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Med任命首席信息安全官丹·卡斯坦蒂诺

技术实践领导者ModMed®高兴地宣布任命丹·卡斯坦蒂诺为其首席信息安全官。图片{ width=60% }


丹作为技术领袖和一名海军陆战队退伍军人,具有在信息技术、产品和网络安全程序构建、优化和创新方面的丰富经验。他将协助建立ModMed安全意识的强大文化。

丹加入ModMed之前曾在新泽西州地平线蓝十字蓝盾(Horizon Blue Cross Blue Shield)担任副总裁兼首席信息安全官。在这一职务中,他在推进公司的网络安全姿态和确保关键信息资产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地平线蓝十字蓝盾任职之前,丹曾担任一家领先的金融科技公司首席产品和信息安全官。他还曾担任宾夕法尼亚医学(Penn Medicine)的首席信息安全官兼副首席信息官一职,该机构是美国顶尖的学术医疗机构之一,他负责全面的信息安全和IT基础设施项目。

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丹曾共同管理多个网络安全咨询实践,为从初创公司到财富500强企业的客户提供建议。他的专业知识涵盖CISO和CIO咨询、产品管理以及IT和网络安全计划的战略规划。

丹在网络安全领域的领导地位赢得了多项荣誉,包括多项CSO50奖、年度CSO奖,以及2020年SC Awards的最佳美国安全团队奖。他还为Health-ISAC、Symantec Healthcare和VMware Healthcare Security等董事会贡献了自己的专业知识。

丹拥有美国军事大学信息系统安全学士学位和杰克·韦尔奇管理学院MBA学位。

ModMed联合创始人兼联合首席执行官丹尼尔·凯恩(Daniel Cane)表示:“我们非常高兴欢迎丹·卡斯坦蒂诺加入ModMed团队。他在信息安全和IT基础设施方面的丰富经验和可靠业绩将在我们继续为医疗保健行业创新和增强技术解决方案方面发挥无价作用。”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字节和快手混战AI:10余领域,从大模型到AIGC,谁更强?

抖音和快手堪称国内最“密接”的欢喜冤家,在很多领域都是同场Battle。
两者不仅仅都以短视频业务作为核心,更是在多个领域上,双方都有着相似的步伐,比如抖音做电商、快手也做电商;抖音做外卖、快手也做外卖。


如今,当AI在国内大火之际,两家平台也都将目光瞄准在了大模型及AI产品上。
对于AI这一块的投入,字节和快手的力度并不小。
字节于2023年成立专供AI 的Flow部门,并抽调了内部的高层管理和业务骨干担任该部门的相应负责人,其中前Tik Tok产品技术负责人朱文佳任部门的业务负责人、字节跳动产品和战略副总裁朱骏任部门产品负责人,字节跳动技…

快手AI开放平台是快手推出的AI服务平台,面向市场提供AI技术服务,产品服务涵盖计算机视觉、计算机图形学、自然语言处理、音频技术、视频技术、知识图谱、机器学习、AR/VR/MR、多模态等核心技术领域。
在产品落地方面,除了对标字节豆包的快意大模型外,还推出了可灵、可图等等各类AI产品,对标字节的Dreamini等产品。
从实际出发,快手和字节的AI产品的真实体验到底如何呢?AI鲸选社选取了几个热门赛道,进行了对比评测,以期帮大家明了各家在哪些领域布局,以及进展更快些。
10余款AI产品,字节和快手针尖对麦芒。AI鲸选社根据公开资料以及掌握的信息,整理的有关字节和快手在国内AI各领域所推出的产品及功能图表。
Image
注:根据公开资料以及鲸哥内讯整理并制图字节和快手的部分AI产品会有着相同的AI功能,这里选取双方在某个领域上更具代表性的AI产品进行对比测评。
大模型领域,字节更强,快手更稳。大模型是一切AI产品落地的技术基础,也是未来两家AI发展的助推火箭。
从团队看,双方都给予了AI业务高规格的待遇,不仅仅都有副总裁级别的高管参与,而且团队成员也都是从各业务线中抽调的尖兵。

AI绘画工具:字节明牌弱暗牌强,快手可图表现领先。字节和快手在AI绘画工具上都有着尝试,从产品数量看,字节的AI绘画工具较多,比如今日头条的AI绘画功能,抖音的即梦,以及抖音星绘,快手则是可图。

AI社交:字节重视,快手浅试。AI始终都是互联网的必争之地,随着AI的出现,AI社交成为了重要的赛道,腾讯、百度、阿里、美团、字节、快手纷纷推出了自己的AI社交产品。

AI剪辑:字节剪映更成熟,快手快影更丰富。AIGC最重要的应用场景之一是短视频,字节和快手两家同样在AI短视频创作领域进行了加码。

本文链接:https://www.aixinzhijie.com/article/6846158
转载请注明文章出处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长创新:英伟达登顶的底层逻辑,让我们看清什么?

文章来源: 秦朔朋友圈

英伟达股价超越微软、苹果,成为全球市值第一大企业之后,近日出现下跌,失去第一位置。股市必然有波动,股价必然会涨跌,短期中期英伟达可能重回市值第一。


不过比市值登顶更重要的是产业登顶,英伟达毫无疑问已经成为智能时代基础设施的第一驱动,AI生态位的算力王者,超级智能大模型、机器人、智能汽车、AI PC、元宇宙等多领域计算架构的主导者。

从微软、谷歌到苹果曾经的市值交替第一,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走过了PC、互联网、移动三个时代的顶点。
亲历人工智能发展进程的沸腾瞬间,心态颇为复杂。

大市和股价已经如此高企,还在持续上行,且机构继续看好,这种现象在过去的大周期里并不多见。上一次目睹这样的沸腾,已经是24年前。AI算力登顶资本市场这种极具象征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很容易让人联想到2000年前后的网络繁荣,以及泡沫破裂之际刺骨的寒冷。

在这样一个历史时点,非常有必要倡明一个概念:长创新。

长创新、根科技、母生态,才是底层逻辑,也是求解发展问题的答案。

这一次和那一次不太一样:大周期视野下的强智能
互联网从萌芽、泡沫、寒冬到走向鼎盛,实际上是一个已经持续50多年时间的大周期。商业互联网的历程则是30多年。而人工智能如果从1950年前后的源头算起,已经经历70多年漫长探索。如果从这一轮热潮的第一个起点“可用AI”来看,从起步到现在大约已经有15年时间。如果从第二个起点看,起步只有6年时间。
第一个起点,是始于2009年、2012年才形成热度的ImageNet带动的图像识别,神经网络的复兴以及在多个识别领域的付诸实用。
第二个起点,是2018年至2023年从GPT1到GPT4发布所点燃的AI2.0强智能发展行情。准确地说,脱胎于GPT3的ChatGPT在2022年末的发布,才真正引起全球关注,广泛扩散。
第二个起点是AI2.0强智能发展周期的开始。实际上只是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还看不到这条历史性的发展曲线的顶点。但显然AI2.0强智能的基本面,比当初的互联网要坚实的多。
迄今为止,AI2.0主要是一种科技突破、创新扩散现象,不是制造概念,更不是投资画饼。有泡沫是必然的,但是强智能的到来也是必然,且从根本上和股市无关。
股市只是“镜像”了产业科技所取得的成功。真正的价值基础是,人工智能突破所建立的广泛信心,以及全球性的大规模应用。尤其是每一天都在继续取得新的进展,“一夜颠覆”的故事一再发生,使得人们对AGI(通用人工智能)圣杯的感觉已经不仅仅是渴望,而是隐约可及。
不过更为关键的是,这是一个充满生态感的科技故事。而正在谱写的历史,主角不仅仅是人工智能、大模型。

信号:NAIQ、MOTGAM、SCCIEOSS
与新IT-G8重塑全球秩序
数据显示,英伟达是美股增长的主要贡献者,但主角显然不止英伟达。
面向下一代生态平台,NAIQ与MOTGAM基本都是SCCIEOSS八层布局。NAIQ为Nvidia、AMD、Intel、Qualcomm等计算-算力生态基石企业。
MOTGAMA为Microsoft、Open AI、Tesla、Google、Amazon、Meta、Apple等。SCCIEOSS为Sense传感感知、Computing计算结构、Connection网络连接、Intelligence智能、Engine驱动引擎、OS操作系统、Synergy协作合约、Store市场管道的生态平台打法。
华尔街的提法是Magnificent 7(有时是6或5),但如果从整体角度的话,我认为接下来是新IT-G8格局。新IT(Intelligent Technology)为2014-2016年间提出的有别于传统IT(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未来科技产业形态。
IT-G8俱乐部主导全球智能科技格局,提供全球主要智能基础设施。未来每家都是坐拥数十亿用户的生态群落。IT-G8当中,Microsoft、Apple、Meta、Google、Amazon、Nvidia、Elon Musk系必有一席,还有人工智能平台里的一家比如Open AI。
当然IT-G8并非智能科技产业的全部。IT-G8的背后,是已经十分强大但还在继续崛起的智能科技生态群落。IT-G8的全球影响力正在变得不亚于国家形态的传统G8,也就是说:
1、美股狂飙主要是科技股更尤其是7巨头的高歌猛进,这是一场规模前所未有的金融与科技相互赋能、相互催化的爆发性的历史过程。
2、科技与经济生态实际正在加速“极化”,这个世界正在加速成为运行在“他们之上的世界”,7巨头代表了数字基础设施,成为美国治下的新全球化的科技支柱。
3、最非同寻常的一点,科技巨头与超级智能正在合体,Super Power聚变,成为全球性的超级力量存在,不仅改变权力对比,主导科技生态,还将与金融、贸易、能源、知识产权体系等一起重塑全球秩序。
人工智能是这个历史过程的暴风眼。

如何理解长周期里发生的一切?
AI的意义无需赘述。
今天真正需要重新思考重新追问的是,为什么从弱智能到强智能,历经多年探索开始加速发展?
为什么主角是NAIQ、MOTGAM、新IT-G8、英伟达们?
为什么点创新可以破局、却无法成棋?
为什么弯道超车不成立且实际上还是在亦步亦趋地追赶;什么是时间的朋友什么是时间的敌人?
为什么已经本来很强大的他们还在继续加速崛起?
我们正在进入什么样的新的历史螺旋?什么能够真正帮助我们行稳致远?
AGI不是一天到来的,AGI也不是只有一个角度一个节点一个标杆。同样,英伟达们也不是一天到来的,不是只有一个物种一个季节一种范式。
1950年代到2050年代,是从计算到智能、从IT到新IT的长周期。智能的发展按照我的划分,相对分为5个阶段:1950年代以来的计算为主(其实并非智能),1970年代以来的功能智能为主,2010年代以来AI人工智能为主的阶段(其中又分为AI1.0为主的弱人工智能和2020年以来AI2.0为主的强人工智能),接下来一直到2050年左右,会是EI内生智能(Endogenous Intelligence)和II自主智能(Independent Intelligence)等发展阶段。
1950-2006年尤其1970-2006年之间的阶段,其实主要是功能计算。2006-2024年,是AI计算意义上的“智能的计算”从浮现到崛起的长期创新过程。
英伟达的创立比这更早,1993年。1999年GPU诞生。2012年GPU开始用于神经网络训练。从2010年的Feimi,到之后的Kepler、Maxwell、Pascal、Volt、Turing、Ampere、Hopper到2024年的Blackwell,9代体系经过15年的发展,结合CUDA架构,英伟达才逐步形成面向人工智能的技术生态。
接下来从Rubin平台开始一年更新一代。但未来十年算力即使万倍增长也跟不上智能的算力需求扩张。道路漫且长。
智能的计算,随AI人工智能、EI内生智能、II自主智能等智能三个阶段发展,后期将会经历比新摩尔定律更具挑战性的指数级发展。计算架构与智能底座原理之变带来的能效增长,会超越芯片工艺制程。
量子计算可遇而不可期。以什么样的认知、心态、生态和科创体系面对未来,决定企业、行业乃至国家能走多远。创新是微的,但影响和决定大周期和底层逻辑的创新,更是长的。
究其实质,能否行稳致远,其实取决于我们如何理解长周期里发生的一切,如何面对时间。
1950年代到2050年代,是从计算到智能、从IT到新IT的长周期。智能的发展按照我的划分,相对分为5个阶段:1950年代以来的计算为主(其实并非智能),1970年代以来的功能智能为主,2010年代以来AI人工智能为主的阶段(其中又分为AI1.0为主的弱人工智能和2020年以来AI2.0为主的强人工智能),接下来一直到2050年左右,会是EI内生智能(Endogenous Intelligence)和II自主智能(Independent Intelligence)等发展阶段。
1950-2006年尤其1970-2006年之间的阶段,其实主要是功能计算。2006-2024年,是AI计算意义上的“智能的计算”从浮现到崛起的长期创新过程。
英伟达的创立比这更早,1993年。1999年GPU诞生。2012年GPU开始用于神经网络训练。从2010年的Feimi,到之后的Kepler、Maxwell、Pascal、Volt、Turing、Ampere、Hopper到2024年的Blackwell,9代体系经过15年的发展,结合CUDA架构,英伟达才逐步形成面向人工智能的技术生态。
接下来从Rubin平台开始一年更新一代。但未来十年算力即使万倍增长也跟不上智能的算力需求扩张。道路漫且长。
智能的计算,随AI人工智能、EI内生智能、II自主智能等智能三个阶段发展,后期将会经历比新摩尔定律更具挑战性的指数级发展。计算架构与智能底座原理之变带来的能效增长,会超越芯片工艺制程。
量子计算可遇而不可期。以什么样的认知、心态、生态和科创体系面对未来,决定企业、行业乃至国家能走多远。创新是微的,但影响和决定大周期和底层逻辑的创新,更是长的。
究其实质,能否行稳致远,其实取决于我们如何理解长周期里发生的一切,如何面对时间。
AGI不是一天到来的,AGI也不是只有一个角度一个节点一个标杆。同样,英伟达们也不是一天到来的,不是只有一个物种一个季节一种范式。1950年代到2050年代,是从计算到智能、从IT到新IT的长周期。智能的发展按照我的划分,相对分为5个阶段:1950年代以来的计算为主(其实并非智能),1970年代以…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没想到国内大模型厂商又一次high起来,是因为OpenAI 断供!

文章来源:AI前线
整理 | 褚杏娟、华卫

图片来源:由GPTNB生成

6 月 25 日起,陆续有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的各国和相关地区 API 开发者在社交媒体上表示,他们收到了来自 OpenAI 的邮件,表示将采取额外措施停止其不支持的地区的 API 使用。

根据网上流传的邮件截图,OpenAI 表示:“根据数据显示,你的组织有来自 OpenAl 目前不支持的地区的 API 流量。


从 7 月 9 日起,我们将采取额外措施,停止来自不在 OpenAI 支持的国家、地区名单上的 API 使用。”

“要继续使用 OpenAI 的服务,您需要在受支持的地区访问该服务。”在 OpenAI 给出的“支持访问国家和地区”名单上(https://platform.openai.com/docs/supported-countries),世界上大部分地区都可以使用 OpenAI,包括几乎整个西方、东欧大部分地区、南亚和大约一半的非洲,但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俄罗斯、朝鲜、伊朗等地均未在列。

图片来源

而上述不受支持的中国、俄罗斯、朝鲜、伊朗四个国家,似乎“踩在” OpenAI 的雷达上已有一段时间。今年 2 月,这家人工智能公司宣布关闭了其声称由这四个国家的 “国家附属恶意行为者 “使用的账户,表示他们使用 ChatGPT 帮助进行网络钓鱼攻击和开发恶意软件。上个月底,OpenAI 打击了另一组来自中国、俄罗斯、伊朗和以色列的账户。

实际上,OpenAI 早先就对中国大陆地区的用户实行了注册门槛,限制了其对 ChatGPT 服务的访问权限。中国大陆的开发者群体在构建基于 OpenAI API 的衍生服务时,往往需要通过代理服务器或在海外部署反向代理机制。这不仅增加了运维成本,也无法保证服务的稳定性。

这次,OpenAI 的强制决策一出,便立刻引发了国内大模型厂商的回应,各厂商纷纷表示可以支持企业“无痛”迁移,并发布了不少吸引 OpenAI 用户使用其平台的激励措施。而根据多位行业专业人士的看法和预测,国内大模型行业内部此时也有更深层次的…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长创新:英伟达登顶的底层逻辑,让我们看清什么?

来源: 秦朔朋友圈

英伟达股价超越微软、苹果,成为全球市值第一大企业之后,近日出现下跌,失去第一位置。股市必然有波动,股价必然会涨跌,短期中期英伟达可能重回市值第一。


不过比市值登顶更重要的是产业登顶,英伟达毫无疑问已经成为智能时代基础设施的第一驱动,AI生态位的算力王者,超级智能大模型、机器人、智能汽车、AI PC、元宇宙等多领域计算架构的主导者。从微软、谷歌到苹果曾经的市值交替第一,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走过了PC、互联网、移动三个时代的顶点。亲历人工智能发展进程的沸腾瞬间,心态颇为复杂。大市和股价已经如此高企,还在持续上行,且机构继续看好,这种现象在过去的大周期里并不多见。上一次目睹这样的沸腾,已经是24年前。AI算力登顶资本市场这种极具象征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很容易让人联想到2000年前后的网络繁荣,以及泡沫破裂之际刺骨的寒冷。在这样一个历史时点,非常有必要倡明一个概念:长创新。
长创新、根科技、母生态,才是底层逻辑,也是求解发展问题的答案。
这一次和那一次不太一样:大周期视野下的强智能
互联网从萌芽、泡沫、寒冬到走向鼎盛,实际上是一个已经持续50多年时间的大周期。商业互联网的历程则是30多年。而人工智能如果从1950年前后的源头算起,已经经历70多年漫长探索。如果从这一轮热潮的第一个起点“可用AI”来看,从起步到现在大约已经有15年时间。如果从第二个起点看,起步只有6年时间。第一个起点,是始于2009年、2012年才形成热度的ImageNet带动的图像识别,神经网络的复兴以及在多个识别领域的付诸实用。第二个起点,是2018年至…
信号:NAIQ、MOTGAM、SCCIEOSS
与新IT-G8重塑全球秩序
数据显示,英伟达是美股增长的主要贡献者,但主角显然不止英伟达。面向下一代生态平台,NAIQ与MOTGAM基本都是SCCIEOSS八层布局。NAIQ为Nvidia、AMD、Intel、Qualcomm等计算-算力生态基石企业。MOTGAMA为Microsoft、Open AI、Tesla、Google、Amazon、Meta、Apple等。SCCIEOSS为Sense传感感知、Computing计算结构、Connection网络连接、Intelligence智能、Engine驱动引擎、OS操作系统、Synergy协作合约…
长创新、根科技、母生态
无论英伟达还是苹果、谷歌、微软,实际上都是“长创新”的必然。长创新(Long Innovation)是我提出的一个概念。在压力陡增与动作变形同在、反智反常识尘嚣日上的今天,必须倡明这样一个根植于基本面的概念。人工智能发展的底层逻辑里没有速成,前沿科技的发展范式里没有反智,创新思维的词典里也没有取巧和偶然。新概念不是造词,也不只是针对英伟达。概念是对形态的准确理解,是承载实质的认知容器。什么样的容器装什么样的认知。科技历程,一直以来是新认识新概念新物种不断涌现的历程。面对时间,必须有紧迫感,但也必须从长计议。NAIQ、MOTGAM也好,新IT-G8也罢,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有些甚至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一路走来。他们的创新有一个共同规律,就是“长”——长创新。长期主义,长周期科技,长创新生态,是长创新的三个维度。长期主义是观念也是坚持,不懈的行动。长周期科技,意味着所在科技领域的发展本身具有长周期特性…
人工智能发展四个象限:内场外场见高低,内卷外卷见短长
业内看法往往差异较大,尤其中美之间。卷的维度也有较大不同。美国尤其头部企业的决心,远比股市投资者大。大平台基本都看清楚了,考虑的也不是股价的事,更不是像中国有些从二级市场跑到一级市场炒短线投资者说的那样,技术已经见顶大模型已到瓶颈期。一切其实才刚刚开始,只有“玩得动和玩不动”“能以原理升维释放原力”和“不能、只能做到50分”和“就是要坚持做到98分临界点”的区别。有原生原理升维能力、全球资源业务大盘以及多少个billion资金的…
越往第一第二象限走,才越可能有长创新
长心来自于长信,生态需要涵养。只有更多机构能够投资到AI领域,更多创业者能够获得资金资源加持,各行各业企业充分应用各类AI技术,国内大模型相关企业多卷原理升维,少卷价格战,走向第一第二象限才有可能。目前的价格已经够低。良性发展,首先是可持续发展。造血技能还没有成形就大失血,会死一批初创企业,生态因此也就没有了多样性的创新可能。AI领域不能过早重复通过资本把竞争对手全都洗出局的互联网故事。对于某节发起的价格战,说实话各方很有看法。哪怕只为自身考量,国内AI力量至少在早期尽量避免内卷,如果要卷就向外卷,外卷原理,外卷升维,外卷出海,怎么都比内卷强。为什么同样一条路,大家却会去到不同的地方?最后,是个人的观点总结——1.永远没有无所不能的AI,通用是相对的,泛化也始终是相对的。2.AGI不是一天到来的,AGI也不是只有一个圣杯,AGI是连续通过多个节点的渐进过程。3.通用始终首先是一种基本素养,而不是一种广泛能力,但越来越多的通用会基于一系列的专用。4.基本素养决定智能能力,包括泛化能力,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要持续炼丹,去做那些在有些人看来会浪费大量资金资源的事情的原因。5.长期主义要的是智,短期主义要的是能,这就是本质区别,所以取巧可能只是意味着投机,没有在基础原理层面进行突破所取得的增益,都只是“优化”收益,实际上并没有长期竞争力。6.实际上始终取巧的居多,所能看到的大部分宣示取得进展、突破、提高的,都是在取巧,取巧通常会混淆效率和效能、效能和智能的区别。7.原理突破产生原力,带来新的边际效应,取巧利用原力红利,边际效应早期可以,中后期显著递减。8.极端而言,原理、原力是本,场景、应用、盈利是末。奔着原理去得到的是原力,早期是大资金加持,中期原力成为印钞机,最终智能成为硬通货。冲着赚钱去得到盈利,最终没有自己的原理,用的是别人的原力。这是创新和生意的区别。9.规模始终更有效,就像Scaling Law(尺度定律)始终有效。还有一个不叫Scaling Law的Scaling Law就是生态效应,平台的开发者越多,使用模型的用户越多,接入的设备与传感越多,对模型的增益越大,母体越强。10.所以一定会更趋中心化,更像吸星大法,中心化智能会把一切都吸进去,也会把很多都吐出来。会有“哥斯拉即视感”,也会有依附,人和万物对中心化智能的依附。11.当然也会有反身性,垄断指责、智能税、伦理道德、数据隐私等问题都出来了,有时候是问题,有时候其实是多方博弈。12.公域私域的边界、力量与权力的关系、智能鸿沟与基尼系数、智能红利是否能体现为智能普惠等问题,正在集中爆发,用一句老的术语说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会相当突出,摩擦成本急剧升高。13.个性化智能最有可能在端侧实现,端侧效率最高,但效能未必最高。端侧智能是每个人的智能,但不一定是通用人工智能,端侧的通用能力要基于云端结合的混合智能。14.云侧智能实质上更好控制,端侧智能实际上更加安全。但是前者是对控制者而言,后者是对个人而言。所以很多时候会看到同样是在讲安全,但实际可能完全不是一回事,但明天后天的秩序就这样被定义了。15.未来是复杂的,心态比未来更复杂。。注意:Title、Date、Body 三个部分的内容,放入到对应的位置。最后只需要按照格式标准输出为Makedown源文件格式内容。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分析 1400 万篇论文发现:“AI 味”非常浓,中国使用 LLM 比例高达 35%

近日,来自德国图宾根大学Hertie脑健康人工智能研究所、图宾根人工智能中心的研究团、美国西北大学的研究者发布了一篇名为《通过多余词汇探究学术写作中 ChatGPT 的使用》(Delving into ChatGPT usage in academic writing through excess vocabulary)的论文。

论文通过细致的语言分析提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ChatGPT 等大语言模型辅助写作对科学文献产生了的影响,甚至超过了 COVID-19 疫情对学术写作的影响。


论文“AI味”有点浓:2024至少10%的论文使用了LLM

自OpenAI在2022年11月发布ChatGPT以来,学术文献的写作风格“AI味”变得有点浓,尤其是2024年。

“我们仅分析了出版年份从2010年到2024年的论文,得到了14182520篇摘要供分析。”该论文将分析了 PubMed 图书馆中超过 1400 万篇2010至2024年生物医学摘要的语料库,跟踪了过去十年科学写作的变化。

研究者惊讶地发现,至少10%的2024年发布的研究论文在撰写过程中使用了大型语言模型(如ChatGPT)进行辅助。在某些特定领域和国家,这一比例更是高得惊人。

研究人员首先确定了2024年相比以往年份显著更频繁出现的词汇。这些词汇包括 ChatGPT 写作风格中典型的许多动词和形容词,比如 “深入挖掘”、“复杂”、“展示” 和 “突出” 等。

通过分析词汇使用频率的变化,研究人员注意到,自ChatGPT发布以来,许多特定的风格词汇,如“delves(钻研)”“showcasing(展示)”“underscores(强调)”等词汇的使用频率显著增加,这反映出科学家们在撰写论文时,越来越多地借助ChatGPT来润色和修改文本。

论文采集了3个真实的 2023 年摘要的示例,来说明了这种 ChatGPT 风格的摘要语言表达方式:

根据这些具备AI生成色彩的标志词,研究人员估计在2024年,AI 文本生成器影响了至少10% 的所有 PubMed 摘要。

有趣的是,论文中研究者以新冠病毒等词汇对学术论文的影响对AI生成的影响做了对比。

发现在某些情况下,ChatGPT等AI生成工具给学术文献写作带来的影响,甚至超过了 “Covid”、“流行病” 或 “埃博拉” 等词汇在其所处时期的影响。

LLM 真的可靠吗?研究者:需重估AI辅助论文写作的规则

科学家使用LLM辅助写作,是因为LLM可以提高文本的语法、修辞和整体可读性,帮助翻译成英文,并快速生成摘要。

然而,LLM 可能会捏造事实、强化偏见,甚至进行抄袭。

论文指出:“LLM因编造参考文献而臭名昭著, 提供不准确的总结,并做出看似权威、令人信服的虚假陈述。虽然研究人员可能会注意到并纠正LLM辅助的自己工作摘要中的事实错误,但发现LLM生成的文献综述或讨论部分中的错误可能更难。”

此外,LLM 还可以模仿训练数据中的偏差和其他缺陷,甚至是彻头彻尾的抄袭,这种同质化会降低科学写作的质量。该研究表明,尽管LLM存在以上种种限制,但 LLM 在学术写作中的使用率仍在上升。

学术界应该如何应对这一发展?一些人建议使用检索增强型 LLM,从可信来源提供可验证的事实或让用户向 LLM 提供所有相关事实,以保护科学文献免于积累细微的不准确性。其他人认为,对于某些任务,如同行评审,LLM并不适合,根本不应该使用。因此,出版商和资助机构出台了各种政策,禁止LLM参加同行评审, 作为合著者,或任何类型的未公开资源。

该论文注明:“我们没有使用 ChatGPT 或任何其他 LLM 来撰写手稿或进行数据分析。”

借助这一研究,研究者在论文中呼吁重新评估当前有关 LLM 用于学术的政策和法规:“LLM 的使用对科学写作的影响确实是前所未有的,甚至超过了新冠疫情引起的词汇量的剧烈变化。LLM 的使用可能伪装得很好,难以察觉,因此其采用的真实程度可能已经高于我们测量的范围。这一趋势要求重新评估当前有关 LLM 用于学术的政策和法规。”

研究者在论文结尾处写道:“我们希望未来的工作能够更细致地深入追踪 LLM 的使用情况,并评估哪些政策变化对于应对 LLM 在科学出版领域兴起所带来的复杂挑战至关重要。”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分析 1400 万篇论文发现:“AI 味”非常浓,中国使用 LLM 比例高达 35%

文章来源: AI科技大本营
整理 | 王轶群
责编 | 唐小引
出品丨AI 科技大本营(ID:rgznai100)

近日,来自德国图宾根大学Hertie脑健康人工智能研究所、图宾根人工智能中心的研究团、美国西北大学的研究者发布了一篇名为《通过多余词汇探究学术写作中 ChatGPT 的使用》(Delving into ChatGPT usage in academic writing through excess vocabulary)的论文。

Image1

论文通过细致的语言分析提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ChatGPT 等大语言模型辅助写作对科学文献产生了的影响,甚至超过了 COVID-19 疫情对学术写作的影响。


论文“AI味”有点浓:2024至少10%的论文使用了LLM

自OpenAI在2022年11月发布ChatGPT以来,学术文献的写作风格“AI味”变得有点浓,尤其是2024年。

“我们仅分析了出版年份从2010年到2024年的论文,得到了14182520篇摘要供分析。”该论文将分析了 PubMed 图书馆中超过 1400 万篇2010至2024年生物医学摘要的语料库,跟踪了过去十年科学写作的变化。

研究者惊讶地发现,至少10%的2024年发布的研究论文在撰写过程中使用了大型语言模型如ChatGPT进行辅助。在某些特定领域和国家,这一比例更是高得惊人。

研究人员首先确定了2024年相比以往年份显著更频繁出现的词汇。这些词汇包括 ChatGPT 写作风格中典型的许多动词和形容词,比如 “深入挖掘”、“复杂”、“展示” 和 “突出” 等。

Image2

上图包含某些单词的 PubMed 摘要的频率。黑线显示从 2021-22 年到 2023-24 年的反事实推断。前六个单词受到 ChatGPT 的影响;后三个单词与影响科学写作的重大事件有关,并显示出来以供比较。

通过分析词汇使用频率的变化,研究人员注意到,自ChatGPT发布以来,许多特定的风格词汇,如“delves(钻研)”“showcasing(展示)”“underscores(强调)”等词汇的使用频率显著增加,这反映出科学家们在撰写论文时,越来越多地借助ChatGPT来润色和修改文本。

论文采集了3个真实的 2023 年摘要的示例,来说明了这种 ChatGPT 风格的摘要语言表达方式:

Image3

根据这些具备AI生成色彩的标志词,研究人员估计在2024年,AI 文本生成器影响了至少10% 的所有 PubMed 摘要。

有趣的是,论文中研究者以新冠病毒等词汇对学术论文的影响对AI生成的影响做了对比。

发现在某些情况下,ChatGPT等AI生成工具给学术文献写作带来的影响,甚至超过了 “Covid”、“流行病” 或 “埃博拉” 等词汇在其所处时期的影响。

研究者对2013 年至 2023 年的所有年份进行了相同的分析,发现诸如“冠状病毒”、“封锁”和“大流行”等词汇的使用量非常大,这与新冠疫情对生物医学出版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的观察结果一致。

研究者将2013至2024年的所有774个独特多余词注释为内容词(如mask或convolutional)和风格词(如intricate或notably)。新冠疫情期间的多余词汇几乎完全由内容词组成(例如breathing、remdesivir等),而 2024 年的多余词汇几乎完全由风格词组成。在 2024 年的所有 280 个多余风格词中,66% 是动词,18% 是形容词。相比之下,前几年的大多数多余词都是名词。如下图所示,ChatGPT的多余词使用量,远高于新冠等流行病毒的数量。

Image4

新冠疫情期间的多余词汇几乎完全由内容词组成(例如breathing、remdesivir等),而 2024 年的多余词汇几乎完全由风格词组成。在 2024 年的所有 280 个多余风格词中,66% 是动词,18% 是形容词。相比之下,前几年的大多数多余词都是名词。

IT 期刊里中国作者对LLM的使用比例高达35%

“我们估计,不同学术领域、所属国家和期刊的 LLM 使用率下限从 5% 以下到 30% 以上不等。这种差异可能与 LLM 采用率的实际差异相对应。例如,计算领域的 LLM 使用率下限较高(20%)可能是因为计算机科学研究人员更熟悉并愿意采用 LLM 技术。在非英语国家,LLM 可能确实可以帮助非母语人士编辑英语文本,这可以证明其广泛使用是合理的。最后,在审查流程加快和/或简化的期刊上发表文章的作者可能会争取 LLM 来撰写省力文章。”研究者在论文中写道。

在计算机科学和生物信息学等领域,大语言模型的使用率最高,其次为环境、医学、生物信息学、材料学。

Image5
在非英语母语国家如中国、韩国等,大语言模型在学术论文写作中的使用率相对较高。研究人员发现,在中国和韩国等国家的 PubMed 子组中,大约有15% 的摘要是使用 ChatGPT 生成的。

而在英语母语国家如英国和新西兰的使用率则较低,在英国仅为3%。然而,这并不一定意味着英国作者使用 ChatGPT 较少。

事实上,根据研究人员的说法,实际上使用 AI 文本生成器的可能要高得多。

研究者认为:许多研究人员会编辑 AI 生成的文本,以删除典型的标志词。母语使用者在这方面可能具有优势,因为他们更有可能注意到这类短语。这使得确定受 AI 影响的摘要的真实比例变得困难。

在可测量的范围内,AI 的使用在期刊中特别高,比如在 Frontiers 和 MDPI 期刊中约为17%,在 IT 期刊中更是达到了20%。在 IT 期刊中,中国作者的比例最高,达到了35%。

在学术界高声望期刊如《自然》《科学》《细胞》等,LLMs使用率较低,而一些开放获取期刊如 Sensors、Cureus 的使用率则较高。

Image6

LLM 真的可靠吗?研究者:需重估AI辅助论文写作的规则

科学家使用LLM辅助写作,是因为LLM可以提高文本的语法、修辞和整体可读性,帮助翻译成英文,并快速生成摘要。

然而,LLM 可能会捏造事实、强化偏见,甚至进行抄袭。

论文指出:“LLM因编造参考文献而臭名昭著, 提供不准确的总结,并做出看似权威、令人信服的虚假陈述。虽然研究人员可能会注意到并纠正LLM辅助的自己工作摘要中的事实错误,但发现LLM生成的文献综述或讨论部分中的错误可能更难。”

此外,LLM 还可以模仿训练数据中的偏差和其他缺陷,甚至是彻头彻尾的抄袭,这种同质化会降低科学写作的质量。该研究表明,尽管LLM存在以上种种限制,但 LLM 在学术写作中的使用率仍在上升。

学术界应该如何应对这一发展?一些人建议使用检索增强型 LLM,从可信来源提供可验证的事实或让用户向 LLM 提供所有相关事实,以保护科学文献免于积累细微的不准确性。其他人认为,对于某些任务,如同行评审,LLM并不适合,根本不应该使用。因此,出版商和资助机构出台了各种政策,禁止LLM参加同行评审, 作为合著者,或任何类型的未公开资源。

该论文注明:“我们没有使用 ChatGPT 或任何其他 LLM 来撰写手稿或进行数据分析。”

借助这一研究,研究者在论文中呼吁重新评估当前有关 LLM 用于学术的政策和法规:“LLM 的使用对科学写作的影响确实是前所未有的,甚至超过了新冠疫情引起的词汇量的剧烈变化。LLM 的使用可能伪装得很好,难以察觉,因此其采用的真实程度可能已经高于我们测量的范围。这一趋势要求重新评估当前有关 LLM 用于学术的政策和法规。”

研究者在论文结尾处写道:“我们希望未来的工作能够更细致地深入追踪 LLM 的使用情况,并评估哪些政策变化对于应对 LLM 在科学出版领域兴起所带来的复杂挑战至关重要。”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钉钉宣布对所有大模型开放,构建中国最开放AI生态

6月26日,“Make 2024钉钉生态大会”在北京举办。会上,钉钉宣布对所有大模型厂商开放,构建中国最开放AI生态。


除了通义大模型外,MiniMax、月之暗面、智谱AI、猎户星空、零一万物、百川智能六家大模型厂商已经与钉钉达成合作。目前,钉钉生态伙伴总数超过5600家,其中AI 生态伙伴已经超过100家;钉钉AI每天调用量超1000万次。

钉钉总裁叶军表示:“模型开放是钉钉生态开放战略的再进一步。随着行业从模型创新走向应用创新,探索大模型的应用场景是钉钉的责任所在。钉钉拥有大量企业客户,数据优势与场景优势叠加,和大模型之间彼此需要。另一方面,钉钉上的大企业客户也对模型开放提出要求。”

钉钉宣布对所有大模型开放

钉钉和大模型的三种合作模式

过去一年多,大模型行业经历了数量爆发和快速迭代时期,随着模型能力的不断提升,业内也逐步形成共识:真实场景中的大规模应用,是大模型价值验证和通往AGI的必由之路。

钉钉作为国内最大的智能化协同办公和应用开发平台,拥有海量的用户和千行百业的应用场景。去年4月,钉钉接入通义大模型,用AI将产品重做一遍,至今已经完成了20多条产品线80多个功能的AI化;去年8月,钉钉开放了AI PaaS,帮助生态伙伴用AI重塑产品;此次钉钉将自身产品和场景向所有大模型厂商开放,构建最开放的AI生态,与伙伴共同探索大模型应用之路。

钉钉与大模型生态伙伴将以三种模式展开合作与探索。

钉钉的IM、文档、音视频等产品的AI能力主要由通义大模型支持。在此基础上,钉钉将结合其他各家大模型的特点,探索不同模型能力在产品和场景中的应用。例如,钉钉正和月之暗面一起,基于大模型的长文本理解和输出能力,探索教育类应用场景。

在AI Agent开发方面,钉钉已向大模型生态伙伴开放AI助理(AI Agent)开发平台。开发者在钉钉上创建AI助理时,除了默认的通义大模型外,还可以依据自身需求,选择不同厂商的大模型。

针对客户的个性化场景和需求,钉钉将与大模型厂商一起,为客户定制相应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并提供模型训练调优、AI解决方案打造、AI定制应用开发等服务,还可实现模型的私有化部署。

钉钉上已产生50万AI助理

生态开放一直是钉钉最重要的战略之一。目前,钉钉生态伙伴总数超过5600家;其中AI 生态伙伴已经超过100家,除了AI 生态伙伴外,还有AI Agent产品、AI解决方案、AI插件等不同领域的伙伴。钉钉AI每天调用量超1000万次。

今年1月,钉钉发布了AI助理(AI Agent)。截至5月底,钉钉上创建的AI助理总数约50万个。今年4月,钉钉正式上线AI助理市场(AI Agent Store),覆盖企业服务、行业应用、效率工具、财税法务、教育学习、生活娱乐等类目,一个多月以来,上架的AI助理数量已超700个。

钉钉生态中的众多ISV正在积极拥抱AI,例如客户服务类SaaS售后宝,采用API inside模式,将钉钉AI助理能力内嵌于自身的应用之中,打造“AI客服助理”,为客户提供自然语言问答、数据分析等功能和服务。同时,原生AI应用也陆续加入钉钉生态,AI图像生成应用“悠船”已于6月初上架钉钉开放平台。

过去一年中,钉钉和生态伙伴深度集成的套件产品取得飞速发展。套件将生态伙伴的功能集成进钉钉自身产品中,为客户提供统一无缝的使用体验。截至五月底,钉钉套件的生态合作伙伴共计22家,近一年实现营收近1亿元。其中,探迹与钉钉合作的“钉钉客户管理”套件营收超千万;Moka、e签宝、用友畅捷通、蓝凌、北极星、鸿欢等共计11家生态伙伴套件产品的营收分别超过百万级。

全新AI搜索开启邀测

此次大会上,钉钉还宣布升级全局搜索能力,开启全新“钉钉 AI 搜索”的邀测。 如果说AI助理旨在解决钉钉功能繁多的问题,AI搜索要解决的则是钉钉上信息分散的问题。这一功能可深度整合钉钉内工作与协作信息,大幅提升搜索效率,解决工作学习、日常生活等场景中遇到的各类搜索需求。

同时,钉钉对 AI 助理的思考系统、感知系统和行动系统进行了大幅升级,如在思考系统方面,AI 助理具备了更强的记忆和推理能力。在行动系统方面,AI 助理已具备多 Agent 协同、工作流、拟人操作等多种行动能力。这些能力升级,将通过Assistant API 和Inside API 两种方式,进一步向生态伙伴和客户开放。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展览综述 | 期待值拉满!WAIC 2024展览新品首曝,硬核看展攻略来袭!

展览图片

全球人工智能领域正迎来历史性变革与迅猛发展,上海抢抓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机遇,以人工智能驱动形成新质生产力,加快打造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举办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是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搭建国际合作交流平台的重要举措。


此外, “AI+”已超越理论阶段,真实地走进生产和生活,展览现场还将看到谷歌与兰州大学携手合作,利用开源技术Tensorflow,将敦煌风格的纹样迁移到现代服饰,为敦煌文化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小影科技正式对外发布旗下toB品牌“影伙引擎”,让商业内容创意更高效;未来式智能将展示最新的AI Agents技术和产品成果,助力电力、金融、医疗等多个行业发展;时空旅程将带来时空旅程人工智能科技研学体验馆(时空之眼),展示如何打造线上下一体化的AI+教育、文旅、社交、娱乐综合商业体。

看点二:

央国企“AI+”构建创新“增长极”
央国企将科技创新摆在“头号工程”的重要位置。在人工智能领域,央国企正形成新动力、新合力,构建创新“增长极”。在今年展览现场,中国移动、中国联通、…

除了备受瞩目的三大看点之外,WAIC 2024展览还将深入探索数字健康与智慧医疗的前沿,感受低碳能源如何重塑我们的环境,体验商业零售的智能化变革,领略金融科技带来的便捷与创新,探索智慧城市的无限可能,享受文娱体育的科技魅力,以及见证智能教育如何启迪未来。每一个板块都是对未来世界的一次深刻洞察,每一项创新应用都在向我们宣告:未来,已经触手可及!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Liminal发布2024年客户认证链接指数

Liminal宣布发布2024年客户认证链接指数,这是其最新报告,审视日益竞争激烈的客户认证解决方案市场中领先的技术供应商。图片{ width=60% }


该基准报告确定了解决当前认证挑战的顶尖15家解决方案提供商,如无密码过渡、账户恢复不力和收入优化,同时满足未来对自动化风险决策、本地欺诈检测和生物识别使用增加的需求。Liminal的研究报告提供了详细的市场分析和产品能力评估,评估了超过50个客户认证解决方案。
“如今,企业面临着巨大压力,要抵御复杂的网络威胁,同时提供无缝的客户体验,并控制成本,”Liminal首席执行官特拉维斯·贾雷说道。“客户认证链接指数聚焦于在这些领域做出卓越表现的顶级供应商,提供可扩展、灵活的解决方案,改善安全性、客户满意度和财务表现。该报告为企业提供行动洞见,让其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做出快速、明智的决策。”
市场已趋于成熟,组件解决方案正在汇聚为一个拥挤的集成认证平台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基本的认证功能现在已经成为商品化,并嵌入到相邻的面向客户身份的产品中。报告突出了客户认证市场的多样性,展示了从全球云服务提供商和通信平台即服务(CPaaS)巨头到新兴生物识别公司的供应商。这些评估的公司在大小、产品套件和解决认证挑战的方法上有很大的差异。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格局中,这15家顶级供应商凭借满足市场对增强安全性、提高运营效率和用户体验的需求而崭露头角。
《客户认证链接指数》剖析了每家供应商的核心能力、市场影响力和营销策略。它强调了诸如基于人工智能的风险决策、无密码认证和综合的身份和访问管理(IAM)能力之类的高级功能。融合了身份验证、欺诈检测和用户管理的供应商特别有效。这15家顶级供应商通过达到最低产品执行门槛和最低策略门槛区分自己。要了解详细的评估标准,请访问我们的网站以获取完整报告。
领先的客户认证解决方案提供了重大好处,例如降低账户恢复成本、减少呼叫中心费用、降低客户流失,企业每年可以节省数百万美元。各个行业的公司,包括金融服务、医疗保健、电子商务和旅行,通过采用这些先进解决方案实现了显著的投资回报。要了解排名靠前的供应商、其产品详情以及按行业和公司规模细分的投资回报率,请探索您获取报告的选项。
指数方法使用来自Liminal的Link平台的数据和见解,根据特定的用例评估和排名领先供应商。Liminal的专有框架根据市场趋势和买家需求评估产品功能,支持Liminal景观的分类法和本体论。这涉及对买家进行彻底调查,以识别关键功能和有价值的组件,考虑因素包括客户满意度、市场渗透和品牌认知度。会员可以登录他们的Link账户,查看完整结果的报告。还不是会员?探索您获取基准报告的选项。
要了解AI、物联网、网络安全、人工智能科技新闻以及行业专家见解的最新进展,请访问AITechPark!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