric的说法,其实远程工作也是一种非常高效的模式。

远程办公只是一种借口罢了,现在的谷歌领导层根本不喜欢冒风险,所以,他们对技术创新也失去了兴趣。

OpenAI的团队也在使用远程工作模式,但他们似乎没有失去创新的动力啊~

远程办公只是一种借口吧,如果你把来回坐车的时间省下来提高专注度,无论是在办公室还是在家都能实现200%的工作效率。

事实上Eric的意见很有分量,他对谷歌的早期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也正是因为他的狼性精神以及对产品的创新才使得谷歌从一家小公司快速发展成全球科技巨头之一。

2001年,在谷歌联合创始人Larry Page和Sergey Brin的邀请下,Eric加入谷歌担任CEO。当时谷歌仍是一家快速成长但缺乏经验的公司,Eric的到来为谷歌带来了成熟的管理经验和战略视野。

Larry Page左,Sergey Brin右

随后,谷歌组成了著名的“三驾马车”管理模式,Eric担任CEO,Larry和Sergey分别担任产品总监和技术总监。

在Eric的领导下,谷歌成功于2004年8月进行首次公开募股,使其成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科技公司之一。

产品创新与扩展方面,Eric主导了谷歌从搜索引擎向其他领域的扩展,包括开发移动操作系统Android,收购视频平台YouTube,开发浏览器Chrome,扩大搜索广告等,而这些产品至今仍是谷歌最核心的收入来源之一。

2011年,Eric辞去CEO职务由Larry接任;2015年谷歌宣布重组成立了母公司Alphabet,Eric继续担任执行董事长;2019年,Eric彻底离开了谷歌Alphabet的董事会。

本文素材来源商业内幕,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三星重金对抗SK海力士和台积电

文章来源:半导体行业观察
来源:日经中文网

图片来源:由GPTNB生成

人工智能(AI)计算所需要的「高频宽存储器(HBM)」的市场正在快速扩大。韩国SK海力士领先,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为了在预计传输速度提高4成的新一代产品领域守住阵地,SK海力士将与台积电(TSMC)进行合作。开发落后的韩国三星电子则以资金为武器尝试逆袭。

图片来源:由GPTNB生成

在7月25日的财报发布会上,SK海力士的首席财务官(CFO)金祐贤表示:「AI半导体的开发速度正在加快。这对于作为行业领导者的我们来说,是一个有利的环境」。

SK当天公布的2024年2季度(4月~6月)销售额为16万亿韩元,是去年同期的2.3倍。最终损益为盈利4万亿韩元(去年同期为亏损2万亿韩元),作为2季度销售额创出6年来的新高。SK的HBM订单已经排到了2025年。

HBM是一种通过堆栈临时存储数据的DRAM来提高存储容量和数据传输速度的存储器。它作为AI计算中使用的图像处理半导体(GPU)的辅助角色,负责记录计算过程。GPU与HBM之间的数据交换速度越快,AI的性能就越高。

SK的最尖端产品「HBM3E」,每个输入输出端子(引脚数)的数据传输速度为8Gbps。据说每秒可以处理230多部全高清电影。

三星是全球最大的存储器厂商,在DRAM领域占据42.3%全球市占率。但在HBM领域,SK占据52.5%市占率,超过…

图片来源:由GPTNB生成

三星被指「过度执着于半导体的微细化」(美国的半导体商社)。半导体的性能随着电路线宽微细化而提高。三星凭借强大的资金实力持续追求微细化,但尖端产品的电路线宽已达到10奈米级别,技术开发的难度增大。

另一方面,SK则从堆栈DRAM的方法中找到了出路。该公司还率先与材料厂商建立关系。SK与日本NAMICS(位于新潟市)等公司共同开发出了生产最尖端产品不可或缺的封装材料,并签订了独家供应合同。

SK目前正在与台积电共同开发新一代HBM产品,目标是2025年开始量产。据称,新一代产品的传输速度将提高4成。台积电正在为占据GPU市场9成的美国英伟达(NVIDIA)进行代工生产。SK通过与台积电合作,间接与英伟达强化关系。

图片来源:由GPTNB生成

三星在取得英伟达的最新AI半导体认证方面落后。美国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Shawn Kim指出:「三星面临市占率下降的风险」。高盛的Giuni Lee预测称:「未来2~3年,SK将在尖端HBM产品领域保持超过50%的份额」。

为了挽回局面,三星更换了半导体部门的一把手。该公司打破了年底宣布高管人事安排的惯例,在2024年5月提前宣布了人事任命。试图通过不同寻常的人事安排来加强内部团结,同时三星也在与日本材料厂商积极建立关系。

HBM的更新换代速度很快。一般来说每更新一代产品,传输速度就会提高到1.5~2倍左右。因此,如果能抢在竞争对手前面推出尖端产品,就能在其他公司赶上之前获得利润。产品更新换代是扭转势力格局的良机。

精密堆栈微细半导体的技术难度越来越高,生产设备也越来越贵。SK将在截至2028年底的5年里进行103万亿韩元设备投资,其中8成将用于HBM的技术开发和量产。

三星也在提高HBM在总投资额中的占比。2024年把HBM供应量增加到上年的4倍,2025年将进一步增加到2倍。

乐天证券经济研究所的今中能夫指出:「自2024年下半年起,投资竞争将正式开始」。三星的总资产为497万亿韩元,是SK的1.5倍。有观点认为,三星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如果把资金运用到投资竞争中,三星将有望取胜。

HBM被认为已经开始开发未来2~3代的产品。美国美光科技也在寻找机会加入竞争。SK海力士能否保持领先地位?三星能否通过大规模投资迎头赶上呢?以韩国两家公司为中心的竞争将会持续下去。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