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自曝Grok 2将于下月上线!Grok 3也在加紧训练中

马斯克自曝Grok 2将于下月上线!Grok 3也在加紧训练中…

马斯克真是的世界上精力最旺盛的富豪之一,他一面进行着火箭计划,一面加紧研发新能源车的步伐,还在百忙之中抽空在自己的社交软件上宣布“Grok 2将于下月上线”的重大消息。同时完成好几件工作,马斯克算是把“多线作战”玩的明明白白的了。


连发两条推文为xAI造势!8月发布Grok 2,年底将推出Grok 3…就在最近,深谙营销和宣传之道的马斯克在自己的推特上连发两条推文,为自己的xAI造势。大家都知道,xAI由马斯克建立,它致力于构建通用人工智能,其目标是“了解宇宙的真实本质”。事实上,xAI的出现是带着“使命感”的,就是要与谷歌的DeepMind,ChatGPT的制造商OpenAI等行业领导者进行竞争。

image

马斯克本人也与当下的AI 巨头公司OpenAI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他曾是OpenAI的联合创始人和早期支持者,后来因为尝试收购OpenAI失败以及利益冲突而离开了公司。如今,马斯克已经公开表示与OpenAI的CEO Sam Altman关系不合,更严厉斥责该公司和Altman“只顾利润,不顾安全”的态度,他甚至对OpenAI发起了起诉。

image

2023年3月,xAI推出了Grok的第一代版本Grok 1模型,Grok 1是由xAI从头开始训练的3140亿参数专家混合模型,其参数远超OpenAI GPT-3.5的1750亿,并且是Llama 2的4倍。4月16日,xAI乘胜追击,效率极高的推出了升级版的Grok 1.5V,在性能上拥有了显著的提高。它不仅拥有强大的文本功能,还能处理各种视觉信息,包括文本,图像,文档以及表格内容。特别是在理解物理世界方面,Grok 1.5V的表现优于其他同类产品。

而在推特上进行回帖的马斯克表示,xAI的大语言模型Grok 2将于8月推出。并且马斯克为大家划重点:在数据训练方面将有大跨步。与此同时,他还透露,xAI的Grok 3使用了10 万块英伟达H100芯片进行训练,预计将于年底发布,相信它会“非常特别”。

image

Grok 2还没推出,就已经开始为Grok 3造上势了,不得不说,马斯克的确是懂流量的。Grok 2的最大看点:数据训练飞跃,或有效解决“人体蜈蚣效应”。值得一提的是,马斯克宣布Grok 2将在8月推出这条回帖的原帖也颇有意味。原帖中,Cohere首席执行官Aidan Gomez表示,由于许多人工智能模型都是根据OpenAI的输出结果进行训练的,因此会产生“人体蜈蚣效应”,即模型会产生相同的输出结果。对于这一现象,使用大语言模型的用户应该深有体会。譬如一位网友就发现,自己虽然付了GPT-4和Claude两份的钱,却得到了同一份相同的答案,还都是错误的答案。

这条负面消息一出,可是个千载难逢的抹黑GPT的机会,马斯克自然不会错过。毕竟,他与OpenAI之间的战火弥漫了4个月,已经到了水火不容,势不两立的境地。借着这个机会,马斯克一方面对OpenAI进行狠狠拉踩,另一方面乘胜追击,为即将推出的Grok 2造势。他发帖表示,从互联网语料中清除掉LLM合成的错误数据,形成高质量数据集需要大量的工作,而8月份推出的Grok 2将是这方面的巨大进步。马斯克的消息一出,立刻受到了大批网友和粉丝的拥趸,大家纷纷表示,要转投这个出身豪门的Grok的怀抱。毕竟,背靠大树好乘凉。即便是在花钱如流水的AI领域,xAI的资金实力也算是遥遥领先的。早在今年5月,xAI就官宣拿到60亿美元(折合约435亿人民币)的B轮融资,估值达到约180亿美元(折合约1304亿人民币),一举跃升独角兽。本轮融资的主要投资者包括特斯拉和SpaceX的首批投资者Antonio Gracias领导的Valor Equity Partners;迪拜投资公司Vy Capital;美国私人风投Andreessen Horowitz及Sequoia Capital;风投公司Fidelity Management&;Research Company;沙特王国控股公司Kingdom Holding等。

image

反观xAI的最强劲竞争对手OpenAI,在过去10年间获得融资总额为143亿美金,在xAI之下。有了这笔资金的加持,xAI瞬间拥有了“钞能力”,将有助于xAI加速其聊天机器人Grok的开发和迭代,使其与OpenAI的GPT,Meta的Llama,Anthropic的Claude以及Google的Gemini等人工智能领导者的大模型表现保持一致,甚至实现一定程度的领先和反超。豪掷40亿美元买10万个H100训练模型,只为让Grok 3于年底惊艳亮相。根据马斯克的说法,xAI给大家带来的惊喜绝不只是Grok 2,拥有更强性能和表现的Grok 3也将于年底亮相。要说Grok 3有什么特点,最显著的一个当属身家特别壕。

马斯克透露,Grok 3会在“经过10万个英伟达H100 GPU的训练后,成为特别的东西”。10万个H100 GPU意味着什么?要知道,科技公司都在竞相打造更加智能的AI产品,在这场扩日持久的科技战中,H100会成为当仁不让的香饽饽。作为打造AI产品时必不可缺的关键组件,热门商品H100 GPU的价格自然是不便宜,每块的成本都在3万美元—-4万美元之间。

image

而马斯克居然为了训练Grok 3买了10万个H100 GPU,这是个什么概念?这意味着这笔订单的价格会达到10位数的天价,英伟达也会因此赚得盆满钵满。当然,也存在一个可能,就是xAI并没有直接购买这一批芯片。而是从云服务提供商租用GPU进行计算,这也是可能的。根据The Information在5月份的报道,马斯克的xAI与甲骨文公司进行了洽谈,准备斥资100亿美元租用云服务器。但无论如何,有一点毋庸置疑,马斯克的xAI近年来直接购买了大量的H100,是英伟达的忠实客户。就连特斯拉官方,也将原定用于特斯拉的一批价值5亿美元的英伟达H100转用于xAI。即便Grok 2和Grok 3都还没有问世,我们完全可以预见,Grok 2的性能会比先前的Grok 1.5有显著的提升,而基于10万个GPU训练的Grok 3势必会比Grok 2更上一层楼(Grok 2大约需要2万张H100拉进行训练)。那么问题来了,手握10万个GPU,是否意味着马斯克和他的xAI可以在下一轮AI产品迭代中遥遥领先,高枕无忧了?显然不能。因为在AI这个领域,没有最卷,只有更卷。10万个GPU听起来确实很多,但是,其他的AI巨头正在购买更多的GPU。有消息称,Meta将在2024年底向英伟达采购约35万个英伟达H100 GPU。届时,包括已经采购的和其他GPU,Meta将拥有约60万个芯片。也就是说,Meta会花费约180亿美元打造AI芯片。由此可见,AI的这场军备赛,会日趋白热化。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马斯克自曝Grok 2将于下月上线!Grok 3也在加紧训练中

马斯克真是的世界上精力最旺盛的富豪之一,他一面进行着火箭计划,一面加紧研发新能源车的步伐,还在百忙之中抽空在自己的社交软件上宣布“Grok 2将于下月上线”的重大消息。同时完成好几件工作,马斯克算是把“多线作战”玩的明明白白的了。


连发两条推文为xAI造势!8月发布Grok 2,年底将推出Grok 3…

就在最近,深谙营销和宣传之道的马斯克在自己的推特上连发两条推文,为自己的xAI造势。大家都知道,xAI由马斯克建立,它致力于构建通用人工智能,其目标是“了解宇宙的真实本质”。事实上,xAI的出现是带着“使命感”的,就是要与谷歌的DeepMind,ChatGPT的制造商OpenAI等行业领导者进行竞争。

马斯克本人也与当下的AI 巨头公司OpenAI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他曾是OpenAI的联合创始人和早期支持者,后来因为尝试收购OpenAI失败以及利益冲突而离开了公司。如今,马斯克已经公开表示与OpenAI的CEO Sam Altman关系不合,更严厉斥责该公司和Altman“只顾利润,不顾安全”的态度,他甚至对OpenAI发起了起诉。

2023年3月,xAI推出了Grok的第一代版本Grok 1模型,Grok 1是由xAI从头开始训练的3140亿参数专家混合模型,其参数远超OpenAI GPT-3.5的1750亿,并且是Llama 2的4倍。4月16日,xAI乘胜追击,效率极高的推出了升级版的Grok 1.5V,在性能上拥有了显著的提高。它不仅拥有强大的文本功能,还能处理各种视觉信息,包括文本,图像,文档以及表格内容。特别是在理解物理世界方面,Grok 1.5V的表现优于其他同类产品。

而在推特上进行回帖的马斯克表示,xAI的大语言模型Grok 2将于8月推出。并且马斯克为大家划重点:在数据训练方面将有大跨步。与此同时,他还透露,xAI的Grok 3使用了10 万块英伟达H100芯片进行训练,预计将于年底发布,相信它会“非常特别”。

Grok 2还没推出,就已经开始为Grok 3造上势了,不得不说,马斯克的确是懂流量的。

Grok 2的最大看点:数据训练飞跃,或有效解决“人体蜈蚣效应”。

值得一提的是,马斯克宣布Grok 2将在8月推出这条回帖的原帖也颇有意味。原帖中,Cohere首席执行官Aidan Gomez表示,由于许多人工智能模型都是根据OpenAI的输出结果进行训练的,因此会产生“人体蜈蚣效应”,即模型会产生相同的输出结果。对于这一现象,使用大语言模型的用户应该深有体会。譬如一位网友就发现,自己虽然付了GPT-4和Claude两份的钱,却得到了同一份相同的答案,还都是错误的答案。

这条负面消息一出,可是个千载难逢的抹黑GPT的机会,马斯克自然不会错过。毕竟,他与OpenAI之间的战火弥漫了4个月,已经到了水火不容,势不两立的境地。借着这个机会,马斯克一方面对OpenAI进行狠狠拉踩,另一方面乘胜追击,为即将推出的Grok 2造势。他发帖表示,从互联网语料中清除掉LLM合成的错误数据,形成高质量数据集需要大量的工作,而8月份推出的Grok 2将是这方面的巨大进步。马斯克的消息一出,立刻受到了大批网友和粉丝的拥护,大家纷纷表示,要转投这个出身豪门的Grok的怀抱。毕竟,背靠大树好乘凉。即便是在花钱如流水的AI领域,xAI的资金实力也算是遥遥领先的。早在今年5月,xAI就官宣拿到60亿美元(折合约435亿人民币)的B轮融资,估值达到约180亿美元(折合约1304亿人民币),一举跃升独角兽。本轮融资的主要投资者包括特斯拉和SpaceX的首批投资者Antonio Gracias领导的Valor Equity Partners;迪拜投资公司Vy Capital;美国私人风投Andreessen Horowitz及Sequoia Capital;风投公司Fidelity Management&Research Company;沙特王国控股公司Kingdom Holding等。

反观xAI的最强劲竞争对手OpenAI,在过去10年间获得融资总额为143亿美金,在xAI之下。有了这笔资金的加持,xAI瞬间拥有了“钞能力”,将有助于xAI加速其聊天机器人Grok的开发和迭代,使其与OpenAI的GPT,Meta的Llama,Anthropic的Claude以及Google的Gemini等人工智能领导者的大模型表现保持一致,甚至实现一定程度的领先和反超。

豪掷40亿美元买10万个H100训练模型,只为让Grok 3于年底惊艳亮相。

根据马斯克的说法,xAI给大家带来的惊喜绝不只是Grok 2,拥有更强性能和表现的Grok 3也将于年底亮相。要说Grok 3有什么特点,最显著的一个当属身家特别壕。马斯克透露,Grok 3会在“经过10万个英伟达H100 GPU的训练后,成为特别的东西”。10万个H100 GPU意味着什么?要知道,科技公司都在竞相打造更加智能的AI产品,在这场扩日持久的科技战中,H100会成为当仁不让的香饽饽。作为打造AI产品时必不可缺的关键组件,热门商品H100 GPU的价格自然是不便宜,每块的成本都在3万美元—-4万美元之间。

而马斯克居然为了训练Grok 3买了10万个H100 GPU,这是个什么概念?这意味着这笔订单的价格会达到10位数的天价,英伟达也会因此赚得盆满钵满。当然,也存在一个可能,就是xAI并没有直接购买这一批芯片。而是从云服务提供商租用GPU进行计算,这也是可能的。根据The Information在5月份的报道,马斯克的xAI与甲骨文公司进行了洽谈,准备斥资100亿美元租用云服务器。但无论如何,有一点毋庸置疑,马斯克的xAI近年来直接购买了大量的H100,是英伟达的忠实客户。就连特斯拉官方,也将原定用于特斯拉的一批价值5亿美元的英伟达H100转用于xAI。

即便Grok 2和Grok 3都还没有问世,我们完全可以预见,Grok 2的性能会比先前的Grok 1.5有显著的提升,而基于10万个GPU训练的Grok 3势必会比Grok 2更上一层楼(Grok 2大约需要2万张H100拉进行训练)。那么问题来了,手握10万个GPU,是否意味着马斯克和他的xAI可以在下一轮AI产品迭代中遥遥领先,高枕无忧了?显然不能。因为在AI这个领域,没有最卷,只有更卷。10万个GPU听起来确实很多,但是,其他的AI巨头正在购买更多的GPU。有消息称,Meta将在2024年底向英伟达采购约35万个英伟达H100 GPU。届时,包括已经采购的和其他GPU,Meta将拥有约60万个芯片。也就是说,Meta会花费约180亿美元打造AI芯片。由此可见,AI的这场军备赛,会日趋白热化。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国产芯片大战更焦灼了丨智涌分析

7月4日-7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下称WAIC)在上海世博展馆开启。而算力,作为AI发展的刚需要素,让展馆中的芯片企业成为关注焦点。


如果说,去年的WAIC上,行业里GPU只有英伟达一个独苗可以选择,情况在今年有了巨大的变化。2024年的WAIC,分为H1、H2、H3三个馆。据《智能涌现》作者观察,其中,H2馆基本有一半的厂商都是和智算中心、芯片有关的厂商,大玩家也基本聚齐:华为、百度昆仑芯、天数智芯、摩尔线程、算能、中科曙光、燧原等等。不过,由于芯片还是一个相对敏感的话题,冒头的厂商们,展示方式上还是略显收敛。多位芯片厂商人士告诉《智能涌现》,他们最新的芯片产品并不敢拿出来展示,也不打算正式发布。在展示方式上,大家形成了心照不宣的默契,并不愿意直接呈现芯片本身——而是直接呈现装好芯片的服务器,或者是以合作伙伴的落地案例来展现。

WAIC作为人工智能行业的一个集中观察窗口,从这里我们可以窥见2024年的国产算力发展趋势。随着大模型逐渐往两派分化——一派追逐务实的商业化落地,另外一派是技术理想派,还在持续进发追求高参数量。有趣的是,同样的趋势也出现在上游的算力端。目前,国内的芯片厂商也呈现了策略上的两极分化,一派继续往万卡、万P进发,另一派则更关注大模型在各行各业的落地诉求,推理芯片进入爆发前夜。

推理芯片的大爆发,是一个市场和竞争综合作用的结果。随着主流大模型逐渐推进开源、以及大模型厂商们今年为了抢夺市场疯狂降价,大模型逐渐在各行各业落地。推理正是一个“用”大模型的过程,需要大量的推理芯片的支撑。和训练场景不一样的是,推理芯片面向的是各行各业,眼前是星辰大海。而更重要的是,这也是英伟达芯片没有渗透到的广泛市场。在此前,行业内一般采用英伟达的4090、L20这些产品来跑大模型推理,不过英伟达这类产品的缺点也相当明显。比如,英伟达的4090其实是消费级显卡,英伟达官方并不允许其运用于大模型推理,目前也面临着禁运的情况。而更关键的是,英伟达这些芯片由于并非针对推理场景制定,存在着功耗过大、内存不够等情况,难以满足诉求。而前述那些“卖爆”的产品,也正是基于英伟达的种种阿喀琉斯之踵而切入。4090、L20,基本是这些国产推理卡的直接对标对象。

一名天数智芯的工作人员称,他们推出的“大模型推理16卡服务器”,16卡服务器的单机显存达到512GB,单卡成本和4090差不多的情况下,功耗只有其1/3,并且,“供应稳定持续有货”,目前已经打入了某大模型厂商供应链。除了传统的芯片厂商之外,《智能涌现》发现,目前也有中兴在内的新玩家进入推理芯片市场,以及出现了全新的商业模式。“如今已到了推理卡爆发的前夜”,一位芯片厂商人士感慨道。

一面是推理芯片爆发,另一面是,国产芯片厂商还在坚持追逐更高的算力,国产算力集群逐渐从过去的千卡规模,向万卡规模进发。在WAIC上,摩尔线程也发布了国内首个万卡规模的智算集群解决方案“夸娥”(KUAE)。目前,超万卡集群已经成为头部大模型厂商预训练的标配。在海外,Open AI、谷歌、Meta都已经有了万卡集群。其中,Open AI更是拥有五万卡以上的规模。《智能涌现》了解到,目前国内只有字节跳动等极少数企业拥有万卡规模,都是英伟达的产品。另外,华为、摩尔线程也是万卡规模的拥簇者,不过都是用各自的芯片搭建而成。万卡集群是针对万亿参数级别的大模型而设计,目前行业对此,有的持乐观态度,有的还在观望、犹豫。在WAIC上,有不少芯片厂商人士向《智能涌现》提出了自己的顾虑——万卡智算中心的投入动辄几十亿,而万亿参数的大模型目前应用场景有限,商业落地的可行性还要再继续考察。这些厂商目前更关注几百卡、几千卡的集群规模优化。另外,从千卡到万卡级别,不仅仅是GPU数量多个零那么简单,而是在软件层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接踵而来的难题是:万卡集群如何搭建超大规模的组网互联系统?一万张GPU的计算效率如何最大化?大模型训练时如何保证高稳定性和长期稳定性?万卡集群不仅仅是硬件投入翻十倍那么简单,还有更多软件上的功夫要做。不过,坚定的万卡集群拥簇者们,则对于这一切持乐观态度。摩尔线程创始人张建中表示,一方面,自从2020年提出的大模型Scaling Law在未来将会持续奏效——通过算力、算法、数据的深度融合与经验积累,实现模型性能的飞跃,这种“暴力美学”将继续影响未来大模型的趋势。另一方面,Transformer架构虽然是当前主流,但新兴架构(如Mamba、RWKV、RetNet)还在不断刷新计算效率。架构的创新,都会转化为对更高性能计算资源的需求。目前,万卡集群毕竟还是少数人的游戏,背后考验的是,芯片厂商们的金钱实力、技术能力、商业判断等等。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美国正在重塑全球芯片供应链

如果拜登政府计划得逞,德克萨斯州或亚利桑那州的工厂将生产更多的电子芯片。
然后,它们将被运往哥斯达黎加、越南或肯尼亚等合作国家进行最终组装,并运往世界各地,用于运行从冰箱到超级计算机等各种设备。


当人们想到半导体时,这些地方可能不是人们首先想到的。但政府官员正在试图改变全球芯片供应链,并为此展开激烈谈判。
该计划的核心内容包括让外国公司在美国投资芯片制造,以及寻找其他国家设立工厂来完成这项工作。华盛顿的官员和研究人员称之为新“芯片外交”的一部分。
拜登政府认为,在美国生产更多电子设备的微型大脑将有助于使美国更加繁荣和安全。拜登总统在周五接受美国广播公司新闻频道采访时吹嘘了自己的努力,称他已经让韩国在美国投资数十亿美元用于芯片制造。
但该战略的一个关键部分是在美国境外展开的,美国政府正试图与合作伙伴合作,确保在美国进行的投资更加持久。
如果这项初步努力取得进展,可能会帮助政府实现一些广泛的战略目标。政府希望减轻对中国的依赖担忧。政府还希望降低芯片供应链中断的风险——这些风险在冠状病毒大流行和乌克兰战争期间变得明显,这两场战争都使全球航运和制造业陷入混乱。
斯坦福大学教授拉明·托洛伊 (Ramin Toloui) 表示:“我们的重点一直是尽最大努力扩大不同国家的产能,使全球供应链更具弹性。”托洛伊最近担任美国国务院经济和商业事务局助理部长,该局在建立新供应链的外交努力中处于领先地位。
政府的目标不仅限于芯片,还包括电动汽车电池、太阳能电池板和风力涡轮机等绿色能源技术。中国是这些行业中最大的参与者。
托洛伊表示,拜登政府执政三年来,美国吸引了3950 亿美元的半导体制造业投资,以及 4050 亿美元的绿色技术和清洁能源生产投资。
许多在美国投资此类制造业的公司都位于以科技产业闻名的亚洲国家(例如日本、韩国和台湾)和欧洲。其中一家是韩国芯片制造商 SK 海力士,该公司正在印第安纳州建造一座价值 38 亿美元的工厂。美国国务院表示,该项目是该州有史以来最大的投资,有可能为该地区带来 1,000 多个就业岗位。
国务卿安东尼·J·布林肯上个月在马里兰州举行的旨在鼓励外国对美投资的会议上发表演讲时提到了该项目。他强调,他希望拜登先生颁布的立法能够通过“现代化我们的道路、铁路、宽带和电网”吸引外国投资进入美国高科技制造业。
他补充说,这些政策努力旨在“加强和多样化供应链,推动国内制造业发展,促进从半导体到清洁能源等未来关键产业的发展。”
美国商务部在巩固芯片供应链的努力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向公司和组织拨款 500 亿美元用于研究、开发和制造芯片。
商务部长吉娜·雷蒙多 (Gina Raimondo) 领导了一项对全球芯片供应链的深入研究,以找出其中的弱点,并与外国政府合作讨论在海外增加投资的机会。
这个话题是雷蒙多今年春天访问哥斯达黎加时关注的重点,她会见了当地官员和英特尔公司的高管,英特尔在当地设有一家工厂。(托洛伊今年 1 月在哥斯达黎加举行的半导体制造会议上发表了讲话。)她还在巴拿马和泰国之行中讨论了半导体供应链多元化的问题。
但重塑全球供应链以减少对东亚的依赖将是一个挑战。与美国工厂相比,东亚芯片工厂预计能提供更先进的技术、更多的优秀工程师资源和更低的成本。
中国台湾生产了全球60%以上的芯片,以及几乎所有最先进的芯片,这些芯片用于电脑、智能手机和其他设备。
相比之下,据估计,未来几年美国半导体行业可能面临多达 90,000 名工人的短缺。
中国大陆、中国台湾、韩国等地的政府也在大力补贴本地的芯片产业。
尽管如此,预计美国数十亿美元的新投资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全球供应链。根据半导体行业协会和波士顿咨询集团 5 月份的报告,预计到 2032 年,美国在全球芯片制造中的份额将从目前的 10% 上升至 14%。
一些政府官员采取了更具强制性的芯片外交,以阻止中国开发美国技术的版本。这种方法的重点是说服少数国家——尤其是日本和荷兰——阻止公司向中国出售一些芯片制造工具。
美国商务部出口管制局局长艾伦·埃斯特维兹上个月访问了日本和荷兰,试图说服这两个国家阻止其企业向中国出售某些先进技术。
相比之下,托洛伊和他的助手们则飞往世界各地,寻找可能想要投资美国工业并建立工厂的国家和公司,这些工厂将构成供应链的终点。托洛伊说,他的局的工作是拜登最近颁布的旨在在美国创造更多制造业就业机会的立法的一部分,包括基础设施法案和芯片和科学法案。
《芯片和信息系统法案》每年为政府提供 5 亿美元资金,用于创建安全的供应链和保护半导体技术。国务院利用这笔资金寻找适合发展供应链的国家。官员们正在组织对一系列国家进行研究,以了解如何使基础设施和劳动力达到某些标准,确保芯片组装、封装和运输顺利进行。
目前加入该计划的国家有哥斯达黎加、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巴拿马、菲律宾和越南。美国政府正在引入肯尼亚。
托洛伊先生表示,职业培训是这一供应链建设的重点。他已与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商讨与海外机构合作开发…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刚刚,AI 文档搜索公司 Hebbia 宣布完成 1.3 亿美元融资!a16z 领投,还有 Index 以及 GV 等

周一,位于纽约的 AI 初创公司 Hebbia 宣布完成新一轮 1.3 亿美元融资,由 a16z 领投,Index Ventures、Google Ventures 以及 Peter Thiel 参投。
据悉,Hebbia 目前估值约为 7 亿美元,公司成立于 2020 年,其软件可分析数字化文档和数据源,包括监管文件、PDF 以及音频和视频剪辑,以帮助客户处理比面向消费者的聊天机器人更复杂的查询,类似 Glean。


此外,Hebbia 还以更细致的方式显示结果,旨在让用户更容易验证答案——也许可以减轻企业对 AI 可能产生幻觉的不准确信息的担忧。
例如,Hebbia 的客户可以询问航空公司在安全漏洞发生后对波音公司有何评价,而不是简单地总结一份文件。
然后,Hebbia 的系统将构建一个逐步的过程来回答这个问题,总结和引用它从财报电话会议和其他来源提取的数据,形成一个大网格。
Hebbia 创始人&CEO George Sivulka 表示,它可以执行复杂的工作流程,而不仅仅是来回聊天。 Hebbia 的做法为其赢得了一些知名客户。
目前,Hebbia 的客户包括美国空军以及资产管理公司和法律服务公司。 CEO Sivulka 还表示,公司计划利用新资金开展研究并聘请更多软件工程师。

图片来源:由GPTNB生成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联手商汤AI大模型,“空间王者”L380亮相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7月4日,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在上海世博展览馆拉开帷幕。大会战略合作伙伴商汤科技在7月5日主办的“大爱无疆·向新力”论坛上发布对标GPT-4o 的“SenseNova 5.5”大模型体系。


而作为首个搭载商汤“SenseNova”AI大模型的汽车产品,LEVC旗下豪华纯电MPV——“空间王者”L380也亮相WAIC。

Image

除此之外,LEVC联席CTO于童也出席上述论坛并作主题演讲,详解L380如何开启轮上空间新纪元。于童表示,“基于行业第一的空间利用率和空间灵活性,L380已经成为能够激发AI大模型无限潜能的智能底座。而在未来,AI大模型也将赋能智能汽车完成更全面的智能体验升级。”

首搭商汤AI大模型 L380开启轮上空间新纪元

LEVC起源于1908年,在百年历史长河中始终聚焦高端商务出行,为全球超过10亿人次提供宽敞舒适、优雅的出行体验,成为全球出行领域的领军者与文化名片。而随着吉利在2006年的股权收购以及2013年的全资收购,LEVC最终成为吉利全球化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一环,并开启全新征程。

源于对全球汽车市场以及终端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LEVC于2023年5月4日发布全球首个空间导向型纯电架构“SOA”,致力重构空间与出行的关系,推动汽车产业向新能源化、智能化、高端化加速发展。

Image

今年6月25日,基于LEVC空间导向型纯电架构“SOA”打造的首款车型——“陆地空客”L380正式上市,官方指导价37.99万元-47.99万元。凭借对空间创变品牌DNA、全球化以及战略协同的坚持,L380以技术创变空间,用空间再造场景,用场景重构生活,开创了空间品类全新蓝海,为终端用户提供轮上空间全新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首搭商汤“SenseNova”AI大模型的车型,L380在为用户提供超越期待的智能化体验之外,也为AI大模型的持续进化提供了无限空间。

空间品类开创者 L380持续全维进化

L380设计灵感源自空中客机的气动工程设计理念,集安全、空间、效能于大成,融合东西方美学元素,让L380的外形设计圆润饱满,浑然天成。

空间方面,L380拥有5316mm的超长车身以及3185mm的轴距,整体得舱率达到75%,人均座舱面积大于1.13平米,媲美空客大飞机。在领先同级的一二排空间基础之上,L380第三排空间达到超越行业的940mm。同时,L380还拥有可以隐藏在行李舱底板下的魔术第四排,“超三魔四”的创新座椅布局使得百变空间成为可能。

Image

豪华舒适方面,L380二三排座椅为全功能航空座椅,其坐垫和靠背海绵层采用三层“黄金搭档”结构,15mm记忆海绵均由顶级供应商提供,确保座椅软硬适中、久坐不累。而座椅贴肤层则采用超柔苯胺真皮面料,每平方米就有1000万个微孔,全球豪华乘用车应用比例不超过10%。

Image

而在驾控方面,L380则采用了集数字化、智能化和卓越的机械性能于一身的赛博底盘,基于独创的虚拟主销麦弗逊前空簧结构专利技术以及多连杆独立后悬,L380整车舒适性和操控稳定性大幅提升。搭配识别距离达40米、10m处高度测量误差小于5mm的前视双目摄像头,L380可提前对CDC和空气悬架的阻尼特性进行调节,实现更理想的悬架决策控制。在麋鹿测试中,L380取得了令人瞩目的75.8km/h佳绩。

AI 大模型加持 L380为用户提供全新智能体验

在用户关注度日益提升的智电时代,L380以1个5G以太网、2颗龍鹰一号芯片、3种无线传输、6个音区和9屏联动的“12369”方案,构建起全面且领先的智能硬件基座。

L380的座舱系统采用Flyme Auto For LEVC OS,语音声控精准,操作简单丝滑,全舱座椅BEV模式和一键车控的“管家模式”,实现手机到车机操作习惯的全面平移,带来更加精彩的轮上空间享受。

Image

而搭载商汤“SenseNova”AI大模型的L380,则可以实现妙趣横生的文生图和图生图功能,同时支持设置成自定义壁纸桌面及手机分享。而基于视觉检测算法、医疗垂域模型的AI健康检测,可通过无接触式检测方式,对用户心率、心率变异性、血氧饱和度和呼吸频率四项健康指标的动态检测。

LEVC与商汤科技的强强合作,让LEVC这个有着116年历史底蕴的英国高端汽车品牌,注入了人工智能的全新活力,商汤“SenseNova”大模型就像是书画双绝不耍脾气的小伙伴,日程管理细致牢靠,望眼问诊体贴入微,为用户提供创新的智能座舱体验与出行体验。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WAIC上,高通这一波生成式AI创新,让我们看到了未来

做最有挑战的事:把生成式 AI 送到每个人手上。
没想到,生成式 AI 爆发后,产业格局的变化居然这么快。


一个月前,微软向全世界介绍了专为 AI 设计的「Copilot + PC」,AI PC 这个新品类突然有了标准款。
这是迄今为止速度最快、最智能化的 Windows 个人电脑。凭借搭载的新型芯片,它能够实现超过 40 TOPS(每秒万亿次操作)AI 算力、电池续航时间长达一整天,而且无缝接入了世界最先进的人工智能模型。其发布之时,只有骁龙 X 系列的 45TOPS 能够满足这样的 Windows 11 AI PC 新品类。
目前基于骁龙 X 系列平台的各品牌 Windows 11 AI PC 已经开始在国内陆续开卖,拥有很多独特的 AI 能力,例如通过回顾功能对浏览过的内部存储资料进行 AI 搜索,设备端的 AI 图像生成与优化,给视频和在线会议加实时翻译字幕、背景滤镜等等。

结合终端侧最先进的大模型技术,人们可以在新型设备上与 AI 轻松地进行交互。AI 大模型可以实时看到、听到系统内外的信息,并给与有效回应,大幅提升你的工作效率。
还记得 OpenAI CEO 山姆・奥特曼发布 GPT-4o 的时候曾经说过「与电脑交互从来都不是很自然的事情」,似乎话音未落,变革已经来到了。
在兴奋于人机交互方式的颠覆之后,人们发现,这些新形态设备的内在也有些许不同之处:常年由 X86 架构主导的 Windows 笔记本,到了 AI PC 时代却是一水的高通骁龙 X 系列芯片。
而且,这还不是简单的替换。微软官方后续进行了说明:Windows 11 中的部分生成式 AI 能力,只有在搭载骁龙芯片上才能正常运行。
为什么到了生成式 AI 时代,计算机内部的「C 位」忽然换了人?
7 月 4 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 WAIC 2024 正式召开,在这次大会上,高通展示的一系列终端侧生成式 AI 能力给了我们答案。
芯片 AI 能力,带动设备形态变革
自 ChatGPT 问世以来,人们…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注意:Title、Date、Body 三个部分的内容,放入到对应的位置。最后只需要按照格式标准输出为Makedown源文件格式内容。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OpenAI Altman圆桌:AGI可以创造100万亿美元财富,十年内世界GDP翻一番

OpenAI CEO Sam Altman 和好友 Airbnb CEO Brian Chesky 与 NBC 主持人 Lester Holt 展开了一场圆桌讨论。

对话广泛涵盖了人工智能 (AI) 在日常生活和工业应用的各个方面的普遍影响,强调了AI能力的不断增强将给社会带来的广泛变化。


Altman提到,希望AI技术持续给人类带来利益,让他们在自己所做的事情中发挥出最佳状态。

以下是经过整理的圆桌全文:

AI技术的渗透:

每个行业都将被AI改造

主持人:感谢大家来到这里。我对这次谈话感到非常兴奋。首先,我想介绍一下两位嘉宾的好友关系,你们的工作在一些重要项目和事情上有过合作。所以我们也会探讨其中的一些问题。如果你想知道为什么他们两个会一起出现在这里,这就是为什么。非常感谢嘉宾的时间。让我从一个角度来看,山姆,你认为今天有多少观众以某种方式与AI互动?

Sam Altman:我敢打赌……

主持人:顺便说一下,我不打算让你为预测结果负责。

Sam Altman:大约90%的观众。

主持人 :我们大多数人甚至都不知道它在哪里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Sam Altman:是的,你知道,有些人使用ChatGPT,但你不清楚你是否在使用它,因为太多人通过采用我们的GPT-4或者其他模型,将AI集成到他们的其他服务中。你知道,这有点像是提升了很多服务。

主持人 :在过去的一年里,AI是否已经越过了一个关键的门槛?

Sam Altman:我认为是的,但我认为人工智能将跨越许多门槛。你知道,我们曾经,布莱恩实际上在这方面给了我很好的建议。我们曾经谈论过我们将会到达这个像AGI一样的时刻。而且,你知道,这是一个非常不明确定义的术语。我认为一开始就没有感知以那种方式思考它。但我们过去是这样的,现在我们考虑它,因为…


URL: https://www.aixinzhijie.com/article/6846238

转载请注明文章出处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开源3D医学大模型SAT,支持497类器官,性能超越72个nnU-Nets,上交大团队发布

作者 |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
编辑 | ScienceAI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联合团队发布3D医学图像分割大模型SAT(Segment Anything in radiology scans, driven by Text prompts),在3D医学图像(CT、MR、PET)上,基于文本提示实现对人体497种器官/病灶的通用分割。所有数据和代码、模型均已开源。


论文链接:https://arxiv.org/abs/2312.17183
代码链接:https://github.com/zhaoziheng/SAT
数据链接:https://github.com/zhaoziheng/SAT-DS/

研究背景
医学图像分割在诊断、手术规划和疾病监测等一系列临床任务中都有重要作用。传统的研究针对每个特定的分割任务训练「专用」模型,导致每个「专用」模型的应用范围都相对有限,无法高效便捷地满足广泛多样的医疗分割需求。

与此同时,大语言模型最近在医疗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而要进一步推动通用医疗人工智能的发展,构建一个可以连接语言和定位能力的医学分割工具变得十分必要。

研究价值
作为首个基于文本提示的3D医疗图像通用分割大模型,SAT的价值体现在许多方面:

  • SAT构建了高效灵活的通用分割
  • SAT是基于大规模分割数据预训练的基础模型
  • SAT实现了基于文本提示的准确、鲁棒分割
  • SAT可以作为大语言模型的代理工具
  • 模型尺寸对于分割的影响
  • 领域知识对于分割的影响

文章作者为赵子恒,张耀,吴超逸,张小嫚,张娅教授,王延峰教授,谢伟迪教授。

数据构建

  • 多模态知识图谱
  • SAT-DS

模型架构

  • 知识注入
  • 基于文本提示的通用分割

模型测评

  • 与专用模型nnU-Nets的对比实验
  • 与交互式分割模型MedSAM的对比实验
  • 定性比较
  • 域外测试结果

消融实验

  • 视觉骨干网络
  • 文本编码器

与大语言模型的结合

文章标签

  • 产业
  • 图像分割
  • 医学影像
  • 大模型
  • AI

文章操作

  • 收藏文章
  • 评论
  • 分享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亚马逊考文垂员工开始投票进行历史性工会表决

Workers at Amazon’s Coventry warehouse have begun voting in a “historic” trade union recognition ballot that could allow UK employees of the online retailer to bargain collectively for rights and pay for the first time. More than 3,000 workers at the West Midlands hub will take part in the vote, which closes on Saturday, in a long-running battle over workers’ rights between trade unions and the US company. Workers were granted the right to hold the legally binding ballot by the independent Central Arbitration Committee after a campaign by the GMB union, which is running the ballot. Amazon had rejected a request for voluntary recognition. If staff vote to support recognition, the GMB would be given the right to represent them in negotiations over pay and conditions in what would be the first instance of Amazon recognising a union in the UK. The results are expected next week.

Andy Prendergast, the GMB national secretary, said workers had “come together because of the poverty pay and unsafe conditions Amazon has thrust upon them”. “They want the same fair pay and safe conditions any of us would demand. GMB members face shocking levels of intimidation, fear and abuse at the hands of bosses for daring to fight,” he added.

“Amazon has had every chance to do the right thing; now workers are taking things into their own hands to make work better.” Protests will take place at Amazon warehouses across the UK as voting begins on Monday, including sites in Warrington, Dunfermline, Swansea, and Tilbury. A separate rally outside the retailer’s London headquarters will also take place, attended by Kate Bell, the assistant general secretary of the TUC.

GMB’s recognition in Coventry would be a landmark moment after years of campaigning by trade unions over pay and conditions for workers in Amazon’s network of warehouses across the country. While several other locations have workers who are trade union members, the West Midlands site has the most.

Staff in Coventry have been carrying out a series of strike actions for more than a year, demanding pay of £15 an hour and a seat at the table in negotiations. Workers have complained of the company using anti-union tactics, including QR codes displayed around the building, which, when scanned, generated an email to the GMB cancelling union membership.

The vote in Coventry comes in the first full week of a Labour government after Keir Starmer’s party campaigned in the general election to improve workers’ rights, including making it easier for unions to organise in workplaces across Britain. As part of a drive led by the deputy prime minister, Angela Rayner, Labour has promised to legislate within the first 100 days to launch a “new deal for working people”. Unions, however, are concerned the plans could be watered down as a result of business lobbying and are pushing for rapid action.

An Amazon spokesperson said it had increased starting pay by 50% since 2018 to £12.30 or £13 an hour depending on location and had a positive work environment, benefits, and career opportunities. “Our employees have the choice of whether or not to join a union. They always have. We regularly review our pay to ensure we offer competitive wages and benefits,” they added.

Explore more on these topics:

Amazon
Retail industry
Technology sector
GMB union
news

Share

Reuse this content.
注意:Title、Date、Body 三个部分的内容,放入到对应的位置,Title部分内容需要翻译为中文。


最后只需要输出为Makedown源文件格式内容。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