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机器人“入侵”微博评论区

作者:一号
编辑:美美
“评论罗伯特”的走红,有机会让其成为社媒平台“标配”。
如果你是一名资深的微博用户,那么你一定听过“评论罗伯特”这个大名。


正是因为它,让众多的“小透明”在这个用户过亿的平台上不再孤独,收获了一对一的互动,让普通人也能被看到。尽管“评论罗伯特”时而精准打击,时而细心安慰,但它撑起了不少微博用户的互动量。
微博,这个流量日渐消退的平台,已经裹上了AIGC的裘衣。
“评论罗伯特”是微博的自救良方?
从存量角度来看,当下,微信、抖音和微博是国内社交媒体平台的TOP3,但从增量角度来看,小红书、B站还有抖音成为了新的增长极。其中,抖音已经大有取代微博之势,从以前人人遇到事情发微博,到现在已经逐渐成为发抖音,抖音正在成为国内新的舆论主阵地。抖音短视频的竞争,微博也许可以以内容形式不同而不在意,但面对小红书这个在用户画像上和微博高度重合的平台,微博专业化和机构化的创作氛围,正在让平台的基础,最广大的素人用户“出逃”小红书。
事实上,这也是众多社交媒体平台在发展的后期所会遇到的问题。随着平台用户数量的增多,普通用户越来越难以被“看见”,成为“小透明”,失去社交平台上最重要的体验,也就是社交,从而失去对社交媒体平台的依赖感。
长期以来,微博形成了以各种大V为主体的内容氛围,普通用户难以再拥有“一夜爆火”的体验;而抖音和小红书在普通人的体验上则相对做得更好,就在去年,抖音上的普通人“于文亮”爆火,小红书则长期以来都一直注重素人用户的内容推荐,很多素人都曾有过爆款笔记。
而微博,想要改变在大V把持下的内容氛围,那么提升普通用户在微博上的体验感就是其中一种方法。因此,微博在去年AIGC的浪潮中,于2023年7月27日推出了“评论罗伯特”,在当时,它还叫做“评论哇噻机器人”。同年12月7日,它正式迭代升级,成为了今天的“评论罗伯特”。
据新浪微博官方介绍,“评论罗伯特”会在一些原创内容下发布评论,是一个天生的捧哏,一个有趣的灵魂,一个不知疲倦的显眼包。从技术角度来看,评论罗伯特是AIGC在人类社交媒体娱乐体验方面的一次有趣尝试。
已读乱回的评论区网红
微博用户只需要发布超过10个字的原创微博或者直接@评论罗伯特,就可以吸引它前来评论,不过“评论罗伯特”往往主打一个“已读乱回”。
例如可以把网友买的假发认成耳机壳的一言难尽的识别能力,还一本正经的夸奖“好喜欢你的耳机壳啊”。
在你生活不顺利的时候,它会给你“临门一脚”。
在你好不容易“起回生”的时候,它会让你先“别急着活”。
显然,相较于人们以往对机器人礼貌又正式的刻板印象,评论罗伯特的“阴阳怪气”给人们带来了新的互联网体验,就像有些网友提到的那样,“人类的抽象尚有迹可循,AI的抽象无序混乱”,也因此,遭到评论罗伯特“攻击”的网友们组建起了一个“罗伯特受害者联盟”,专门收集“评论罗伯特”的“罪行”,结果却遭来罗伯特本人的嘲讽:“希望你的新号越来越好”。
然而,罗伯特并非只会损人,它也会给大家提供情绪价值,给网友们“炖”上一锅“心灵鸡汤”,讲一些暖心的安慰话语。
因此,网友们对罗伯特的态度也是暧昧不清,一方面有些用户认为“评论罗伯特”的评论过于突兀,影响了微博的阅读体验,而另一些用户则享受这种新型互动带来的趣味。
社交媒体平台正在拥抱AI
从数据和流量方面来考虑,对于微博来说,评论罗伯特无疑是有利于提升微博用户的站内活跃度、黏性以及原创内容的创作热情的。而且根据微博官方信息透露,微博还将引入更多国产大模型来丰富机器人的人设,并且还将陆续上线情感抚慰型、搞笑幽默型等社交机器人。
现在,微博也已推出了@MBTI小行家,让网友可以直接进行自己的MBTI人格分析。目前,@MBTI小行家的粉丝数已经突破了100万。
事实上,不单单是微博,小红书、快手、B站等平台也开始出现了一批各有特点的AI机器人,能总结,能玩评,能画图等等。
今年3月7日,小红书开始逐步内测评论区AI一键总结笔记内容的新功能,只要在笔记评论区@薯队长的小助理,它就会自动总结图文、视频笔记内容,归纳相应重点。当前该账号粉丝数已经突破7万。
而B站则是上线了各种“省流小助手”,帮助用户总结视频内容。
而快手的“AI小快”也是活跃在评论区的AI,但相比罗伯特,它更显正经,并且还会生成图片。
很明显,现在众多社交媒体平台都在想办法将AI融入平台之中,以其提升平台体验,增加用户黏性。AI正在成为各平台争夺用户的一个重点,但无论如何,这些AI都是在给用户创作的原创内容扩大影响力,成为隐形的流量增量。
但目前,大部分平台还是将AI作为一个小范围内测的功能进行推出,因为还未能完全避免AI胡言乱语的情况。若日后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当AI越来越拟人,更擅长共情之后,用户与AI交流将会变得更频繁更广泛,在那时,如何把握与人和AI之间的社交,可能会成为新的问题。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速递|Anthropic 终于推出企业版以及 iOS 应用!全面对标 OpenAI

根据外媒消息,Anthropic 正在推出一项针对企业的新付费计划,其中包括医疗保健、金融和法律等受到高度监管的行业,该计划名为“Team”,为客户提供对 Anthropic 的 Claude 3 系列生成型 AI 模型以及额外的管理员和用户管理控制的更高优先级访问权限。Anthropic 产品负责人 Scott White 表示,Anthropic 现在推出 Team 计划是为了满足企业客户不断增长的需求,这些客户希望在整个组织中部署 Claude 的先进 AI 功能,该团队计划专为各种规模和行业的企业而设计,这些企业希望让其员工在受控和可信的环境中获得 Claude 的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


Team 计划与 Anthropic 的个人高级计划 Pro 相结合,与 Pro 相比,每个用户的使用量更大,使用户能够“显着增加”与 Claude 的聊天次数。 据悉,团队客户可以获得 200,000 个 token 上下文以及 Pro 的所有优势,例如提前访问新功能。上下文窗口或上下文是指模型在生成输出(例如更多文本)之前考虑的输入数据(例如文本)。具有较小上下文窗口的模型往往会忘记甚至是最近的对话内容,而具有较大上下文的模型则避免了这种陷阱 - 而且作为一个额外的好处,可以更好地掌握它们所接收的数据流。Team 计划还带来了新的开关来控制计费和用户管理。在接下来的几周内,它将获得协作功能,包括验证 AI 生成的声明的引用(包括 Anthropic 在内的模型往往会产生幻觉)、与代码库和客户关系管理平台等数据存储库的集成。将来,Team 客户将能够利用最近进入公开测试版的 Claude 3 的工具使用功能。这使得用户可以为 Claude 3 配备自定义工具来执行更广泛的任务,例如获取公司当前的股票价格或当地的天气预报,类似于 OpenAI 的 GPT。White 表示,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从 AI 实验转向全面部署,以追求变革性的业务成果,通过使企业能够将 Claude 深度整合到他们的协作工作流程中,该团队计划使 Anthropic 能够占据重要的企业市场份额 2023 年,客户迅速尝试了 AI ,而现在到了 2024 年,重点已转移到识别和扩展可提供具体业务价值的应用程序。Gartner 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49% 的公司表示,很难估计和展示 AI 项目的价值,这使得它们在内部很难推销。麦肯锡的另一项民意调查发现,66% 的高管认为,生成式 AI 还需要数年时间才能产生实质性的业务成果。 IDC预计 2027 年这一数字将达到 151 亿美元,比 2023 年的总额增长近八倍。OpenAI 最近表示,已有超过 60 万用户注册了其生成式 AI 平台 ChatGPT(ChatGPT Enterprise)的企业级用户。它还引入了一系列旨在满足公司合规性和治理要求的工具,例如用于比较模型性能和质量的新用户界面。Anthropic 为其团队计划定价具有一定竞争力。每位用户每月 30 美元,按月计费,至少有 5 个席位。OpenAI 没有公布 ChatGPT Enterprise 的价格,但 Reddit 上的用户报告称,报价从 120 名用户的每用户每月 30 美元/用户/月到 250 名用户的每用户每月 60 美元不等。 此外,Anthropic 也正在推出一款 iOS 应用,该应用提供对 Claude 3 的访问,包括免费访问以及升级的 Pro 和 Team 访问,并与 Anthropic 的网络客户端同步,利用 Claude 3 的视觉功能为上传和保存的图像提供实时分析。例如,用户可以上传演示文稿中的图表屏幕截图,并要求 Claude 对其进行总结。产品负责人 Scott White 还表示,通过提供与网络版本相同的功能,包括聊天记录同步和照片上传功能,iOS 应用程序旨在使 Claude 成为用户日常生活中方便且完整的一部分,无论是个人用途还是专业用途。此外,它还补充了网络界面和 API 产品,为用户与 AI 助手互动提供了另一种途径。最后,大部分 AI 炒作还都集中在基础模型的横向能力上,但 AI 的真正机会在于 AI 以及 Agent 如何重新配置与创造 B2B 价值链,硅谷老牌 VC 总结了 10 个 GenAI 初创商业案例与 7 条黄金法则,增速远超 SaaS,AI 应用层拐点来临了么?

Image

Image

Image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凯投宏观预言AI泡沫将在2026年破灭,对此,你怎么看?

作者:小岩
编辑:彩云

最近两年,AI的发展呈现出了势不可挡的架势。不过,正所谓花无百日红,“一路高开猛进”或许并非AI赛道一直的模样。


就在前几年,诸多AI企业还在低谷中艰难求生。即便是如今看来含金量极高,曾创下全球AI领域最大规模IPO的商汤科技,也曾遭遇股价跌破发行价的黑暗时刻。像旷世视科技,依图科技一类的国内AI企业,更是经常遭遇市值暴跌和经营亏损。

如今,接连不断的利好让我们对AI赛道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可事实上,在利好背后潜藏的,却是包含“亏损成常态”“市值缩水”“融资困难”在内的一系列问题。

凯投宏观发出预测:AI推动的美股牛市还会继续,但泡沫将在2026年破灭。
就在最近,有机构开始未雨绸缪,对于AI赛道的泡沫问题进行了预测。
凯投宏观的经济学家Diana Iovanel等人在报告中表示,截止到2025年底,广大投资者对人工智能的热情依然不会有所退减,因其驱动所带来的股市泡沫将推动标普500指数升至6500点的高。这意味着AI的股市指数将在2025年上涨27%以上(较当前水平而言)。
不过,从2026年开始,利率上升和通胀率上升会开始压低股票估值,美股的涨幅应该会急剧回落。Diana Iovanel表示,“最终,我们预计未来10年股票的回报将低于上一个10年。我们认为,美国股市长期以来的优异表现可能会结束”。也就是说,在凯投宏观的眼中,泡沫最终将在2025年年底破裂,从而导致估值回调。

历史总是会呈现出螺旋上升的规律。相关研究人员表示,类似的情况在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的互联网泡沫时期发生过。美国罗森伯格研究公司创始人兼总裁罗森伯格就曾经说过,AI股市的上涨与彼时互联网的繁荣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再往前推算,1929年的大崩溃期间也出现过这样的情况。股市泡沫的预期破灭可能会使得未来十年的投资回报更有利于债券而非股票。

预测呈现“反直觉”,AI赛道的未来究竟会呈现出怎样的态势?
事实上,凯投宏观的预测与目前整体的发展趋势大相径庭,其看跌股市的观点…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RobotShop 推出创新的机器人集成计划

RobotShop公司,全球领先的机器人技术来源,自豪地宣布推出其全面的机器人集成服务,旨在通过提供下一级别的机器人解决方案、服务、集成和支持,改变工业自动化的格局。图片{ width=60% }


作为一切有关机器人的第一来源,RobotShop将其二十年的专业知识浓缩到一个新计划中,专门设计以满足全球各行各业不断发展的需求。机器人集成服务将整合到RobotShop于2020年推出的市场中,为寻求全面机器人解决方案的客户提供统一的入口。这一新举措旨在为各行各业的企业提供专门的机器人解决方案、服务、集成和支持,以确保客户轻松有效地将机器人融入其业务和运营中。

长期从事工程师和机器人专家的员工Coleman Benson将主导这一计划。他从2007年开始在RobotShop工作,几乎触及公司的每一个技术方面,从技术支持到产品发现和设计,再到管理Lynxmotion单位的研发项目。

“随着我们的机器人集成计划的推出,我们很高兴能够提供符合客户特定需求的新支持水平”,机器人集成计划经理Coleman Benson说道。“我们的目标是使机器人对所有人可及且有益,确保我们的客户不仅跟得上技术的发展,而且在各自的领域引领潮流。”

了解不同机器人行业独特需求的情况下,RobotShop的机器人集成计划提供从指导产品选择支持到培训、安装和服务的专业化服务。该计划旨在为企业提供复杂而用户友好的机器人系统,简化流程并降低运营成本。

“自推出RobotShop市场以来,我们目睹了产品目录多样性迅速扩展。我们现在看到,我们的客户越来越需要集成服务,”RobotShop的首席执行官兼创始人Mario Tremblay说。“将这些服务直接整合到我们的平台中是非常合乎逻辑的,因为我们对RobotShop的愿景是成为任何机器人解决方案的唯一门户,包括本地集成服务和支持。RobotShop正在演变成一个重要的生态系统,未来几十年将创造成千上万的面向未来的工作岗位。”

RobotShop致力于营造一个协作的环境,全球人才可以为机器人集成的进步做出贡献。该计划向全球潜在合作伙伴和合同工开放,鼓励各种不同的观点和专业知识。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凯投宏观预言AI泡沫将在2026年破灭,对此,你怎么看?

作者:小岩
编辑:彩云

最近两年,AI的发展呈现出了势不可挡的架势。不过,正所谓花无百日红,“一路高开猛进”或许并非AI赛道一直的模样。


就在前几年,诸多AI企业还在低谷中艰难求生。即便是如今看来含金量极高,曾创下全球AI领域最大规模IPO的商汤科技,也曾遭遇股价跌破发行价的黑暗时刻。像旷世视科技,依图科技一类的国内AI企业,更是经常遭遇市值暴跌和经营亏损。如今,接连不断的利好让我们对AI赛道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可事实上,在利好背后潜藏的,却是包含“亏损成常态”“市值缩水”“融资困难”在内的一系列问题。凯投宏观发出预测:AI推动的美股牛市还会继续,但泡沫将在2026年破灭。就在最近,有机构开始未雨绸缪,对于AI赛道的泡沫问题进行了预测。凯投宏观的经济学家Diana Iovanel等人在报告中表示,截止到2025年底,广大投资者对人工智能的热情依然不会有所退减,因其驱动所带来的股市泡沫将推动标普500指数升至6500点的高。这意味着AI的股市指数将在2025年上涨27%以上(较当前水平而言)。不过,从2026年开始,利率上升和通胀率上升会开始压低股票估值,美股的涨幅应该会急剧回落。Diana Iovanel表示,“最终,我们预计未来10年股票的回报将低于上一个10年。我们认为,美国股市长期以来的优异表现可能会结束”。也就是说,在凯投宏观的眼中,泡沫最终将在2025年年底 …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余承东卸任华为终端BG CEO,何刚将接任

据多家媒体报道,华为于 4 月 30 日下午内部发布人事调整文件,宣布余承东将卸任华为终端 BG CEO 一职。余承东将仍保留终端 BG 董事长职位。


原华为终端 BG、首席运营官何刚将接任华为终端 BG CEO。

据透露,除了上述人事变动调整外,该文件并无更多信息。关于这次重大人事变动的背景和余承东卸任终端 BG CEO 之后新的业务重心,也未有进一步的说明。

图片

有消息源表示,此次调整属于常规的业务架构调整,可让余承东有更多精力为消费者打造精品。

余承东出生于 1969 年,本科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自动控制系,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他从 1993 年加入华为,工作至今。

在华为,余承东历任 3G 产品总监、无线产品行销副总裁、无线产品线总裁、欧洲片区总裁、战略与 Marketing 体系总裁等职务,2018 年 3 月当选为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常务董事、董事会成员。

目前,余承东在华为任董事会成员、常务董事、消费者 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CEO、智能终端与智能汽车部件管理委员会主任。

图片

其中,余承东自 2011 年开始担任华为终端公司的 CEO,如今已经过去近 13 年。

此次接任终端 BG CEO 的何刚硕士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于 1998 年加入华为,2012 年任华为消费者 BG 手机产品总裁,此后担任华为终端 BG 首席运营官、华为终端 BG 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主任等职。何刚曾参与并主导华为 Mate 及 P 系列手机研发。

图片

余承东与何刚合作期间,华为终端业务收入从 2012 年的 1601 亿元,快速增长至 2020 年巅峰的 4829 亿元。华为手机销量也一度超越三星,登顶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单季度销量首位。

同样也是在昨天下午,华为披露了 2024 年第一季度的财报,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 1784.5 亿元,同比增长 36.66%;归母净利润约 196.5 亿元,同比增长约 564%。

财报显示,在一季度华为持续增加研发投入。该季度用于研发的费用为 415.88 亿元,同比增长 13.81%。

今年 1 月,余承东在 2024 年的新年信中提到:「2024 年是原生鸿蒙的关键一年,我们要加快推进各类鸿蒙原生应用的开发,集中打赢技术底座和三方生态两大最艰巨的战斗,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鸿蒙将为消费者提供高端精致、简单易用、极致流畅、纯净安全的体验。」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邮件曝光,微软为追谷歌脚步才投资了OpenAI,纳德拉回应:才不是

微软与 OpenAI 之间的关系紧密而复杂。在 OpenAI CEO Sam Altman 陷入辞退的风波时,微软 CEO 纳德拉曾多次力挺他,并向他抛出橄榄枝。


当这场 OpenAI「宫斗」过去后,纳德拉也表示,无论 Altman 身在何处,仍然会支持他。前不久还有微软的员工狂吐苦水,「微软已经沦落为 OpenAI 的一个 IT 部门!」资源倾斜不仅导致员工不满,还有不少高管相继离职。不难看出,微软为了在 AI 赛道中站稳脚跟,对 OpenAI 多有依赖。这份依赖不仅源于 OpenAI 自己的优异产品,可能还有微软对其他科技巨头的「恐惧」。

在美国司法部正在进行的针对谷歌的反垄断案件调查中,一封 2019 年微软内部的通讯邮件于上周二曝光了,这封邮件曾由微软的首席技术官 Kevin Scott 发送给微软联合创始人比尔 - 盖茨和 CEO 纳德拉。虽然邮件的大多内容已经被删,但我们仍能从中看到微软投资 OpenAI 的潜在动机。

这封邮件的主题是「关于 OpenAI 的思考」,Scott 在邮件中警告称谷歌在人工智能方面已经正式领先太多,如果不投资 OpenAI,微软可能永远也赶不上。作为微软人工智能执行副总裁,Scott 非常担心自己的判断可能是错误的。他曾经将谷歌最初在人工智能的努力看作「游戏性的噱头」。事实证明,谷歌非但没有胡闹,反而一直在建设关键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并已初见成效。Scott 说,根据对谷歌产品的竞争分析,谷歌在搜索领域的竞争力更加强大。虽然谷歌已经开始转向「更大规模、更有趣」的人工智能模型的生产,但微软仍然可能需要很多年才能与其相竞争。作为一个例子,Scott 警告称,「他们在 Gmail 中的自动补全功能,尤其在移动应用中非常出色」。

在这封邮件的几周之后,微软就向 ChatGPT 的所有者 OpenAI 投下 10 亿美元。目前,微软已向 OpenAI 投资超过 130 亿美元,将其模型添加到 Office 应用程序、必应搜索引擎、Edge,甚至 Windows 操作系统中。这让微软在人工智能领域稳坐巨头位置,而不必像几年前那样一度担心被其他巨头甩在身后。由于两家公司的财务状况看起来紧密相连,欧盟怀疑微软暗中控制 OpenAI,并开始调查这两家公司是否仍然独立运营。最终,欧盟撤销了这一调查,认为微软 130 亿美元的投资不构成收购。

纳德拉最近还将人工智能和安全作为微软 2024 年及以后的两大重点领域,这表明微软产品中人工智能功能的推广速度不会放缓。网友得知这封邮件后,不禁吐槽,微软真是一直生活在恐惧中啊。

微软试图将这封内部邮件保密,但直到周二晚上,该邮件作为美国司法部就谷歌涉嫌垄断搜索领域的审判的一部分被公开。这封邮件最初被密封,因为微软认为其中包含机密商业信息,但《纽约时报》认为微软的隐私权利不足以抵消公开披露的需要。在此干预下,该邮件被解封。

在审判中,谷歌试图说服法官 Mehta ,微软在早期未能对移动领域进行重大投资,这给了谷歌在移动搜索方面的竞争优势,并且至今仍在享受这种优势。Scott 的邮件似乎暗示微软在投资人工智能方面也是一拖再拖,直到 Scott 的警示。

微软官方表示,其与 OpenAI 的合作伙伴关系是为了「加速人工智能突破,以确保这些好处得到广泛分享」—— 而不是为了跟上谷歌。但在谷歌的审判中,纳德拉作证说,与 OpenAI 等公司合作确保了微软能够继续在搜索以及其他微软服务领域创新。

据报道,在法庭作证时,纳德拉承认自己过于夸大了以人工智能为驱动力的 Bing 对搜索市场的潜在影响。他支持美国司法部的看法,认为在硅谷,互联网搜索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领域。即使与 OpenAI 合作后,纳德拉也指出,微软要在搜索领域与谷歌竞争,目前市场上存在着限制,即人工智能能够改变市场的能力也有一定限度。在谷歌的审判中,美国司法部声称,谷歌垄断搜索市场的主导地位也对 OpenAI 的创新构成了阻碍。据彭博社报道,美国司法部表示,如果谷歌没有垄断搜索市场,OpenAI 的 ChatGPT 等创新可能早在多年前就已经面世。对于谷歌垄断的审判即将开始,我们静待结果吧。

参考链接:

图片链接如下:

  • 图片来源:由GPTNB生成
  • 图片来源:由GPTNB生成
  • 图片来源:由GPTNB生成
  • 图片来源:由GPTNB生成

原文链接:Machine Learning Article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邮件曝光,微软为追谷歌脚步才投资了OpenAI,纳德拉回应:才不是

微软与 OpenAI 剪不断理还乱。

微软与 OpenAI 之间的关系紧密而复杂。


在 OpenAI CEO Sam Altman 陷入辞退的风波时,微软 CEO 纳德拉曾多次力挺他,并向他抛出橄榄枝。当这场 OpenAI「宫斗」过去后,纳德拉也表示,无论 Altman 身在何处,仍然会支持他。

前不久还有微软的员工狂吐苦水,“微软已经沦落为 OpenAI 的一个 IT 部门!”资源倾斜不仅导致员工不满,还有不少高管相继离职。不难看出,微软为了在 AI 赛道中站稳脚跟,对 OpenAI 多有依赖。这份依赖不仅源于 OpenAI 自己的优异产品,可能还有微软对其他科技巨头的「恐惧」。

在美国司法部正在进行的针对谷歌的反垄断案件调查中,一封 2019 年微软内部的通讯邮件于上周二曝光了,这封邮件曾由微软的首席技术官 Kevin Scott 发送给微软联合创始人比尔 - 盖茨和 CEO 纳德拉。虽然邮件的大多内容已经被删,但我们仍能从中看到微软投资 OpenAI 的潜在动机。

图片

邮件内容第一页,详情见链接

这封邮件的主题是「关于 OpenAI 的思考」,Scott 在邮件中警告称谷歌在人工智能方面已经正式领先太多,如果不投资 OpenAI,微软可能永远也赶不上。

作为微软人工智能执行副总裁,Scott 非常担心自己的判断可能是错误的。他曾经将谷歌最初在人工智能的努力看作「游戏性的噱头」。事实证明,谷歌非但没有胡闹,反而一直在建设关键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并已初见成效。Scott 说,根据对谷歌产品的竞争分析,谷歌在搜索领域的竞争力更加强大。虽然谷歌已经开始转向「更大规模、更有趣」的人工智能模型的生产,但微软仍然可能需要很多年才能与其相竞争。作为一个例子,Scott 警告称,「他们在 Gmail 中的自动补全功能,尤其在移动应用中非常出色」。

在这封邮件的几周之后,微软就向 ChatGPT 的所有者 OpenAI 投下 10 亿美元。目前,微软已向 OpenAI 投资超过 130 亿美元,将其模型添加到 Office 应用程序、必应搜索引擎、Edge,甚至 Windows 操作系统中。这让微软在人工智能领域稳坐巨头位置,而不必像几年前那样一度担心被其他巨头甩在身后。由于两家公司的财务状况看起来紧密相连,欧盟怀疑微软暗中控制 OpenAI,并开始调查这两家公司是否仍然独立运营。最终,欧盟撤销了这一调查,认为微软 130 亿美元的投资不构成收购。

图片

原报道链接

纳德拉最近还将人工智能和安全作为微软 2024 年及以后的两大重点领域,这表明微软产品中人工智能功能的推广速度不会放缓。

网友得知这封邮件后,不禁吐槽,微软真是一直生活在恐惧中啊。

图片

微软试图将这封内部邮件保密,但直到周二晚上,该邮件作为美国司法部就谷歌涉嫌垄断搜索领域的审判的一部分被公开。这封邮件最初被密封,因为微软认为其中包含机密商业信息,但《纽约时报》认为微软的隐私权利不足以抵消公开披露的需要。在此干预下,该邮件被解封。

在审判中,谷歌试图说服法官 Mehta ,微软在早期未能对移动领域进行重大投资,这给了谷歌在移动搜索方面的竞争优势,并且至今仍在享受这种优势。Scott 的邮件似乎暗示微软在投资人工智能方面也是一拖再拖,直到 Scott 的警示。

微软官方表示,其与 OpenAI 的合作伙伴关系是为了「加速人工智能突破,以确保这些好处得到广泛分享」—— 而不是为了跟上谷歌。但在谷歌的审判中,纳德拉作证说,与 OpenAI 等公司合作确保了微软能够继续在搜索以及其他微软服务领域创新。

据报道,在法庭作证时,纳德拉承认自己过于夸大了以人工智能为驱动力的 Bing 对搜索市场的潜在影响。他支持美国司法部的看法,认为在硅谷,互联网搜索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领域。即使与 OpenAI 合作后,纳德拉也指出,微软要在搜索领域与谷歌竞争,目前市场上存在着限制,即人工智能能够改变市场的能力也有一定限度。

在谷歌的审判中,美国司法部声称,谷歌垄断搜索市场的主导地位也对 OpenAI 的创新构成了阻碍。据彭博社报道,美国司法部表示,如果谷歌没有垄断搜索市场,OpenAI 的 ChatGPT 等创新可能早在多年前就已经面世。对于谷歌垄断的审判即将开始,我们静待结果吧。

参考链接
参考链接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谷歌、OpenAI 都搞起了AI “造人”?创始团队:开源AI基因编辑器只是冰山一角

来源:AI前线
译者:王强、华卫
策划:华卫

“AI 能编辑 DNA 了,还是开源版!”

图片来源:由GPTNB生成
图片来源:由GPTNB生成

OpenCRISPR-1 开源链接:
https://github.com/Profluent-AI/OpenCRISPR

今天,人工智能系统不止可以设计出创作诗歌、代码和视频的模型,还开发出了精确编辑人类 DNA 的开源工具。这不仅是 AI 的巨大进步,还预示着,将来科学家可以比现在更精确、快速地对抗各种疾病。


近日,美国一家名为 Profluent 的初创公司公开介绍了这项技术,并预计于下个月在美国基因和细胞治疗学会年会上发表相关论文。“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创建基因编辑机制史无前例,”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生物工程和治疗科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James Fraser 表示。

据悉,Profluent 是在分析了大量生物数据后,通过对 CRISPR-Cas 序列进行人工智能算法建模来设计出高功能基因组编辑器,并将其命名为 OpenCRISPR-1。通过 OpenCRISPR-1,该公司的人工智能系统从大规模序列和生物学背景中学习,产生了数百万种自然界中不存在的 CRISPR 样蛋白,从而成倍扩大了几乎所有已知的 CRISPR 家族。

并且,OpenCRISPR-1 基因编辑器正在被开源。这意味着,其允许个人、学术实验室和公司免费试用该工具。很多研究人员都会把开发的人工智能底层驱动软件开源出来,让其他人可以在他们的成果基础上继续开发工作,以加速新技术的开发步伐,但像 OpenCRISPR-1 这类生物实验室和制药公司开源技术发明的情况并不常见。不过,Profluent 并没有开源该编辑器本身的技术内容。

Profluent 还透露,OpenCRISPR-1 只是冰山一角,他们的平台能够随意生成更多的基因编辑系统。然而,尽管目前 OpenCRISPR-1 还没有投入临床,但已经招致不少除应用效果以外的担忧。

“完全由 LLM 驱动
将蛋白质多样性扩大 4.8 倍”

在这项研究中,Profluent 展示了世界上第一个使用人工智能从头开始设计的分子的精确基因编辑。基因编辑器是复杂的系统,需要多结构域蛋白质、DNA 和 RNA 之间复杂的空间和时间相互作用。使用人工智能设计功能差异化的基因编辑器,代表了人工智能驱动生物设计蓬勃发展领域的重大飞跃。

OpenCRISPR-1 的技术是由人工智能驱动、Cas9 样蛋白和指导 RNA 组成,完全使用  Profluent 的大型语言模型(LLM)开发。该模型学习的是氨基酸和核酸序列,这些化合物定义了科学家用来编辑基因的微观生物机制。也就是说,它分析了从自然界中提取的 CRISPR 基因编辑器的行为,并学习该如何生成全新的基因编辑器。

“这些人工智能模型从序列中学习,无论这些序列是字符、单词、计算机代码还是氨基酸序列。”Profluent 首席执行官 Ali Madani 表示。

据介绍,生成蛋白质语言模型通常在跨越广泛功能的大型、多样化的天然蛋白质序列数据集上进行预训练,可以生成反映天然蛋白质特性的真实蛋白质序列。然而,对于特定的应用,如产生新的基因编辑器,就需要将模型引导到特定的目标蛋白质家族。

为此,Profluent 进行了详尽的数据挖掘,以构建迄今为止最广泛的 CRISPR 系统数据集,被称为 CRISPR-Cas 图谱。为生成新的 CRISPR-Cas 蛋白,他们又在 CRISPR-Cas 图谱上训练了一个蛋白质语言模型。

图:生成的序列极大地扩展了 CRISPR 相关蛋白质家族的多样性,以蛋白质簇的数量来衡量,图中显示了每个蛋白质家族在不同类型的 CRISPR-Cas 系统中被发现的频率。

从该模型中生成了 400 万个序列,并使用生物信息学技术来去除简并序列,确定每个生成的蛋白质属于哪个 CRISPR-Cas 家族后,他们发现,这些模型产生的蛋白质将几乎所有天然存在的 CRISPR-Cas 家族的多样性扩大了 4.8 倍,并且之后可以生成更多的序列进一步扩大这种多样性。

鉴于 SpCas9 的广泛采用和临床成功,其使用模型生成了可与 SpCas9 互操作的 Cas9 样蛋白,并选择了其中 48 个生成的序列,用于在人类细胞中进行严格的功能表征。他们发现,当与脱氨酶配对时,OpenCRISPR-1 和 SpCas9  在精确编辑靶基因组中的单个碱基时具有相似的活性和特异性。此外,他们还能够保持碱基编辑活性,同时使用由另一种 Profluent 训练的蛋白质语言模型生成的脱氨酶来提高特异性。

图:对于测试的 5 种生成的核酸酶中的 4 种,使用模型生成的 sgRNA 提高了编辑效率。

最后,为了进一步优化生成的核酸酶活性, Profluent 还训练了一个模型来为任何给定的 Cas9 样蛋白生成相容的 sgRNA。与 SpCas9 的 sgRNA 相比,这些生成的 sgRNA 可以提高所测试的五种蛋白质中四种产生的核酸酶的活性。

“CRISPR 基因疗法的“升级版”

“我们与 OpenCRISPR 的意图是与尖端研究机构和药物开发人员合作,以一种强大而实用的方式安全地加速 CRISPR 基因疗法的开发。”Profluent 首席商务官 HilaryEaton 表示。

目前,基于 CRISPR 的技术已经改变了科学家研究和对抗疾病的方式,并提供了能够改变镰状细胞性贫血和失明等遗传疾病患者的治疗方法,但仍需加速发展以治疗数千种其他还无治愈之法的疾病。据介绍,OpenCRISPR-1 正是基于 CRISPR 的生物机制所构建。

源自微生物的基于 CRISPR 的基因编辑器虽然功能强大,但当移植到非天然环境(如人类细胞)中时,通常会显示出显着的功能权衡,人们希望能够生产出比经过数十亿年进化而来的天然基因编辑器更灵活、强大的基因编辑器。人工智能系统的设计恰恰能提供一种强大的替代方案,有可能绕过进化约束生成具有最佳属性的编辑器。

“我梦想着这样一个世界,我们可以在几周内按需提供 CRISPR。”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创新基因组学研究所的基因编辑先驱兼科学主任 Fyodor Urnov 说。

事实上,OpenCRISPR-1 是整个业界努力构建可以改善医疗保健的人工智能技术的一个缩影。例如,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正在利用 ChatGPT 和 Midjourney 等图像生成器背后所采用的人工智能技术方法来组装全新的蛋白质,并致力于加速新疫苗和药物的开发。

“从长远来看,这可以通向一个快速为个人定制药物和治疗方法的时代,定制速度甚至比我们现在的还快。”Urnov 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具有巨大的潜力,它们往往会通过从越来越多数据中学习的过程来快速改进自身。如果像 Profluent 这样的技术继续改进,其最终可以让科学家以更精确的方式编辑基因。

而目前看来, Profluent 也具备技术进化的资金支撑。3 月 21 日,Profluent 宣布完成 3500 万美元追加融资,融资总额达到 4400 万美元。这笔融资由 Spark Capital 领投,现有投资者 Insight Partners 和 Air Street Capital 以及来自 OpenAI、Salesforce、Octant Bio 和谷歌(包括谷歌 DeepMind 首席科学家 Jeff Dean)的天使投资人组成的财团也参与了投资。该公司此前还曾从 Insight Partners、Air Street Capital、AIX Ventures 和 Convergent Ventures 募集到 900 万美元种子轮资金。

“临床可能引发副作用”

虽然这项研究已经表明,人工智能模型可以生成能够编辑人类基因组的工具。但目前 Profluent 还没有对基因编辑器 OpenCRISPR-1 进行临床试验,因此尚不清楚其是否能达到或超过 CRISPR 的性能表现。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短期内这一技术进展不太可能影响医疗保健领域。Urnov 表示,事实上科学家们并不缺乏可以用来对抗疾病的天然基因编辑器,推动这些编辑器通过临床前研究的成本才是瓶颈所在,如安全性、制造和监管审查,经过这些步骤后才能将其用于治疗患者。

此外,这样的合成基因编辑器案例还引发了其他担忧。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警告不要将 CRISPR 用于人类身体改造和治疗领域,因为这项技术相对较新,可能会产生引发癌症等不良副作用,还能提供一些不道德的用途,如对人类胚胎进行基因改造。

对此,Fraser 的看法是,“一个不道德的人,并不在乎他们使用的基因编辑器是不是人工智能创建的,他们只会继续使用现有工具。”

原文链接:
https://www.nytimes.com/2024/04/22/technology/generative-ai-gene-editing-crispr.html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4.04.22.590591v1
https://www.businesswire.com/news/home/20240422399482/en/Profluent-Successfully-Edits-Human-Genome-with-OpenCRISPR-1-the-World%E2%80%99s-First-AI-Created-and-Open-Source-Gene-Editor
https://www.profluent.bio/blog/editing-the-human-genome-with-ai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速递|刚刚,苹果宣布 1100 亿美元回购!Q2 财报超预期,50% 财富 100 强采购 Apple Vision Pro

来源:有新Newin

图片来源:由GPTNB生成

5 月 2 日,苹果公布了截至 2024 年 3 月 30 日的 2024 财年第二季度的财务业绩。苹果本季度营收为 908 亿美元,季度净利润为 236 亿美元,即稀释后每股收益 1.53 美元,而去年同期营收为 948 亿美元,季度净利润为 241 亿美元,即稀释后每股收益 1.52美元。


图片

2024 年第二季度,iPhone 的收入为 459.6 亿美元,低于 2023 年第二季度的 513 亿美元,同比下降 10%,但 iPhone 依然是美国、中国、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最畅销的机型,iPhone 15 继续深受消费者欢迎,在美国的消费者满意度高达 99%,iPhone 15 和 15 Pro Max 是中国最畅销的智能手机。

Mac 的收入相对持平,从一年前的 72 亿美元增至今年的 74.5 亿美元。iPad 销售额从 67 亿美元增至 55.6 亿美元,可穿戴设备、家居和配件从 2023 年第二季度的 87.6 亿美元增至 79 亿美元。

图片

苹果的服务收入创下了 239 亿美元的历史季度记录,从 2023 年第二季度的 209 亿美元增至本次的 238 亿美元。

CEO Tim Cook 表示,很高兴该季度推出 Apple Vision Pro,并向世界展示空间计算所释放的潜力,并透露财富 100 强公司中有一半已经购买了 Apple Vision Pro 设备,并正在探索将其用于业务的方法。

关于 Apple Vision Pro 的头部案例,Cook 列举了 Mac 上人们使用 Mac 的方式,人们将它用于各种领域,现场服务、培训、医疗保健,例如为医生进行手术或高级成像做准备。命令和控制中心,它涉及大量不同的垂直领域,苹果的重点是发展该生态系统并吸引更多应用程序和更多企业参与其中。

此外,Cook 还期待下周发布令人兴奋的产品,以及下个月举办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全球开发者大会,苹果将在企业方面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CFO Luca Maestri 表示,鉴于对苹果未来以及股票价值的信心,董事会已额外授权 1100 亿美元用于股票回购,并连续十二年提高季度股息。

苹果公司董事会宣布派发公司普通股每股 0.25 美元的现金股息,增幅为 4%,股息将于 2024 年 5 月 16 日支付给截至 2024 年 5 月 13 日收盘时在册的股东。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