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投资激增:领导者看到投资回报随着炒作变为现实

第一次AI脉冲调查显示,几乎将有一倍以上的高级领导者投资1000万美元或更多,但许多人未能投资必要的基础设施,从而危及AI的影响。图片{ width=60% }


经过一年多对生成式AI潜力的炒作之后,企业领导者表示他们已经看到了他们的人工智能(AI)投资回报,并计划逐渐变得更加乐观,根据安永美国(EY US)的最新数据。在95%的高级领导者中,他们表示他们的组织目前正在投资AI,投资1000万美元或更多在该技术上的公司数量将在明年几乎翻倍,达到30%,而当前正在进行这种级别投资的公司仅有16%。然而,尽管预计将出现投资激增,调查还发现许多领导者正在忽视AI需要发展的基础功能。
新的EY AI脉冲调查是一项系列调查的第一项,询问了500名美国各行业的高级领导者有关其AI技术投资、影响和挑战。随着领导者谋求创造对全面采用AI的可持续动力,研究发现那些正在投资AI的高级领导者看到了在业务功能上的实际影响,其中约三分之四正在体验到:
运营效率的积极影响(77%)员工生产率的提升(74%)客户满意度(72%)
安永全球人工智能咨询领导者丹·迪亚西奥(Dan Diasio)表示:“我们经营的世界已经被生成式AI的出现永久改变。几乎所有公司都在投资AI,但我们看到一些公司以小规模方式进行实验和那些进行更大规模投资的公司之间出现分歧,继续优先投资AI的领导者越来越领先,而且正在获得积极回报。”
投资至关重要 - 那些投入总预算的5%或更多的人看到了超额回报
那些正在投资AI并且当前的AI投资预算占其总预算的5%或更多的高级领导者在调查的维度上看到了更高比例的积极回报,与那些投入不到5%的人相比,包括员工生产率(76% vs. 62%)、网络安全(74% vs. 58%)、产品创新(71% vs. 55%)和创造竞争优势(73% vs. 47%)。
AI的积极影响正在引发一轮投资激增。在投资AI的组织的高级领导者中,约一半(51%)承认三年前,他们的组织在AI投资上的总预算不足5%。如今,这些领导者中有88%投入了总预算的5%或更多用于AI,而且这一数字将继续增加,因为一半的高级领导者表示他们将在未来一年将总预算的25%或更多用于AI投资。
安永美洲AI、数据和自动化领导者特蕾西·高歇(Traci Gusher)表示:“企业领导者正开始通过增加战略性AI投资来塑造他们的未来。但调查揭示了通往企业范围AI采用的重大风险,包括数据基础设施、道德框架和人才获取。这些对于充分发挥AI能力至关重要,并将使组织能够在市场上有所区别。”
没有强大的基础设施基础,将无法最大程度发挥AI的潜力
尽管AI改变工作场所的能力无可置疑,但AI的功能取决于其运行的基础设施、所在的治理框架以及正确使用该技术所需的人才发展。缺乏一个强大的AI利用基础会使领导者面临巨大风险,使他们的投资在基础方面出现问题。然而,只有少数领导者报告称,他们的组织正在采取这些步骤:
数据基础设施:只有36%的高级领导者表示他们完全大规模投资数据基础设施(即数据质量、可访问性和治理),这意味着AI缺少将使其生成更好、更准确结果所需的关键信息。负责任AI:高级领导者承认道德使用AI的重要性,但只有大约一半(54%)的正在投资AI的高级领导者表示组织关注确保AI的道德运作将在未来一年增加,只有约三分之一的人表示他们的组织正在全面大规模构建AI治理框架(34%)或在全面大规模解决AI模型中的偏见(32%)。人才吸引和保留:83%的高级领导者将吸引了解AI的工作者视为重中之重,但只有37%的高级领导者表示他们的组织正在全面大规模对员工进行AI培训/技能提升,这暴露出一项领导者可以利用开发内部AI能力的差距,鉴于AI人才市场的挑战性局面。

高歇补充说:“AI显然正在摆脱炒作阶段,坚定地朝着成为组织生产力的一种可行手段。当我们进入全面AI整合的下一阶段时,领导者将需要制定一个全面的战略,彻底重新构想整个企业系统,打造一个以AI为中心的企业,最大限度地利用该技术的变革能力。”

方法论安永美国委托第三方进行2024年EY AI脉冲调查。在线调查对象为500名在卫生、生命科学、能源、技术、传媒与电信(TMT)、政府与公共部门、消费品和零售、先进制造和移动性(AMM)、金融服务、私募股权和房地产、酒店和建筑(RHC)行业的美国受雇的决策者(SVP+)(即每个行业50名)。该调查于2024年4月29日至5月6日进行。样本总误差为+/- 4个百分点。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IMAC控股公司宣布两名新任董事会成员

IMAC控股公司(NASDAQ:BACK)(以下简称“公司”或“IMAC”),在蛋白质组学研究和技术领域的领先创新者,宣布于2024年6月26日起任命彼得·贝奇博士和马修·施瓦兹博士为其董事会成员。图片{ width=60% }


这一战略举措强调了公司在蛋白质组学领域推进其地位并推动精准医学创新的承诺。

马修·施瓦兹博士在癌症患者治疗中使用放射治疗和精准肿瘤学方面拥有超过18年的经验。他目前担任内华达州综合癌症中心的放射肿瘤科医生。“能够加入IMAC的董事会并为蛋白质组学精准肿瘤学领域的开创性工作做出贡献,我感到非常荣幸。我很高兴与IMAC充满才华的团队合作,通过我们的先进蛋白质组技术为癌症患者提供革命性治疗,通过找到适合患者、适时的治疗来改变治疗方式,”施瓦兹博士说道。

彼得·贝奇博士在外科肿瘤学和基因组学方面具有丰富的背景,并积极参与乳腺癌研究。他目前担任Targeted Medical Education和The Breast Care Network的联合创始人,以及InVitae数码健康平台上iGAP注册表的联合首席研究员。“我很高兴加入IMAC蛋白质组学业务的董事会。我一直感到惊讶,我们作为医生使用的是实际靶标的替代品,而不是使用药物。IMAC的蛋白质组学业务将开创一个新时代,使我们能够确定哪种药物对哪些蛋白质实际驱动患者的癌症有效,”贝奇博士说道。

施瓦兹博士和贝奇博士的专业知识将在引导公司的战略举措和增强其研究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我们很高兴欢迎彼得·贝奇博士和马修·施瓦兹博士加入我们的董事会,”IMAC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费丝·扎斯拉夫斯基说道。“他们的综合专业知识和愿景将在引领公司走向蛋白质组学领域的新高度方面发挥关键作用。随着我们推进使研究人员和肿瘤学家拥有尖端蛋白质组解决方案的使命,他们的见解将至关重要。”

关于IMAC和Ignite Proteomics:IMAC通过其全资子公司Ignite Proteomics,是一家致力于通过创新技术和解决方案革新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前沿公司。通过使用其新颖的逆向蛋白质组阵列(RPPA),Ignite Proteomics能够超越基因学和基因组学,帮助肿瘤学家做出治疗决策。


注意:Title、Date、Body 三个部分的内容,放入到对应的位置。最后只需要输出为Makedown源文件格式内容。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60刀亿砸向无人机,800个AI项目并行。美国启动「曼哈顿计划2.0」,AI进入奥本海默时刻?

曼哈顿计划2.0来了?截止目前,美国军方已经拥有800多个活跃的AI项目,仅在24年就为AI申请了18亿美元的资金。


在未来五年内,美国还将拨款60亿美元,用于无人协作战斗机的研发。现在,AI似乎已经进入了奥本海默时刻。

人工智能,已经进入奥本海默时刻。
现在,AI武器不断被用于军事用途,相关行业正在蓬勃发展。
价值数十亿美元的AI军备竞赛,已经吸引了硅谷巨头和世界各地的国家。
世界各地日益加剧的冲突,既是AI战争的加速器,也是试验场。各国军队都对AI有着极大的兴趣,而且,这一领域目前还缺乏监管。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微软和苹果放弃OpenAI董事会观察员席位

微软和苹果双双不做OpenAI“观察员”,OpenAI能更自由吗?

7月10消息,微软当地时间周一宣布将放弃在OpenAI董事会的观察员席位,他们称,OpenAI在过去八个月中取得了“重大进展”,对公司发展方向充满信心,因此不再需要该席位。

无独有偶的是,近期开始和OpenAI之间合作得更加紧密的苹果,在前不久还被媒体爆料,其将获得OpenAI董事会观察员职位。


但就在微软宣布放弃后,英国金融时报又爆料,苹果也不会在OpenAI董事会担任观察员角色。

苹果和OpenAI开始走近

苹果,从去年开始,就一直在寻找将AI技术融入产品的机会,尽管并未像其他科技巨头那样常常有成果。但今年其与OpenAI的合作,正是这一追求的体现。

2024年6月,苹果宣布与OpenAI建立合作,计划将ChatGPT集成到iOS、iPadOS和macOS中。这一合作意味着苹果设备将获得更高级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Siri的智能化水平有望得到显著提升。通过与OpenAI的合作,苹果希望能够推动Siri的进化,使其成为一个更加智能和个性化的数字助手。这不仅是对现有技术的一次升级,更是对未来人机交互方式的一次大胆探索。

苹果与OpenAI的合作不仅限于技术层面。Phil Schiller,苹果的前营销主管,前不久被爆料原计划以观察员身份加入OpenAI董事会,这更表明了苹果意图在AI领域内发挥更深远的影响力。

微软和OpenAI的深度联盟

微软,作为全球最大的软件公司之一,其与OpenAI的合作是AI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019年,微软宣布了对OpenAI的巨额投资,总额达到130亿美元。这不仅是资金上的支持,更是技术与资源上的深度绑定。微软Azure云计算平台为OpenAI提供了强大的算力,加速了AI模型的研发与部署。

微软的Azure OpenAI服务,集成了ChatGPT、DALL-E等领先的AI工具,为企业提供强大的语言理解和内容生成能力。GitHub Copilot,基于OpenAI技术,为开发者提供了代码自动补全和错误检测的智能辅助。

因此,微软在OpenAI的公司事务中,实际上常常会发挥作用,在去年的“宫斗”事件中,微软就扮演了一个调和者的角色,也因此获得了OpenAI董事会的观察员席位。

微软和苹果为何放弃席位?

据称,微软和苹果放弃这一席位,可能是他们面对全球监管机构对大型科技公司合作的审查,所做出的选择。

微软和苹果的退出,为OpenAI的未来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但同时,也为OpenAI提供了重新思考和探索合作模式的机会。未来,OpenAI可能会寻求与更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以推动AI技术的更广泛应用。

对于微软和苹果而言,退出观察员席位并不意味着与OpenAI的合作结束。两家公司可能会通过其他形式,如技术合作、项目投资等方式,继续参与到OpenAI的发展中。同时,这一事件也可能促使两家公司在AI领域寻求新的合作伙伴和机会。

与此同时,没有了微软和苹果的“观察”,OpenAI无疑将拥有更大的自主权。这不仅为OpenAI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保持创新的同时,应对市场竞争和监管压力,将是OpenAI必须面对的问题。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软银豪掷6亿美元收购Graphcore,AI芯片战场再添新棋!

近日,科技投资巨头软银宣布以约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英国AI芯片制造商Graphcore,这一消息在科技圈引起不小的轰动。作为AI芯片领域的后起之秀,Graphcore此番”入阁”软银,无疑为AI芯片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那么,这笔交易背后有何玄机?Graphcore又有何过人之处?让我们一起来一探究竟!

Graphcore:英伦玫瑰的AI芯片梦

Graphcore成立于2016年,总部位于英国布里斯托尔。作为一家专注于AI芯片研发的公司,Graphcore的主打产品是一系列名为”智能处理单元”(Intelligence Processing Units,IPU)的AI加速器,以及配套的软件栈。

Graphcore的技术实力毋庸置疑。2020年,Graphcore的设备在某些测试中甚至超越了英伟达的A100 GPU。在另一项测试中,Graphcore的硬件将基于GPU的药物发现工作负载所需时间缩短了一半。这些成绩无疑证明了Graphcore在AI芯片领域的技术实力。

然而,技术实力并不等同于商业成功。尽管Graphcore在技术上屡有突破,但公司的财务状况却不容乐观。2022年,Graphcore的营收仅为270万美元,同比下降46%,而运营支出却高达2.068亿美元。这种巨大的收支差距,也许正是Graphcore寻求并购的重要原因之一。

软银:科技投资的常胜将军

作为全球知名的科技投资公司,软银对英国科技企业并不陌生。早在2016年,软银就以320亿美元的高价收购了英国芯片设计公司Arm,虽然这笔交易后来因各种原因告吹,但软银对英国科技企业的兴趣从未减退

此次收购Graphcore,软银似乎拿到了一个”折扣价”。据报道,Graphcore此前共融资约7亿美元,而软银的收购价格为6亿美元,这意味着Graphcore的估值有所下降。但考虑到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和Graphcore的财务状况,这个价格或许也不算太低。

软银投资顾问公司的管理合伙人Vikas J. Parekh表示:”社会正在拥抱基础模型、生成式AI应用和新的科学发现方法带来的机遇。新一代半导体和计算系统在AGI(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我们很高兴能与Graphcore在这一使命中携手合作。

收购后的Graphcore:新的起点

根据收购协议,Graphcore将成为软银的全资子公司,但仍将保持独立运营。公司将继续使用Graphcore品牌,总部仍设在英国布里斯托尔,并保留在剑桥、伦敦、格但斯克和新竹的办事处。

Graphcore联合创始人兼CEO Nigel Toon对此次收购表示欢迎:”这是对我们团队的巨大认可,证明了我们有能力大规模构建真正变革性的AI技术,这对我们公司来说也是一个绝佳的结果。

Toon还强调,AI计算需求仍在持续增长,在提高效率、弹性和计算能力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以充分实现AI的潜力。这番话既表达了对软银资源的期待,也暗示了Graphcore未来的发展方向。

对AI芯片市场的影响

软银收购Graphcore的消息,无疑为AI芯片市场增添了新的变数。作为后起之秀,Graphcore的技术实力有目共睹,但在商业化方面却遇到了不小的挑战。而软银的加入,不仅为Graphcore带来了急需的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全球化的视野和丰富的产业资源

目前,AI芯片市场的竞争格局仍以英伟达为主导,英特尔、AMD等传统芯片巨头也在奋起直追。Graphcore的加入,无疑会为这个市场带来新的活力和竞争。

随着AI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渗透,对专用AI芯片的需求必将持续增长。Graphcore能否借助软银的资源实现弯道超车,我们拭目以待。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笔收购为AI芯片市场增添了一个强有力的新玩家,也为AI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人形机器人的理想与现实

李开复曾提到过一个AI界流传的“骗子又来了曲线”。 人会不断给机器进行“是否具有人类智能”的鉴定,而这个过程,总是从被人工智能在某些领域的惊艳表现震撼,到逐渐认识到当时的人工智能还有各种局限,以至于产生巨大心理落差。


近来,人形具身智能机器人在WAIC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密集亮相,我们在现场所感受到的就是“人类要毁灭了”与“骗子又来了”,两种声音同时存在的复杂现象。

具体来说,认为“人类要毁灭了”,大多是不明觉厉的普通观众,而冷静甚至不看好人形机器人的多为AI、机器人领域的业内人士。比如猎豹移动董事长兼CEO、猎户星空董事长傅盛就表示,“机器人在今年的展厅里是爆发了,但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并没有看到它在哪个地方被大规模用起来。机器人行业的产业爆发还远远没有到来……对人形机器人的不看好一定会被时间证明”。

这两种心态,究竟哪一种才代表人形机器人产业的真相呢?其实并没有什么真相。不同的心态,是由不同的判定标准而产生的。大众、从业者和技术专家,都有一张“我心中的人形机器人”打分表,评价尺度各不相同。而关于人形机器人的期待,在人形、大模型、具身三个标准上,大众的预期、媒体的宣传、产业的实际进展等都有比较大的分野。这构成了当前,人形机器人的理想与现实。

“变形金刚”的理想与现实

“他们怎么不动啊,不表演有什么必要插电源?”。“插电亮着好看。”本届WAIC最吸睛的,就是中央展厅的“十八金刚”了。18个人形机器人同台而立,几乎每个参观者都聚集在展台前打卡拍照,在展台旁边,我听到了这段对..

由此可见,到底需不需要“双足行走”,成了目前公众和从业者对人形机器人,最大的认知差异。
总的来说,双足人形机器人是“机器人的皇冠”,是终极方向,才是大众期待的“变形金刚”。但至少要走过三步:双足行走、执行复杂任务、规模商用。而目前,仅仅是第一步“双足行走”,在技术和商业上都并不是最佳状态。一方面,稳定的行走,需要系统拥有极高的鲁棒性。机器人在面临各种异常情况和输入时,仍然能快速通过运动控制模块调整姿态,保持正常运行。要提升系统的鲁棒性(或者说稳健性),依赖于机器人与人类、物理世界的真实交互,来积累高质量数据。如果遇到训练环境中没有出现过的问题,机器…

另外,商业上“双足行走”也并不是刚需。
比如特斯拉、Figure等都宣布要让人形机器人“进厂打工”,从事电池分拣等工作。但实际上,制造环节80%以上生产作业动作,其实很少用到下肢,用到躯干,主要是靠手来完成的。这种上肢为主的简单系统,可以减少控制难度,降低投入成本,并且更容易规模化量产,因为只需要将最重要的一部分功能(手部)进行复制。一旦加上四肢、躯干,控制难度、续航、成本都会大幅提升。所以,目前能够规模化应用的机器人形态,都是以机器狗、机械手等单一、极简形态。满足大众期待的“变形金刚”,要在迈过很多步之后,才能带来极大产业效应。??…

大模型的理想与现实

“现场机器人好多,我都感觉主题有点跑偏了”,一位计算领域的从业者对我说道。智能机器人在人工智能大会上遍地开花,根本逻辑是——大模型为具身智能开启了新的解决方案的大门。传统的人工智能系统,受限于缺乏先验知识,理解力与泛化能力捉襟见肘,导致机器人难以像人类一样拥有基本的常识判断能力,这严重制约了高级别具身智能的发展。机器人执行任务时,往往需要人类工程师将复杂指令拆解为一系列简化的、程序化的步骤,再由机器人(如机械臂)逐一执行。显然,这种“智能水平”并不算很高,还需要人来做…

举个例子,告诉人形机器人“我饿了”,它会自动分析这句话背后的需求,并拆解为可执行的具体动作,通过观察物理环境,从冰箱里拿出一个苹果给你吃,不需要人来拆分指令。但现实中,大模型给人形机器人带来的变革,仍然停留在初级的“自然语言交互”。目前绝大多数人形机器人,更多是拥有了类ChatGPT的“嘴”。这种结合,虽然能提供更自然生动的交互体验,但只是将现有的语音交互进行了升级,并非“端到端”任务执行能力的颠覆式突破。 无需人工参与的高度自动化,为什么有了大模型也没能快速实现呢?究其根本,机器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学科,涉及精密机械、自动控制、电气电子、计算科学,最后呈现出一个非常复杂智能机电一体化系统。从有监督机器学习到大语言模型,是计算领域的技术突破,可以在交互、规划、决策等环节发挥作用。然而,从机械化到高度自动化,人形机器人的再进化,还需要感知技术、驱动与传动技术、万兆网络等的技术和资源支持。

国产机器人崛起的理想与现实

“美国公司负责忽悠概念,中国公司负责让机器人落地、商用,把价格打下来,让人人实现机器人自由。”此次WAIC大会,国产人形机器人的表现确实要比海外公司亮眼很多。无论是特斯拉、谷歌,在机器人的展示上都堪称乏味。而国产人形机器人不仅批量化、大规模出现,而且展现出了在很多具体场景中的商用能力,比如做饭机器人、电信机器人、家政陪伴机器人等。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国产人形机器人厂商会很快崛起呢?我们当然希望这一天能尽快实现,但目前来看现实还有不确定性。数据层面,特斯拉、谷歌等科技巨头,在自动驾驶领域有多年积累,可以将足够多的空间…

算法层面,类GPT-4o能力的国产多模态大模型还比较稀缺,这使得人形机器人通过视觉、音频等多维度数据来识别地图和复杂场景的能力,大大受到限制。目前,海外产学界已经在多模态大模型上系统性发力。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推出了LM Nav,来实现硬件本体、运动小脑、决策大脑三部分逐渐融合。目前来看,国产基础大模型还有一段路要追赶。

发展国产人形机器人产业,是一条难而正确的路。在这条路上,我们既不希望“骗子又来了”,也不希望“人类被毁灭了”。历史告诉我们,技术发展过程中一定会经历上升、顶峰、陷入低谷、攀升、稳定5个阶段。人形机器人产业要避免跌入低谷,持续发展,就要在理想与现实中,不断校正自己的坐标,在每一个发展阶段兑现实用价值。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微软和苹果放弃OpenAI董事会观察员席位

微软和苹果双双不做OpenAI“观察员”,OpenAI能更自由吗?

7月10消息,微软当地时间周一宣布将放弃在OpenAI董事会的观察员席位,他们称,OpenAI在过去八个月中取得了“重大进展”,对公司发展方向充满信心,因此不再需要该席位。

无独有偶的是,近期开始和OpenAI之间合作得更加紧密的苹果,在前不久还被媒体爆料,其将获得OpenAI董事会观察员职位。


但就在微软宣布放弃后,英国金融时报又爆料,苹果也不会在OpenAI董事会担任观察员角色。

苹果和OpenAI开始走近

苹果,从去年开始,就一直在寻找将AI技术融入产品的机会,尽管并未像其他科技巨头那样常常有成果。但今年其与OpenAI的合作,正是这一追求的体现。

2024年6月,苹果宣布与OpenAI建立合作,计划将ChatGPT集成到iOS、iPadOS和macOS中。这一合作意味着苹果设备将获得更高级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Siri的智能化水平有望得到显著提升。通过与OpenAI的合作,苹果希望能够推动Siri的进化,使其成为一个更加智能和个性化的数字助手。这不仅是对现有技术的一次升级,更是对未来人机交互方式的一次大胆探索。

微软和OpenAI的深度联盟

微软,作为全球最大的软件公司之一,其与OpenAI的合作是AI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019年,微软宣布了对OpenAI的巨额投资,总额达到130亿美元。这不仅是资金上的支持,更是技术与资源上的深度绑定。微软Azure云计算平台为OpenAI提供了强大的算力,加速了AI模型的研发与部署。

微软的Azure OpenAI服务,集成了ChatGPT、DALL-E等领先的AI工具,为企业提供强大的语言理解和内容生成能力。GitHub Copilot,基于OpenAI技术,为开发者提供了代码自动补全和错误检测的智能辅助。

微软和苹果为何放弃席位?

据称,微软和苹果放弃这一席位,可能是他们面对全球监管机构对大型科技公司合作的审查,所做出的选择。

微软和苹果的退出,为OpenAI的未来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但同时,也为OpenAI提供了重新思考和探索合作模式的机会。未来,OpenAI可能会寻求与更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以推动AI技术的更广泛应用。

对于微软和苹果而言,退出观察员席位并不意味着与OpenAI的合作结束。两家公司可能会通过其他形式,如技术合作、项目投资等方式,继续参与到OpenAI的发展中。同时,这一事件也可能促使两家公司在AI领域寻求新的合作伙伴和机会。

与此同时,没有了微软和苹果的“观察”,OpenAI无疑将拥有更大的自主权。这不仅为OpenAI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保持创新的同时,应对市场竞争和监管压力,将是OpenAI必须面对的问题。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OpenAI拔了中国网线!是考验,更是商机...

作者:小岩
编辑:彩云

7月9日,OpenAI正式封禁了中国地区的API。这就意味着从现在开始,OpenAI对于中国的封禁力度持续加大,包括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在内的开发者及企业都无法再访问API服务。


影响不可谓不大。

OpenAI早早发出警告,宣布将对中国停止服务。

事实上,早在6月底的时候,OpenAI就释放出了即将对中国地区用户进行封禁的信号。

6月25日,OpenAI向中国API用户发送一封邮件,邮件的内容大致如下:

“您好, 据我们的数据监测,贵组织正从OpenAl当前未支持的区域产生API访问流量。您可以在官网查阅我们所支持的国家与地区名单。请注意,自7月9日起,我们将对不在此支持名单上的区域实施API访问限制措施。为了确保持续使用 OpenAl 的各项服务,请在被支持的区域内登录访问。 如有疑问,欢迎访问我们的帮助中心寻求解答。谢谢,OpenAl 团队”。

事实上,所谓的“采取措施,以阻止来自不再支持的国家和地区名单上的地区的API流量”,针对的就是包括中国香港在内的中国地区。

Image

此消息一出,激起千层波浪。

虽说一直以来OpenAI都严格限制网页端聊天机器人的区域访问权限,但对API服务,大都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但如今,OpenAI开始玩真格的了。

OpenAI这样做意欲何为?是美国相关政策压迫,还是新官上任三把火?

OpenAI突然封锁了中国API,坊间对此议论纷纷。

Image

有人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中美关系的恶化,美方要在政策上对中国进行技术制裁。

就在6月21日,美国政府发布了所谓的“有针对性的规则草案”,禁止美国对中国人工智能和其他技术领域进行某些可能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投资,或是要求对这些投资进行通报。

这其中主要强调的有两点。

一是禁止美国人参与涉及某些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特别严重威胁的技术和产品的交易;二是要求美国人通知财政部涉及某些技术和产品的其他交易,这些交易可能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对于美国方面这种毫无道理的制裁,国家商务部在6月24日进行了回应,表示中方注意到了美方发布相关文件,美方应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公平竞争原则,停止将经贸问题政治化,武器化,取消对华投资限制,为中美经贸合作创造良好环境。

据相关信息显示,美国这一禁令将在8月4日前完成公众意见征集,这意味这美国有望按照预期在年底前实施这一新规。该草案针对美国在半导体,微电子,量子计算和AI领域的某些投资进行监管,目的是为了防止美国专有技术帮助中国发展尖端技术或主导全球市场。

OpenAI所涉及的AI产业正在美国政府严格监控的范畴中,所以,很多人认为,OpenAI的此次封禁行为与美国对华的严厉政策密不可分。

不过,耐人寻味的是,同为美国科技企业的微软则不受影响,依然大方地向中国开发者敞开怀抱。微软的发言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微软在中国提供的Azure API服务没有任何变化。公司将继续通过在中国以外地区部署的模式,为中国符合条件的客户提供接入服务。

就国内的使用情形来见,Azure只是一个边缘角色。但作为OpenAI的投资母公司,微软并没有选择和OpenAI一样的战略,这不禁让人浮想联翩。

可以看出,关于如何在中国进行部署的问题,微软和OpenAI是有分歧的。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微软重要的研究中心和业务活动来源地,必应搜索引擎和云计算合资企业,这一切都是这家软件巨头极为看重的布局,但OpenAI显然并不这么想。微软发言人表示,“OpenAI作为一家独立公司,有自己的决定”,可谓意味深长。

Image

也正因此,很多人认为OpenAI对于中国的封锁完全来自于内部决定。

自从OpenAI的首席科学家Ilya Sutskever 和“超级对齐”团队负责人Jan Leike相继离职后,外界对于他们“究竟为什么离职”的质疑和猜测就没停止过。而OpenAI非但没有对此给出任何的回应,反而在“不安全的路上”越走越远。

6月13日,OpenAI 官宣了将任命退役美国前NSA局长Paul M. Nakasone 为董事会成员。这个结果让许多人相当傻眼:主管安全的科学家们刚走,你就做出聘用外行这么冒险的举动?

无独有偶,根据外媒报道,Sam Altman在此之后不久又告知股东,OpenAI正在考虑改变治理结构,转变为“非营利董事会不能控制的营利性公司”,而董事会则考虑将其转变为营利性公益公司,类似竞争对手 Anthropic和 xAI使用的模式。此举一旦成行,将为OpenAI 最终打开进行IPO的大门。

Image

OpenAI的各路竞争对手很是惊艳,在半年的时间里,纷纷拿出了自己的看家绝活。反观OpenAI,却迟迟未发布Sora以及GPT-4o的完整功能。这一切的根源很可能都指向一个问题:安全问题。

从这个角度去考虑,这一次API的封杀,或许是OpenAI 新官上任后在信息安全问题方面的强硬手段?抑或是OpenAI在面临一系列安全质疑被迫做出的断腕之举?也许只有时间能回答这个问题了。

是挑战也是机遇!国产大模型当自强的时代来了…

那么,OpenAI 首次单方面宣布终止对中国提供 API 服务,对于国产大模型的研发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首当其冲的,这一决定会对希望借助OpenAI大模型进行套壳的公司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看问题,对于致力于要完成自主研发的国产大模型公司来说,这完全是一个绝佳的契机,因为OpenAI的封锁将倒逼中国企业全部使用国产大模型。实际上,在很多场景下,很多国内的开源模型已不比闭源模型差,完全足够支撑中国AI应用的发展。特别是在中文知识方面,阿里的通义千问要比Llama 3还强。

Image

更重要的是,此次OpenAI的推出大有主动送人头的意味,因为他们退出所产生的市场份额会落入国内AI公司这里,这些公司一定会想方设法抢夺吃了OpenAI闭门羹的用户。

据悉,在有关OpenAI API停服传出后,有的大厂为其AI模型提供了5000万个免费token,以及免费迁移服务;有的大厂还为其AI模型向新用户赠送1亿个免费token。直至7月底,国内AI大厂都会为OpenAI的前用户提供迁移途径,并将此视为扩大用户群的宝贵机会。

不可否认,OpenAI的离开会对中国市场形成短期冲击,但如果我们从长线来看,它是有利于国内AI语言模型的发展的,它将为中国的语言模型提供一个接受真正考验的长期机会,促使其快速成长,快速独立。

而且,尽管OpenAI变成了“close AI”,但国内外仍然有大量的优秀开源模型公司。此次消息一出,国内的智谱 AI,硅基流动,MiniMax等都第一时间向国内的OpenAI API 开发者伸出了援手。

我们有理由相信,没有了OpenAI,国产大模型的明天依旧美好。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就在昨天,45亿美刀!AI圈你咋了?

文章来源:有新Newin

速递|Index 完成23亿美元基金募集!108个被投项目估值超10亿美元,未来十年将押注AI以及创业全球化

速递|刚刚,英伟达劲敌 Groq 获贝莱德3亿美元投资!最新估值22亿美元

贝莱德再次入局,领投英伟达劲敌 Groq 3亿美元,最新估值22亿美元

image

根据 The Information 最新报道,英伟达竞敌 Groq 预计将在未来两周内完成由贝莱德领投的 3 亿美元融资,估值达到 22 亿美元。

相较于 2021 年,由 Tiger Global Management 和 D1 Capital 领投的 11 亿美元估值翻了一倍。


Groq 创始人是谷歌专用芯片 NPU 发明者之一 Jonathan Ross。今年 2 月,Groq 发布了演示视频,展示了其 AI 芯片如何在几分之一秒内运行 LLM。

此后,Groq 受到了大量开发者的关注。对于那些难以找到并负担得起 Nvidia 昂贵 GPU 的 AI 开发者来说,这种速度尤其有吸引力。

据悉,Groq 的芯片速度如此之快,是因为它们专门针对 LLM 底层架构而设计。然而,速度和灵活性之间存在权衡。

例如,Nvidia 芯片如此受欢迎的一个原因是,它们可以更轻松地用于不同类型的 AI 模型。此外,Nvidia 另一个优势在于其广受欢迎的 Cuda 软件,开发人员对该软件更为熟悉,并且仅适用于 Nvidia 芯片。

今年 4 月,CEO Ross 表示,Groq 不再试图直接向客户销售硬件,而是转向向开发者提供云计算服务。这是因为客户自己购买和设置 Groq 的芯片成本太高,风险太大。

此外,Groq 还面临着来自其他众多开发运行 LLM 芯片的初创公司的激烈竞争,例如 Etched 和 Taalas。

AII in AI Index 完成23亿美元基金募集!

image

7 月 10 日,硅谷知名投资机构 Index 宣布推出 23 亿美元(人民币约 165 亿)新基金,包括规模 8 亿美元的第 12 期基金和 15 亿美元的第 7 期基金。

1996年,Index 成立,总部设在旧金山和伦敦,并在纽约、柏林和特拉维夫设有办公室。作为一只全球化基金,Index 目前拥有一支跨大西洋、多语种的全球团队。

据悉,Index 在旧金山、伦敦和纽约设有办事处,并在柏林和特拉维夫设有当地合作伙伴,其业务覆盖 10 个时区和全球 30 大科技生态系统中的 24 个。在从种子到风险投资再到爆炸式增长的扩张过程中。

目前为止,Index 投资的初创公司中有 108 家估值突破了 10 亿美元,23 家估值超过 100 亿美元,57 家通过 IPO 上市。

其投资组合创造了约 20 万个就业岗位,预计在未来 12 个月内继续创造 2 万个就业岗位,从 Wiz 到 Figma,从 Revolut 到 Roblox,从 Adyen 到 Scale AI,这些过往报道过的知名项目背后都有 Index 的身影,包括 Captions、Phaidra、Hebbia 以及 Tacto 等等。

其业务不是聚集资产或促进中等成功的公司。相反,Index 花了几十年的时间研究如何最好地识别和指导真正具有变革精神的创始人。

Index 表示,我们正处于一个巨大的代际转变边缘,三个互相融合且符合的因素推动这一大趋势:

  • AI 兴起:AI 是创新的巨大加速器,正在改变我们所知的世界——从消费者到企业、医疗保健等等;
  • 增加技术经验:曾在初创企业工作并经历过规模化的丰富人才正在加速知识转移并推动增长;
  • 创业全球化:无论你是移居到现有中心的移民、在自己的国家创业还是建立远程优先企业,现在都有投资者、人才和支持网络可以帮助您将想法变成现实;

这些趋势将为下一代企业家奠定全新基础,使得创建和扩大标志性的公司变得比过去更容易。未来十年,世界的变化速度将比过去三十年更快。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国产芯片大厂三年干到 70 亿市值,却一次性裁员 50 %?员工曝 CTO 不懂技术!

7 月 8 日,某职场社交平台有网友爆料称,国产 EDA 大厂芯华章开始大规模裁员,裁员比例高达 50%,并且第一批裁员已经谈话完毕。另有认证为“芯华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员工”的网友还补充称,“不止 50%,软件部裁员接近 60%。


留下来的人更加惶恐。”

也有不少人关心芯华章此次裁员的赔偿方案,“百分之五十的裁员比例,赔偿总和可不是小数目。”

消息传出后,有芯华章内部人士向媒体表示,“公司确实有在战略收缩,但是人员优化比例有限,裁员 50% 的说法是谣言。如果真像传闻那样一下子裁员 50%,那公司根本就没法正常运转了。”

但依然有不少对于芯华章此次战略收缩的深层猜测,其中有两方面的解释:一是公司业务方面,“管理层决策失误,技术路线步子迈大了,客户也没搞定”;二是市值套现的质疑,“如今财务造假严打,IPO 收紧,就原形毕露了”。

注:EDA 全称 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意为电子设计自动化,是用于辅助完成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整个流程的计算机软件,完整的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流程均需要对应的 EDA 工具作为支撑,因而有“芯片之母”的称号。

三年估值 70 亿

裁员已进行两波

芯华章由前新思科技中国区副总经理王礼宾于 2020 年 3 月创立,当时正值国内积极倡导国产 EDA 工具发展,希望打破国外厂商垄断局面。

刚成立一年不久,芯华章便已完成 5 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 12 亿元。到成立三年时,芯华章已完成 8 轮投资,每轮融资均数亿元。在去年 3 月获得中信科 5G 基金的战略投资后,芯华章晋升为估值 70 亿元的独角兽。

据了解,芯华章主要聚焦芯片 EDA 数字验证领域,打造从芯片到系统的验证解决方案,提供完整的验证 EDA 工具链服务。2021 年,芯华章率先发布支持国产服务器架构的数字仿真器穹鼎 GalaxSim,去年 7 月又推出新一代高速仿真器 GalaxSim Turbo。

关于这次的裁员,据一位认证信息为“芯华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员工”的网友介绍,他是芯华章 GalaxSim 部门的成员,其一再表示,“不知道还能苟多久,下次估计就是整个项目组了,毕竟没剩多少人了。”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今年 4 月,芯华章宣布其核心 EDA 软件产品已完成华为鲲鹏平台的移植工作。基于鲲鹏处理器等国产架构,芯华章逻辑仿真器 GalaxSim、形式化验证工具 GalaxFV,都能有效利用鲲鹏的高性能集群去提高编译与运算…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