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的新客户:AI“国家队”

文章来源:硬AI
作者 | 硬 AI
编辑 | 硬 AI

图片1

在大型云公司购买需求可能降温的背景下,这些”自主AI”的新客户,或许将成为英伟达维持高增长的新杠杆。
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各国政府和国有企业正在加大对AI基础设施的投资。


这一背景下,英伟达CEO黄仁勋近期“走遍全球”,在全球范围内积极拓展新的客户——将目标瞄准负责国家计算基础设施的政府机构和国企。

上个月,Nvidia表示,各国国家级人工智能项目今年预计将为公司带来近100亿美元营收,而去年这一数字几乎为零。该公司财报显示,英伟达一季度总营收达到260亿美元,其中近一半来自大型云计算公司。

图片2
图片来源:由GPTNB生成

01

英伟达的新客户:AI“国家队”

近期,Nvidia首席执行官黄仁勋“走遍全球”,推动政府、国有电信和公用事业公司投资人工智能,这些公司通常负责国家计算基础设施。
去年9月,黄仁勋拜访了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随后在12月与新加坡和日本总理会面,今年初,黄仁勋还会面了阿联酋和加拿大的官员。
黄仁勋在迪拜的一次演讲中对听众说:
你们拥有自己的数据。因此,你必须利用这些数据,完善这些数据,并建立自己的国家情报。你不能让其他人来做这件事。
在国家级人工智能投资方面,新加坡是最大的投资者之一,该国的国家超级计算中心正在升级至Nvidia最新的人工智能芯片,国有电信公司新加坡电信正与Nvidia合作扩大其在东南亚的数据中心规模。此外,新加坡还推动了一个基于东南亚语言的大型语言模型训练项目。
加拿大和日本也在进行重大项目投资。上个月,加拿大承诺向该国初创企业和研究人员提供15亿美元资金,作为其自主计算战略的一部分;在黄仁勋访问日本后,日本则宣布将投资约7.4亿美元,以增强该国人工智能计算能力。
类似的推动活动也在欧洲展开,例如,法国、意大利的电信公司正在使用Nvidia的芯片建设人工智能超级计算机,以开发本地语言的大型语言模型。上个月,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呼吁欧洲建立公私伙伴关系,购买更多图形处理单元(GPU),目标是到2030年或2035年将其在全球部署的芯片份额从目前的3%提高到20%。
非洲国家亦有动作。上个月,肯尼亚与微软和阿联酋支持的人工智能公司 G42 签署协议,在该国建造一个价值10亿美元的数据中心,并利用该国的地热能直接训练斯瓦希里语和英语模型。

02

高收入的新杠杆?

分析师们表示,对于Nvidia来说,如果其核心科技公司客户(如微软、亚马逊和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购买需求降温,那么全球各国对于“自主计算”的自豪感可能带来新动力。
尽管该公司的销售增长在最近几个季度有所放缓,但分析师预测其收入将继续增长。CFRA Research 分析师 Angelo Zino 表示:
云计算巨头的销售增长轨迹‘显然是无法持续的’,但 Nvidia 可以通过其他方式继续从人工智能热潮中获利。
问题是,如何才能保持这种势头?(各国)自主人工智能是创造更高收入的新杠杆。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马云和比尔盖茨基金支持下,美国AI探矿独角兽将投资超160亿开发赞比亚铜矿

AI 技术正在推动探矿技术开发,尤其是铜矿的开发。 钛媒体App 6月10日消息,据彭博,总部位于美国旧金山湾区的一家 AI 探矿技术初创公司KoBold Metals Co.(下称KoBold)7日宣布,其计划投资23亿美元(约合166.70亿元人民币),在赞比亚明贡巴启动铜矿开采项目,建造一座新的大型铜矿。


报道称,这一项目将提升赞比亚的铜产量,目标是每年生产30多万吨矿石,使其成为赞比亚最大的矿山基地,并将于2026年上半年开始掘井。 KoBold公司网站称,其与赞比亚总统哈凯恩德·希奇莱马 (Hakainde Hichilema) 进行了会面,双方同意了这一投资决定。

公开信息显示,KoBold公司创立于2018年,是机器探矿技术的开发商,旨在促进利用 AI 技术勘探铜、锂和钴等金属矿位置。目前,该公司正在四大洲勘探约60处锂、铜、钴和镍矿,并且KoBold还与必和必拓、力拓等知名公司合作。

这家公司近期得到广泛关注,原因在于KoBold的核心是通过 AI 技术进行数字化探矿开发。

KoBold将地球科学、系统化数据整合和 AI 相结合,以加快勘探步伐并降低矿产勘探的成本,团队提出专有 AI 工具概念,称之为信息效能(EOI),使KoBold能够确定在每个勘探步骤中收集哪些数据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不确定性。

人员方面,KoBold公司共有三位创始人,非常有趣的是,其中两位是投资行业人士:公司CEO Kurt House博士,公司总裁Josh Goldman博士,非洲公司CEO Mfikeyi Makayi。

  • Kurt House博士毕业于哈佛大学的应用数学和地球科学专业,以及获得了克莱蒙特学院的物理学学士学位,他曾在贝恩公司从事私募股权和企业咨询工作,并曾担任斯坦福大学兼职教授、麻省理工学院 KAUST研究员。加入KoBold 之前,Kurt创立了一家碳封存和提高石油采收率的企业以及一个天然气资产收购平台。
  • Josh 的专长是技术与自然资源业务的交叉领域。创办KoBold 之前,他曾是上游石油和天然气领域的私募股权投资者。更早之前,他曾担任麦肯锡公司的顾问。而Josh凭借量子计算实验获得了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他还获得了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科学史硕士学位和剑桥大学应用数学硕士学位(马歇尔学者奖),以及康奈尔大学物理学学士学位。
  • Mfkeyi 是一名工程师,也是一名经验丰富的采矿专业人士,拥有超过15年的行业经验。她曾在赞比亚和非洲最大的铜矿之一、First Quantum 的Kansanshi铜金矿的采矿业务部门工作,并在全球内部审计部门工作,负责澳大利亚、芬兰、毛里塔尼亚和巴拿马的业务。她还曾担任赞比亚最大的采矿和建筑设备供应和服务公司的投资经理和总监。Mfikeyi拥有奥道明大学土木工程学士学位和环境工程硕士学位,以及埃克塞特大学卡姆伯恩矿业学院…
    公司其他董事和团队负责人共有30人,覆盖法律、运营、政策、工程师、地质学家等各个职能和技术部门,其中8人拥有博士学位。

融资层面,KoBold公司已获得超过总额4亿美元的融资,投资方包括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Bill Gates)麾下的气候科技风投机构Breakthrough Energy Ventures,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硅谷a16z(Andreessen Horowitz)等知名人物和机构。目前,公司已发展成“独角兽”,即估值超过10亿美元。

  • 2019年3月,KoBold完成Andreessen Horowitz独家参与的2000万美元A轮融资。
  • 2022年2月,KoBold完成1.925亿美金B轮融资,Andreessen Horowitz、Canada Pension Plan Investment Board、Breakthrough Energy Ventures、Equinor Ventures、Scott Belsky(个人)等共同参与。
  • 2023年6月,KoBold完成约2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投资方包括比尔·盖茨(Bill Gates)麾下的气候科技风投机构Breakthrough Energy Ventures、风投机构BOND、Andreessen Horowitz、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马云等。公司估值超过10亿美元。

基于赞比亚的探测铜矿数据,Kobold大举投资,预计将获得明贡巴铜矿的开采权。而Kobold的下一个目标是锂矿,获将利用 AI 发现和开发新的储能电池金属资源,以改善对电动汽车至关重要的稀土金属开采。

有分析指出,一旦Kobold获得更多的电池金属资源,这将意味着,未来美国企业将主导储能电池的源头技术,从而获得锂金属这一重要战略资源,使得美国或将垄断全球储能电池产业链。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手机直连SpaceX星链,一场“酱油比鸡贵”的营销游戏

手机能支持卫星通话,在今天已经不算什么新闻。但手机直连卫星,近期确实引起了不少消费者的好奇。


最近有新闻爆出,马斯克的SpaceX利用运营商T-Mobile的网络,首次完成了通过星链(Starlink)卫星发送短信、视频的实验,并计划在2025年向市场提供覆盖文本、语音、数据和物联网的手机直连卫星服务。

这则新闻之所以引发关注,是可能带来两个变化:

一是体验变化,目前支持卫星通话的手机,都需要内置特定的硬件模组才行。而直连星链获得卫星服务,意味着用户不需要专门更换特定型号的手机。

二是市场变化,距离该服务上线不到一年的时间,国产卫星手机的市场前景也变得迷离了。

在此之前,用户想使用卫星通话功能,必须得置换手机,砸进去四位数的真金白银。想省下一笔不算少的设备钱,也不必跟特定手机品牌捆绑,消费者的需求无可厚非。

这也引发了一些担忧:卫星手机是不是没戏了?手机+卫星互联网一旦普及,是不是说明6G快来了,5G科技树是不是白点了?之前购买了特定卫星手机的人,是不是等于在泰坦尼克号启航前买了头等舱船票?

短短一则新闻没能告诉大家的是,至少在几年内,手机直连卫星服务,就是一场“低价入场,高价离场”的游戏。

随着使用深入,各种隐藏的成本逐渐显现,总体成本必将大幅上升。

与其玩“酱油比鸡贵”的营销把戏,不如踏踏实实把卫星手机“这只鸡”养好做熟。

低价入场?手机直连卫星服务背后的真成本

手机直连星链卫星服务,看起来能省下一笔设备更新费用,但要警惕“酱油比鸡贵”的隐形成本。

对于卫星通信来说,真正的成本在于:频谱。

手机蜂窝网络和卫星网络虽然共同承担着联接世界的任务,但它们使用的是截然不同的频谱资源。频谱资源不仅是通信服务的基础,也是占运营商投资大头的核心资产之一。

德国2019年完成的5G频谱拍卖,总价超过了65亿欧元。而卫星频谱的价格更贵,尤其是拥挤的频段或者具有战略意义的频段,价格可以从数百万到数十亿美元不等。

手机直连星链的卫星服务,需要使用特定的频谱资源来传输数据,这就需要运营商专门分配给卫星服务提供商。有消息称,星链的合作方T-Mobile表示,将拿出一部分1.9GHz频段(PCS频段)来建设该卫星网络。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运营商也需要商业回报,来回收频谱资源的高昂投入,最终极大可能走向两个选择:

要么,一直低价,一直低质:只提供带宽极为有限的卫星网络接入服务,比如文本、短信等,相当于“体验装”。

要么,低价入场,高价离场:用低成本吸引用户和资本市场关注,对语音、视频、全宽带互联网等服务,收取高额费用来覆盖频谱投资。

或许前期可以省下更换专用设备的钱,如果用户想获得体验感较好的卫星互联网,不得不支付更高的服务费,这种“酱油比鸡贵”的营销把戏,这可能是很多人所忽略的。

卫星服务要有质价比,“做机”才是正经事

如果说卫星互联网是更有滋味的“酱油”,那么手机终端本身才是决定服务质量的根本。

对用户来说,内置卫星模组的手机,通过一系列软硬件优化,在服务质量和使用感上,可能比直连卫星宽带互联网更有质价比。

这是因为,如果要用高轨卫星来支持低时延、大带宽的卫星直连,目前依然存在技术限制。而如果采用低轨卫星来提高通话质量和响应速度,又必然会增加服务成本,需要更多在网卫星来维持全球覆盖。

两难之下,通过卫星手机的优化改造,这种平衡了覆盖范围、服务质量和成本效益的解决方案,可以让一部分人先享受到可靠和经济的卫星通信服务。

如荣耀Magic 6搭载了自研的射频增强芯片HONOR C1,来解决天线性能问题;OPPO Find X7 Ultra,采用了天线波束设计和独家的多卫星天线方向图调控技术,来实现听筒和免提双模双向卫星通话。

而华为Pura 70系列,则首次支持北斗卫星图片消息功能,通过将图片转化成文本传输后再解码成图片,做到了“一图胜千言”。在户外探险、旅行或紧急救援等场景中,用户可以用一张图片更加迅速、直观地传达信息。

对运营商来说,中国运营商在5G上的投资,其高速率、低延迟和大容量连接的优势正逐渐展现出来,正是深入挖掘5G网络潜力的时候。如果同时在卫星频谱、地面网络上加大投入,会形成非常大的成本压力。

而卫星服务的核心用户群体,主要来自偏远地区的居民、海上作业人员、航空旅客等,通过“5G手机+卫星服务”的方式,持续探索5G的商业可能,对运营商来说,是投资效益比更高的选择。

而对于手机终端厂商来说,距离6G还有数年时间,其间卫星互联网只能作为地面蜂窝网络的补充,大部分用户还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使用成熟的5G设备。将“卫星服务”作为5G增值,是一个更现实、更具商业可行性的方案。

人类通信注定要走向深空,但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步一个台阶,用技术升级、行业标准、设备更新换代等一系列前提条件的积累,来铺就太空之路。

把卫星手机的功能体验做好,才是现阶段的正经事。

不营销毋宁死:马斯克的老把戏与新故事

有读者可能会问,不紧密跟进的话,SpaceX会不会在卫星互联网上,把我们甩出十万八千里,到6G时代追不上了?

目前星链的手机直连服务,进展到哪一步了呢?答案是,还在基础设施研发阶段。

一项通信服务从概念到全面商用,是非常漫长的历程。包括概念验证PoC——实验室研发与测试——基础设施软硬件构建——现场试验与试点——监管审批与合规性检查——有限商用发布——全面商用——持续运营与维护。以5G为例,从ITU开始讨论5G概念到5G服务的全面商用,整个过程大约花了10年的时间。

而目前,手机直连卫星仅仅是做了小规模验证,SpaceX还在为其研发新一代LEO卫星——Starlink V2,希望能够在低轨道、广覆盖的基础上,提供更大带宽、更高速率的网络服务。这一点能否实现,还要取决于卫星等必要设备的研发进程。距离全面商用,更是还有数年时间要走。市场化的进程中,也存在不确定性。

因此,在这个过程中,SpaceX也面临来自竞争对手、资本市场的压力。

实际上,在SpaceX宣布与T-Mobile的合作之前,卫星公司 AST SpaceMobile 和 Verizon、AT&T等运营商就公布了类似的卫星直连合作。我们当然不能简单地从时间前后得出“SpaceX回应竞争”因果关系,但至少,SpaceX必须持续不断向市场释放积极信号。

回顾马斯克的发言不难发现,他总是能通过引人瞩目的言论,以较低的成本为他的公司和项目吸引媒体和公众的关注,进而虹吸资金量。但这些概念性技术,迄今真正走入大众视野的很少。

比如他的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时不时就会放出“脑机芯片人体实验”的进展;Boring公司建造的“超级高铁”(hyperloop)、地下隧道,依然在概念验证阶段;也曾多次通过“移民火星”等言论,来刺激大众对SpaceX高风险项目(火箭发射和太空探索)的期望。

目前看来,手机直连卫星服务也是一块还在画的“大饼”,至于这饼何时吃到嘴里、滋味如何、价格几许,仍然是未知数。

我们并不怀疑这一愿景最终能实现,但现阶段不妨多一点谨慎和观望,不要让情绪轻易就被马斯克画的大饼所搅动。

至少目前,手里能握住的卫星手机,才能让你在必要时刻,发出那条举足轻重的关键信息。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手机直连SpaceX星链,一场“酱油比鸡贵”的营销游戏

手机能支持卫星通话,在今天已经不算什么新闻。但手机直连卫星,近期确实引起了不少消费者的好奇。


最近有新闻爆出,马斯克的SpaceX利用运营商T-Mobile的网络,首次完成了通过星链(Starlink)卫星发送短信、视频的实验,并计划在2025年向市场提供覆盖文本、语音、数据和物联网的手机直连卫星服务。

这则新闻之所以引发关注,是可能带来两个变化:

一是体验变化,目前支持卫星通话的手机,都需要内置特定的硬件模组才行。而直连星链获得卫星服务,意味着用户不需要专门更换特定型号的手机。

二是市场变化,距离该服务上线不到一年的时间,国产卫星手机的市场前景也变得迷离了。

在此之前,用户想使用卫星通话功能,必须得置换手机,砸进去四位数的真金白银。想省下一笔不算少的设备钱,也不必跟特定手机品牌捆绑,消费者的需求无可厚非。

这也引发了一些担忧:卫星手机是不是没戏了?手机+卫星互联网一旦普及,是不是说明6G快来了,5G科技树是不是白点了?之前购买了特定卫星手机的人,是不是等于在泰坦尼克号启航前买了头等舱船票?

短短一则新闻没能告诉大家的是,至少在几年内,手机直连卫星服务,就是一场“低价入场,高价离场”的游戏。

随着使用深入,各种隐藏的成本逐渐显现,总体成本必将大幅上升。

与其玩“酱油比鸡贵”的营销把戏,不如踏踏实实把卫星手机“这只鸡”养好做熟。

低价入场?手机直连卫星服务背后的真成本

手机直连星链卫星服务,看起来能省下一笔设备更新费用,但要警惕“酱油比鸡贵”的隐形成本。

对于卫星通信来说,真正的成本在于:频谱。

手机蜂窝网络和卫星网络虽然共同承担着联接世界的任务,但它们使用的是截然不同的频谱资源。频谱资源不仅是通信服务的基础,也是占运营商投资大头的核心资产之一。

德国2019年完成的5G频谱拍卖,总价超过了65亿欧元。而卫星频谱的价格更贵,尤其是拥挤的频段或者具有战略意义的频段,价格可以从数百万到数十亿美元不等。

手机直连星链的卫星服务,需要使用特定的频谱资源来传输数据,这就需要运营商专门分配给卫星服务提供商。有消息称,星链的合作方T-Mobile表示,将拿出一部分1.9GHz频段(PCS频段)来建设该卫星网络。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运营商也需要商业回报,来回收频谱资源的高昂投入,最终极大可能走向两个选择:

要么,一直低价,一直低质:只提供带宽极为有限的卫星网络接入服务,比如文本、短信等,相当于“体验装”。
要么,低价入场,高价离场:用低成本吸引用户和资本市场关注,对语音、视频、全宽带互联网等服务,收取高额费用来覆盖频谱投资。

或许前期可以省下更换专用设备的钱,如果用户想获得体验感较好的卫星互联网,不得不支付更高的服务费,这种“酱油比鸡贵”的营销把戏,这可能是很多人所忽略的。

卫星服务要有质价比,“做机”才是正经事

如果说卫星互联网是更有滋味的“酱油”,那么手机终端本身才是决定服务质量的根本。

对用户来说,内置卫星模组的手机,通过一系列软硬件优化,在服务质量和使用感上,可能比直连卫星宽带互联网更有质价比。

这是因为,如果要用高轨卫星来支持低时延、大带宽的卫星直连,目前依然存在技术限制。而如果采用低轨卫星来提高通话质量和响应速度,又必然会增加服务成本,需要更多在网卫星来维持全球覆盖。

两难之下,通过卫星手机的优化改造,这种平衡了覆盖范围、服务质量和成本效益的解决方案,可以让一部分人先享受到可靠和经济的卫星通信服务。

比如荣耀Magic 6搭载了自研的射频增强芯片HONOR C1,来解决天线性能问题;OPPO Find X7 Ultra,采用了天线波束设计和独家的多卫星天线方向图调控技术,来实现听筒和免提双模双向卫星通话。

而华为Pura 70系列,则首次支持北斗卫星图片消息功能,通过将图片转化成文本传输后再解码成图片,做到了“一图胜千言”。在户外探险、旅行或紧急救援等场景中,用户可以用一张图片更加迅速、直观地传达信息。

对运营商来说,中国运营商在5G上的投资,其高速率、低延迟和大容量连接的优势正逐渐展现出来,正是深入挖掘5G网络潜力的时候。如果同时在卫星频谱、地面网络上加大投入,会形成非常大的成本压力。

而卫星服务的核心用户群体,主要来自偏远地区的居民、海上作业人员、航空旅客等,通过“5G手机+卫星服务”的方式,持续探索5G的商业可能,对运营商来说,是投资效益比更高的选择。

而对于手机终端厂商来说,距离6G还有数年时间,其间卫星互联网只能作为地面蜂窝网络的补充,大部分用户还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使用成熟的5G设备。将“卫星服务”作为5G增值,是一个更现实、更具商业可行性的方案。

人类通信注定要走向深空,但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步一个台阶,用技术升级、行业标准、设备更新换代等一系列前提条件的积累,来铺就太空之路。

把卫星手机的功能体验做好,才是现阶段的正经事。

不营销毋宁死:马斯克的老把戏与新故事

有读者可能会问,不紧密跟进的话,SpaceX会不会在卫星互联网上,把我们甩出十万八千里,到6G时代追不上了?

目前星链的手机直连服务,进展到哪一步了呢?答案是,还在基础设施研发阶段。

一项通信服务从概念到全面商用,是非常漫长的历程。包括概念验证PoC——实验室研发与测试——基础设施软硬件构建——现场试验与试点——监管审批与合规性检查——有限商用发布——全面商用——持续运营与维护。以5G为例,从ITU开始讨论5G概念到5G服务的全面商用,整个过程大约花了10年的时间。

而目前,手机直连卫星仅仅是做了小规模验证,SpaceX还在为其研发新一代LEO卫星——Starlink V2,希望能够在低轨道、广覆盖的基础上,提供更大带宽、更高速率的网络服务。这一点能否实现,还要取决于卫星等必要设备的研发进程。距离全面商用,更是还有数年时间要走。市场化的进程中,也存在不确定性。

因此,在这个过程中,SpaceX也面临来自竞争对手、资本市场的压力。

实际上,在SpaceX宣布与T-Mobile的合作之前,卫星公司 AST SpaceMobile 和 Verizon、AT&T等运营商就公布了类似的卫星直连合作。我们当然不能简单地从时间前后得出“SpaceX回应竞争”因果关系,但至少,SpaceX必须持续不断向市场释放积极信号。

回顾马斯克的发言不难发现,他总是能通过引人瞩目的言论,以较低的成本为他的公司和项目吸引媒体和公众的关注,进而虹吸资金量。但这些概念性技术,迄今真正走入大众视野的很少。

比如他的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时不时就会放出“脑机芯片人体实验”的进展;Boring公司建造的“超级高铁”(hyperloop)、地下隧道,依然在概念验证阶段;也曾多次通过“移民火星”等言论,来刺激大众对SpaceX高风险项目(火箭发射和太空探索)的期望。

目前看来,手机直连卫星服务也是一块还在画的“大饼”,至于这饼何时吃到嘴里、滋味如何、价格几许,仍然是未知数。

我们并不怀疑这一愿景最终能实现,但现阶段不妨多一点谨慎和观望,不要让情绪轻易就被马斯克画的大饼所搅动。

至少目前,手里能握住的卫星手机,才能让你在必要时刻,发出那条举足轻重的关键信息。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马斯克怒了,禁止员工使用苹果设备,抨击库克出卖数据给OpenAI

昨晚,苹果发布会正式宣布了一系列重磅AI升级,甚至创造了一个新的概念——苹果智能(Apple Intelligence)。
这次升级在操作系统的交互层面上进行了智能化改进,使得更多自然语音和语言理解的控制成为可能,将iPhone变成可穿戴设备的处理中心。


从技术角度看,这次升级是整合而非创新,延续了苹果一贯的风格。比如,用户可以像使用GPT一样用Siri解答问题、个性化信息指令,在最新的iOS系统中直接创建“素描”、“插图”和“动画”三种类型的图像,甚至可以在笔记中手写数学公式,Apple Intelligence会用用户的字迹计算结果。
这次升级让很多应用黯然失色。
苹果从系统层面进行了全面整合,一体化体验给大众带来的惊喜使得Apple的股价在发布会中间短暂上升。
网友对苹果发布会展开了热烈讨论,开启了一年一度的互联网大狂欢。有人调侃苹果只是在ChatGPT上加了一个壳子,还有人戏称苹果将AI从Artificial Intelligence变成了Apple Intelligence。
而这全网的狂欢,我们的老朋友、知名网友-马斯克也出现了!他对苹果的AI集成表示强烈反对,甚至威胁要禁止苹果设备。

马斯克扬言Apple intelligence有巨大安全问题!作为OpenAI的发起人之一和现任死对头,马斯克“全方位、多角度”地抨击了苹果AI面临的数据隐私安全问题。他在库克X平台的推文下留言道:“不想要。我的公司员工如果使用的话会被认为是违规行为。”
马斯克表示:“苹果还不够聪明到可以制造出自己的AI,认为OpenAI有能力保护你的安全和隐私,这显然是荒谬的!一旦将你的数据交给OpenAI,苹果就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他们正在出卖你。”
此外,马斯克还称:“如果苹果在操作系统层面整合OpenAI,那么苹果设备将被我的公司禁止使用。这是不可接受的安全违规行为。就连访客都必须在门口检查他们的苹果设备,然后将其存放在法拉第笼中。”

奶茶看了之后感觉非常好笑,查了下法拉第笼。奶茶早上看到马斯克的发言,第一反应是觉得非常好笑,尤其是法拉第笼的部分,认为马斯克可能是因为嫉妒心作祟导致的大破防。要知道,苹果的隐私政策可以说比 Android 制造商谷歌(其他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的政策更为严格。苹果都不被允许的话。。。。
但是,刚刚整理这些资料时,奶茶重新审视了他的发言,突然也觉得他说的有一些道理。
如果在系统层面进行整合,对用户数据的收集和训练,用户数据的隐私和安全谁来保障呢?要知道Apple是以其可靠性、安全性、可用性而闻名,但是这次将生成式AI塞进系统,只谈技术上的起飞闭口不谈保护和隐私的界线,这是否太过疯狂了?

Apple Intelligence来了,数据从哪里来?一位网友列举了一些“罪证”来证明Apple Intelligence的数据源不透明,存在巨大的数据隐私隐患,苹果试图将这种未经同意就从互联网上删除数据的技术推向公众。以下是推测的潜在数据源列表:
首先一个可能的数据源是名为DataComp的研究项目。DataComp是一个由大学研究人员、苹果和LAION(是的,LAION)研究人员合作的项目,旨在构建一个更大版本的LAION,使用完全相同的网页抓取技术。LAION 5B由Stability AI资助,最初作为研究项目进行,后来用于商业目的。DataComp AI团队使用与LAION相同的方法构建大型数据集,并得到了Apple、Google和Stability AI等公司的支持。这项研究会像Stability AI对LAION所做的那样最终用于商业用途吗?
另一个线索是苹果GenAI可能使用了某种形式上的Stable diffusion,发布会上的图像看起来确实可能如此。网友提及Apple 在 2022 年 12 月官宣了稳定扩散模型现在可以在其平台上运行。
还有一个可能的数据源是老牌的 Dall-3,因为 Apple 最近与 Open Ai 达成了交易。网友提到需要注意的是,Open Ai也从未透露过他们在任何事情上使用的数据集……
网友指出比起技术带给我们的震撼,我们必须清楚的记住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运作依赖于大规模的过度扩张和对私人和知识产权的侵犯。
所有生成式AI的公司都是如此。
当苹果将这项技术强加给我们时,要记住他们也不例外,不要用崇拜的炒作来看待这一声明,而要用紧迫感和审视来看待,因为一家大型科技公司正试图将这种极度剥削性的技术正常化,这是它应得的。
至少要问“你从哪里获得的数据?”

奶茶还准备了一些这次发布会相关的一些meme梗图给大家品鉴!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i人小助手:Meta推出多模态对话图,帮你轻松识别社交状态

i人小助手:Meta推出多模态对话图,帮你轻松识别社交状态


**(AIxiv专栏是机器之心发布学术、技术内容的栏目。过去数年,机器之心AIxiv专栏接收报道了2000多篇内容,覆盖全球各大高校与企业的顶级实验室,有效促进了学术交流与传播。


如果您有优秀的工作想要分享,欢迎投稿或者联系报道。投稿邮箱:liyazhou@jiqizhixin.comzhaoyunfeng@jiqizhixin.com)**

本文通讯作者为佐治亚理工学院计算机系博士生 Wenqi Jia(秋季起将转入伊利诺伊香槟分校),导师为 James M. Rehg 及 Danfei Xu。她的主要研究方向聚焦于第一人称视角下的人类行为分析及意图理解,曾参与 Ego4D 项目,并在 CVPR,ECCV,ACL 等顶级会议上发表多篇论文。个人主页:https://vjwq.github.io/


近年来兴起的第一人称视角视频研究为理解人类社交行为提供了无法取代的直观视角,然而,绝大多数的既往工作都侧重于分析与摄像机佩戴者相关的行为,并未关注处于社交场景中其他社交对象的状态。此外,多数现有模型能理解一种社交行为信号,而人类的实际社交行为是多样且密集的:在一个嘈杂的面对面多人对话场景中,我们总是在主动判断自己究竟在和谁说话,谁又在试图听我说话,也完全有能力推测这一群组中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状态。不难想象,如果有一个算法可以帮助快速准确地做出对当前社交状态的判断,将会极大助力我们日常沟通的质量和效率。


论文地址
项目主页


在今年 CVPR 上,来自佐治亚理工学院、Meta 和伊利诺伊香槟分校的研究者们提出了新问题:一个同时应用第一人称视角音 - 视频信号的多模态框架是否可以像人类一样识别讨论组里同时存在的、错综复杂的对话状态

Ego-Exo 对话图

对此,他们引入了一个有向的第一 (Ego) — 第三 (Exo) 人称对话图的概念来进行社交行为建模。与视觉关系场景图识别任务概念类似,这一任务旨在识别目标对之间的对话行为关系。具体来说,多人对话场景中包括相机佩戴者在内的每一个人都被表示为一个节点(node),当给定任意两个节点 AB 时,对话图利用连接他们的有向社交关系边(directional edge)表示这个社交对之间存在怎样的倾听和讲话属性(A 是否在对 B 说话 / 倾听,反之同理)。

第一 (Ego) --- 第三 (Exo) 人称对话图 两个社交对的有向社交关系边属性

多模态对话注意力方法

人类在进行多人对话的社交活动时自然地利用着音视频信号的协同:我们需要视觉输入帮助识别社交对象的位置和外观,同时需要音频信号帮助确认哪些社交对象在发言。受此启发,该研究提出了一个统一的端到端多模态框架 — 音视频对话注意力(AV-CONV),通过采用自注意力机制来建模跨时间、跨主体和全局 - 局部跨模态的表示来帮助解决这一对话图识别任务。

音视频对话注意力(AV-CONV)模型结构

Read More


后续工作展望

受限于数据集类型和采集设备,这一工作局限于对话中的社交行为。然而提出的社交图概念可以轻松推广到对其他人类行为,如眼神交流或身体语言的分析。其他可能的后续工作包括使用大生成对话群组的提要及情感分析,以及从未经预定义群组的自由多人对话中挖掘对话群组的分裂、合并等复杂群体动态.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马云和比尔盖茨基金支持下,美国AI探矿独角兽将投资超160亿开发赞比亚铜矿

AI 技术正在推动探矿技术开发,尤其是铜矿的开发。 钛媒体App 6月10日消息,据彭博,总部位于美国旧金山湾区的一家 AI 探矿技术初创公司KoBold Metals Co.(下称KoBold)7日宣布,其计划投资23亿美元(约合166.70亿元人民币),在赞比亚明贡巴启动铜矿开采项目,建造一座新的大型铜矿。


图片来源:由GPTNB生成

报道称,这一项目将提升赞比亚的铜产量,目标是每年生产30多万吨矿石,使其成为赞比亚最大的矿山基地,并将于2026年上半年开始掘井。

KoBold公司网站称,其与赞比亚总统哈凯恩德·希奇莱马 (Hakainde Hichilema) 进行了会面,双方同意了这一投资决定。

图片来源:

公开信息显示,KoBold公司创立于2018年,是机器探矿技术的开发商,旨在促进利用 AI 技术勘探铜、锂和钴等金属矿位置。目前,该公司正在四大洲勘探约60处锂、铜、钴和镍矿,并且KoBold还与必和必拓、力拓等知名公司合作。

这家公司近期得到广泛关注,原因在于KoBold的核心是通过 AI 技术进行数字化探矿开发。

KoBold将地球科学、系统化数据整合和 AI 相结合,以加快勘探步伐并降低矿产勘探的成本,团队提出专有 AI 工具概念,称之为信息效能(EOI),使KoBold能够确定在每个勘探步骤中收集哪些数据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不确定性。

图片来源:

人员方面,KoBold公司共有三位创始人,非常有趣的是,其中两位是投资行业人士:公司CEO Kurt House博士,公司总裁Josh Goldman博士,非洲公司CEO Mfikeyi Makayi。

  • Kurt House博士毕业于哈佛大学的应用数学和地球科学专业,以及获得了克莱蒙特学院的物理学学士学位,他曾在贝恩公司从事私募股权和企业咨询工作,并曾担任斯坦福大学兼职教授、麻省理工学院 KAUST研究员。加入KoBold 之前,Kurt创立了一家碳封存和提高石油采收率的企业以及一个天然气资产收购平台.
  • Josh 的专长是技术与自然资源业务的交叉领域。创办KoBold 之前,他曾是上游石油和天然气领域的私募股权投资者. 更早之前,他曾担任麦肯锡公司的顾问。而Josh凭借量子计算实验获得了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他还获得了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科学史硕士学位和剑桥大学应用数学硕士学位(马歇尔学者奖),以及康奈尔大学物理学学士学位.
  • Mfkeyi 是一名工程师,也是一名经验丰富的采矿专业人士,拥有超过15年的行业经验. 她曾在赞比亚和非洲最大的铜矿之一、First Quantum 的Kansanshi铜金矿的采矿业务部门工作,并在全球内部审计部门工作,负责澳大利亚、芬兰、毛里塔尼亚和巴拿马的业务. 她还曾担任赞比亚最大的采矿和建筑设备供应和服务公司的投资经理和总监. Mfikeyi拥有奥道明大学土木工程学士学位和环境工程硕士学位,以及埃克塞特大学卡姆伯恩矿业学院采矿工程硕士学位. 她是泛大西洋大学拉各斯商学院的高级工商管理硕士候选人.

公司其他董事和团队负责人共有30人,覆盖法律、运营、政策、工程师、地质学家等各个职能和技术部门,其中8人拥有博士学位.

融资层面,KoBold公司已获得超过总额4亿美元的融资,投资方包括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Bill Gates)麾下的气候科技风投机构Breakthrough Energy Ventures,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硅谷a16z(Andreessen Horowitz)等知名人物和机构。目前,公司已发展成“独角兽”,即估值超过10亿美元。

  • 2019年3月,KoBold完成Andreessen Horowitz独家参与的2000万美元A轮融资。
  • 2022年2月,KoBold完成1.925亿美金B轮融资,Andreessen Horowitz、Canada Pension Plan Investment Board、Breakthrough Energy Ventures、Equinor Ventures、Scott Belsky(个人)等共同参与。
  • 2023年6月,KoBold完成约2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投资方包括比尔·盖茨(Bill Gates)麾下的气候科技风投机构Breakthrough Energy Ventures、风投机构BOND、Andreessen Horowitz、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马云等。公司估值超过10亿美元.

基于赞比亚的探测铜矿数据,Kobold大举投资,预计将获得明贡巴铜矿的开采权。而Kobold的下一个目标是锂矿,获将利用 AI 发现和开发新的储能电池金属资源,以改善对电动汽车至关重要的稀土金属开采.

有分析指出,一旦Kobold获得更多的电池金属资源,这将意味着,未来美国企业将主导储能电池的源头技术,从而获得锂金属这一重要战略资源,使得美国或将垄断全球储能电池产业链。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尽管都是“原地雕花”的迟到AI,苹果还是让“手机上的AI”往前走了一大步

来源:硅星人Pro
作者|唐健博
邮箱|tangjianbo@pingwest.com

这个名字非常苹果。苹果再一次,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 AI 一词。


在一个半小时的 WWDC24 发布会中,苹果花费近 40 分钟专门介绍 AI,并将其作为压轴戏份,足以证明苹果对 AI 的重视程度。这是继今年初苹果秘密放弃造车之后,首次在大型活动上公开拥抱 AI。

尽管姗姗来迟,尽管还是期货,在 AI 功能落地上,苹果依旧显现出了不同于别家的思考路径,更加突出其生态带来的系统性,是其它公司无法企及成套的能力。

不过,投资者似乎对于苹果秀的肌肉热情并不高。截至发稿前,苹果股价下跌近 2%。

40 分钟显然无法完全展现 Apple Intelligence(苹果智能)的全部面貌,而苹果也留下了一个“期货指引”以及中国区的打法待解开疑问。

Siri接入ChatGPT,还解决了隐私问题?

首先是关于生成式 AI 的功能,你可以直接利用 AI 生成文字、图片和全新的表情包。尽管苹果在尽力将功能细节做出自己的差异化,但逃不出都是其它对手玩剩下的功能。

例如文生图功能,image Playground 不仅可以识别图片中的内容,并根据其中元素生成图片,还提供了素描、插图和动画三种风格可选;又如照片编辑提供了 AI 修图功能,可以智能删除背景里的人物等元素;还有 image wand,可以把备忘录中的草图改编成更精细的图片,甚至录音和转写功能,也支持在录音和打电话的时候直接把语音转成文字…

总之,过去 Android 的 AI 功能,现在 iPhone 终于跟进了。

可苹果不仅想把失去的拿回来,还想做一些 only Apple can do 的东西——整合为系统级的 AI 理解能力。
简单的事情,有如让 iPhone 的通知根据重要程度进行分类,保证用户不错过重要的信息。
若是再复杂一些,则是 AI 能够跨 APP 调用信息,结合苹果的大语言模型,理解用户的自然语言,并帮助用户完成不同的需求。

于是,Siri 在得到该能力后,终于变得更加聪明。它可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也可以理解当前屏幕上的内容,甚至它还能调用不同的 APP。例如当你询问,去机场接妈妈回家需要多长时间,它便会自动获取你收到的航班信息,同时根据路况给予你最后的答案。
当然,苹果也接入了 OpenAI 的 ChatGPT-4o,用户可以直接免费调用,或选择绑定自己的 OpenAI 账户。如果你是订阅用户,还能使用付费的功能。

那么既然是采用了大模型,必然会上云,数据安全问题如何解决?
面对海量的运算,苹果也没躲开端云协同。不过苹果的态度是“你们觉得上云不安全,我就给你做个安全云”——苹果推出了 Private Cloud Compute 私密云计算系统。苹果声称用户的数据不会被云端储存,苹果也不会访问该数据,它们只会被用于处理用户的任务需求。

超越同行的AI产品逻辑:Personal

苹果在尽力制造一种认知:世界上可能只有两种 AI,一种叫苹果智能,一种叫其它。

尽管包括 Google 和三星在内的 Android 终端公司,都在努力寻找 AI 的落地场景,但大部分的 AI 功能都显得杂乱,没有方向感,你甚至能看到一些充数的功能。

苹果在此次发布会上清晰地介绍了其 AI 四大核心原则:强大的、符合直觉的、深度整合的、懂得个人的。而“personal”这个词更是贯穿整个 keynote,几乎所有的 AI 功能,都是围绕着这个词展开。

于是两种阵营的 AI 落地逻辑,有着更加明显的对比差异。Android 阵营是在做到他们认为用户想要的,而苹果是做用户正在用的:在原来操作基础上,赋予 AI 的能力,从而改变使用体验。

因此比起“寻找落地场景”,苹果提供的则是为个人服务的系统级 AI。

这种思路,对 AI 的发展有着更高维度的指引性,从整个操作逻辑上,颠覆了过去手机的使用习惯,真正将 AI 渗透到了用户每一次点击屏幕的动作里。

苹果所建立的系统生态,在轰轰烈烈的 AI 竞赛中成为了护城河。以 Siri 为例,用户每天会对其有 15 亿次的请求。海量的数据,将会是很好的训练样本。对于任何一家 AI 软件公司来说,这都是可望不可及的规模优势。

换句话说,所有发生在 iPhone 上的数字痕迹,都会成为它了解你的养分。当时间足够长,这台 iPhone 也就足够了解你,它不再是一台传统的 iPhone,而是能够理解你的意图,甚至可以做到不言自明,主动为你提供意见。

这是一台懂得用户的、具象化的 Samantha——有意思的是,keynote 里的 Siri 图标变得与《HER》里的 OS1.0 有几分相似之处。

无法回避的关键问题

其一,苹果在 AI 这件事情上入局确实晚了。

在 WWDC24 之前,分析师郭明錤指出,基于云端的 LLM 模型通常需要更长的训练时间,这可能意味着苹果的服务器端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将分阶段推出,而不是在发布时完全推出。

事实确实如此,Apple Intelligence 是个“期货”,英文版本将于今年秋天上线,而其他语言则需要明年才会有后续。这也意味着无论 Apple Intelligence 有多么诱人,多么华丽,大中华地区的苹果用户至少得等半年才可以用上。

其次,可以预见的是,苹果隐私问题将不断接受挑战。尽管苹果给端云协同打了补丁,试图用 Private Cloud Compute 来消除用户对隐私问题的顾虑,但在未来依旧会被质疑。

WWDC24 结束后,Elon Musk 在社交媒体上连发数条动态狂喷苹果与 OpenAI 的合作,并称“如果苹果在系统上整合进 OpenAI,那么苹果设备将会在我的公司被禁用”。

而这一问题在大中华区更加值得被重视。此前有传闻称,苹果将在国内与百度进行合作,使用对方的 AI 功能/大模型,也引起了部分用户的讨论。

其二,苹果的确拥有全球最好的软硬件整合能力以及难以估量的设备潜力。

苹果目前在全球拥有 22 亿台活跃设备,其中 iPhone 约为 13-14 亿,这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数字。苹果所拥有互联互通的设备生态,为 AI 提供了一片肥沃的土地。

从经济回报的角度来看,苹果智能要求设备必须搭载 A17 Pro 和 M1 之后的芯片,旧设备根本不支持。

在这一波 AI 大潮之下,如果 Apple Intelligence 有足够的吸引力促使苹果老用户迁移至自研芯片平台上来,那么这部分用户所带来的效益将会非常可观。

移动设备的 AI 之争是否会在今年 9 月开始分野,我们还不得而知。但库克所带领的苹果,在他口中依旧是“Game changer”。

Apple Intelligence 或许是继 iPhone X 之后,苹果夺回领先地位的最佳窗口。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重建澳大利亚板球手击败木球臂的约翰·文恩木制投球机

一个在1909年四次击败一名澳大利亚国际板球手的木制装置已经被剑桥大学的工程师重新制作出来。


这台投球机是由约翰·文恩博士设计的,在20世纪初他为文恩图表的命名而闻名。据说这台设备非常准确,以至于1909年澳大利亚板球队成员访问剑桥时,它四次干净击败了他们的一名明星击球手。

工程师们重新制造了这台机器,它可以将球发射出去,速度约为33英里/小时,旨在在活动中激励考虑从事数学和工程职业的人们。他们所依据的仅仅是一张7英尺设备的黑白照片和当时的专利申请。这台机器利用由弹簧绳驱动的投球臂发射球,并给球施加旋转。当臂运动时,它会拉动一根绳子,绳子会转动轴和线轴,从而使球架和球旋转。

剑桥大学工程动力与振动教授休·亨特呼吁大学工程系接受了重建这台机器的挑战。亨特曾领导过调查小组,参与了Channel 4的节目《水坝突击队:建造弹跳炸弹》和《齐柏林飞艇的袭击》,他说:“这是一个奇妙的故事和一个巧妙的装置,那时会登上很多报纸头条,但现在除了板球界外,人们很少记得它。大多数人在学校学到文恩图表,但很少有人知道约翰·文恩有个古怪的一面 - 他使用木头、绳索和数学发明了一台投球机,100多年前击败了澳大利亚板球队的成员。因此,这个项目的初衷是重现一段历史,并展示数学可以带来多大的乐趣。”

工程系设计与技术服务主管托马斯·格兰代表示,团队不得不找出这台机器的技术细节,“专利涉及到知识产权…所以我们没有一套工程图纸可供参考。”他说:“这意味着我们不得不自己勾画出设计,弄清这台机器实际上要如何运作,以及如何复制旋转投手的技能和速度。旋转是关键部分,可能也是设计中最复杂的部分。它要考虑到同时作用在球上的不同力量,以及能量的转移 - 这制作了一张非常复杂的图!”

格兰代表示,雷达测速仪测试显示他们的机器以大约33英里/小时的速度击球。“它如果能以每小时100英里的速度投球,那就太好了,但它并不是为了成为生产机器而设计的。这是一件历史文物,应该像这样对待。”剑桥大学女子板球队的开球手爱丽丝·贝布测试了这台机器。“这是我面对过的任何投手都不一样的,”这位读医学五年级的23岁学生说。“这就像一个很高的投手在很近的地方投球给你,很难预测球会飞往哪里。”

文恩博士于1923年去世,享年88岁,他曾担任剑桥大学冈维尔和凯斯学院的院长。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Gathr与Pinecone合作加速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的采用

利用Gathr的Gen AI Fabric与Pinecone在知识库创建方面的专业知识,彻底改革AI应用开发
Gathr Data Inc与向量搜索技术先驱Pinecone合作,彻底改革基于RAG的Gen AI应用开发。图片{ width=60% }


通过结合Gathr的Gen AI Fabric和数据处理能力以及Pinecone在知识库创建方面的专业知识,用户现在可以以最快的时间构建可扩展和定制的Gen AI应用。
“与Pinecone的合作标志着跨行业生成式AI采用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Gathr Data Inc的高级副总裁Sales & Customer Success Bhavin Shah表示。“通过结合Gathr的Gen AI Fabric和数据处理能力与Pinecone的先进向量搜索,我们为构建复杂的上下文AI应用提供了强大、简化的解决方案,特别是那些基于RAG和聊天机器人的应用。”
合作伙伴关系的关键亮点:
实施检索增强生成(RAG)用例
利用Gathr无缝的数据摄入功能轻松处理来自250多个来源的广泛数据,确保将其转换和归一化,以便在RAG模型中达到最佳准备状态。通过Gathr直观的界面与Pinecone无缝连接,实现平稳的数据流和实时更新,从而确保AI模型运行具有最新和相关的数据,从而增强RAG应用的性能。
优化的AI工作流程
Gathr-Pinecone集成提供了一个端到端的AI应用开发解决方案,从数据摄入和转换到向量存储和检索。这降低了启动AI项目所需的复杂性和时间。此外,该集成允许定制,通过利用Gathr的多功能无代码平台和Pinecone的灵活向量数据库,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要求定制AI工作流程。
先进的AI驱动聊天机器人
定制Gathr的开箱即用聊天应用程序以适应需求,并使用内置的管理应用程序微调AI响应。利用Pinecone的向量搜索技术提高聊天机器人的准确性和相关性。通过Gathr的实时数据摄入,确保聊天机器人提供最新的响应和见解。此外,Gathr和Pinecone均可实现无缝扩展,以支持用户的增长,无论是小型试点项目还是大规模部署。
这一合作伙伴关系标志着赋予组织以轻松和高效的方式构建先进AI应用的重大进步,加速创新并创造现实价值。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