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的后来者居上策略:靠隐私保护打脸微软

以下是来自tom’s guide作者Alex Wawro的笔述:

01.苹果与微软相比更注重用户隐私

我一直是Windows的忠实用户,但微软疯狂地将人工智能融入一切,让我开始觉得应该咬咬牙换成Mac。
自小我几乎只用Windows电脑,所以我对MacOS一直不太适应。


虽然Windows 11有其缺点,但总的来说,自2021年发布以来,微软在维护和改进方面做得还不错。
然而,在参加了WWDC 2024大会并如我所期地听到苹果讨论AI和隐私的问题后,我很想在今年晚些时候MacOS Sequoia发布时转向苹果系统。
坦白说,我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更多是因为微软不遗余力地将“AI”推向所有产品,而不是因为我有多喜欢苹果产品。
我用iPhone是因为我以前写过关于游戏的文章,而苹果的App Store是移动游戏开发者的必争之地,但除此之外,我个人不太喜欢苹果的设计理念。
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无法定制或控制设备的某个关键方面,因为苹果没有提供给用户这样的选择,这种感觉让我非常不爽。但我对Windows Copilot还有这些AI功能渗透电脑的方式更加反感。
自从微软在2023年推出带有ChatGPT的Bing以来,我使用过各种形式的“人工智能”,但除了让互联网充斥着垃圾数据外,我还没找到使用它们的令人信服的理由。
虽然微软一直在…

02.苹果的人工智能如何处理用户数据?

上周,苹果在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上轰轰烈烈地宣布,将在其产品中加入人工智能,并与ChatGPT开发商OpenAI合作。
苹果在推出一套自主研发的AI模型的同时,还将ChatGPT集成到其设备和软件中。因此,人们很自然地想知道,这两家公司将如何处理用户的个人信息。
对于以安全和隐私著称的苹果来说,这个问题尤为关键。
苹果智能(Apple Intelligence)是苹果自主研发的AI工具的统称,主要定位于个人助手,强调“个人”这一点。它会获取有关用户的人际关系、联系人、发送的信息、电子邮件、参加过的活动、日历上的会议等具体信息,以及其他与用户生活息息相关的数据。
苹果希望,利用这些数据让用户的生活变得更轻松,例如,帮用户找到几年前音乐会的照片,找出要附在邮件中的正确附件,或者按照优先级和紧急程度对用户的移动通知进行排序。
不过,苹果智能可能缺乏某些科技专家所谓的“世界知识”,也就是关于历史、时事和其他与用户非直接相关的信息,而这就是ChatGPT的用武之地。
用户可以选择让Siri将问题和提示转发给ChatGPT,或者让ChatGPT帮助在苹果应用程序中编写文档。
苹果表示,计划最终与其他第三方人工智能模型进行整合,这种整合基本上消除了访问ChatGPT的步骤,为苹果用户提供了更无缝的使用体验。
由于苹果智能和ChatGPT的用途大不相同,用户发送给这两个AI的信息量和类型也可能不同。…

03.苹果的训练数据

苹果的人工智能模型并非凭空出现。 它们也必须经过训练,就像其他公司提供的模型一样。 这不禁让人猜想苹果使用了谁的数据,又是如何使用的?
在上周发布的一份技术文件中,苹果表示,其模型是“根据授权数据”(包括为增强特定功能而选择的数据)训练的。
苹果补充说:“在训练基础模型时,我们从不使用用户的私密个人数据或用户互动,我们会应用过滤器去除个人身份信息,如在互联网上公开的社会安全号码和信用卡号。”
不过,苹果的确承认从公共互联网上搜刮数据,然后用于训练其自研模型,这与其他人工智能公司有些类似,其中一些公司曾面临版权诉讼,并引发了一场关于人工智能初创公司是否不公平地从人类工作中获利的争论。
苹果没有透露其摄取了哪些网络信息,但该公司明确表示出版商可以在其网站上添加代码,以防止苹果的网络爬虫收集其数据。但是,这将保护自己知识产权的责任完全推给了出版商,而不是苹果公司。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国产半导体,逆袭中!

文章来源:头部科技

为了防止中国追赶,美国隔三差五发出禁令,阻止先进的半导体技术与产品进入中国。
他们也许担心中国一旦发展起来,会颠覆原有的竞争格局,所以不按套路出牌。


纵然有些人并不希望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但是他们无法阻挡中国前进的步伐。
自研之路,困难重重。
但,问题不大。

图片来源:由GPTNB生成

成熟制程,后来居上

美国担心不无道理,中国成熟芯片在全球的市占率已经相当夸张
以成熟制程为主的中国芯片产业,在2024年表现出非常好的成长性,不比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光伏差。
在占全球需求大头的成熟制程领域,中国的产能不知不觉接近重要阈值。

图片来源:由GPTNB生成

据《南华早报》报道,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芯片总产量同比飙升40%,达到了981亿颗,几乎是2019年同期的三倍。
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24年前四个月,中国芯片出口额达到3552.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3.5%,创下历史新高
2018年前四个月,中国集成电路出口396.5亿颗,金额675.8亿人民币;2024年前四个月,中国集成电路的数量涨到886.8亿颗,出口金额上升到3552.4亿人民币。2018年前四个月,出口一颗芯片平均价值大概是1.7元;而2024年前四个月,单颗芯片的价值上升为4元。
6年时间,集成电路出口数量涨了2.23倍,金额涨了5.25倍。中国芯片产业在数量、金额、单位价值上也都有了质的飞跃。
这是明显的产业升级,量价齐升。其中细分领域亦有不少全球领先的行业和公司
6月12日消息,根据全球市场研究机构TrendForce集邦咨询调查显示,2024年第一季全球前十大晶圆代工产值季减4.3%至292亿美元。
从排名来看,TOP5代工厂变化明显,中芯国际受益于消费性库存回补订单及国产化趋势,第一季度排名首次超过格芯、联电,跃升至第三名,市场份额达到5.7%,营收季增4.3%至17.5亿美元,营运表现优于其它对手。
根据NE时代统计,在功率半导体行业,2023年1-8 月我国新能源乘用车功率模块国产供应占比超过 59%。随着国产功率模块搭载量的大幅提升,国产功率模块在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份额达到了37%。
据Yole数据,在CIS领域,2022年韦尔股份在手机行业中的市占率为11%,仅次于索尼和三星。
根据ICV TAnk数据,在全球汽车CIS市场中,2024年韦尔的市占率已经达到43%,超越安森美成为全球第一。
搭上快充的顺风车,在电荷泵充电管理芯片这个细分领域,南芯科技发展迅速,几年时间就做到全球第一,2021年24%的市占率,领先全球模拟巨头TI十个百分点。
在内存接口芯片领域,澜起科技的份额常年维持在40%以上,一家独大。
在中国NOA智能驾驶芯片领域,地平线的占比是49.05%,比英伟达还高。
这几年中国半导体产业确实获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
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评估,2023年中国大陆成熟制程产能占比已经达到29%。
半导体研究机构Knometa Research则预计,到2026年,中国大陆的IC晶圆厂产能将激增至全球第一,具有里程碑意义。
据CSIS,按照现在的扩产情况,**到2030年中国在成熟制程的产能占比可能会达到50%**。

图片来源:由GPTNB生成

所以,就连《芯片战争》作者米勒也说:中国成熟制程芯片不停扩产,让美国感到恐慌
麦卡锡的研究报告《建设中的新世界:中国与半导体》更是把未来世界的晶圆代工厂划分为,中国和其他
美欧盟日都担心,中国对成熟节点建设的补贴会对全球半导体市场造成负面影响,不少业内人士担心产能过剩
不管这些担心,中国企业在迅速扩大产能,很可能成为中国与发达经济体未来贸易争端的又一前奏。
美国政府就算各种未雨绸缪,政策辖制,可终究难敌大势
自从2018年7月中国大陆产半导体出口至美国需加征25%的关税以来,美国从中国进口半导体及相关产品大幅下降。但在终端消费领域,美国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这些产品里面所含有的中国本土芯片占比也在日益增加。
不以单颗产品,而是集成到终端消费品里进行出口,这方面美国很难有办法进行辖制。
中国成熟制程芯片不停扩产,注定让美国感到恐慌

图片来源:由GPTNB生成

不止芯片工艺,国产技术始终在进步

28nm 是成熟与先进的分水岭,28nm 以上算先进,以下是成熟。
在全球半导体领域,成熟制程和先进制程的比例大概是7比3,成熟占七成,先进占三成。
如上海微电子的国产28nm光刻机,已达到了第四代光源水准,这对于提升国内中端芯片制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目前在全球占比六成左右,96%以上都是28nm的成熟制程芯片。换言之,如果中国具备越来越强的成熟制程生产能力,包括新能源在内的一般家用消费品,可以全面国产
国产芯片在制程工艺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例如,中国芯片制造商如华为海思、中芯国际(SMIC)在14纳米工艺技术上取得重要突破,并预计在规划的时间内实现量产。
当华为 Mate60 以惊人的性能征服了市场,很多人惊讶地发现,这款手机的芯片竟然只用了7nm制程。半导体行业观察机构 TechInsights 副主席 Dan Hutcheson 在评价华为Mate60 Pro 时用到“令人惊叹”“始料未及”等词汇。
虽然台积电早已宣布3nm 芯片投入量产,正摩拳擦掌准备攻克2nm 和1.4nm 的技术难关。然而,在华为Mate60面前,这些所谓的先进技术似乎显得苍白无力。芯片的性能并不完全取决于制程的大小。
相反,优化设计和提升良品率同样重要。而台积电过于追求制程的更新换代,却忽视了这些基础性的工作。这就像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台积电跑得越快,越容易忽略沿途的风景,最终可能只是原地踏步。
所谓的先进制程,或许不过是一场自我陶醉的“内卷”罢了.

图片来源:由GPTNB生成

尽管面临光刻机禁令,中国半导体产业仍在努力突破技术瓶颈,华为宣布,自主研发的光刻机问世,也标志着华为在芯片制造领域的突破成果开始显现。
与此同时,国产芯片产业的其他企业也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国产芯片产业的版图中,联发科的天玑9300+芯片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新星。天玑9300+基于先进的4nm工艺,配备了全大核CPU架构,其性能在安卓阵营中堪称佼佼者
龙芯等企业在芯片架构上获得突破,如龙芯2B的成功流片,标志着国内在CPU设计上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
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获得了504比特超导量子计算芯片“骁鸿”,刷新了国内超导量子计算芯片的记录。
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教授吴华强、副教授高滨团队研制出全球首颗全系统集成的、支持高效片上学习(机器学习能在硬件端直接完成)的忆阻器存算一体芯片。该芯片在支持片上学习的忆阻器存算一体芯片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有望促进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可穿戴设备等领域的发展。
海特高新在高端核心装备研制与保障、高性能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等领域的成就,彰显了其在国产芯片产业中的引领作用。
紫光集团等国内企业在DRAM和NAND Flash存储芯片领域取得进展,减少了对外部供应的依赖。
西湖大学研发的冰刻技术简化了芯片制造流程,提高了生产效率,为芯片制造提供了创新路径。
在硅片、光刻胶、特种气体等关键材料以及光刻机、刻蚀机等核心设备上,国内企业逐步实现国产替代,减少对外依赖。
长电科技、通富微电等公司在先进封装技术上有所突破,如2.5D/3D封装、晶圆级封装等,提高了芯片的集成度和性能。
国产芯片企业开始采用开源的RISC-V架构,降低了研发成本,加速了产品上市周期。

图片来源:由GPTNB生成

很多半导体厂商都在寻找新赛道、新工艺和新材料,就是想要绕开传统硅芯,开启全新的芯片时代,抢先抢占市场,比如光子芯片、量子芯片、玻璃芯片等等,都被寄予厚望。
中国中央电视台重磅披露,我国的芯片研发团队成功研制出第三代“玻璃穿孔技术”,仅指甲盖大小的新型玻璃晶圆,就可打上100万个微孔,再串联成复杂的集成电路。
仕佳光子,作为国内先进的光电子核心芯片供应商,其PLC分路器芯片和AWG芯片等产品在光通信领域占据重要地位。仕佳光子的持续创新和技术研发,为光通信网络的建设和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汉明和毛军发都强调了后摩尔时代中国在芯片封装技术方面的机遇。通过异构集成电路,即在同一个3D系统级封装(SiP)中集成不同工艺的硅和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吴恩达:美国加州SB-1047法案,将扼杀开源大模型

今年2月7日,美国加州议会拟定了《SB-1047前沿AI大模型安全创新法案》。经过4个月6次修订、审议,该法案已经通过了一些关键条款,距离正式发布已经很近了。


表面上,这是一个增强大模型安全、透明性、促进公平、吸引投资的法案。实际上,你仔细阅读其中一些关键条款,会发现这对于一些科技企业、开发者将带来非常大的负面影响。

例如,根据该法案的定义,Meta的Llama-3被定义为超过1亿美元训练成本的“前沿模型”。如果有人将该模型用于非法用途,Meta也会受到严重处罚。咱们2000多年前大秦的连坐制度,咋还出口了呢~

加州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这里既有斯坦福、加州理工、南加州大学等名校,也是谷歌、苹果、OpenAI、Meta等科技巨头总部的所在地,所以,该法案也受到了吴恩达、Yann LeCun等AI界泰斗的抵制。

例如,该法案中的22603(a)(3)(4)条要求”有限职责豁免”向政府部门提交证明,并在有错误时停止模型的运行;
第22603(b)条要求开发者需要报告任何模型的潜在的AI安全事故。如果开发者无法完全掌控基于其模型的各种衍生版本,若发生安全事故,责任将归属于第一开发者。

也就是说,开发者需要对模型的能力做出保证,一旦大模型开源后被他人修改,能力发生变化,会面临合规风险的处罚。所以,企业、个人开发者在开源大模型权重时会非常谨慎,这相当于是一个连带责任。

此外,该法案中的22604(a)(b)规定,当用户使用其“前沿模型”和算力资源时,开发者需要提交客户的所有资料,包括客户的身份、信用卡号、账号、客户标识符、交易标识符、电子邮件、电话号码。

同时,每年都要提交一次资料,并对用户的行为、意图进行评估。用户的所有资料会被备份7年,也会在海关、边境总署备案。

而开发者也需要具备紧急停止大模型的能力,例如,用户使用其模型用于别的业务场景,可以不用通过用户本地直接关闭模型。

像这种严格的监管条例还有不少,无形之中会加重企业、开发者对大模型的合规成本和开放权重的态度。

尤其是那种“秦朝连坐制度”,用户使用了你的模型开发了其他潜在危险的应用,特别是这个判定还很模糊,那么第一开发者弱没有“豁免权”将会一起被处罚,真的是挺离谱的。

对于SB-1047法案的拟定,吴恩达发表了一篇深度长文进行回应。他表示,该法案中有很多问题,首先就是危险范畴定义不合理,如果有人使用他们的模型做超出规定的事情,原作者一起被处罚。此外对造成的伤害定义也不太好,例如,造成5亿美元的损失,这在AI领域还是很难实现的。

如果最终议会通过了这个方案,那么将会对AI大模型领域造成很大影响,将彻底扼杀开源大模型的技术创新。

吴恩达进一步指出,应该监管的是AI应用程序而不是大模型本身。例如,电机是一种技术。当我们把它放在搅拌机、电动汽车、透析机或导弹中时,它就成为了一种应用。

如果我们通过法律规定,如果任何人以有害的方式使用电机,制造商将承担相应的责任。那么,电机制造商要么关闭生产,要么将电机的性能制造的非常小,难以大范围应用。

SB-1047法案似乎没有考虑过大模型有益处的应用,而是全部针对他的有害来处理的,这是不公平的。

如果这样的监管法案最终通过了,可能会阻止人们使用电机制造导弹,但我们也会失去使用搅拌机、电动汽车和透析机的机会。

更大的忧虑是,加州的SB-1047法案一旦通过,其他州可能会效仿,整个负面影响会不断扩大。

图灵奖获得者、Meta首席科学家- Yann LeCun直言,SB-1047法案意味着,加州的科技产业将直接面临终结。

知名架构师Daniel Jeffries也赞成Yann的观点,并发表长文强烈呼吁加州议会对SB-1047法案提反对票。并且认为,SB-1047根本就不是一个法案,就是一个“特洛伊木马”。

原因很简单,这是由一群小范围利益群体制定的规则,他们坚信AI大模型会带来“世界毁灭”,完全不顾他的好处。

此外,他提出中国已经具备与OpenAI等科技巨头竞争的大模型,在电动汽车、自动驾驶、城市AI大脑皆处于领先地位。这个方案要是通过了,将直接压制美国AI领域的发展进程。

普通用户对SB-1047法案也是相当抵制的,这个法案的最终目的,就是让第一开发者为自己的大模型永久负责,并保证不会出现任何危险。这简直是难以执行的监管,会严重影响开源领域的发展。

同时嘲讽道,让一群平均年龄63岁的人,来监管AI大模型有点不靠谱啊~~

也有人建议,不行就把开源大模型这事交给中国来做吧,Quen 2、零一万物等开源大模型的性能已经和GPT-4、GPT-4o等旗鼓相当。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当硬件“吞噬世界”,巨额AI投入背后谁在受益?

文章来源: 经纬创投

终于,苹果在放弃造车、全力投入AI后,依靠人们对“更AI化”苹果产品的期待,重登美国市值第一的宝座。
如今,美国市值最高的前三家公司,也是与AI结合最紧密的三巨头


3.29万亿美元的苹果、3.28万亿美元的微软、3.19万亿美元的英伟达,加起来接近10万亿美元。如果按2023年全球各国GDP排名,已经可以排在美国、中国之后的第三位。
2023年和2024年,科技巨头们都在AI上砸了许多真金白银。从财报来看,Meta在年报中披露,2024年资本支出可能高达400亿美元;微软的资本开支更高达500亿美元,其中研发支出272亿美元;还有亚马逊,在一季度披露资本支出额为140亿美元,但预计这将是2024年最低水平,未来还会加大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方面的投入。
这些资本支出都是在做什么呢?主要是巨头们都在狂买GPU芯片,投资于AI数据中心所需要的存储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配套的冷却系统、服务器等等,大家都在赌AI是工业革命以来,最重要的技术趋势。这些巨额投入也促使英伟达进入“3万亿美元俱乐部”。
但在这些繁荣背后,当科技巨头们都囤积了太多芯片,所带来的回报到底有哪些?怎么判断对AI的投资回报率?加入“3万亿美元俱乐部”的英伟达,下一阶段的隐忧是什么?除了芯片之外,AI的受益题材还有什么?……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些问题,Enjoy:

图片来源:由GPTNB生成

1
巨大的AI投入,所带来的回报到底有哪些?
每位CFO在批准价值⼗亿美元的数据中⼼时,心中都有⼀个预期投资回报。那么,我们对人工智能的投资回报率到底了解多少?
微软是最早在财报中量化了AI所带来回报的巨头。在微软云服务Azure业务中,一季度Azure增长了31%,微软拆分了其中的7个百分点,是来自AI服务。这个增长比华尔街预期高出3%,这个“没想到”的部分就来自于AI。
不过除去云服务外,未来几个季度,市场更需要关注的问题是,软件公司何时能利用AI推动收入增长?特别是在如此巨大的AI基础设施投资之上。微软最新季度资本支出为140亿美元,这一数字还将继续上升,在2024全年将突破500亿美元。而谷歌和亚马逊,也预计会达到这一水平——一年投入500亿美元以上。此外,Meta预计会在2024年投资400亿美元。
如果拿世界上资本最密集的行业——石油行业来做对比,行业巨头沙特阿美预计,今年资本支出将达到500亿美元,约与微软持平,而Meta的400亿资本支出预算,约等于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龙的总和。
当然,凭借着与OpenAI密切的关系,微软已经成为AI竞赛的一大赢家。随着AI技术集成到Copilot系列产品中,Copilot是AI助手,可以插入微软办公软件套件Microsoft 365等核心产品,微软希望Copilot能成为软件业务增加收入的一个重要驱动力。
但到目前为止,即使是微软,也只是展示了AI对云需求的巨大推动作用,而应用程序端如何以及何时受益,还不清楚。
英伟达也急于给这个问题以答案,否则大肆购买硬件的趋势可能会减缓。在最新的英伟达财报电话会议中披露了一个数据,**对于数据中心来说,在英伟达的计算和网络产品上每投资1美元…

2
加入“3万亿美元俱乐部”的英伟达,
下一阶段的隐忧是什么?
令人唏嘘的是,在这一轮AI热潮之前,孙正义的软银/愿景基金曾经持有过4.9%英伟达股份,那时是英伟达的第四大股东。
但在2019年,英伟达正处于周期底部,此前引领其增长的游戏和数字货币挖矿业务都触及瓶颈,暂时看不到英伟达的未来,于是孙正义在这个绝望的底部清仓了英伟达,亏钱出局。没有赶上一年后疫情所带来的10倍增长,以及AI所带来的30倍增长。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即便是曾经很成功的投资大师,对周期变幻也无法保证100%准确。如今当英伟达高达3万亿之时,警示风险的声音也越来越多。
首要风险在于,芯片公司属于典型的周期股。如同上一小节所说,科技巨头们已经有大量资本支出在芯片和服务器上,当他们囤积到一个阶段之后,是否会到一个暂缓投入的时刻?特别是如果AI给科技巨头们带来的真实收入不及预期的话,此时就需要时间来消化库存。这其实是一个很正常的商业库存变化,不可能永远高歌猛进。
比如ARK的凯茜·伍德在最近重申了英伟达的周期性特征,她以2017年为例,那时加密货币行业的兴起导致市场对英伟达GPU需求激增,一度也过于旺盛,大家急于购买GPU,以至于出现了超出正常需求的多倍订购,最终导致了库存积压。
黄仁勋应对周期问题的方法是,提前押注于不同赛道,当某一个押中的赛道爆发时,英伟达也就随着爆发了,它的定位就是“卖水人”的角色。在AI爆发之前,英伟达曾经押注过数字货币,也随着后来数字货币的崛起而受益;也押注过元宇宙,在2021年发布了一系列产品,几乎融合了英伟达全部技术,但元宇宙赛道本身没起来,所以收获寥寥无几。黄仁勋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们离倒闭还有不到30天”。

3
除了芯片之外,AI的受益题材还有什么?
还有很多意想不到的领域,也受益于这波对AI的巨额投入。
比如AI太热了,是字面意义上的热。AI数据中心的爆炸性增长,产生了大量热量,这为提供冷却系统的公司带来了机遇。
一家叫做Vertiv Holdings的公司,为数据中心同时提供电力和冷却系统,自2022年底ChatGPT发布以来,其股价已升近700%。Vertiv上一季度的订单量也同比增长了60%。截至今年3月底,订单积压已达到创纪录的63亿美元。该公司约三分之一的销售来自数据中心的散热管理。
因为目前,大多数数据中心使用风扇循环空气以降低温度。但功能更强大的芯片产生的热量更多,会超过目前这种冷却系统的极限。一种解决办法是,在服务器中通过管道运行液体冷却剂,来吸收热量,只有配套了更高效的冷却系统,才能让数据中心的服务器可以排列得更紧密…
Vertiv:Liquid Cooling Options for Data Centers

References:

  1. Barron’s:Nvidia Is the Clear Beneficiary of AI. The Benefit Is Less Clear for Everyone Else.
  2. WSJ:Tech’s AI Hangover Might Just Be Getting Started
  3. WSJ:The AI Revolution Is Already Losing Steam
  4. FT:Investors Look for Signs of AI Returns on Investment During Big Tech Earnings Season
  5. WSJ:AI Is Driving ‘the Next Industrial Revolution.’ Wall Street Is Cashing In.

Source: https://www.aixinzhijie.com/article/6846062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全域机动的豪华电动越野座驾,猛士917蛟龙战甲开启预售

6月17日,中国第一款电影联名车,东风旗下猛士科技全域机动豪华电动越野座驾——猛士917蛟龙战甲正式开启预售,新车预售价格区间为76.8万元—86.8万元。

Image

猛士917蛟龙战甲还推出了具有吸引力的预定政策: 9月17日前下定的大定用户,可享终身整车质保、终身免费取送车、终身免费移动服务车、终身免费道路救援、连续5年20G每月座舱娱乐流量、一年影音会员等6大权益。


除此之外,还将赠送家冲充桩、碳纤维内饰套件、原厂底盘装甲等3项限定大礼,总价值达到28000元。

Image

作为中国第一款电影联名车,猛士917蛟龙战甲出道大银幕,彰显了中国汽车制造的卓越实力。猛士与博纳的跨界合作,无疑在中国汽车界和中国电影界都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具有深远的里程碑意义。

Image

猛士汽车科技公司首席品牌官CBO王炯表示,“东风猛士科技与博纳影业的战略合作,是‘先锋猛士’精神的深度共鸣,更是中国汽车与中国电影的激情碰撞。”

发布会现场,《蛟龙行动》导演林超贤成为猛士917蛟龙战甲的002号车主,中国著名导演刘伟强成为猛士917蛟龙战甲的003号车主,并与001号车主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同台亮相。

Image

于冬表示:“猛士917蛟龙战甲不是一辆普通的战车,是完全为《蛟龙行动》量身定制的“超级战车”,它在这部电影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蛟龙突击队的硬核战友,无论颜值还是性能表现,都超出了我们的期待!”

雄魂美学,硬派之姿,所到之处皆C位

作为中国第一款电影联名车,猛士917蛟龙战甲是为都市酷玩族、专业越野玩家和泛军事爱好者打造的一款全域机动的豪华电动越野座驾。得益于猛士“一车一价格,一人一座驾”的高端定制改装能力,猛士917蛟龙战甲完美呈现了《蛟龙行动》导演团队的创意要求。

Image

为了展现蛟龙突击队的英勇形象,猛士917蛟龙战甲在设计上巧妙地融合了“雄魂”设计与中国龙文化,整车造型高大威猛,霸气十足。

猛士917蛟龙战甲还采用了军工美学设计,车顶平台的防风罩借鉴了军车的迎弹面设计,全封闭旋翼锻造轮毂的灵感则来源于军车,而车身同色的车门防擦板更是巧妙地融入了枪械元素,把战斗气质拿捏得妥妥的。

猛士917蛟龙战甲标配沙漠风暴黄军事涂装,采用高亮漆工艺,尽显高级感。在繁华都市,它是耀眼明星,万众瞩目;在旷野戈壁,它是狂野风暴,一骑绝尘。此外,为了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蛟龙战甲还提供了达古银、格聂黑、梵净绿等三种选装车色。每一种颜色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内涵,让人过目难忘。

内饰方面,猛士917蛟龙战甲同样不遗余力地追求豪华与科技感的完美结合。猛士917蛟龙战甲提供月影灰、冰霜白、赤焰橙三种内饰配色,其中冰霜白、赤焰橙两款车色灵感源自中国龙文化,龙呵气成云,为水为火。水为冰霜,象征冷静勇毅,不染纤尘;火为赤焰,象征热情奔放、忠诚守护。此外,蛟龙战甲还对内饰材质进行了升级,标配Napa真皮座椅、麂皮车顶,同时内饰木纹件还可改装为碳纤维材料,豪华度拉满,比肩世界顶级豪车。

硬核实力,天地横行,全域通达奔赴山海

勇往直前,无惧挑战,才能配得上中国军人强悍的战斗力。作为全域通达的豪华越野座驾,猛士917蛟龙战甲搭载增程版动力系统,最大马力816匹。以超级平台、超级动力、超级越野为标准,在猛士智能越野架构M TECH技术加持下,猛士917蛟龙战甲实现了全域机动的越野性能。

Image

为了满足专业越野玩家的需求,猛士917蛟龙战甲进一步强化了越野配置。标配行业顶级的K-MAN螺簧氮减,能够在各种地形下提供持久坚韧的支撑力,保证车辆在各种路况下都能保持稳定和舒适。

野外长穿,难免遇困,绞盘就是越野的“第五驱动力”。蛟龙战甲配备T-MAX专业电动绞盘,不仅耐腐蚀、耐高温,耐浸泡,能够在恶劣的越野环境下提供稳定的动力输出。其12500磅的拉力,足以应对大部分越野脱困场景,是越野者不可或缺的脱困神器。

越野充满着未知和挑战,全尺寸备胎是安全抵达的保障。猛士917蛟龙战甲多功能备胎支架,预留旗杆扩展位和高位刹车灯支架,安全越野,一步到位。

为了应对复杂的越野环境,蛟龙战甲在车身防护方面也下足了功夫。分体式前后保杠设计,上杠采用碳纤维材质,既减轻了车身重量又增加了美观性;下杠及侧杠则采用高强度碳钢材质,提供了更硬核的防护能力;轻量化越野防撞护栏进一步增强了车头的正面防护能力;可收回树枝分离器则让丛林探险与城市穿越随心切换。

Image

越野巧思,无处不在。猛士917蛟龙战甲搭载碳纤维侧挂储物箱不仅质地轻巧且容积高达40升,为长途越野提供了充足的储物空间。C窗挂板的设计更是巧妙,可以灵活挂载各种越野装备,无论是备用轮胎、工具还是其他必需品,都能轻松携带;此外,还配备发光备胎储物箱,备胎和储物从此一举兼得。

畅享野趣,精致生活,解锁更多户外玩法

对酷爱越野的人来说,再狂野的生活,也要精致地过。从硬核越野到精致生活,猛士917蛟龙战甲一车兼得,为用户解锁多样的生活方式。

Image

无论是享受户外运动的乐趣,还是体验露营的浪漫,猛士917蛟龙战甲都能满足你的需求。车顶拓展平台的设计,为越野之旅增添了无限可能。无论是自行车、皮划艇、露营帐篷,还是滑雪板、钓鱼装备,只要你能想到,蛟龙战甲都能承载。这不仅仅是一辆车,更是一个移动的生活平台,让越野之旅变得丰富多彩。

对于真正的越野爱好者来说,仅仅能“玩得野”还远远不够。蛟龙战甲的多功能后拖车钩集成房车取电口,还提供了高达2.5吨的最大牵引力。这意味着,你可以轻松地挂上房车,即刻拥有一座移动的豪宅,在越野的同时享受家的温馨;或者挂上摩托,变身骁勇的骑士,驰骋于天地之间;甚至还可以挂上游艇,驾船远航,逐波碧海间。

作为中国第一款电影联名车,猛士917蛟龙战甲是中国汽车业和中国电影业跨界合作的一次大胆尝试。它是军迷眼中的全能战士,是越野老炮纵横山河的硬核搭子,也是城市酷玩一族炫耀的豪华座驾。猛士917蛟龙战甲,将为志在四方的中国猛士持续带来更加激情澎湃的人生体验,也将进一步夯实猛士品牌在豪华电动越野市场的领军地位。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杀疯了!谷歌卷视频到语音,逼真音效让AI视频告别无声!

AI圈这遍地开花的大好局面,让吃瓜群众们甚是惊喜。

这几天,大洋彼岸杀疯了!

Luma 的热乎劲儿还没过去,昨晚 Runway 就甩出一个王炸 ——Gen-3 Alpha。


(查看详情请移步:Runway 版 Sora 发布:高保真、超强一致性,Gen-3 Alpha 震撼到网友了

更没想到的是,一觉醒来,Google DeepMind 也有了新消息,悄咪咪地发布了视频生成语音(V2A)技术的进展。

虽然这一功能还未向公众开放,不过从官方放出的视频 Demo 来看,效果那是相当丝滑。同时,Google DeepMind 强调,所有示例均由 V2A 技术和他们最先进的生成视频模型 Veo 联手打造。

音频提示: 紧张刺激的恐怖片配乐,脚步声在混凝土上回响。(Cinematic, thriller, horror film, music, tension, ambience, footsteps on concrete)link image

黑灯瞎火的废弃仓库中,一个黑衣人犹如鬼魅般缓行,再配上诡异的音乐和脚步声,恐怖气氛拉满。

音频提示: 狼在月光下的长嚎。(Wolf howling at the moon)link image

视频 Demo 一出,评论区清一水的追问:啥时候能用? imageimage

还有网友寄希望于开源社区当一回赛博菩萨,复制谷歌的这一技术。 image

其实,就在 Google DeepMind 官宣没多久,AI 音频领域的「扛把子」ElevenLabs 横插一脚,开源了一个上传视频自动配音的项目,可以为视频生成合适的音效。 image

链接: https://elevenlabs.io/docs/api-reference/how-to-use-text-to-sound-effects

如今 AI 圈子的竞争已呈白热化,大小厂的你追我赶将会创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而一旦这些技术成熟,AI 视频领域将会有无限可能。 imageimage

AI 视频告别无声电影

众所周知,视频生成模型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不过,无论是年初惊艳世人的 Sora,还是近期的可灵、Luma、Gen-3 Alpha,生成的全是「无声电影」,无一…

Continue reading the article

Google DeepMind Twitter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AI在用 | 鳌拜和韦小宝秀恩爱、奥特曼和黄仁勋打起来,Luma翻车离谱到可爱

机器之能报道
编辑:杨文

以大模型、AIGC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浪潮已经在悄然改变着我们生活及工作方式,但绝大部分人依然不知道该如何使用。

因此,我们推出了「AI在用」专栏,通过直观、有趣且简洁的人工智能使用案例,来具体介绍AI使用方法,并激发大家思考。


我们也欢迎读者投稿亲自实践的创新型用例。

前几天,旧金山初创公司 Luma AI 干了件大事,推出新一代 AI 视频生成模型 Dream Machine,声称对标 Sora。

大量用户闻风而动,纷纷前去体验,以至于服务器差点被挤爆。

至于效果如何,评价呈现两极分化。

有网友直呼:「不再需要 Sora 了!」

图片

惊现 6 条腿的生化危机狗:

图片

以上种种皆意味着,Dream Machine 在理解文本描述方面仍存在局限性,而且也不能完全理解物理世界。

AI 有了人情味

除了用 Dream Machine 干一些不着调的事儿外,也有网友用它「复活」亲人。

一位名为 Koya Matsuo(松尾公也)的日本网友,就用 Dream Machine「复活」了逝去 11 年的妻子。

2013 年 6 月 25 日,松尾公也的妻子小鸟酱因乳腺癌不幸逝世。此后,松尾公也陷入对妻子的巨大思念中。

幸好有 AI。每当 AI 视频和音乐生成工具面世,65 岁的松尾就开始疯狂学习,想法设法用它们「复活」妻子。

这次 Dream Machine 爆火,松尾公也在第一时间试用。

据他本人介绍,他把妻子高中时的照片(拍摄于 1978 年)上传到 Dream Machine,然后输入提示词:一个女孩在火车上,从而生成视频。

图片

还有 1985 年他们在筑波博览会拍摄的照片。

图片

松尾使用提示词「一个女孩正在看着我」,生成了这个每看一次都会心动的视频:

图片

他还找出妻子的数张照片,先用 SD 生成图像,然后使用 Dream Machine 将这些静态画面转化为动态视频。

为了使作品更加完整,他把妻子保留下来的声音进行取样,利用 Suno 的 Voiceflex 功能作词作曲,最终为妻子生成一条音乐MV:《Can Dream Machine Dream?》

视频链接

网友 Fox 也用 Dream Machine 将家庭旧照片制作成视频,重温美好旧时光,奶奶看后百感交集:

图片

参考链接:

以后我们会通过新专栏带来更多 AIGC 案例演示,也欢迎大家留言评论并给出改进建议。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单镜头16秒720p高清视频一键生成,开源版Sora又有新惊喜了

潞晨 Open-Sora 团队在 720p 高清文生视频质量和生成时长 上实现了突破性进展,支持 无缝产出任意风格的高质量短片 ,令人惊喜的是,他们选择再给开源社区 带来亿点点震撼,继续全部开源 。

开源地址:https://github.com/hpcaitech/Open-Sora

通过他们的模型权重,能够生成各种酷炫的短片,比如海浪和海螺的亲密接触,还有那些深不可测的森林秘境。


图片

人物肖像的渲染也相当逼真。
图片

还能精准渲染赛博朋克风,让短片瞬间充满强烈的未来感和科技感。
图片

即使是电影级别的镜头制作,也能轻松应对。例如,实现流畅的变焦效果,为影片增添专业级的视觉效果。
图片

还能帮助电影制作人员创造出逼真的电影镜头。
图片

潞晨的 Open-Sora 模型以其卓越的性能揭示了视频生成 领域的广阔前景,而他们的模型权重和训练代码已经全面开源,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访问他们的 GitHub 地址:https://github.com/hpcaitech/Open-Sora

文生视频界的开源战士
LambdaLabs,美国科技界独角兽,基于潞晨团队先前开源的 Open-Sora 模型权重打造了一个数字乐高宇宙,乐高迷们在这里找到了极致的创意体验。
图片

潞晨团队深谙开源对于文生视频技术突破的加速度,他们不仅持续开源模型权重,还在 Github 上晒出了技术路线,让每个玩家都能成为文生视频大模型的掌控者,不再是单纯的围观群众。报告一出炉,我们就火速进行了深度挖掘和解析,试图捕捉文生视频技术的最新动向。报告地址:https://github.com/hpcaitech/Open-Sora/blob/main/docs/report_03.md

技术深度解码
在潞晨 OpenSora 团队发布的这份技术报告中,他们深度剖析了本次模型训练的核心和关键。在上一个版本基础上,引入了视频压缩网络(Video Compression Network)、更优的扩散模型算法、更多的可控性,并利用更多的数据训练出了 1.1B 的扩散生成模型。

在这个 “算力为王” 的时代,我们深知视频模型训练的两大痛点:计算资源的巨大消耗与模型输出质量的高标准。潞晨 Open-Sora 团队以一种极简而有效的方案,成功地在成本和质量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OpenSora 团队提出了一个创新的视频压缩网络(VAE),该网络在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上分别进行压缩。具体来说,他们首先在空间维度上进行了 8x8 倍的压缩,接着在时间维度上进一步压缩了 4 倍。通过这种创新的压缩策略,既避免了因抽帧而牺牲视频流畅度的弊端,又大幅降低了训练成本,实现了成本与质量的双重优化。
视频压缩网络结构

Stable Diffusion 3,最新的扩散模型,通过采用了 rectified flow 技术替代 DDPM,显著提升了图片和视频生成的质量。尽管 SD3 的 rectified flow 训练代码尚未公开,但潞晨 Open-Sora 团队已经基于 SD3 的研究成果,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训练解决方案,包括:

  • 简单易用的整流(rectified flow)训练
  • 用于训练加速的 Logit-norm 时间步长采样
  • 基于分辨率和视频长度的时间步长采样

通过这些技术的整合,我们不仅能够加快模型的训练速度,还能显著减少推理阶段的等待时间,确保用户体验的流畅性。此外,这套训练方案还支持在推理过程中输出多种视频宽高比,满足了多样化场景下的视频素材需求,为视频内容创作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创作工具。

他们在报告中也透露了更多关于模型训练的核心细节,包括数据清洗和模型调优的实用技巧,以及构建了更完善的模型评估体系,保障模型的稳健性和泛化能力。他们还提供了可以自行一键部署的 Gradio 应用,并支持调节输出的运动分数、美学分数和镜头移动方式等参数,甚至可以一键通过 GPT-4o 自动修改指令并支持中文输入。要忍不住 get hands dirty 了,详情请戳 https://github.com/hpcaitech/Open-Sora/blob/main/docs/report_03.md

打破闭环,开源赋能
自 OpenAI Sora 发布以来,业界对 Sora 的开放性期待值爆表,但现实却是持续的等待游戏。潞晨 Open-Sora 的开源,为文生视频的创新和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活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访问他们的 github 地址,即可零门槛免费获得模型权重和全套训练代码,这使用户从被动的内容消费者转变为积极的内容创造者。这一转型为企业用户解锁了自主开发文生视频应用的新技能,无论是打造沉浸式游戏、创意广告还是制作影视大片,文生视频技术的应用场景得到了指数级扩展。
图片

我们期待这股星星之火,能够点燃整个文生视频领域的创新激情,实现从点到面的燎原之势。

最后附上潞晨 OpenSora 开源链接:https://github.com/hpcaitech/Open-Sora

参考链接:
https://wandb.ai/lambdalabs/lego/reports/Text2Bricks-Fine-tuning-Open-Sora-in-1-000-GPU-Hours--Vmlldzo4MDE3MTky
https://hpc-ai.com/blog/open-sora-from-hpc-ai-tech-team-continues-open-source-generate-any-16-second-720p-hd-video-with-one-click-model-weights-ready-to-use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Tessell入选Redpoint 2024年度InfraRed 100报告

Leading DBaaS初创公司被有机选为最优秀云基础设施公司之一
Tessell,领先的下一代数据库即服务(DBaaS)公司,致力于帮助初创公司和企业加速数据和应用现代化之旅,今日宣布入选第二届Redpoint InfraRed 100。图片{ width=60% }


这一备受推崇的名单突出了云基础设施领域的100家有前途的私人公司,展示了即将颠覆市场的未来领导者。
Tessell是一家云原生DBaaS公司,为云原生和云定义型企业改革数据基础设施和管理,解决上升的云成本问题。它在AWS和Azure上运行,提供高性能存储能力,适用于要求严苛的生产工作负载。这种多云功能允许客户带来自己的云账户、身份、许可证和密钥,消除供应商锁定。
Tessell还提供基于策略的自助访问、DevOps整合、完整的生产监控和Oracle、PostgreSQL、MySQL、Microsoft SQL Server、Milvus和MongoDB数据库引擎的生命周期管理。利用高性能的NVMe云存储能力,Tessell擅长处理要求严苛的生产工作负载,优化数据库整合以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率。
此次认可突显了Tessell在数据库服务方面的创新精神,并强调了其提供灵活、高性能和安全的数据管理解决方案的承诺。Redpoint Ventures的InfraRed 100名单确定了在云基础设施领域有显著影响力的公司,Tessell的入选是其迅速增长和技术进步的证明。
“我们很荣幸被Redpoint Ventures认定为云基础设施领域顶尖的私人公司之一,”Tessell的联合创始人Bakul Banthia表示。“这一荣誉反映了我们团队提供卓越数据库服务的承诺,以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在我们继续创新和扩张的过程中,我们致力于帮助各个规模的企业现代化他们的数据和应用。”
为纪念这一成就,Tessell的联合创始人兼CEO Bala Kuchibhotla将与其他InfraRed 100领导人一起在纳斯达克与Redpoint共同讨论云基础设施领域的不断演变。
Tessell最近的其他成就包括获得AWS迁移和现代化能力认证,并入选CRN 2024大数据100和2023光芒初创公司名单。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计算机说:是的,人工智能如何改变我们的恋爱生活

人工智能正在创造可以成为我们的知己、朋友、心理医生甚至情人的伴侣。


但它们是解决孤独的答案,还是大科技赚钱的另一种方式?

身临其境:斯派克·琼斯(Spike Jonze)的电影《她》问世已有10年,提出了一个假设性问题:你能爱上一个人工智能吗?故事中华金·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饰演的西奧多与斯嘉丽·约翰逊(Scarlett Johansson)扮演的塞曼莎之间逐渐升温的爱情,与他们之间的深度对话,让这个问题看似植根在科幻小说中。然而,就在电影上映后的一年,即2014年,亚马逊的Alexa问世了。在家中与计算机交谈变得司空见惯。

拟人化的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更多领域。从提供AI客服助手到由公司提供的治疗机器人,再到ChatGPT的新版本,类似《她》中的科幻故事情节离我们越来越近了。五月份,一款具有语音助手软件功能的ChatGPT更新版本推出,其声音与斯嘉丽·约翰逊的相似性促使该演员发布声明称,她“震惊、愤怒并难以置信”,因为AI系统的声音“怪异地与她自己的声音相似”。


以上为翻译后的Makedown源文件内容,您可以直接使用。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